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人黄昏所见
[瑞士]赫尔曼·黑塞
南方的七月,火红的夕阳西沉,闪烁着玫瑰色光辉的山峰,飘浮在蓝色的夏日氤氲中。闷热的原野里,沉重的生命力澎湃,高大肥硕的玉米处处可见,多处谷物也已收成;乡间道路不但湿热,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尘土味,田园里则传来阵阵芳醇、熟透的百花香。
在炎热的小路上,一对情侣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时而轻拉着手,时而肩并着肩,不忍分离。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他们的感受合而为一,宛如拥有同一份心跳,但两人的心情却又截然不同。
女孩年纪还小,年轻又美丽。她深爱着她的恋人,此时她相信自己是爱他的。
男人也长得俊美,但没有女孩花样的青春和无邪的纯真。他比她年长许多,早已尝过爱情和命运的滋味,也曾经历过挫折并重新出发。深思、自信、严肃写在他瘦削的棕脸上,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
此时,他不免想起,过去自己曾和其他情人如此漫步黄昏,他的手指曾以相同的方式抚摩她们的臂膀、秀发、肩膀及双唇。他心中明白,自己做的是相同的事,然而此时心中的强烈感觉却与以往不同:他感觉美好,但不再新鲜,也不再严肃神圣。
“我可以浅尝爱的甘泉。”他想,“然而,在她面前,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无法继续扮演她幻想的理想爱人。她将带着醒悟后的双眼,体会幻灭的刹那。我害怕那一刻的到来,甚至现在已开始担心。”
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从农舍中走出,光着脚丫,深色长发下是张浅棕色的脸庞。她半是犹豫半是羞涩,变换着步伐,像玩着游戏似地走到情侣附近;仿佛是特意来找他们的,又仿佛极不情愿走开,似乎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就像大彩蝶被夹竹桃吸引一般。她轻唱着:“晚安!”大女孩从墙上和善地点头,男人则亲切地喊道:“晚安,可爱的小姑娘!”
小女孩的脚步迟疑着,走了大约五十步后,又站住回过头来,犹疑地折回情侣身旁,望着他们尴尬地笑着,随后又走开,消失在农舍的花园中。
男人说:“多可爱的小女孩!”
不一会儿,夜色依然昏暗,小女孩再次走出花园大门。她站了一会儿,窥伺着墙垛、葡萄叶和情侣,然后跑了起来。从情侣面前跑过又折回来,直到花园门口才停止。过了一分钟,又来回跑了两三次,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
小女孩的小跑步变成舞蹈,夜色中,她小小的身影独自在白色的小路上舞着。那童稚的舞蹈是对未来、对爱情的歌颂与祈祷,她严肃专注地跳着,飘来又飘去,最后消失在漆黑的花园中。
“我们令她着迷,”恋爱中的女人说,“她感受到了爱情。”
男友不发一言。他想:也许小女孩在舞蹈中所享受的爱情,比日后她将经历的爱情更为美好完整。也许我们已体验了我俩爱情中最深刻美好的章节,接下来的将只是平淡而乏味。
这将是个辗转难眠的夜。他有了如下的结论:
“今天我学到许多,从那个令人着迷、无言地跳着舞的女孩身上,我还须多加学习。当她看到夜里的情侣,爱苗在她心中滋长;一波早来的潮汐、一股亢奋美好的情爱,涌进她的血液中,让她开始舞蹈,因为她还不能爱。而我该开始学舞,将情欲融入音乐中,融入诚挚的祈祷中,如此我将永远有爱,毋须重蹈覆辙。这是我该走的路。”
(摘编自《堤契诺之歌》)
(注)①赫尔曼·黑塞(1877—1962),原籍德国,后入瑞士国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堤契诺之歌》是黑塞的诗歌、散文集,写于他的隐居地——瑞士南部的桃花源般的小镇堤契诺。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将道路浓厚的“尘土味”与田园芳醇、熟透的“百花香”作对比,为下文写人物的不同性格作了铺垫。
B.因为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一对情侣的心情却截然不同,所以他们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
C.“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男子不再年轻和纯真,经历过爱情和命运的挫折。
D.小女孩在情侣面前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得不到情侣的回应,就把小跑步变成舞蹈,她想借此吸引情侣的注意。
E. 文章主要写作者在黄昏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瑞士南部小镇堤契诺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其基调以明朗和快乐为主。
【小题2】文中划线的句子“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表现出男子怎样的矛盾心理?(4分)
【小题3】文章多处描写了“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小女孩的形象对男子的影响。(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理想市镇

