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几段文字,回答小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小题1】在第①段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竟至 竟会 竟能
B.竟能 竟至 竟会
C.竟会 竟至 竟能
D.竟能 竟会 竟至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小题3】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07:0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说“面子”

鲁迅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象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料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象是很有好几种的,每—种身份,就有—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这一条“丢脸”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这样看来,“丟脸”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见,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象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牌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一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

在上海,“吃外国火腿”虽然还不是“有面子”,却也不算怎么“丢脸”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有面子”。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十月四日。)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为了论证“‘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这一论点,作者用了哪些论据?它们与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小题3】作者以“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这一句来引起下文。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人在“面子”问题上的“胡涂”,写这些“胡涂”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4】文章以揭示“‘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来结束全文,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是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而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小题2】阅读有关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
(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