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1)那是一头野猪。

(2)天高月爽,四周清亮空明,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3)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4)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5)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6)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7)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8)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9)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10)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

眼睛!

(11)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12)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13)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14)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15)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16)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17)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18)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19)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20)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21)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22)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23)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

顽强。

(24)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25)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26)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27)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身后的眼睛”指什么?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试结合文章说说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我”的性格特点。
【小题4】孩子的父母本可以一枪打死野猪,可他们没有,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立意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C.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D.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C.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D.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颜色的阶级性

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

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巨属或百姓可以染指。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但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责,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的。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其相应的颜色为“黄”,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其实唐宋年间,黄色虽逐步被皇室垄断,但尚未被皇帝个人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即是太监,他是皇室的奴仆,却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黄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红色称为“朱”,这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浅红色才叫作“红”,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为什么大红色能得到青睐呢?清代学者段玉载解释说,因为这是朝阳的颜色,自然受到崇拜和喜爱。按照春秋时的说法,紫色跟浅红色一样,都属于“间色”,是低等的色彩。然而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据《韩非子》记载,五匹素色的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所以颇有些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自春秋战国以来,紫色代表高贵这一观念越来越强,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在官服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青、白、黑三色,则较为平实素朴,既不具备黄色的哲学属性,又没有紫色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特质,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如青色,汉代时,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常用青巾裹头,所以被称作“苍头”。“苍”便指“苍翠”,即所谓深青色。两晋南北朝时,晋怀帝被匈奴抓走,还被强迫穿上仆人的青色衣服在宴会中当侍从,留下了“青衣行酒”的故事,常用来比喻受人摆布。至于没有官阶的普通百姓被称作“白身”,整日劳作、凤吹日晒的农夫被称作“黎民”,都是兼备自然色彩与阶层色彩的。“黎”古通“黧”,形象地揭示出百娃在田里耕作,被太阳晒得“黧黑”的面孔。

