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爷的棋
孙兆贵
早在解故前,小镇上出了个棋王,他就是我三爷。
我三爷长得瘦小枯干的,体重始终没有超过一百斤。他对别的都没兴趣,就喜欢下棋。
我三爷说过,他只要一闭上眼,眼前就会出现一盘棋,上面码着三十二颗棋子。没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就跟自己下棋。
这天有个叫王虎的人来到小镇上,公开向我三爷挑战。王虎人高马大的,一脸络腮胡须,看上去像个战神金刚。
摆上棋子,王虎瓮声瓮气地问道:“这盘棋你输了咋办? ”我三爷一怔,随后哈哈一笑:“那你就是这小镇上的棋王!”
拱卒,跳马、出车……才一交手,我三爷不由得抬起头来,重新打量了对方几眼。这王虎貌似莽汉,但此人粗中有细,精明无比,棋技也相当的厉害。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再走十七步,我三爷忍不住问了句:“咱下盲棋?”王虎点头同意了。这时有人过来把棋盘撤走,他俩盘腿坐在炕上,开始微闭双眼口述棋步......
这盘棋从掌灯时分一直杀到了黎明鸡叫,把这俩人累得筋疲力尽,汗水把衣服都给湿透了,有一只蚊子飞过来,叮在了我三爷的脸蛋子上,吃得肚子血红血红的,他却浑然不知。最后,这盘棋我三爷还是输给了王虎。
从此以后,王虎就住在了小镇上,并以棋王自居。
“九·一八”事变后,小鬼子占领了东北。我们这镇子在劫难逃,也成了沦陷区。小鬼子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对于这帮穷凶极恶的强盗,老百姓们恨得牙根儿痒痒的。
鬼子司令官宫本也很喜欢下棋,他来到北方后战败了不少象棋高手,这家伙雄心勃勃,一路过关斩将,打算雄霸中国棋坛。
王虎被传进了宪兵司令部,人们攥紧了拳头,瞪大了双眼,都在关注这场比赛。
然而,王虎却接连输了三盘棋。
宫本越加狂妄,还贴出了告示:东亚病夫,不堪一击。有谁不服,前来对弈!
我三爷再也按捺不住了,找到了王虎,问道:“这小鬼子真有那么的邪乎?”  王虎脸色蜡黄地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心有余悸地说:“也不是,可宫本这家伙性情残暴,杀人不眨眼,听说他来到中国后没少杀人。我要赢了,他还不得把我给整死呀!”我三爷听了这话,气得一蹦老高,怒骂道:“没骨气的东西,你还算是中国人?"全然不顾家人的劝说,一甩袖子去了宪兵司令部。
宫本正坐在高背椅上,双眼眯成一道缝,洋洋自得地喝着茶水。卫兵突然闯进来报告,说有个中国人要跟他对弈,宫本鼻子下边的那撮小黑胡不由得往起翘了翘,他立即让卫兵把我三爷带了进去。
宫本瞥了眼我三爷,见他长得又小又瘦的,哪会把他放在眼里,傲气十足地问了句.“王的不行,你的行? ”
我三爷往起挺了挺胸膛,大声说道:“王的不行,我的行,不信你就试试! ”
摆上棋子,我三爷一字一顿地问道:“这盘棋,我要赢了咋办? ”
宫本的嘴角抽动一下,用狼一般凶狠的目光重新打量我三爷几眼,“刷”地抽出军刀,重重地压在了桌案上:“你的赢,军刀的给!”我三爷冷笑一声:“我要是赢了,你就带上你的人马上滚,滚得越远越好!”
