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①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②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③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 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 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 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④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⑤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 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 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⑥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这说明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食堂在冬季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 ”,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传》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更多的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恬静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B.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C.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传》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D.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所以在清明节,人们要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纵情取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3 08: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道
王春迪
海爷好茶。
海爷喝茶讲究多,譬如泡过的茶渣,不能乱倒。府里的下人,便把茶渣倒在了门口一个废旧花坛里。长年累月,茶渣越积越厚,伸手刨半天都摸不到花坛里的土。风和日丽之时,隔好几步远,都能闻到门口一股淡淡的茶香。
有闲人给废花坛起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名字——“茶冢”。
这个闲人名叫归去来,二十七八,尚未婚配,父母早逝,留有家业,为人善良本分。但他嗜茶如命,壶不离手,茶不离口,整日摆弄茶壶茶宠,也不打理家业,坐吃山空。没过几年,家业败光,所有能换钱的,都拿去抵了债,只剩一把紫砂壶,与他形影不离。
落魄之后,每每茶瘾发作,归去来便到茶馆门口蹲着,等伙计出来把那些泡过的茶渣泼掉时,他就凑上去讨一点。后来,归去来发现,海爷家的下人,常往门前花坛里倒茶渣。每逢此景,归去来遂讨要过来,装到壶里,以解茶瘾。
一天,海爷出门送客,恰巧撞见归去来在要茶渣,海爷无意中瞥见他手里攥着的那把紫砂壶,心中一惊,随即把他请进来。归去来进门后,发现桌上已经沏上一杯龙井,海爷做了一个请茶的手势,归去来没怎么吹凉,就直往嘴里吸溜,而后摇了摇头,说,茶是好茶,可惜水煮老了。海爷一笑,水还有煮老的?
归去来告诉海爷,水要急煮,听到有似风吹青松之声,即去盖,见壶底有蟹眼之泡,再去冲茶,茶汤必定鲜爽可口。沸腾太久,便过时了,用这样的水冲茶,汤老香散,色暗味涩,口感便大打折扣了……海爷来了兴致,请归去来泡茶。归去来也不推让,煮水,温杯,洗茶,出汤,并用自带的紫砂壶来冲泡。海爷喝了一盏,顿觉轻汗微出,毛孔疏散,头清身轻,两腋生风,好不畅快!
随后,海爷接过归去来的紫砂壶,瞄了一眼壶底,猛然一惊!原来,这壶竟出自紫砂大师陈鸣远之手!
当天晚上,海爷留归去来吃饭,同时还请了当地几个文人富商,海爷在众人面前,极力称赞归去来和他的紫砂壶,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就这样,归去来成了海爷府上的常客。
这一无,海爷对归去来说,我看你把壶拿过来拿过去的,容易碰坏,放家里也容易失窃,干脆就放舍下吧,想喝茶的时候,你就过来,我这边所有好茶,尽你享用。归去来有些不舍。可怎么也不该驳了海爷的面子,加上海爷府上好茶又多,思前想后,也就答应了。
起初,归去来想念他的壶,还常到府上来喝喝茶,把玩一会儿。海爷不忙时也陪他坐一会儿。但后来,归去来发现,府上的人个个忙得两脚不沾地,自个儿闲着在那喝茶,也碍眼。归去来甚至觉得府里人看他的眼神和以往都不一样了。
于是,归去来越发去的少了。可归去来念念不忘那把壶。每每看到它,就像是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喝完茶,走的时候,总会红着眼睛回头看上几眼。归去来想把壹偷偷拿回去,但觉得那样做不合适,便想找个机会,跟海爷说一声。
不巧,海爷因为生意,出远门去了。于是,归去来日思夜想,寝食难安,好不容易入睡,不是梦到茶壶被人抢走,就是梦到茶壶被人打碎,醒来便伤心不已。
归去来很怀念以往在茶冢前讨要茶渣的生活。
入冬之后,归去来感染了伤寒,他身体底子薄,又缺人照料,没等到海爷回来,归去来便去世了。
归去来死后,海爷很伤心,想念他的时候,便拿归去来的那把紫砂壶泡茶。但海爷发现,无论冲泡得多么讲究,也喝不出当初和归去来在一起时的那种滋味。
海爷怀疑这壶是个赝品。
(摘自2017年第5期《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归去来形象的描绘只是客观地呈现,没有因为他“善良本分”而赞赏,也没有因为他“不打理家业,坐吃山空”而批判。
B.在作品中,归去来与壶形影不离,海爷见到壶爱不释手,因为壶二人成为挚友,所以紫砂壶是一条明线,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海爷怀疑这壶是个赝品”,是因为和自己一样爱荼、懂茶的壶主人去世了,世上少了一位情趣相投之人,海爷对归去来既怀念又愧疚。
D.小说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刻画归去来和海爷的形象,告诉人们做人如茶道一样,要厚德、厚道。
【小题2】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茶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 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 目标:

到2020 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 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 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 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 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 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版),积极开展“新工 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 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 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 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 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 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 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 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 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 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 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 月 10 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 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 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 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 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 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学、计算机这些 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 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 2018 年 6 月 12 号《长江日报》

【小题1】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 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 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030 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 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 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 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 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 的相关知识。
【小题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太空美丽而宁静,也时刻充满着未知的危险。俄罗斯的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公里,是人类在太空最前沿的哨兵。1997年6月25日俄罗斯空间站在与空运船进行对接时突发意外,空运船撞坏了空间站,珍贵的氧气开始向太空泄漏。宇航员们进入了救生舱,但因为缺少能量,救生舱的启动系统无法工作,幸运的是随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块未被损坏的太阳能电池板发挥了作用,救生舱才开始了工作。
对于正在建设太空站的设计者来说,那天发生的事件是非常宝贵的教训,它表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启动的救生舱是至关重要的,X—38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是一艘即将作为国际空间站逃生舱的全新太空救生船。按照设计要求,宇航员将从400公里高的空间下降,X—38必须保证宇航员在返回地面时完好无损。
出于综合考虑,X—38被设计得既像一辆救护车,又像一艘救生船。它必须保证一旦空间站出了问题,如失火、缺氧,或是有人生病、受伤,宇航员们能立即离开空间站。所以,X—38是全自动的,它可以随便让一个对它一无所知的人坐进去,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把他送回地面。
为了检测X—38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日前工程师们把它悬挂在大型运输机的机翼下面,带到了6500米的高空。X—38开始下降以后,首先是一个20米直径的小降落伞从飞船的尾部抛出,以减缓飞船的速度。然后小降落伞被切断,接着抛出一个大降落伞。大降落伞像拉手风琴一样,分五个步骤展开,每一步都在逐渐放慢救生船下降的速度。一旦完全开始工作,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X—38会计算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分析到达目的所要走的路线。体内安装的驱动系统,牵引着大降落伞的两边,使降落伞能左右转动,这就使X—38能在预定的地点着陆。着陆点通常可以精确到距预定点不超过100米,在逃离空间站以后的一个半小时以内,宇航员们就可以躺在医院的救护车里。最后降落时X—38停在了距预定目标10米范围以内,第一次试飞圆满成功。
X—38不仅会给未来的宇航员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选自《太空救生船》,有删改。)
【小题1】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采集、利用太阳能,是航天器解决能量补充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B新型太空救生舱应能在空间站没有能量的情况下自行启动并工作。
C X—38救生船能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将昏迷的人准确地送回地面。
D X—38将全面排除空间站的各种危险,给宇航员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小题2】根据文意,依次概括X—38从6500米高空下降,自动完成的几项关键操作。(不超过40个字。分点请写序号)(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花脸雀
李娟
(1)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
(2)外婆一看到这种鸟就像小孩子一样又惊又喜:“花脸雀!花脸雀──我们放生铺的花脸雀怎么飞到这里来了?”
(3)放生铺——她的故乡,她九十年的时光里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
(4)我去过放生铺几次。也知道那个四季长青、松柏满坡的地方的确有很多鸟,但实在想不起其中还有一种鸟叫什么“花脸雀”……
(5)在那个地方,每天早上鸟叫跟吵架似的热闹非凡。
(6)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
(7)外婆整天“花脸雀,花脸雀”地念叨,真搞不清楚她在说哪一种,是体态稍显修长清秀,翅膀上有白斑的那种黑鸟,还是灰不溜秋,腹部白色,带抹轻红的那种?