往事越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斑斓色彩如繁花照眼,但其背后,往往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这是我们在读史时,常常需要加以留意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一向等级分明壁垒森严,颜色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集团用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别的一种重要方式。
B.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只有大红色即“朱”才是高贵的颜色,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
C.“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可寄寓君主坐镇中央、指挥四方之意,而土为黄色,因此皇帝便使用和推崇黄色。
D.青、白、黑三色较为平实素朴,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农夫被称作“黎民”,“黎”就是“黑”的意思。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色彩本身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符号系统,在古代中国却演化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
B.黄色的地位有一个发展过程,原先并不高贵。随着五行学说的盛行,黄色逐渐得到皇帝的重视,从而成为高贵的颜色。
C.“苍”是深青色,在古代有明显的阶级性,汉代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就常用这种颜色的头巾裹头。
D.春秋战国时期,大红属“正色”,浅红色和紫色均属于“间色”。因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紫色便高贵起来,最终成为“正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色彩无贵贱,它所体现的贵贱特征是一种仪式化特征,是由人们根据颜色的哲学属性、稀缺与否的特质等因素而主观地赋予的。
B.唐朝时,太监也穿着黄色;两晋南北朝时,匈奴抓走了晋怀帝,强迫他“青衣行酒”。这两个,例子说明颜色代表等级的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十分鲜明强烈。
C.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不是黄色的,而是黑色的,隋唐年间黄色才逐步受到重视。
D.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百姓、农夫被叫作“白身”“黎民”,这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人对于文学这个名称的观念,具体地说起来,仿佛就以为这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总称而已,在这些项目以外仿佛就没有了文学的疆域。在古代,中国的孔门四教,以文为第一。而这个“文”字是统摄六艺而言的。说这个时代的纯文学会比古代更丰富,我很怀疑。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原来是为了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些都可知现代之所谓纯文学,在古代只是知识阶级的共同必修科而已。纯文学作品在古代,也并不像现代一样地只是被当作民众的读物而已。甚至司马相如枚乘之流的纯文学家,他们的赋也多少要有点讽喻作用。古希腊亦如此,戏剧是用于宗教典礼的,诗人大多数皆做墓铭和格言,其作用皆不离乎政教。而现在,我们的文学家所能写的只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上焉者兼有四长,便为全才,下焉者仅得一技,亦复沾沾自喜,其他一切人文科学全不知道,文学家仅仅是个架空的文学家。至多能制造几本印刷物出来,在三年五载之中,为有闲阶级之书斋清玩,或为无产阶级发泄牢骚之具而已。
(选自施蛰存《北山四窗》,有删改)
【小题1】依照材料,概括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在的“纯文学”有哪些不同。
【小题2】请解释文中“架空的文学家”的含义。
【小题3】请分析文中古代文学对现在文学家们有哪些启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耕社会,手工艺在长期劳动中产生,实用性是手工艺得以存在并延续的最基本特性。手工艺依附于传统的生活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只有少数手工艺作品仅为审美而创作。正是因为手工艺脱胎于日常生活需求,本身是一种生产实践,所以手工艺具有浓重的生活气息,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前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完成,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手工艺的“技”不堪一击,远远无法跟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和高效率相比。人们转向消费物美价廉的工业制品,接踵而来的是手工艺所赖以存在的实用价值完全被取代,整个行业进入衰败期。传统生活空间的逐渐消亡使得手工艺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基础,手工艺逐渐被工业文明边缘化,变成农耕文化的遗存。可以说,在现代工业的大环境下,手工艺的“技”早已失去了价值有效性,唯有“艺”所包含的审美性还昭示着其潜在的存在价值。
新世纪以来,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应运而生。处境日益艰难的手工艺被拉入“非遗”的视野中,作为非遗的重点保护对象,开始重现生机。然而脱离了生存土壤的手工艺并不能真正实现重生,不可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工业社会建立在效率和规模生产的基础之上,手工艺无法满足人们逐日增长的物资需要,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回到手工艺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手工艺的审美价值也随着实用价值的消亡而逝去。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尚未得到深入有效的挖掘。这既跟手工艺本身的发展受限有关,又与缺乏具有手工艺审美鉴赏眼光的群体有关。只有具备对手工艺品的鉴赏能力才能感悟到手工艺的独特审美价值。在乡下老太太的眼中,剪纸不过是为节日增添喜庆色彩的小玩意儿,在专业民俗研究者那里剪纸是集聚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是民间文化的符号性存在。