马走日、象走田……也就走了十几步,宫本就感觉到不对劲了。过去他跟那些人对弈,并没觉得怎么吃力,对方就招架不住了。可是现在,棋子一个个咋就发挥不了威力了呢?宫本也不傻,他知道这是遇上高手了。
宫本开始改变策略,以守代攻,可还是接连损失两员大将,他的脸色变得有些苍白,呼吸开始急促,豆粒大的冷汗珠子从脸上滚了下来。
我三爷才不管那些呢,他步步紧逼,绝不给对手一点喘息的机会。再看宫本的老帅,已被活活困在了中军大帐,想不投降都不行了。
接下来,宫本试图想要扳回一局,也好找找面子。可我三爷想到小镇上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死在这帮王八蛋的手里了,早已怒火满腔,他出手特重,只杀得对方片甲不存。
连输三局,宫本有生以来还从没败得这么惨呢!日军的脸面,这次算是让他给丢尽了。 宫本的脸已经扭曲变形,像张魔鬼的面孔,突然嚎叫一声,抄起军刀向我三爷头上劈去……
望着我三爷的遗体,宫本的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三爷长得瘦小枯干,写王虎人高马大,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后文王虎战胜三爷赢得“棋王”称号做铺垫。
B.作者详写王虎与三爷下棋的场面是为了说明王虎棋艺高超,与后文对弈宫本连输三盘形成对比,写出了王虎面对侵略者贪生怕死,反衬出三爷的英勇无畏。
C.三爷前去和宫本下棋,宫本拿出刀来恐吓三爷,由此可以看出宫本的棋艺并不高,所以后面他输棋也是必然的。
D.三爷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他连赢了三局,没有给宫本面子,如果他不那么固执非要全赢,就不会被杀死。
【小题2】小说中的三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处写到“望着我三爷的遗体,宫本的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这一情节你认为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1 06:0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客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
B.丁西林善于捕捉喜剧因子,自由驾驭生活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使一些偶然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化解,使喜剧效果独特。
C.丁西林在归国后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剧久演不衰。
D.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感性的笑,是"会心的微笑"。他的独幕喜剧虽无大的矛盾,但能把握喜剧性的"种子",形成核心情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西林在北大担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广纳人才、整订术语,树立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风,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B.上海物理研究所创办时步履维艰;十年后就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与丁西林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C.丁西林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是因为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求学期间积淀了丰厚的文学底蕴。
D.丁西林的戏剧在题材上并无特色,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显出个性,善于用夸张丰富剧情,使情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让观众欣赏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E. 无论是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还是在建国后从事文化交流工作,丁西林都没有放弃对戏剧创作与发展的探索,其剧作广受欢迎,意义深远。
【小题3】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书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小题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
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
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
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了,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
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
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远不够的。
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
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
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赋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家
相裕亭
盐河里船家有两种:一是以船为家,老少几代人,吃喝拉极暗都在船上他们以捕鱼运货为生,常年漂泊在盐河里;另一种则是盐河码头上叫得响、玩得转的商贾大户们,他们自家有船,但不玩船,船只粗出去,坐享其成。
傅浩迟就属于后一种他家中有九条大船,且有船坞在盐河口。所谓船坞,就是修补船只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傅家跑南洋的大船进港后,直接开进傅家船坞。
船坞里的能工巧匠们给远航回来的船只上棚、打捻、猪漏、换板,最后再上油刷漆将开进船坞来的船,修得像新船一般。
傅浩迟把他的船坞称为大后方。这是傅浩迟的精明之举,也是养船人家必备的。你想嘛,他傅家有那么多大船,倘若没有自家的船坞,船上修个扶手,换块板子,堵个舱眼,都要求木工找匠人,一则麻烦,再便是数目可观的费用,可要白白地流入外人的腰包。
傅浩迟请来南洋有名的木匠,外号“大铜锤”“小铜锤”俩兄弟,在他的船坞里做大师傅、二师傅。名声传出以后,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在盐河码头停靠的,都要来傅家船坞请大师傅或二师傅去修补修补,他们兄弟各领一班人马这自然帮傅家赚了钱。他们的待遇,傅浩迟有言在先,他傅家人吃肉,不叫他们兄弟喝汤。每年的薪水,年底一次结清,也可以放在船坞里利滚利地涨。
这一年,秋风乍起。傅浩迟一场伤寒过后,卧床不起,汤水不进,等家里人把傅浩迟唯一的宝贝儿子傅小迟从赌局里找出来时,老东家傅浩迟已经两眼发呆,无力言辞。临终时,傅浩迟瞪着两只吓人的大眼睛,告诫儿子:去手,持家。
去手,是劝儿子戒赌。傅浩迟料定,要让儿子傅小迟戒赌,除非砍断他的双手,否则,只怕没有救了!
