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裂,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里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个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今天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拨人填进去,一拨人又填进去,一拨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让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现在,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战争竟然真他娘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名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我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以前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
现在,他不怕死,他怕遗忘。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首先描述了战争爆发前宁静祥和的生活图景,接着描述了战争爆发后血腥惨烈的生活情状,突出表现战争的破坏性与毁灭性。
B.“他”在文中三次说“我当兵”,表现出面对残酷战争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概。
C.文中写他战争结束后回到乡下的生活,在情节上与开头相照应,充分表现他参战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D.小说反复说“他怕死”,结尾又说“他不怕死”,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参军时的摇摆恐惧与被逼无奈,以及他人生的成长蜕变,更好地折射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
【小题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他”的人生历程。
【小题3】小说没有出现具体的人名,而是以“他”来叙事,请分析其妙处。
【小题4】“他不怕死,他怕遗忘”这句话在小说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9 02: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概括分析题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颢的《黄鹤楼》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

【小题1】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小题3】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下,整个教育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作业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作业类APP嗅到了商机。一大批作业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作业帮”“小猿搜题”“学霸君”等。可以看到,作业类APP的确给予了孩子一定辅导,同时也解决了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一些作业类APP,不仅给出题目答案,而且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掌握方法、规律,从而真正达到“学会”的目的。同时,一些老师也会根据作业类APP统一发放作业,有的甚至进一步让机器辅助进行修改作业,这对老师繁杂的工作无疑有着不小的帮助。

那么,作业类APP究竟有多大的市场?有关数据显示,到2017年,教育行业APP市场规模达到2.76亿,行业整体渗透率为29.3%,而这一市场将被在线学习和作业两类APP瓜分。并且,这种需求还在逐年递增,这个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 App Store统计,作业类软件APP,仅“作业帮”便有1.3亿人下载量。

(摘编自《利弊两看——作业类APP接受监管才能长远发展》,搜狐网)

材料二:
表一

(注)朗易思听是英语学习网站。

表二

材料三:

注重质量的作业APP应投入力量研发个性化作业,这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而且即便研发了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一些APP运营方就重营销、不重质量,以色情、低俗内容吸引学生;甚至以提供作业为名,搞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元化经营。但这种为获得市场生存所采取的经营战略,只会遭遇更多质疑。作业APP运营方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作业服务,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目前监管部门对作业APP的监管并不严格,对于作业APP中的游戏,并没有按游戏产品监管。有的APP声称其中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适当的休息调整,形成监管灰色地带。另外,家长在选择APP时,应认真了解APP的作业服务内容,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和引导。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卬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这些具体建议都给家长监护孩子使用作业APP提供了明确指引。

(摘编自《争议中的作业APP需多元监管》,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作业APP先后上线,其数量分布先是起伏式上升,当数量分布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又呈现出起伏式下降的趋势。
B.2014年之后的作业类APP分布量普遍超过2014年之前的分布量,可见后出现的作业类APP的质量比2014年之前出现的要好。
C.作业搜索指数从7月20日到8月20日总体缓慢下降,8月20日到9月20日左右增速迅猛,至10月16日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D.英语听力通、朗易思听在2011、2012年相对较早的时间上线,可能是当时的APP运营者认为专门解决英语问题的软件是学生和家长最需要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业类APP在给予孩子辅导、解决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帮助老师应付繁杂的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B.到2017年,教育行业APP市场规模达近3亿,行业整体渗透率近30%,这种需求还会逐年递增,市场潜力很大。
C.由于个性化作业研发成本很大,所以一些APP运营方为获得市场生存只重营销、不重质量;或者有名无实,搞多元化经营。
D.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实施方案》,提出许多具体建议,解决了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不会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作业APP的问题。
【小题3】作业类AP要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哪些方面各自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这个说法或许会引起困惑,因为老子时期国人还不怎么讲世界或宇宙。没有关系,在老子这里,叫天地或万物万象也行。
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
老子应该是从世界、天地、万物、万象的共同性出发来寻找“道”的。不是寻找神——人,而是寻找神性终极性概念——即“名”,是逐步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比如有了天、地、人的概念,但是老子不满足,他上升到“有”与“无”的概念。不管是天是地是人还是什么都不是,反正不是“有”就是“无”。尤其是老子认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的“有”都生于“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会生出“有”来。“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本来是无的人,压根没有出现过出生过的人和物,也不存在“有”的概念与讨论。例如我们不会讨论某个从来没有过的人什么时候会有,那么,在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人以前,或无天无地无人之后,这个世界还有什么?
这又好比是寻找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最高的高度,最深的深度,最长的时间,最早的起源,最远的距离一样。一个最大的数字是X,那么必须还有X+1或X+X存在,而X+1或X+X>X,那么X+1+1或X+X+X+X,一直相加下去或相乘下去,增加下去或积累下去,扩大下去,肯定会产生出一个∞,即无限大或名无穷大来。
那么这个先于“有”而存在,先于“无”而存在,先于神与上帝与世界而存在的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无限恒久、无限根本的本体、本质、本原、规律、道理、道路、方式是什么呢?老子说了,这个东西不大好命名,但一定要给它命名的话,它就是“道”。
具体的事物生生灭灭,“道”却永存。具体万物好比树叶,都有萌芽、生长、发育、枯萎、凋落,但道”是树,是树根,是看不见的、永远的与无限的大树。
这样的思路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没有“道”这样一个驱动程序的存在,“无”与“有”,“天”与“地”与“人”,是永远也不会自行激活的。“无”是永远不会变成“有”的,“有”也是永远不会变成“无”,也就是没有这个“有”与“无”的区别的了,从而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了。
(小题1)下列对“有”与“无”的关系说明最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所以无所谓有“有”,也无所谓有“无”。
B.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即有人是问题讨论的前提。
C.“有”与“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互相统一,共同构成了宇宙本体。
D.“有”与“无”的转化与区别,都是“道”的驱动使然,无“道”即无“有”“无”。
 