为了凸显手工艺的审美价值,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并愿意投身于手工艺的现代发展中,需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等手段,培育手工艺的审美鉴赏人群。由此,手工艺的审美价值才能得到普遍性的认可与理解,手工艺才有希望出现新的发展契机与转型,而不至于被彻底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摘编自张娜、高小康《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价值重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中的手工艺品大都具有实用价值,只有少数手工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
B.工业生产规模大、效率高,其产品相对于手工艺品来说,价钱便宜、质量好。
C.农耕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手工艺缺乏生存土壤,这导致了手工艺的衰落。
D.“非遗”对手工艺采取保护措施,其目的是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立足当下问题,回顾手工艺历史演变,展望未来趋势,逻辑清晰。
B.作者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维度论述了手工艺的源起和兴衰演变。
C.文章用乡下老太太和专业民俗研究者的例子,阐明了剪纸的文化属性。
D.作者分析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尚待挖掘,旨在为手工艺的未来寻找出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创造经济奇迹时,可能造成一批传统文化的丢失或濒临消亡。
B.手工艺品在当下时代受到冷遇,是因为许多手工艺品已不适宜生活生产需要。
C.未来社会,手工艺的实用价值会消亡,而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将得以保留。
D.只有大力培育手工艺的审美鉴赏人群,才能让手工艺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同类题5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莲的梦
张全友
从屋内出来,马莲有点蔫,像秋后的茄子。
她走过院里的篱笆,拉开猪圈门,心疼地把大花抱在怀里,又放下,再抱起来。心里说:你这小东西,可得给我刚强些。想到“刚强”这俩字,马莲的心动了一下。一股酸辛的滋味,莫名地涌上鼻子口眼窝。大花真是争气,竟然踉跄地站了起来。大花似乎在对她说:你不要担心,我不会死,我要好好地再活几个月,等把身上的肉膘长够,也就对得起你了。
马莲眼前一亮,笑了。
她到底没有挡住那股酸,哗的一下,就泛滥出许多。
还是在娘家的时候,马莲有个弟弟,人家天生学习好,她不好,爹娘就叫弟弟去读书,让她养猪。那一年,她才十四岁,瘦得像一根细细的麻秆儿,裤腿被风一吹,仿佛一面旗。背上背个草篓子,远远从后边看,就像一步一步往前移动的辘轳,根本看不着她的身子。每天,除了给自家的谷地薅秧苗,她还要从山上打两大篓子的猪草。背回来,喂她的那些猪。
那时候,马莲已经开始喜欢她的那些肉嘟嘟的猪了。后来,弟弟考上大学,家里没啥收入,他去上学的大半儿开销,还是马莲养猪的钱。再往后,马莲也开始慢慢地长高,苗条细秆儿的。还是那个老来她家买猪的临县人,看对了她,就和她爹背地里鼓捣,鼓捣了几个来去,就把她给鼓捣到了吴家窑,给那个人做了儿媳妇。
马莲做了吴家窑村的媳妇后,就开始相信命这个东西。不是吗?进了男方的门,马莲才知道,这个男人,原来是个有毛病的人,医生说是淋巴神经什么症,马莲搞不懂这个。反正是,这男人不顶用,干活没力气,养家糊口就靠她。
马莲喂下了十头猪。她想用卖下这些猪的钱,给男人治病。不管怎么说,凡人和事,既然让你遇到了,你就得承担起来。马莲这样嘱咐自己。
男人已经不能自己行动。马莲要背他走几里路去车站。那天是个大风天,马莲背着枯瘦的男人,走一会,歇一会,满头大汗的。男人说:还是不去了。马莲说:为什么不去?男人说:我想,去也是白去,人财两空,不如把钱留着,给你跟孩子用。马莲说:钱是人挣的,没了再挣,我还能养猪,人没了,就再挣不来了。男人不再说什么,伏在马莲的背上,落了不少泪,和马莲颈项上的汗,混到一起。
马莲并不觉得委屈,那会儿,小志刚已经六岁,为了这个小人儿,马莲已经没有余地回头了。她要救活她的男人,她给医生下跪,也去佛殿敬香。后来,她男人还是走了。马莲哭过了几天。马莲很会往开了想,她要适应这个现实,就开始送小志刚去读书。她一路嘱咐他:你甭像娘这样笨,要学舅舅的聪明伶俐,将来离开吴家窑,也去很远的城市读大学。
邻居家的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崽。马莲过去借东西,赶巧了,看到了那些小花猪。邻居看着她留恋这些猪崽的神色,想想,这个女人,男人刚刚死了,留下孤儿寡母的,也确实不容易,猪崽卖谁都是卖,就和马莲说:你要是想养几个,就从我圈里捉吧。马莲高兴得摇着身子,脸上却不好意思起来:可是眼下,还给不了你的猪崽钱。邻居说:看你说的,四五个月头上,不就卖了吗,那个时候再还也不迟。
马莲高兴得不得了,回家找下一条口袋,一下就把人家五个带花的小猪崽,给捉回了自己家。马莲把猪圈的地好好地洗,好好地消毒。等猪圈干了,马莲才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去。做完了这些,就给它们熬粥喝。再下来,就去山上挖猪草。
那一晚,马莲还做了个好梦:小志刚也和他舅舅一样,考到大学了。马莲在村里请了几桌,热闹了整整一天。小志刚考上大学,成了城里人,领回来一个城里的姑娘。姑娘懂礼貌,说:妈你辛苦了,喂猪累,你以后就不要再去喂猪了,有我们什么,就有你什么。马莲说:那可不行,我一个能走能动的人,不能给你们添麻烦。说到这里,马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猪还没有喂呢。她来到猪窝,一看却少了她的大花。她拼命地大喊:大花……
娘,你怎么了?
马莲被小志刚摇醒,环顾了一下四周:没什么,娘做了一个好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莲想到“刚强”俩字就心酸,这是为大花的病感到伤心,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B.马莲十四岁起就参加繁重的劳动,作者对这个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来令人同情。
C.马莲的父母有着浓重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不送马莲读书,还包办马莲的婚姻大事。
D.马莲被包办嫁了个身体有毛病的男人,不到几年就成了寡妇,这说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
【小题2】小说中马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马莲与丈夫的婚姻是被包办的,是没有感情基础的,而作品描写马莲背丈夫去车站的对话却饱含深情,不合常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