美辛克莱•刘易斯

初夏的五月,四处充满生机,小麦长出了新苗,像绿草一样可爱,地里还种下了玉米和大豆,嗡嗡的响声从原野里发出来,似乎低声哼着的农忙小调。

一连下了两天雨,镇上大街小巷,遍地泥泞,难看倒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走路不方便。大街上到处都是一片连一片的黑黝黝的水洼,家家户户门前人行道旁、停车坪上,也都渗出黑乎乎的臭水来。天气闷热得叫人受不了,在阴惨惨的天色衬托下,整个戈镇显得光秃禿的。既没有白雪覆盖,也没有摇曳的枝柯掩映,地上愁眉苦脸地匍匐着大大小小的房子,在天空下毫不遮掩地展现出无比丑陋的真实面目。

卡萝尔一路拖着脚向家走,雨鞋上布满了污泥,裙摆上满是脏点,她为此感到非常恶心。她跑过莱曼•卡斯家门口,那座尖顶的深红色大房子显得特别难看。她螳过一个个坑坑洼洼的黄水潭!她怎么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家门口居然成了一片烂泥地。她的家,她的美丽的市镇,已在她心里产生,可谓大功告成。只要找一个人来跟她共享其成就行了。可是找维达是不可能的了,至于肯尼科特,就更不用说了。

她心目中的这一世外桃源,怎么也得有人来跟她分享一下才好!

她猛地想起了盖伊•波洛克。

然而一个念头打消了她的这种想法,他是个太过于小心谨慎的人物。眼前她需要的,是一个像她一样年轻而又冒冒失失的精灵,可惜她永远都找不到。她只好认输了,因为毕竟自己再找也无法找回欢乐的青春年华。

那天晩上,一个好主意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可能这就是解决重建戈镇问题的唯一办法。在十分钟内她已到了道森家门口,她拉动了那个老式门铃。道森太太把门儿打开一条缝儿,探出脑袋往外张望着。卡萝尔在她的脸腮上亲了一下,走进了客厅,在那个阴森森的客厅里卡萝尔差不多是活蹦乱跳的。

“噢哟哟,见到你,我这个老花眼都变得高兴起来了!”道森先生笑嘻嘻地说,把手里的报纸放下,又把他的眼镜架子往额角上一推。

“你看来很激动呢。”道森太太不禁发出感叹。

“是呀,我确实很激动!道森先生,你不是个百万富翁吗?”

道森先生昂起头,显得像只骄傲的大公鸡,嘴里喃喃地说:“是啊,我想,我要是好好利用下我所有的证券,抵押进来的农庄,以及我在梅萨贝的铁矿、北部的木材和林地开垦方面的投资,拢共加在一起,接近两百万呢。我从不乱花一分钱,我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辛苦钱——”

“可我想把你的产业拿走大半!”

道森夫妇也许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玩笑,于是夫妇俩交换了个眼色。接着,道森先生就像鸟儿似的嘁嘁喳喳地说,“你可要比本利克牧师还差劲!每次遇到他敲竹杠,也不过在十块钱以内!”

“我这是认真的,一点都不开玩笑!你的子女都在双城,早已长大成人,过着非常富裕的日子。你们为什么不为自己死后想一想呢?你们完全可以为死后留个好名声,何必默默无闻呢?你们干吗不独出心裁做一点儿有意义的事呢?为何不想把整个戈镇重新建造呢?找一个有名的建筑师来设计一个适合大草原的理想市镇,也许他还会搞出来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到那个时候,这些东摇西晃的房子将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美丽的城镇。”

道森先生终于明白过来她是认真的,于是就哭丧着脸说:“哎呀呀,乖乖,那少说也得要花上个三四百万块!”

“然而单凭你的力量,不就可以解决一半的资金问题吗?”

