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下,整个教育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由于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作业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作业类APP嗅到了商机。一大批作业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作业帮”“小猿搜题”“学霸君”等。可以看到,作业类APP的确给予了孩子一定辅导,同时也解决了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一些作业类APP,不仅给出题目答案,而且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掌握方法、规律,从而真正达到“学会”的目的。同时,一些老师也会根据作业类APP统一发放作业,有的甚至进一步让机器辅助进行修改作业,这对老师繁杂的工作无疑有着不小的帮助。

那么,作业类APP究竟有多大的市场?有关数据显示,到2017年,教育行业APP市场规模达到2.76亿,行业整体渗透率为29.3%,而这一市场将被在线学习和作业两类APP瓜分。并且,这种需求还在逐年递增,这个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 App Store统计,作业类软件APP,仅“作业帮”便有1.3亿人下载量。

(摘编自《利弊两看——作业类APP接受监管才能长远发展》,搜狐网)

材料二:
表一

(注)朗易思听是英语学习网站。

表二

材料三:

注重质量的作业APP应投入力量研发个性化作业,这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而且即便研发了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一些APP运营方就重营销、不重质量,以色情、低俗内容吸引学生;甚至以提供作业为名,搞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元化经营。但这种为获得市场生存所采取的经营战略,只会遭遇更多质疑。作业APP运营方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作业服务,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目前监管部门对作业APP的监管并不严格,对于作业APP中的游戏,并没有按游戏产品监管。有的APP声称其中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适当的休息调整,形成监管灰色地带。另外,家长在选择APP时,应认真了解APP的作业服务内容,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和引导。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卬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这些具体建议都给家长监护孩子使用作业APP提供了明确指引。

(摘编自《争议中的作业APP需多元监管》,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作业APP先后上线,其数量分布先是起伏式上升,当数量分布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又呈现出起伏式下降的趋势。
B.2014年之后的作业类APP分布量普遍超过2014年之前的分布量,可见后出现的作业类APP的质量比2014年之前出现的要好。
C.作业搜索指数从7月20日到8月20日总体缓慢下降,8月20日到9月20日左右增速迅猛,至10月16日前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D.英语听力通、朗易思听在2011、2012年相对较早的时间上线,可能是当时的APP运营者认为专门解决英语问题的软件是学生和家长最需要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业类APP在给予孩子辅导、解决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的问题、帮助老师应付繁杂的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B.到2017年,教育行业APP市场规模达近3亿,行业整体渗透率近30%,这种需求还会逐年递增,市场潜力很大。
C.由于个性化作业研发成本很大,所以一些APP运营方为获得市场生存只重营销、不重质量;或者有名无实,搞多元化经营。
D.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实施方案》,提出许多具体建议,解决了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不会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作业APP的问题。
【小题3】作业类AP要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哪些方面各自作出怎样的努力?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4:4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宿业作为在我国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市场发展过快,监管没有跟上,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实际上,我国民宿自发展以来质量一直参差不齐。民宿由民间自发兴起,长期以来处于无法可依的发展状态,除了无法保证服务质量,也常常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于诚信体系、消费习惯上与西方国家的差异,民宿不应照搬国外模式,更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无论条件是否适合都一拥而上。

依照旅游局此次出台的标准要求,在市场准入方面,不仅要求民宿经营者必须依法取得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要求的相关证照,而且要求民宿单幢建筑客房数量应不超过14间(套),在基本卫生要求方面,规定旅游民宿客房及内部卫生间里的公共用品要“一客一消毒”。标准的细化,无疑将推动民宿市场走向规范化,按行业标准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要整齐划一,放弃个性。文件也对民宿发展提出一些软性要求:“需在环境与建筑、设施和服务以及特色等多个方面脱颖而出;注意传承保护地域文化,倡导绿色消费”“要求民宿主人热爱生活,乐于分享,要求民宿主人和当地居民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等。

(选自《2016 中国民宿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选自《2017年上半年民宿旅游报告》)

材料三:

乡村旅游在全城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宿作为乡村旅游接待的必要条件,自然会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今年全国两会,全域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民宿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抓手和落脚点,未来一个时期必将保持增长势头。它首先加快了旅游住宿“中国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觉得,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宿并不比星级饭店差,他们喜欢选择在民宿居住,反过来又推动了住宿业的中国特色化进程。其次,更好地满足广大旅游者的住宿选择。2016年国内旅游达到44.35亿人次,其中城镇居民占了 31.95亿人次。在接待中,民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承接作用,既有超过五星级酒店价位的高档民宿,也有卫生干净、价廉质优的中低端民宿,较好地对应了大众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第三,带动了农村和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与星级饭店相比,民宿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它让农民直接面对客源市场,学习和从事宣传营销、接待服务、餐饮烹饪、经营管理,实现了从农民向现代服务业者的转变。

