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头牛其实怎样
马明博
画框就是窗户。 
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绿树浓荫,安静恬然。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成熟,被人放倒在地。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一头歇晌的牛,正低下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这些绿色食物。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同时缺席的还有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地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这是读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书本与道听途说。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牛就是那个样子吗?
有人写过一篇题为《一只羊其实怎样》的散文: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我想,真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肯定会暗暗一笑。 因为在乡土间, 只有牛, 才当得起 “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这些字眼。
和我的父亲一样,我家的牛,属于家里的重劳力,仿佛力大无穷,天天不知疲倦,无论牵犁还是驾车,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强犟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它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有一次,父亲让我牵着它到水边饮牛。我沉浸在古诗句中,想像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饮水之后,牵牛往家走,我想骑到牛背上去。但是,我忽略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它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夺走。它大踏步地往家走,远远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我一路小跑,跟着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无奈,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帮它理毛,帮它加料,向它示好。后来,它原谅了我,与我和好如初。
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牛与人吃水,共用一个桶。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的结局,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谁能够被赦免。这不仅仅是牛的宿命。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划下了句号。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肠胃消化不动也无法排出,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牛在生死线上煎熬。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的它。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它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看着砚君画布上的牛,我想,如果这头牛从画布上走下来,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当然它不会“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它只是抬着头注视我、低沉地“哞”一声同我打招呼,我肯定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小题1】文章开头一二段,有何用意?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两次引用《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语句,分别有何作用?
【小题4】“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请赏析作者用这句结尾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0 09:1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傭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欲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漱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冷冷,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11)“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12)午后的换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13)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14)“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15)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16)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小题2】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
【小题3】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B. 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C. 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D. 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是“父权在场”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 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 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 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度的废除,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因此而接受了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 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胡适仍牵挂着科举能成为其“上进之阶”,最终因科举的废除而选择了留学美国。
C. 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 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同类题3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谈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数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小题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小题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选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的仇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假设历史上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的可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么生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假如我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滔滔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安这江河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这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假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复杂的管理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所以,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做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
(节选自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有关“思维的乐趣”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很多人仇恨新奇,仇恨有趣,是感受不到思维的乐趣是什么,而这些人都只是习惯于作价值判断,作者认为这一点也没有思维的乐趣了。
B.“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贡献,孔子正是在许多人之前发现了终极真理,他成了真正的智者。
C.作者认为,价值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在对别人评判的同时,自己感到非常舒服,这种思维的乐趣在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作者并不喜欢。
D.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思维的快乐,而这种思维的快乐有时反而会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我们没有理由取消这种快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强调了思维的快乐,但更多的则是对“仇恨新奇、仇恨有趣”限制思想自由的人的批判。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那些随便对别人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的人,这些人会给思想者带来痛苦。
C.第三段文字,作者提倡简单思考,不要想得太多太深奥,否者就是一种罪恶。
D.文章最后以数学老师和自己读书写书的故事,论证了“思维是快乐的”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已经在众人前发现了真理,但我们没有必要在孔子之后简单重复先哲,这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是毫无意义的,是为作者所否定的。
B.价值判断停留于对事物价值的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这里面缺少的是真正的思维,因而这样的思考也就没有了发现真理的乐趣。
C.丰富和单纯都是人类应有的情感,但我们没有必要相互妒恨。同样,在作者看来,有思维的乐趣的人也不应妒忌单纯的人。
D.作者在大学里遇到的一位数学教师,让他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这说明他人的指引对个人的思维乐趣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路的守望

贺又博

霞光满天,山弯里的一条小路,像一缕炊烟,像一条小河,像一个人的手臂和背影。

小路在延伸,在拓展,山路上的阳光在一步一步向远处跋涉、攀登这条小路,古老而崎岖沿着小路的方向行走,一条宽阔的大道,早已覆盖了小路的踪影。我试图找到小路上的一朵小花,找到小路上的一裸野草,但小路消逝了。最终,我在这条崭新的大路旁,找到了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刻着一个年轻的名字,一个年轻母亲的名字。

