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见一个同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属于女儿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嘟嘟囔囔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后,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眼前始终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次早晨送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天却不行,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下地看了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然板起来,狠狠地说,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膀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帽子时有些不解,问她干吗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小题1】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
【小题2】请简要分析“帽子”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请先分析小说中的丈夫和女儿是如何对待“她”这些做法的,然后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5 12:3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两年,进口低价乳制品冲击与消费增长放缓“两碰头”,使乳制品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尤其是奶农“卖奶难”,亏损面持续扩大,目前已经超过50%。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说:“当前奶业面临的困难与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国际乳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有密切关联,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竞争力不强。饲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术、管理等节本增效能力提升慢,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仍然不足,从而为国外乳制品的大量涌入提供了条件,压缩了市场空间。”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与2015年基本持平。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8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领先;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8.7%,比201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表示,该中心截至2016年,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17.8万批次,检测指标包括违法添加物、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等10余项。生鲜乳抽检结果显示,乳蛋白和乳脂肪平均值分别达到3.22g/100g和3.87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降至25万CFU/mL,体细胞数平均值为59.2万个/mL,主要质量卫生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报告称,2016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风险可控,整体状况良好。2011~2016年,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生鲜乳中不存在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皮革水解物等违禁添加物的现象,生鲜乳收购、运输行为规范。自婴幼儿奶粉事件以来,不断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有效遏制了违禁添加等违法行为。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将加快推动我国奶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扩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范围,发挥奶牛育种联盟的作用,加大优秀种公牛培育和良种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转型升级和规模牧场建设,力争奶牛养殖规模化率每年提高2至3个百分点。
扩大奶牛优质饲草种植规模,继续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每年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50万亩。“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镰刀湾”地区,2016年试点县达到100个,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优先满足奶牛养殖需求。
完善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国8500个奶站和6000辆运输车实现全覆盖、动态化、精准化监控。继续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重点加强婴幼儿奶粉奶源监管,严厉打击生鲜乳违法添加行为。
加强行业发展成就展示和消费引导,让消费者了解和信任我国奶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监管保障和安全生产能力,引导消费者认知国内奶业现状,提振奶制品消费信心。
(摘编自中国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6年,全国生鲜乳样品中三聚氰胺检出值远远低于中、美、加的限量标准,其中2011年最高,2015年最低。
B.根据图表可知,从2011年到2016年,全国生鲜乳样品中三聚氰胺检出值基本呈现下降态势。
C.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8年保持100%,可见,我国生鲜乳卫生质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D.近年来,全国生鲜乳制品三聚氰胺检出值远低于中、美、加限量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生鲜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目前,乳制品行业面临严峻形势,一是进口乳制品采取低价销售策略,压缩了市场空间;二是乳制品消费增长放缓。
B.自身竞争力不强是当前奶业面临困难的根本原因,饲料、人工、技术、管理等都是奶业欲摆脱困境需要着手的地方。
C.即使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还在发酵升级,影响我国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
D.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包括每年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50万亩,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镰刀湾”地区,试点县达到100个。
E. 国家对奶业质量安全的监控是一项系统且艰巨的任务,它必须对奶源、运输、奶站、乳制品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管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概括要推动我国奶业持续发展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选自2018年2月《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B.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都是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C.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B.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C.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D.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文能穷人”辨
甘正气
①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才子董斜川,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但“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对他的命运,作者有一句“判词”:“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默存先生一锤定音:董斜川官场不得志的原因就是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文能穷人”一语惊醒读书人。大师的戏谑被奉为真理,很多人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作为不读书的金灿灿借口和敲打文学爱好者的沉甸甸“大棒”。
②事实却正好相反。读书写作并非命途多舛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是“穷人能文”,而不是“文能穷人”。读书写作是“穷人”所能选择的最廉价的消遣。简而言之,就是穷得只能读书写作了,而不是读书写作使人变穷。
③出生钟鼎之家,锦衣玉食的人,他的爱好也是烧钱的,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泡茶喝,也是小事一桩,根本不用到读书写作中找寻乐趣。生活在底层的呢?房贷要还,车子要慢慢存钱买,孩子上学的钱要预备。在这样的境况下,爱好也因陋就简,一本《经典常谈》会让他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一套《古文观止》他能消磨一个炎热的夏天。
④其实,读点书,还能有转机。博雅能文,妙笔生花,是一般人转穷为贵、化穷为达的终南捷径,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自古而然。靠科举实现人生转折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如一赋值千金,文也能富人,因写作而致富的人也不计其数,大仲马、杰克·伦敦、郑渊洁、郭敬明等,都是富豪。
⑤可是,为什么单单文人给人“穷困”的印象就那么深呢?⑥靠读书而“有学有术”后来位极人臣、既富且贵的也不少,但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多了一点风骨与气节,少了一点圆滑与世故,不喜欢揣摩上意,不屑于溜须拍马,更不会损公肥私、巧取豪夺,死守俸禄,难得大富,这是给人“穷”印象的原因之一。
⑦谁都有不顺,人都有牢骚,但一般人诉苦哭穷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说完烟消云散,不留把柄。文人能写,心情不佳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写下来,不仅要把自己的苦楚写下来,还要大肆渲染,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样一来,白纸黑字,有了“穷”的铁证,于是再也摘不掉“文能穷人”这顶铁帽子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⑧要说的是,“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文能穷人”在逻辑上是不严的,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还是少提为妙,不要吓退了一些未来的爱书人。
(选自 2015 年第 11 期《书屋》)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小题3】请概括“文能穷人”观点被普遍认可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进入
朱以撒
①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已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
②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③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数一般地生产,天数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④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当人们举着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⑤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拧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显示出咬合的紧密。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于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时时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跓足。
⑥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⑦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肢体被扎入,由于太深,最精华的部分就留在体内了,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之刺进入它的深处,永远拔不出来,夜阑更深时,能否听到它无奈的呻吟。
(选自《散文》2017年第2期,有删减)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文章题为“进入”,全文主要写了哪些“进入”的情况?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请探究作者的情感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