(摘自高舜礼《民宿对旅游住宿“中国化”具有积极意义》)

材料四:

英国政府要求,民宿经营必须结合当地产业、文化及自然生态资源,积极营造地区魅力,打造优质永续的乡村度假环境等。近期,为促进民宿业的发展,英国政府不仅设立各项农政、观光、大学、义工团体及民间业者组织等团体进行监督,还制定了严格的政策法令,并对民宿 从业者进行辅导,推动规范化经营。作为亚洲民宿的鼻祖,日本民宿有着体验感好、主题性强 等特点。通常日本民宿分为洋式民宿与和式民宿,和式民宿是拥有传统榻榻米房间、食用日本传统莱肴等的民宿;而洋式民宿的经营者多为白领阶层,经营者知识水平较高,审美水平较高, 对外来文化有较好的理解。

(选自《经济日报》之《境外民宿旅游发展特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民宿业是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但是目前由于监管跟不上、市场发展过快等,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B.全国两会把全域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民宿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必定保持增长势头。
C.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在中国旅游时选择在民宿居住,主要原因是这些民宿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不比星级饭店差。
D.近期,为促进民宿业发展,英国制订了严格的政策法令,设立农政等团体监督,要求民宿经营必须结合当地资源打造优质环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旅游局针对民宿行业颁布的标准要求,非常细化,不仅有硬件设施等刚性要求,也提出了一些软性要求,有了这些要求,民宿业可能会更规范。
B.根据材料二图1可知,2017年上半年,国外民宿每间每夜平均价格比国内民宿的每间每夜平均价格要高一倍多,原因是国外经济比我国要发达。
C.根据材料二图2的数据可知,人们选择民宿的原因,“民宿有特色”和其“性价比高”占比较高;而“人多,需要住在一起”占比则最低。
D.民宿因为处于乡村,故其价格档位难以超过星级酒店,但它对农民的影响很大,农民可以直接面对客源,而星级酒店在这点上很难做到。
E.日本民宿体验感好、主题性强,其分类明确,有洋式民宿与和式民宿,这两类民宿的经营定位有差别,洋式民宿经营者只要了解外来文化即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怎样使我国民宿既规范又富有特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霜天芦飞雪
宫凤华
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伤了许多文人的心,而德富芦花偏爱芦滩上的芦花,欣喜于“在满潮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显得十分平静恬淡,如年过花甲的祖母,一脸的从容淡定。
芦花,银黄的絨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微黄,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芦花怒放的芦苇则如谦恭的侍女早生华发,冬雪一样,把寥落的村庄装点得诗性而空灵。
芦花无言而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秋风飒飒,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愁绪,凝望着玉洁冰清的芦花,谛听着飕飕秋声,目光掠过潇潇秋水,心似一朵洁白的睡莲,冉冉开放。
苇叶枯黄,如疲倦的蝴蝶,又如一袭妙不可言的梦。芦花轻扬,如初冬的一场雪。起伏驿动的芦苇,顶着蓬蓬白发,如一朵朵莲花静静开放。霜后清晨,芦花上凝聚霜霰的精华,银光紫影,相映成趣。身处其境,自然想起康有为描写秋雪庵赏芦“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芦洲,花时月底登阁四望,如千顷白雪身于冰壶,遇风则芦花飘舞,似漫天瑞雪”。
芦花摇曳的黄昏,身姿窈窕、挎篮背篓的村妇往往到苇丛中拾柴。那颀长粗壮的芦苇在闪亮的镰刀下温馴地躺在脚边。芦苇们被背回家做成韧韧的苇篾,做成芦席,或编成篱笆。
月光下的芦花凄迷而忧伤,如妆楼颙望的少妇,美眸上淋着一层轻愁。秋水在缠绵的风中弹起古雅的琴曲,河水和水草呢喃细语,芦花摇曳翩舞,波光潋滟,夜风像戏文,起承转合,波澜起伏。夜鸟啼鸣,群鱼唼喋,令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静穆上古。
芦苇栖居于野湖幽水、浅渚沙滩,如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芦花犹如淑女,高雅、素洁,欲语还休,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清俊芦苇,浅水边摇曳,俯仰起合,绿意盈盈,沾着烟水气。水边菰蒲、水蓼绿得青苍。偶有苍鹭、野鸭倏忽掠过,芦花纷扬,令人走进宋人《溪芦野鸭图》清渺的画境。
作家白落梅说:“做一个豁达的人,学会在山中插云、水中栽月。在狭窄的天地间,海阔天空;在乱世红尘里,独自清凉。”保持一颗清淡的心,像芦花一样“出世而不虚无,入世而不事功”,活出一份透彻与洒脱。
→花飘逸淡然,像一位品行高洁、内心丰盈的人,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令我景仰一生。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拔根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聆听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乡愁汩汩流淌。秋风缱蜷中,远眺浅水芦花,那簇簇芦花似古典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把心吹成一面鼓荡的旗。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先写出芦花超凡脱俗的形象,再写到枯黄的苇叶,像蝶像梦,后来又回到雪白的芦花,如莲朵慢放,芦花芦苇尽显其美。
B.文中的“秋水在风中弹琴”“河水和水草在呢喃细语”“夜鸟啼鸣”“群鱼唼喋”这些意象叠加营造了一种和美的氛围,烘托出月光下芦花的凄迷与忧伤。
C.这篇文章中对秋天的芦花描写,既有无比精妙的比喻、适当的拟人等修辞手法,又有恰到好处的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可谓是既形象生动又浪漫之致。
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了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点明了作者汩汩流淌的乡愁,增加文章的诗意,唯美之余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小小芦花随风而飞,落地而失,为何让作者“景仰一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我国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正经历增长动力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如何理解面临的形势、把握机遇、拉进改革、部署工作将影响地方和企业的未来。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这一系列战略部署表明我国正积极参与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并着力抢占先机、弯道超车。

