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到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
“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小题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30 01:20: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常读常新的“五四”,已伴随我们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岁月,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一抹青春记忆。

对于“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丰富的阐释。具体说,它指称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体,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学生游行示威事件。事件的发生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因此,事件后的第三天就有学者对其精神现象作了概括。作为五四运动主体,学生身份的罗家伦直接将其精神概括为“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与“民族自决的精神”;作为导师的陈独秀则将之呼为“直接行动”与“牺牲的精神”。

从外延上看,“五四”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可以囊括自《新青年》杂志创刊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追溯五四运动前十年,呼唤青春应该说是文学与思想界的时代强音。时至“五四”,这一声音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一代又一代的启蒙先驱为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携手共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振臂高呼:“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李大钊以《青春》为题劝告青年:“青春之国民与白首之国民遇,白首者必败,此殆天演公例,莫或能逃者也。”陈独秀则以《敬告青年》与同仁共勉:“我辈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春中国”之构想,已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共同的最为重要的时代使命。

“青春”主题,基本元素集中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很容易形成共识,而在关于“五四”的价值、意义等问题上,近百年的时间里曾出现众说纷纭的不同理解。当年,“研究系”的刊物《晨报》与革命党人的刊物《民国日报》就在1920年5月4日“五四”周年纪念时出现了不同的发声。之后***与国民党对“五四运动”也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考察近百年的“五四”研究学术史,学术界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者,也都在不同的学术视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对“五四”这样一个既不是短时段也不是太长时段的历史记忆书写来说,具有回归与再撰的双重要求。百年“五四”,我们可以将之定位为中时段:一方面,鉴于“青春”主题已经在原有本色上被年轮涂刷上了一层层五颜六色、缤纷炫目的彩釉,当下的整理研究就有必要溯源正本、剥茧抽丝,以得“始终”;另一方面,再撰的目的无非是在回归的前提下,重新书写“五四”的林林总总、逶迤曲折,从而进一步建构起“五四学”的学术思想谱系。对此,雅克·勒高夫说:“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无疑是把握或拿捏历史分寸的瓶颈。体现这些不同时期记忆史面相的是各种史料,只有大量收集,从中甄别,我们才能观察到“五四”历史之全部面貌、演进和重构之脉络、“五四”之永恒青春精神,才能以立体生动的历史记忆梳理“五四”的“来龙”、展望“五四”的“去脉”。

对“五四”的纪念,各个时期的报刊舆论也都充满了变化的时代感,这些公共舆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意义无疑都是为了解读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变化,“五四”记忆和精神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表现出最强的时代声音。同时,五四运动也成为诸多城市记忆之一部分,省域的、地域的、城市的,无论哪个层面,都体现出地方记忆对“五四”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最显著认知。

郁达夫撰文纪念鲁迅时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借鉴这句感人的肺腑之言,我们要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不能称得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有历史却总被遗忘,不能为其后人铭记,则是悲哀的、甚至是灾难的。从这里出发,为百年来一直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符号———“五四”,在每个人心中建造起一座历史博物馆,这是梦想,是情怀,更是担当。