年轻的母亲,年轻的一条路。村里人谁都记得,她的名字也叫小路,小路与这条大道,就这样紧紧联系在一起。

阳光洒在墓碑上。村里人记得,小路在大山里蹒跚跋涉的身影。大山阻隔,山路上,小路背上的背水捅,像一座大山,紧紧压在她那幼小的身躯上为了一条路,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憧憬,小路站在山巅,她的身体和小树一起成长,她的梦想和山花一起开放。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小路依然守望在大山里,眼前是崎岖的山路,身后是陡峭的山崖村里人的梦想,在一条山路上盘旋,年复一年。

开山,劈路,架桥……去年隆冬时节的某一天,在大巴山一个偏僻的山弯弯里,筑路的歌谣骤然响起,打破山川的宁静,修建高速公路不再是大山的神话了。那一天,小路奔走欢跳,像一只快乐的麻雀,在大山里飞来飞去;那一天,小路告别新婚的丈夫,加入到了修路的行列。

阳光洒在墓碑上。村里人记得,美丽的新娘像一束火苗,点燃了大山的激情。白天,小路穿行在乱石堆里,用年轻的肩膀,扛走了一块块石头,双手磨破了皮,双脚结满了茧,,而小路的笑声一直在山坡上荡漾。夜里,小路在星光下为民工清洗被汗水浸泡过的衣服,在月光下为工地上酣睡的民工盖上御寒的衣被寒来署往,小路的身影在民工的眼中靓丽如一道彩虹;小路的笑声,在民工心上,就是一首动听的山歌。小路在奔跑,大路在延伸,日夜奔忙在工地上的小路,像一朵野花,盛开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朴素、芬芳,而热烈。

阳光洒在墓碑上。村里人知道,小路该做母亲了,怀孕十月的孩子就要出生,大家劝她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工地上。小路哭了,说这孩子来得不是时候,路还没有修通,她绝不离开工地为民工做饭,洗衣,缝补裂口的衣被,小路依然忙碌在工地上。大路在延伸,小路的脚步没有停留,山弯弯里,始终回荡着小路的笑声,活跃着小路的身影。

大风吹拂,大雨如注,工地上遍地泥泞。雨季来临,修路的节拍慢了下来还有最后一个山头没有推平,还有最后一段山路没有打通,小路心急如焚。那天夜里,暴雨倾盆,工地上的民工早已离开。小路明白,储存在工棚里的炸药,千万不能被暴雨淋湿。夜已深了,小路冒着暴雨,踏着泥泞,挺着大肚子,一步一步向工棚走去,她要把工棚里的炸药再盖严实些。漆黑的夜里,泥泞的山路上,汗水和雨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在越过沟坎的一瞬间,小路突然从山坡上摔倒了,重重地摔在一堆乱石上,再也没有爬起来。小路走了,带着还未出生的孩子,带着一个母亲的梦想和希望。

大路在向前延伸。如今,宽阔的大道上车辆奔流不息。小小的墓碑矗立在大道边,小路每天就守望在这里,每天都听到车辆的欢腾,看到车辆的穿梭。

村里人记得这条小路变成一条大道的艰辛历程,更记得一个叫小路的母亲,为了一条大道永远守望在这里的奉献与悲壮。

大路朝阳,阳光向着远方一路奔跑,笼罩着这里的山川、河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首尾艺术独具特色,开头从小路写起,结尾以大路结束,虽不是正面照应,却是意旨暗合,文脉贯通,暗示从小路到大路擅变,小路对于大路的作用。
B.“小路”语带双关,既是指主人公,也是指大山里的那条小路,小路消失了,被大路取代了,这就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主人公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大路的建成。
C.本文运用倒叙的乎法,从眼前的小路与大路写起,写到主人公的墓碑、生前的生活掠影和牺牲的过程,这样的结构,使文章颇见波澜,避免了行文的板滞。
D.这是一篇用散文的手法和抒情的笔调写成的一篇小说,语言饱含感情,情节曲折跌宕;全文除主人公之外,其他人物均只是提到:这是本文两个独特的地方。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中“守望”一词的不同含义。
①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小路依然守望在大山里,眼前是崎岖的山路,身后是陡峭的山崖。
②小小的墓碑矗立在大道边,小路每天就守望在这里,每天都听到车辆的欢腾,看到车辆的穿梭。
【小题3】试分析主人公小路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