这也必将预示着,中国正在由过去以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以量的扩张为特点的追赶型经济,全面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

(摘编自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大国蝶变: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材料二:15日,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办的数字经济平台的社会价值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雅君指出,数字经济让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匹配更精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使经济形态以及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变革,而算法推进经济进步与转型,是意义非凡的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则认为,数字经济是低熵经济,将为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红利。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张超文表示,数字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它帮助中小企业减轻负担,创造绿色税收,实现就业升级,带来新增就业。研究显示,数字经济每增加100个就业人口,其中72个是原有就业升级,28个为新增就业。“为什么用工荒和失业同时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就业结构不对应。数字经济很好地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缓解社会矛盾。”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说。

(摘编自金慧慧《专家:数字经济成我国经济转型重要突破口,红利巨大》,中国网2019年4月16日)

材料三:3月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就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山西经济已经走出国境、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请问骆书记,山西确立的转型发展目标是什么?

骆惠宁:省委认识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政治生态由“乱”转“治”、总体风清气正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已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鲜明地确立具体战略目标,更好引领新时代山西转型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明确了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三大目标,计划用5年时间打好转型发展基础,到2030年基本完成转型任务,上述发展目标是符合党中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精神的。

(摘编自黄河新闻网2018年3月10日)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正在成为西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陕西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7年,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额为8943万美元,主要涉及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等领域。一批企业沿着“一带一路”倡议勾勒的美好蓝图走出国门。

凭借区位优势,中国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展身手。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莉莉说,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建设“陆、空、信息、通道”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正在形成,陕西的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内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马莉莉还说,随着国际开放格局的深刻变迁,中国西部内陆不仅需要,而且有可能通过主导产业的分工深化,嵌入全球及“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并为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变做出应有贡献。