(选自张宝明《钩沉一个民族的青春记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五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五四”精神常读常新,是中华儿女的青春记忆,百年来激励我们前行。
B.以学生为主体的“五四”游行事件及引发的强烈反响,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屈辱之愤懑情绪的总爆发。
C.“五四”有宽泛外延,以“青春”为主题,囊括了自《新青年》杂志创刊起所有的文化大潮和思想命题。
D.对于“五四”的价值、意义,一直有不同理解;但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方面,却易形成共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述“五四”的内涵和外延时,都先对其基本含义进行了阐释,同时均使用了引论法和喻论法。
B.论述百年“五四”书写和定位时,作者提出要梳理其“来龙”,展望其“去脉”,语言鲜活生动。
C.对“五四”的纪念,文章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着手,但都突出了显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D.开篇以“青春记忆”引出话题,主体部分从四个层次展开具体论述,最后以“铭记号召”作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旨在追溯“五四精神”之初心,不忘“五四精神”之传承,启迪“五四精神”之发扬。
B.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时代大潮中,携手奋进,共同构想“青春中国”。
C.百年“五四”记忆史的整理与研究既应立足于再现过去,又应着眼当下,同时还需关照未来。
D.作者引入郁达夫纪念鲁迅的撰文,目的在于呼吁应承载起“五四精神”的梦想、情怀和担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6年,陈可之的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在业界引起轰动。为了这幅作品,他整整十个月没有出过门,仅查阅各种传记、资料、草图就花了三个月,创作用了七个月。他自嘲:关禁闭十个月。
作品中的朱徳是根据理解、感悟进行深化、锤炼创作出的形象,没有原图。“画好一个人,不仅要了解他,而且你要和他同处一个时空,身处他的位置,懂他。”陈可之说,他研究了朱德的大量资料,还是觉得不足,他希望画里面有情节,但是并不像军事画一样突出历史事件,而是解读朱德这位风范高尚人物的人性的光辉。从朱德个人身上体现中华民族辉煌的历程,以及他们这代人从土地上成长起来,抱有悲悯情怀的慈悲心肠,抛弃了个人的享受和追求,为了理想和大爱而奋斗的一生。他说:“我感受到了他的人格,他的大舍,他的大爱,他的大善。”
画中的服装道具,陈可之都煞费苦心,关于朱老总的派克笔,帽子上的国民党党徽等细节表现,均是一一作了论证,拿到物件后方行笔。作品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肖像画,是因为它是运用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创作出来的。关于朱德同志的肖像画不少,但作为创作型的肖像却尚属首幅。
“油画最能有力表现民族历史。”从踏入画坛伊始,陈可之就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创作了一系列气势恢宏的人文历史题材巨作,创作出时代的艺术精品。
1984年,陈可之完成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1987年在中国油画史第一次全国大展上获“中国油画奖”。油画取景为很荒凉贫瘠的地方,延安鲁艺两个学员在延河边写生,***路过弯下腰看。陈可之没有处理成高大上的模式,而是画出朦朦胧胧的天气,淡淡的阳光刚出来的感觉,回到很朴素的场景,突出人性的东西。他的作品总能以耳目一新的格调跃然画上。
2003年,陈可之用3年多时间,率领团队主创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其间,他接触100多名大轰炸幸存者了解真相,拜访了众多的历史专家,对那段历史有了深入了解。那些创作的日子,连续地作画,陈可之画得手脚都肿大了。《重庆大轰炸》动人心魄,获得日本广岛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陈可之认为,生活的原色,是不需要任何矫饰的美。“从现实的景致中切割某个形象,或者解密哪块断面,时常成为我冥想的问题。”陈可之说。
作为油画家,陈可之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习,能写各种书法字体,这在油画家中是不多见的,更难得的是他将中国书法融入油画画面,且画面格局浑然一体,气韵浩然,别开和谐新局。在陈可之的系列人文历史画作里,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融汇成其新的艺术形态,表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样的艺术风格是陈可之蜚声中国画坛的标签。在油画《中华英雄邓世昌》中,西方油画的光影色彩,中国书画的落款格局,烟雾中有中国水墨文化的影子,虚实结合,浑然天成。
当今画坛,画家多,匠人少,那种沉下心来做艺术的匠心独运,在出名后并不容易保持。活动很杂,各种名头很响亮,但是时间有限,能用在艺术钻研上的时间就会被挤掉。陈可之认为他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与思考,所以虽然成名甚早,但是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记者问,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名气和作品的推广。陈可之表示,会,但是若与潜心创造艺术的高度相比,艺术状态和创新水准错失,那才是更大的遗憾和损失。
(摘编自《为画而生——访当代名家陈可之先生》)
相关链接:
①社会呼唤属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在陈可之的作品里读到和感到他对时代的忠诚。
(摘自《范增与陈可之会见速记》)
②当今社会十分缺失一种“鲁迅精神”,这让我们更加感到有责任、有义务把梦想与生命的号子喊起来!这是一种积极开拓的旋律,中国人需要这样的声音。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出力)。
(摘自陈可之《艺术家应为时代给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陈可之看来,要画好一个人,不能只是了解、研究有关其人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解读其人的风范与人格等。
B.陈可之的《朱德总司令》是有关朱德同志的首幅创作型肖像画,它运用了肖像画加历史场景叙事式的呈现方式。
C.陈可之在充分了解真相、走访专家的基础上,率领团队主创的大型油画《重庆大轰炸1938~1943》获得日中友协“和平贡献奖”。
D.陈可之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擅长各种书法字体,并将书法融入油画画面,因此他的油画才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陈可之为了创作巨幅油画《朱德总司令》而把自己关禁闭十个月,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无旁骛、执着沉潜于艺术世界的人。
B.陈可之创作《朱德总司令》,对于老总的派克笔,对于帽子上的党徽等细节,都要一一论证,可见他遵规守矩的态度。
C.陈可之的历史题材作品《冬日晨曦》取景朴素,虚实相生,突出领袖人物的人性美而力避“高大上”模式,别具匠心。
D.陈可之的人文历史油画具有东西文化融合的中国油画的东方气派,这与他吸收东方传统文化,学习西洋技术,吸取西方美学观念密切相关。
E. 陈可之虽然创作成果丰硕,成名较早,但他婉拒了很多邀请和社会职务,这表明他具有清高孤傲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小题3】陈可之认为“艺术家应该为时代出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条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迈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的把他抛弃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江上的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不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也是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由刚当筏客时害羞,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大坝,水运渐为陆路运输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初当筏客那会儿,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水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如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薏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胡子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歜乏时,总有年轻女人低头红脸偷偷来送米送莱,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岩爷活赛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的英俊模样和青春气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翠翠就跟到哪,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告了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不了他,生生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忘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抑郁作古,翠罩也出阁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都说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裸体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摹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住。幽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严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暌際之下,岩爷脱得赤条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
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弋江边找到岩爷,陪着笑说,我们计划推出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爷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得!
岩爷撇开目光又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文中“翠翠能看到吗?”的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结,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示出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小题2】说说你对文章中划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的理解。
【小题3】小说以“最后的苍鹰”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一株树了,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出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作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作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太阳像刚出浴的美人,眉目间传递出来的尽是温柔的风情。一弯虹桥也落成了,两座大山正好做了它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虹桥,一步走向天国。又一想,我上了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的好山好水好意境?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地国?我,一个凡人,岂不占尽了天上人间的风光?于是,决计不登那虹桥。那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
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手,作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小题1】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对这些朋友寄寓了何种感情?(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清爽”这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本文标题和内容都说“访友”,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行文结构曲折有致,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大自然,仰仗大自然。请结合作品,分析综述本文主题。(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和中华民族。要坚信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还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心。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信是人的自在、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国家观影响着文化观,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而且参与人数很多。
D.我国处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非凡,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强调要从文化的载体中看到其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民族文化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文章中间分别从国家民族、国人以及知识分子等不同方面来谈文化自信的保障和主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一个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它的文化发展就会中断;国家一旦被消灭,它的文化就会灭绝。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也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