(小题2)根据本文的阐述,下列对“道可道非常道”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道是非常特殊的。
B.真正的道是难以言传的。
C.循道而行是真正值得称道的。
D.追求正义之道而非平常之道。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道”的学说并不是老子的首创,而是在总结前人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B.老子在寻求“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并深入到世界的终极本原。
C.“道”不因人事的消逝而消逝,换言之,即使在无天无地无人之前或之后,仍然还有“道”的存在。
D.我们难以找到最大的数字,因为在任何数字之上还有更大的数字,直到无穷大,其本质即是“道”。
 
(小题4)联系全文,理解画线句“大‘道’是树,是树根”的涵义。(3分)(不超过25字)
□□□□□□□□□□□□□□□□□□□□□□□□□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居与园林

陈从周

我国广大农村历来都讲究绿化与布局,居住部分与自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工与天然相配合的村居环境

我国平原地带的村落,大都建筑在河边或路旁,大都有树木环统,尤其注意西北方向植树,用以防风挡烈日。住宅之旁亦有同样措施。宅前必留出一块广场,以作晒农作物之用。广场之前又植树一行,自划成区,宅北植高树(江南则栽竹),既蔽阴又迎风,宅外的通道,芳树垂荫,春柳拂水,是极妙的画图,利用常绿矮树作为绿篱,绕屋代墙,池塘港湾植以芦苇,或布菱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造园.园林花木虽然以姿态为主,与大自然有别,却与农村村居为近,以“柳荫路曲”“梧竹幽居”、“荷风四面”等命题的风景画,未尝不是从农村绿化中得到启发的。

古代园林中的桥常用一面阑干,很多人不解,此实仿自农村,农民要挑担过桥,如果桥两面用阑干,妨碍担行,如牵牛过桥,更感难行,因此农村之桥,无阑干则可,有阑亦多一面。后之造园者未明此理,即小桥亦两面阑干,宛若夹弄,这未免“数典忘祖”了。至于小流架板桥,清溪点步石,稍阔之河,曲桥几折,皆委婉多姿,尤其是在山映斜阳、渔舟唱晚之际,人行桥上,极为动人。水边之亭,缀以小径,其西北必植高树,作蔽阴之用,高低掩映,倒影参差。至于曲岸回沙,野塘小坡,别具野趣,更为造园家蓝本所自苏州拙政园原多逸趣,今则尽砌石岸,顿异前观、今更有以“马赛克”贴池间者,无异游泳池了。

农村建筑妙在地形有高低,景物有疏密,建筑有层次,树木有远近,色彩有深浅,黑白有对比(江南粉墙黑瓦)等,千万村居无一处相雷同。这些景物中有建筑,有了建筑必有生活,有生活必有人,人与景联系起来,所谓情景交融,我国古代园林,大部分的摹拟自农村景物,而又不是纯仿自然,所以建筑物占主要地位,造园工人又大部分来自农村有体会,便形成可坐可留、可游可看、可听可想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它紧紧地与人结合了起来。

农村多幽竹嘉林,呜禽自得,春江水暖,鹅鸭成群,来往自若。在园林中建造“来禽馆”,亦寓此意。可惜今日在设计园林时,多教让禽鸟饱受铁窗之苦,这不免有些粗暴吧!

(选自陈从周《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平原地区的农村多在村落、广场、住宅等的西北方向植高树或栽竹,用以蔽阴、防风。
B.历代造园家为追求园林中小桥的外观优美,在桥两面布设阑干,结果给游人行走带来不便。
C.我国古代的造园工人多来自农村,能结合自己对村居生活的体验,建造出极具特色的园林。
D.虽然在园林中建造“来禽馆”的创意很好,但因园林设计者对此缺少深入理解而未能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平原地区的村落大都建筑在河边或路旁,有着便于日常生产、生活和出行等种种考虑。
B.天人合一的村居环境,既是造园家园林设计时的蓝本,也是中国园林别具一格的根本所在。
C.今人改造后的苏州拙政园少了自然的逸趣多了人为的痕迹,降低了其作为园林的观赏价值。
D.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不能一味地摹拟自然,要注意其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园林从村居中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