(摘编自陈晨等《“一带一路”让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转型更具全球视野》,新华社西安2019年5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我国日前处于转变期的经济形势并积极推进改革,我们将不能在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弯道超车。
B.有专家表示,数字经济成为经济转型重要突破口,实现就业升级,带来新增就业。在解决用工荒和失业同时存在的问题上,数字经济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C.山西省委认识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新时代转型发展已有较为有利的社会背景,计划用5年时间打好转型发展基础,到2030年实现三大发展目标。
D.凭借区位优势,2017年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等领域的大量投资。一批企业也走出国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有望在未来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据研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经济形态以及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变革,推进经济进步与转型。
B.位于新的历史起点,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与时代紧密相连。它的内涵更新源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新的动力则于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思想。
C.陕西的国际化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正在形成,这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转型更具全球视野的体现。
D.我国正在经历增长动力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无论是山西省还是陕西省,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都在进行尝试,中国正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
【小题3】在材料二、三、四中,经济转型的做法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村庄如风
赖赛飞
从一个偏僻寂寞的村庄长大并出走后,一直对别人的村庄充满了关切。
无法形容看见生长在自己村庄的野草以同样的长短、同样的疏密绿在他乡的河堤上,河堤一侧的杨柳以同样优美的曲线垂向水面,长长的枝条蘸着水,划出同样的粼粼波纹时的感觉。
每次初见的刹那,起一阵轻微的恍惚,像是在梦中。
关于村庄的起源,离不开自然的恩赐。天地之大,容人安身立命的去处很多。一条河的鲜活,一座山的厚实,一方地的平坦,都可以成为村庄形成的理由。人则随遇而安。因此叙述一个个村庄的历史,好比传唱童谣: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在巡回往复的叙述中,村庄自然而然地繁衍开来。
原生态的村庄是包容的,草木向荣,六畜兴旺,人乐在其中。是自由的,缺少限制性、警示性的标志。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的乡人而言,世上没有不可以走的路,即使横着扁担走都行。同时,狗也有权在上面遛弯,兴之所至赖在路中央伸伸懒腰。雨后,鸡将爪子提上按下,悄悄地印出一枚枚的竹叶。鸭群经过,扁掌纷至沓来,发出极具煽动性的啪哒声。甚至卑微的蛤蟆、毛虫时不时现身其上,大胆地跳跃、爬行。
村庄还是简单的,有些到了坦诚通透的地步。没有太阳照不到、风吹不着的死角。如果愿意,凡是生命都拥有一片天空。那里,虽然大地被草木严密覆盖着,人始终感觉不到巨大的阴影。而村头和房前屋后大树筛下的斑驳影子是那样的惹人喜爱,成为清爽的福地。
面对村庄,觉得心里有底。一条路从村这头通到村那头,站在稍远处,就能观察到整个村庄的轮廓。这意味着目光足以将它笼罩,并能从中捕捉到某些特征。如果村庄缘水而建,常会牵牵连连悠长如带。如果坐落在山坡上,会像棋师留下的残局,散漫中玄机重重。聚在平地上,则是荷叶上的一大滴水珠,风轻易吹不动它。
我对城市化并不反对,一些时候充满了感激。城市就像日长夜大的魔树,枝繁叶茂,根须发达。它们以人类为土壤,人中的精英,年轻胆大气壮的被汲走了。留下老迈或幼小的,步履蹒跚之辈,时间与生命的流逝随之变得缓慢。村庄因此安详,甚至懒洋洋——机械化盛行,土地不再过度榨取人的力气,田野更加绿意葱茏,人类活动的痕迹不明显了,地头不总是撒满了劳作的人。
有阵子,呆在久违的村子里,白天窜到靠近后门山的住户。那一带在山坡上,拾级而上是一处房子,拾级而下是另一处房子,爬高摸低,落差挺大。屋后是连绵的果树,再过去就是丛生的杂木林,看不透的绿色枝叶,重重叠叠,碧油油的。许多人家已人去楼空,一个人站在略显神秘的庭院内,看见门窗紧闭,台阶上泛出了隐隐的青苔色,缝隙间长满了闲草。灿烂的阳光照耀着门前的美人蕉,翠绿的长叶阔大光滑,从中抽伸出一串串猩红花朵,浓艳的色泽,鲜艳如血,始终被约束而无法泛滥,因郁闷而充满着勃动。肥壮的根芽击穿花砌,长长短短,在残瓦断砖间四处萌发。另一种也是乡村常见的鸡冠花,旧年的种子随风播撒,沿着墙根向外辐射,无人刈割,长得遍地都是。设想秋天开出花来,顶着紫冠,好似站着一院子的公鸡。
连闯几户民宅,都是如此景象。暮春的和煦中,长久呆立在没有看门狗的院落,听着风吹树叶沙沙响,夹杂着三两声鸟儿的幽鸣。忽觉独对盛开的鲜花,好像聆听陌生的灵魂向你倾诉衷肠。那些风花雪月的流言往事,暗暗叙说村姑和后生风华正茂的时光。与所有农村人一样,她们曾因土地被禁锢,任由如花的青春兀自大红大紫,热烈而寂寞。时过境迁,土地的束缚力日渐式微,许多年青人似蒲公英的种子,飘离了这块贫瘠狭小的故土,凭借自身的微薄之力,乘风飘向不可知的未来。造化弄人,感受着他们命运的无常,心中无限凄凉。
一段时间,对着办公室墙上的地图尽发呆。地图从本县直到世界很齐全,叫人身处斗室,也不得不胸怀全球。仔细看,线条在我眼前向四周辐射,串连起一个个的点与圈——城市,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寻找的村庄在地图上不会有标注,它们隐身在点线构成的空白处。其实随便一处,都聚集着许多的村庄,就像魔法袋里取之不竭的宝藏,唤起你绵绵的遐想。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双脚能与念想一样轻盈自由,永不疲惫,我会沿着地图上的网络,仔细搜寻心目中的宝藏,那些平日隐藏起来的村庄。当我不停地从一个村庄走向另一个村庄,我的心也渐渐融入到了那些不再是空白的村庄中。
【小题1】指出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每次初见的刹那,起一阵轻微的恍惚,像是在梦中。

(2)我对城市化并不反对,一些时候充满了感激。

【小题3】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来写村庄的?(3分)

【小题4】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5分)

【小题5】文章的题目是“村庄如风”,请结合阅读谈谈你对于文中“村庄”和“风”之间的联系的理解。(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小题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小题3】结合原文“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