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修稿
秋天风景
农村喜欢写东西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写东西的人更不多。
老赵生活在一个比较贫瘠的农村。他自小读了一些书,喜欢写东西,他宛如一只喜欢趴在地上掼写故事的虫子,每篇小说都效仿同宗前辈赵树理,土的掉渣却绵甜诱人。
老赵有一间书屋,名曰:陌上草屋;老赵还有一个响亮的笔名——五谷侍者。
年复一年,几十寒暑,耕耘久了,老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点小名气,许多杂志社对这野生的东西来了兴趣,约稿者不断。一家名为“幽境盏菊”的文学杂志社邀老赵写一篇关于老赵那个农村的家庭伦理小说,契合老赵思想,最近一对夫妇正在为侍奉老人问题闹矛盾,老赵参与了调解,虽然,夫妻俩和好如初,但农村养老的问题却久久不能让老赵释怀。
有米有灶好做饭,刚发生过的事端,久蒙脑海的问题,何用铺陈,稍微润色,很快,一篇五千言的小说就完成了!
稿件发出去不几天,老赵接到消息,消息是审稿编辑发过来的:“老赵,您好,感谢合作!稿件已阅,故事很好,但不够细腻,敬请修改!”
这是老赵最近几年里第一次被要求修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这很让老赵感动。夜深人静把自己关进陌上草屋里,反复斟酌每一句话、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正在投入,老伴推门而入:“老赵,别捣鼓傻了,明天是母亲的祭日,你忘了?”老赵脑袋嗡地一声,可不,母亲去世一年了,明天就是自己的悲痛日,自己这做儿子的怎么连这样锥心彻骨的事情都忘了?他感谢老伴的提醒,不然,明天姐妹们过来烧纸会让自己难堪的。
这件事倒使老赵灵光一现:小说里的主人公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难堪,他们的矛盾是生活压力造成的,顾此失彼,忠孝两难全。“老赵啊老赵,只考虑故事情节了,没注意内涵,这样的文字怎能不空洞……”老赵自责,把小说揉碎了重新构思。
稿件又发了出去,第二天邮箱里多了一份新邮件,打开,还是审稿编辑的建议:“老赵,为了反映农村的深刻变化,也凸显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能不能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提升一个高度……”老赵又一次感到自己是小学生,难得这位编辑高标准严把关!
修改后的稿件又发了出去,这次老赵还附上了几句话:“多谢尊编辑指点,倘若还有不妥之处,敬请来函,吾必虚心改之……”
几小时后,老赵再次收到审编的邮件:“赵作家,为了增加您的知名度,最好是让这篇小说充满一些浪漫气息……”“浪漫?”这可让老赵犯了难,他清楚地记得,早晨和老伴一起扛着锄头下地,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到老伴的头发上,他紧走两步,伸出手指把树叶捏了下来,这个情景恰好被放羊的秋花嫂看到,她捂着肚子笑老赵公母俩风流,走在路上还动手动动脚。
“浪漫?我写了言归于好的夫妻依然恩爱,通情达理的农院洋溢着笑声,不够浪漫吗?”
“不够!”
“要怎样?能怎样?怎么样?”
“虚构啊,可以假想新农村风貌啊!比如,生活场景转在办公室,爱情观念遭遇新挑战……”
“我们农村还很穷啊,农民坐在办公室里耕地,现实吗?老夫妻上演无病呻吟的感情戏,扯谈呗!农民的内敛就如藏在芝麻角的油籽,不成熟绝不抛头露面。农民有浪漫的时候,那就是丰收后驮着妻子赶趟大集或是一起跑到城里商量着给家里添点物件……”
……
一来二去,老赵看着自己根据编辑要求不断构思的作品,越来越感觉牵强附会不如初稿,越看越觉得稿件不是农民。“穿着西服去耕地,笑话!这样播下去的种子能发芽吗?假如发了芽,又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老赵越思越想越感到自己没主见了;不改,过不了关;改,自己半大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清楚农民的所思所想,迎合别人去完成篇不符合事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给外星人看……
这会儿,老伴在庭院里喊:“老头子,出来帮帮忙……”老赵一偏头,看到老伴正弯着腰,等他来帮忙抓痒。
“差点没有老赵了……”一激灵,老赵决计维持原稿,老赵对着庭院说了一声稍等,然后啪啪啪啪在键盘上给编辑回了一句话:“请到农村来,然后再定夺!”
(来自红袖小说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老赵与作家赵树理同宗,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与众不同的老赵喜欢写东西的原因。
B.老赵接到“幽境盏菊”的稿约后,很快写完五千言的小说,表明老赵写作功底较好,却欠认真缜密,从而为下文修稿埋下伏笔。
C.审稿编辑不庆其烦地多次给老赵提出修稿意见,表现了编辑具有良好的写作水平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小说既运用“有米有灶好做饭”这样的口语,同时也有典雅的表达,语言亦庄亦谐,饶有趣味。
E. 文章结尾意味深长,含意丰富深刻,深化了文学作品应以生活为底色不应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主题。
【小题2】老赵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赵的性格特征。
【小题3】围绕修稿,老赵与编辑展现了哪两种不同的写作原则?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8 09: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草美人----中国文人的妾妇心理