“我的钱可是我千辛万苦挣来的,那些穷光蛋懒惰透顶,不知节约,难道还要我替他们造房子不成?这并不是说我这个人太小气。只要找得到女佣人,我的老伴总是雇上一个来帮忙干活儿的。可是,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自己动手,你也看见了,我们也已经心力衰竭,我们怎么可以把钱统统用在那些懒汉流氓身上——?”

哦,你先消消气,我并不全是这个意思,当然啰,不会要你把钱全部拿出来,不过,我想,只要你领头签个名,别人自然都会跟上来了。如果他们能够从你嘴里听到一个关于建造美丽城镇的构想——”

“啊,你真是个爱多事的孩子,但实际上,戈镇不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吗?我觉得它很不错嘛。我常常听到那些走南闯北的人说,在美国中西部就属戈镇最美丽。这么好的市镇,迎合任何人的口味,当然啰,也能迎合我们老两口。”

(选自《大街》,有删改)

(注)此文是长篇小说《大街》的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大街》中描写的戈镇以作者的家乡索克萨特镇为原型,真实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的乡镇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卡萝尔是一位热情的女子,她在为改造戈镇做出努力,虽然她的构想不切实际,但给人希望,勇气可嘉。
B.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卡萝尔为重建戈镇计划的构想感到激动与自豪,也有着与人分享计划构想的急切与渴望。
C.小说生动地写出了道森先生的心理变化:被夸百万富翁的骄傲,要被拿走产业的忧心,出资替人造房的气愤。
D.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感知到,戈镇既美丽又丑陋,这里贫富差距很大,穷人懒惰成性,人与人之间充满不信任。
【小题2】简析小说第二段中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哪些妙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破晓歌声
(美)雅典娜·阿塔娜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
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佛兰德斯的土地。吉姆朝背后殷红的战场扫了一眼,回到营房。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
“是我!”吉姆叫道。
“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他如释重负地说。
“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
“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说。
“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
“你沙哑着嗓子参加合唱。”
“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尴尬得要命,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
“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好时光中拽回来。
“为什么不该?”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那首歌?”
“当然知道,弗朗兹·格鲁布。”ks5u
“他是德国人。”
“那又怎么样?”
“沃特·史密斯下士,两年来,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
德国士兵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弗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所以,雅各布“不相信奇迹”。他报名参军,并非他多么想把英国人从地球上抹去,只是因为征兵已经开始,他别无选择。
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脸老气横秋。战斗把他变硬了。
“早上好。”
雅各布弯下腰。“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
“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
雅各布嗤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
“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从1914年,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
“那又如何?”雅各布问。
“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
“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土黄色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眼下可是12月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之夜啊。
“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
“不……不。”吉姆感觉自己的泪水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你必须好起来。”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
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首,《平安夜》……”
坚持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他试图扶起老朋友的身子,他不允许沃特死掉,可是沃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伤口还在汩汩地流血,胸前染成一片红色。他的手紧紧抓着吉姆的衣袖不放。
“《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
“《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
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他最喜爱的圣诞歌曲的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
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声。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
“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
“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节!圣诞节!”
雅各布竖起耳朵,然后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熟悉的旋律!
“《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布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
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演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
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唱歌—— 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 ——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
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
【小题1】文章开头说“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小题3】小说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组合)艺术,请结合文本概括有关画面内容。(4分)
【小题4】小说中有三处唱《平安夜》的描写,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5】结合文中英军士兵沃特与德军士兵雅各布这两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理解。(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书为友

英斯迈尔斯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吸取乐趣与教诲,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耳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小题1】文中引用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2】作者认为应选择什么样的书与人为友?这样的书与己及交友有何作用?
【小题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
(2)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
【小题4】统览全文,经典之籍与世长存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1)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由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2)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子的搬运夫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3)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4)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5)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吧嗒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发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6)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惫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7)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8)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B.文中三次写到姑娘皲裂的双颊,意在突显姑娘的家境贫寒和生活的艰难,渲染烘托“我”的忧郁和厌烦情绪,也是我产生忧郁和厌烦情绪的原因之一。
C.小说中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之下看到希望之光。
D.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具有灰暗的色调,渲染了冷漠的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的细节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
【小题2】情感不仅是小说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如果说文中“我”的感情是一条隐藏的线索的话,请你分析“我”感情变化的脉络。
【小题3】对比是文章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小说中运用了哪几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