(8)她每天洗了碗就把洗碗水倒在固定的地方,水渗进大地,饭粒残渣留了下来。
那些鸟每天去那里努力啄啊啄啊。双方都养成了习惯。
(9)“花脸雀又来了。”
(10)或者──“今天怎么只有灰山雀雀来?”
(11)“灰山雀雀”又是什么?
(12)我妈干活时也爱往那边瞅。她观察得更详细,详细得让人无法相信。她说上
午来的那批鸟和下午来的那批不一样,午后和黄昏的也各有讲究,毫不乱来。她还说有一公一母两只鸟──实在想不通她是怎么辨别公母的──每天下午四点都要来那么一阵子。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他自己才吃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
(13)我整天啥活不干瞪大了眼睛也没本事发现这种事情。鸟儿们真的都长得差不多啊。
(14)又想起一件事。在内地上学时,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校园里散步,走进花园里覆盖着葡萄藤的读书廊时,她在绿荫碧盖间停住,惊异地叫出声:
(15)“看!那么多鸟!”
(16)“哪儿?哪儿?”我东张西望。
(17)“那!那──就是那儿──”
(18)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鸟影子也没有一只。干脆拉上她要走:“鸟有什么好看的!”
(19)“不是,那鸟很奇特……”她沉默了,站那儿不走,看出了神。我只好跟着徒劳无功地努力往那边瞅:“怎么样奇特啊?”
(20)“特小……顶多只有手指头肚儿那么大点儿……到处都是……五只,六只……十一,十二……天啦,居然有那么多!不留神还看不出来……”
(21)“哪儿呢?哪儿呢?”
(22)“……你看,到处都是,恐怕上百只不止……静静地,全都不吭声……看──飞起一只……”
(23)我还是什么也看不到,瞎着急。她指向的地方是一排低矮的红砖花墙,隔着花墙有一大蓬乱糟糟的冬青,没有修剪,旁边是一个喷泉。
(24)“……真是鸟的天堂……”
(25)我放弃。静静地听她的描述,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我渴望它们一下子全
飞起来,闹翻天,让我能一下子看见。可是,那里真的始终只是一蓬冬青。最后我只好装作看到了的样子,拉着妈妈离开了。后来她经常一个人去看那些鸟,有时还带别人去看。我只好相信那个世界的门只能被我妈妈的眼睛打开。
(26)那么“花脸雀”呢?开始我妈也不知道何为“花脸雀”。后来我外婆指了一回给她看,她就知道了。可我外婆给我指了一百回我都搞不清。这只看着像,那只看着也像,过一会儿又全不像。再过一会便懒得理它们了,跑去干别的事情。──真是的,认下一只鸟儿对我有什么用呢?它会从此属于我吗?
(27)外婆有三十年的时光在稠密浓黏的鸟叫声中度过,是不是鸟已经用翅膀载走了她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整天坐在沼泽边的一根倒木上,笑眯眯地看着啄食的鸟儿们, 好像在看她养的一群小鸡。
(28)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令旁人也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毕竟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
(29)还有我妈,她是否真的就知道外婆所说的“花脸雀”?如果她认错了,这个误会将永远存在于剩下的时间里吧,并且再没有任何机会与必要来进行澄清。尤其是她们永远不会意识这个。
(30)那么我和我妈之间呢?我们之间的那些鸟儿,到底有没有?
(31)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先写自己看不出花脸雀,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赏析文章第(6)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画线句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4】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③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 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④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 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⑤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

⑥俗话说,秋前夏末,半死烂活。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镶,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 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 亲,俨如对大地虔诚的膜拜。

⑦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 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⑧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棵,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⑨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⑩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賦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开门见山点明题目,自然引出下文母亲开镰收割的往事。
B.第③④两段描写了母亲躬身收割稻子的情形,既表现了母亲熟悉农事、勤于农事的品 质,又写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
C.第⑧段引用童年的歌谣,回忆了 “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说明“我”对乡 土色彩生活的记忆只有稻子的色泽和色调。
D.本文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抒发了“我”对母亲及乡土的深厚情感。
【小题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