傅浩迟在盐河码头摸爬滚打一辈子,中年事业有成时,喜得傅小迟这么个宝贝儿子,自小对他放纵了管教,等儿子的个头蹿上来,想教他勤俭持家,晚了!那小子染上了不少坏毛病。其中,最头痛的就是赌。为此,傅浩迟动用家法打过,骂过,无济于事。
酒桌上,傅浩迟不止一次抹着泪水跟两位南洋来的兄弟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我这个家,迟早要毁在那个败家子手里。”
果然傅浩迟死后不久,傅小迟耐不住手痒,几次到船坞找两位南洋大师傅,想把他们平时修船、补船的那点数全碎银抠去赌。两位南洋兄弟拿出老东家的遗训教导他,傅小迟不听。人家一来气,干脆,搁摊子,走人。
那时间,傅家跑南洋的船队尚未回来,家中的积蓄为老东家大办丧事,花费已空,两位南洋兄弟合起伙来,要一次结清放在傅家利滚利涨的几年薪水。少东家百般挽留,可人家去意已决。
无奈何,少东家典当掉九间西屋,打发走了两位南洋兄弟。回过头来再盘家底,不禁又是一头冷汗!父亲留给他的,除了九条漂泊在南洋的大船尚未回来,就是一册入不敷出的账本。大家庭里,每日的开销已经捉襟见肘。两位南洋大师傅罢工后,整个船坞陷入瘫痪,船坞里好多木工,一看领头的走了,也都纷纷讨工钱走人。
末了,一个响当当的傅家船坞,不得不关门。紧接着,与傅家船坞有关的债主纷纷登门讨要木料钱、树油钱、铁钉款等。更为精糕的是,傅家下南洋的船队,听说少东家不理家务,当年以没有捕到鱼为幌子,竟然漂在南洋,不回来了。
少东家在困境中度日月。这时间,他已经没有心思进赌场了,面对摇摇欲坠的大家庭,抓耳挠腮。他辞掉了部分家仆,并用这笔节省下来的薪水重新聘来木工师傅,一板一钉地拾起父亲传给他的傅家船坞,紧接着又把临街的几间青砖灰瓦的旧房加以改造,办起了杂货铺。等到他手头一天天好转时,当年罢工不干的两位南洋大师傅,领着傅家船队,浩浩荡荡地打南洋回来了。
直到这时,少东家才知道,两位南洋兄弟,当初并非真是罢工不干,而是连照老东家的遗嘱。到南洋去跟着船队做事。老东家料定,只有这样,才能给少东家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介绍了盐河里的两种船家,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带有浓郁的行业特色,又自然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中“这一年,秋风乍起”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傅浩迟及傅家命运的即将变化,含蓄蕴藉。
C.傅浩迟建有自家船坞。既方便自家修船,又能赚钱,这体现了他的精明。但如此精明之人却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始终无技可施。
D.小说结尾才揭开两位南洋兄弟当初离开傅家船坞之谜,这使情节的发展具有跌宕之美,正是作者安排情节的独运匠心之处。
【小题2】傅家船坞请来的南洋木匠兄弟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又是这句话。
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C.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
D.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 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双凤的瓦当
胡殷红
①摆在我眼前的是我偶然拾得的一片年代久远的黛青色瓦当。
②这片瓦当躲在江苏太仓双凤镇的一户院落里,它在墙角的瓦砾之中静待我的到来。冬季的落叶轻抚在它的身上,干枯的苔痕给它披上了薄薄的棉衣,唯独露出那张俊俏的“脸”,明朗又清晰。这片瓦当上对称地刻画着可爱的动物图形,两只自然活泼、神态天真像是毛茸茸雏鸡样子的小凤,用各自的一只翅膀,共拥着一个象征财富的圆形钱币。钱币中央画着一朵花,花瓣一层层包裹着,最外面一层,像是熟透了似的向外撇着,使劲搭向圆圈的内侧,饱满丰盈、栩栩如生。这片瓦当前半部颜值颇高,后半部瓦身碎了半片。这片瓦当的图案是线雕,点线变化细致精妙,有着明快写实的技巧。在土质细腻的当面上用这种手法,奏出这样和谐节奏和韵律的匠人,是百年前的翩翩少年,还是威武的汉子抑或垂垂老者?