张秀敏

①虽说王逸在其《楚辞章句·离骚序》中对“香草美人”进行了解析,但是对于“香草美人”的理解是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只用一句“男人说女人话”对“香草美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虽然这种说法不十分精确贴切,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艺术手法所具有的特点。令人疑惑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并不只是个人行为,却是极为常见的,“香草美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继屈原之后备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进入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以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②先秦文学中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便以盛装的女性盼望男性的欢爱来隐喻对君王恩遇的期待,其核心便是弃妇衍生的闺怨情结。在《离骚》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这里屈原自比为女子,因为佩戴香草而加罪,众多女流嫉妒自己美丽的双眉,而对自己造谣中伤。这些诗句,都是以女性口吻所作,即“男人说女人话”,从女子心理角度出发,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③周乐诗曾列举屈原、宋玉、曹植、辛弃疾诗词中男人说女人话的许多例子,关于辛弃疾,他说:“即以豪放风格见长的辛弃疾也有如许忸怩的词章:‘长门事,准拟佳期误,娥眉曾有人妒’(《摸鱼儿》)”。周乐诗从理论上说明:“自拟闺中少妇娇媚幽怨的诗词,频频出现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当我们进入封建等级社会秩序时可以发现,因为他们受到王权统治中心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处境使他们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因而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

④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呢?这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有关系的。父子、男女、君臣是维系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基本社会关系。但父子之间是血缘关系,君臣、男女之间是非血缘关系,因而在主从关系上产生了相似性:男女是家庭的君臣,君臣是国中的男女。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人)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这样,男性诗文中君臣之遇的关系,便与表现男女感情的各式主题形成对应意义:渴望报效----相思;怀才不遇——美人迟暮;为臣王重用——宠幸;受冷落——薄情;遭排挤打击——弃妇。男性作家在君臣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与女性在夫妻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相同,所以易于通感。男性作家作为男性,在强大的社会秩序中,能找准的位置就只能是统治压抑之下的女性的位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备受文人喜爱,但是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不尽相同。
B.闻一多先生对“香草美人”的“男人说女人话”的解释比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的解析更为准确。
C.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都借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D.“男人说女人话”就是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这实际就是一种弃妇闺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对“香草美人”的解释为“男人说女人话”,文章便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分析的。
B.文章提出“男人说女人话”的观点后,分别选用了屈原《离骚》和辛弃疾《摸鱼儿》的例子加以佐证分析。
C.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
D.在作者看来“香草美人”既是带有特殊隐喻的意象,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男人说女人话”的解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仅为一家之言,还值得商榷。
B.屈原在《离骚》中自喻为女子,实际是“借男女以喻君臣”,抒发不得楚怀王恩遇的苦闷与无奈。
C.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所以他们在社会秩序中只能对应女性位置,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
D.男女与君臣的主仆关系非血缘关系,相似性源自君臣、夫妻等组成的二元对立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等级压迫关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海南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尽早启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据该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介绍,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国家至今未能与时俱进开展清理调整,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政策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工人日报)
材料二: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目前延迟退休方案仍在抓紧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包括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会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是建国初期人均预期寿命 40 多岁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3 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也下降到了3:1。“延迟退休”, 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维持政策代际公平的有效选择。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上海一个女性能活到 85 岁,如果 55 岁退休,后面要领 30 年养老金。如果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啃小”,增加下一代人的负担,这从代际公平上说不太好。
(:360 百科)
材料三:
3 月 12 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小组会议上,人社部副部长汤涛在回应委员呼声时表示,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不仅是 60 岁,从长远来看恐怕还要有所延迟。”汤涛表示,无论是从养老金方面,还是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说, 延迟退休都是大势所趋。2017 年,俄罗斯就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不过,汤涛也表示,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一些女职工,长期在急难险重的岗位工作,从体力劳动和危险性的角度考虑,她们不愿意延迟退休。
对此,有委员建议,企业干部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的规定予以优先解决,而对于职工,则允许其自我选择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汤涛说道:“我赞同你的观点。”在2016年3月2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一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
“我举个例子,比如5年以后,你是60岁退休,这个政策施行以后,可能你是60岁零3个月退休,这样大家便于接受。”时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举例称,第二个人可能是第二年退休,他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尹蔚民表示,根据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并提前公示,做好预告。
(: 工人日报)
材料四:
人社部部长曾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最根本的原则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为了给公众做好心理准备的时间,政策出台后至少五年,才会渐进式实施。由于 2017 年没有出台相关方案,如果我们假定 2018 年出台,2023 年落地实施的话,就是以下四个群体将受影响:

按照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一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到同时达到65岁。
在美国,职工延迟到70岁退休,可以比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发达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5岁左右,女性60岁-65岁;发展中国家男性多为60岁左右,女性55岁-60岁;50岁退休为全世界最早。
多数国家普遍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或者计划提高退休年龄。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韩国领取养老金的年龄2013年由60岁调整为61岁,2033年将提高至65岁。加拿大政府将领取养老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160多个国家的统计,中国女职工50岁退休,是全世界中等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
(:劳动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形成时间已较久,各地实际执行中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B.延迟退休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包括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
C.2017 年,俄罗斯就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因此我国也将会很快推出延迟退休的政策,以顺应大势。
D.如果延迟退休方案按材料四的方案落实,女性 T 人将最先受到影响,其次是女性干部和主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男性T 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不少职 T 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对此, 有委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B.从材料四来看,在美国,65 岁即可退休,但本人如果愿意在 70 岁退休,则会比65岁退休多拿 40%的养老金。
C.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退休年龄平均要高5岁左右,我国也拟将退休年龄向发达国家靠拢,说明我国也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D.如果延迟退休方案在 2023 年落地实施,那么一部分60后会受到影响,对70后和80后影响更大,对90后来说,则完全赶上了。
【小题3】国家推出延迟退休,是基于哪些考虑?延迟退休怎样才能顺利推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五千多户增加到一万六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自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

材料三: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我国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此外,我国科技创新力量由科研人员为主向全社会拓展,开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局面。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

材料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

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资源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与2000年相比,中韩两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日本却大幅减少。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互联网+”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大飞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世界潮流。
B.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说明我国有突出的创新实力。
C.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琴
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无论从琴歌、琴诗,抑或从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例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有着深刻而动人的故事背景,反映了主人公高尚的气节、英勇的气概或内心丰富的感情。而琴曲《潇湘水云》等,则是借景抒情,暗示南宋王朝政治飘摇,琴人满腹担忧。
艺术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渊源,从古琴艺术中,我们可以轻松领略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所在。中国文人所崇尚的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一一渗透。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追求“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正是琴者的审美追求。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回归、人格的纯净,注重意境之美,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所遵从的审美心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琴“走手音”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中国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C.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弥补其他弹拨乐器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的明显欠缺。
D.中国古琴的“走手音”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渐弱效果,这与古琴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古琴与文学或美学有着渊源的一项是
A.古琴深邃、简洁、从容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B.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
C.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为中国文人所崇尚,这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都能一一渗透。
D.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琴弦振动的强度渐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而音色减弱很容易使听琴者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B.作者列举《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等琴曲或琴歌,意在说明琴曲或琴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C.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是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D.文中提及《鼓琴训论》中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代琴者的审美追求与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汝昌: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
徐怀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周汝昌先生庶几近之。这位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5月31日在家中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周伦苓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于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 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当年曹雪芹著红用了十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研红则用了近70年,有两句诗为证:“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痴迷到什么程度呢?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15万册的纪录。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先生使曹雪芹《红楼梦》的真思想、真艺术大白天下。有了周汝昌的研究,读者才理解了真正的《红楼梦》,而不是被原来真假合一的《红楼梦》所蒙蔽。
周汝昌不仅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治学以诗词理论及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
老人年轻时酷爱曲艺、民族乐器,尤爱京剧,喜听反二簧,还曾粉墨登场,在《春秋配》、《虹霓关》、《三堂会审》中扮演过小生。老人晚年有两大爱好,一是作诗,二是书法。1970年,周汝昌由干校调回北京后,想到曹雪芹的诗连一首也未能流传至今,不禁无限惋惜。忽然想到雪芹为他的好友敦诚题的《琵琶行传奇》只剩末二句,就异想天开,斗胆续补,一共试补了三首,后来其中一首传了出去,竟使一位红学家认定是雪芹原作,险些闹出大笑话。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一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
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老人不喜欢对着录音机口述,而是坚持在纸上笔走龙蛇,然后由女儿打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亲近笔墨纸砚,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文字的个性。
《周汝昌梦解红楼》有一首封底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如今斯人已逝,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红楼的奇情异彩,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
(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综数十年考证成果,周汝昌认为,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世界性的学问,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汝昌认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是世界性的学问,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
B.周汝昌是新中国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对《红楼梦》深有研究的第一人,其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作品涉及红学的各个层面。
C.周汝昌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
D.作者写一位红学家误将周汝昌的补写之诗认定为曹雪芹的原作,这件事直接表现了周汝昌在诗歌和红学研究上的极高造诣。
E. 结尾引用《周汝昌梦解红楼》的一首封底诗,既突出了周汝昌对红学的贡献,也突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意蕴悠长。
【小题2】周汝昌“痴”于红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小题3】标题“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有何丰富意蕴?请简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