③我依稀听得两瓦敲击发出的清脆悦耳声。当地的一位老者弯腰拾起一片破碎的普通瓦片敲在我爱不释手的那片瓦当上,当当的声音的确清脆动听。他告诉我说,你拾得的这片瓦当,下垂部分就是你说的“脸”,它叫“滴水”,上瓦端的叫“猫头”,都是起着装饰屋檐和保护椽头的作用,是那个年代民居建筑的装饰配件,它总有百年历史了。
④兴许百年前说着吴侬软语的人们个子都不太高,他们的住所房屋低矮,门户不大,但家家户户的庭院却深深。这些老宅小院每一家都是正门临水,进宅门穿过院子,另有一扇门通往后街。有的院落天井内用普通瓦片搭建一座花墙,月牙形的瓦片勾肩搭背,相互勾连,组成没有规则的花朵图案,看上去玲珑剔透,实际上又当作隔墙,不仅修饰了院子的狭长,还不挡视野。在我看来,最普通的老宅子里的房檐屋下,每一个极小的物件,每一片“瓦头”“滴水”,都是那个年代风姿绰约的少妇,曾经那么美丽精致。尽管如今她皱纹横生,衣衫褴褛,却依旧让人们怀念当年。如若把百年老宅视为一位“原为皇民挡风雨,残痕滴尽凝古风”的男子,我手里的这片瓦当就远远超出仅仅因为美貌而依附在他肩膀上的地位
⑤我想象着,港口边渡轮的喧嚣与江南丝竹伴着一壶老酒,听着潺潺流水和双凤山歌,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传来,女人走到靠岸的船边冲着货郎娇羞一笑,讨价还价,买盒香香的胭脂,然后回到青砖黛瓦的屋里淡施胭脂轻画蛾眉;想象着也许会有腼腆的女子羞于与货郎直接交道,足不出户,用根绳子系上个小竹筐,把钱放在里面吊到船上去,把她需要的物品换上来;想象着这种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的生活,该多么的惬意。
⑥流连忘返于依水而居的清末古宅,它用斑驳陆离默默地证实着它老天拔地的年龄。眼下家家都有了自来水,河埠边已少有年轻人日常取水、浆洗衣衫,他们大概都去闯荡新世界了,只看到一位安安静静、两鬓斑白的婆婆和三两妇女在那里浣衣。她们把床单放在石头上,用木槌重重地捶上好一阵子,再在河里不断甩动清洗。她们或许是喜欢,又或许是习惯享用家门前生生不息的河水。她们轻声细语地聊天,似乎也逃不脱老街上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篇。
⑦一片“动静相生”的双凤瓦当,让我记起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诗句。这份眺望雨打屋檐的感触,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体会到了,而这里的青砖黛瓦已然成为我的憧憬。我把这片残存的、渐行渐远的檐端风情保留下来,它是文化的浓缩和积淀。
⑧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在《燃烧的诺顿》里有一段话:“静止,就像一只静止的花瓶,永远在静止中运动。”看着眼前的这片双凤瓦当,它静默不语,但它纹饰的动态效果、鲜活的双凤形象,优美生动,让它的生命形式出现了永久的“恒动”,传递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选自2017年第6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第②段详细描写瓦当的图案,有何作用?
【小题2】文中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3】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描绘过去的生活?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赏析。
【小题4】双凤瓦当的“动”“静”各指什么?如何理解它的“动静相生”?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