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声响了
墨村
吃饭前喝一杯浓茶,是杀猪匠杨树叶多年的习惯。双日乡街逢集,在村前通往乡街的马路边,杨树叶都要摆上猪肉架子,日子过的煞是滋润。这时候正喝茶的杨树叶隐约听到一阵女人哭声,便端起茶杯出门探究竟,却看见他们家的那只白母鸡,从东墙头上一头栽下来,身子紧贴地面,急速地转圈,一眨眼,两腿一蹬,躺着不动了。杨树叶惊得一下子弹起老高,手中的茶杯“叭”一声掉地上,碎了。
杨树叶顾不上寻哭声,急急地拨拉躺在地上的鸡,母鸡身子完好无损,可两条腿却直成一双筷子,死了。杨树叶双手搭住墙头,一纵身,上半身便趴在了墙头上。邻居麦芽站在他们家的柴垛旁,正没事人儿似地望着他。
杨树叶劈头就问:“你咋打死了我的鸡,我的鸡又没犯法。”麦芽说:“我站着没动,我没打死你的鸡。”杨树叶急赤白脸:“那我的鸡活的好好的,咋从墙头上掉下来,就死了?”麦芽说:“墙那么高,人摔下去,说不定也会死。”杨树叶骂道:“你放屁!我知道这只鸡老在你们家柴垛上刨食吃,你把我的鸡打死了。”麦芽一脸无辜:“真是冤枉,好好的,我打你鸡干啥?”
杨树叶从墙头上出溜下来,吆喝女人烧开水烫鸡拔毛。杨树叶说,活的好好的,咋就死了呢?开了膛破了肚,我倒要看看你有啥想不开?杨树叶还在嘀咕着,墙头上却冒出了麦芽的半个脑壳:“你把鸡卖给我吧,十块钱。”
一只死鸡,又不是啥珍禽,能值十块钱?杨树叶怀疑麦芽脑子进了水。“十,十五,你卖给我吧。”麦芽说。
杨树叶糊涂了。
麦芽一脸祈求:“不行,二十块卖给我吧。”
一向扣屁股嘬指头的麦芽,今儿咋舍得拿二十块买只死鸡?杨树叶说:“能的你,不卖!”麦芽一脸失望,脑壳一晃,不见了。
女人端来了一盆开水。杨树叶把死鸡浸在水里手忙脚乱地拔鸡毛。蒸汽缭绕,升起一股一股刺鼻的鸡屎味。麦芽风一样跑来了,手里攥着三张钱:“别拔了,这是三十块,你把鸡卖给我。”杨树叶说:“鸡瘦的没有一点肉,咋非要买呢?”麦芽一脸巴结:“我,我喜欢瘦鸡,肉香,有嚼头。三十五,你就卖给我吧。”杨树叶一脸坏笑:“哦,忘记你喜欢瘦的了,你老婆就象这瘦鸡。”话说半截却突然正色道,“不卖,给五十也不卖!”
麦芽吓得一哆嗦,双腿一夹扭身就跑。
杨树叶拔着鸡毛,死鸡很快象一个被扒光了衣服的女人,赤条条裸露。杨树叶撩起一只翅膀,就像撩起女人粉嫩的胳膊。咦!杨树叶的眼再一次直了,他发现死鸡的翅膀下有一个不起眼的血洞。杨树叶顺手掂过杀猪的剔骨刀,用刀尖一路探下去,划拉出黄豆般大小的一粒铅弹。“我日你妈麦芽,真是你打死了我的鸡!买买买买,你买个球啊!”墨村人都知道麦芽有一把没上交的气枪,总是偷偷摸摸躲在庄稼稞里打兔子。
杨树叶一手握刀,一手攥着铅弹,撞开了麦芽家的院门:“麦芽,你用气枪打死了我的鸡,你得赔我!”
麦芽的女人急哭了:“没事找事,你练的啥准头哟!”
麦芽喝住了女人。
麦芽说:“你有啥证据?”
杨树叶说:“你看看,这不是你气枪子弹是个啥?”
麦芽抢过铅弹,一口吞了:“在哪儿?我咋没见呢?”
杨树叶脸白了:“你鳖孙真不是人,你把铅弹吃了!我抠也要抠出来了!”
撕扯中,麦芽突然唉哟一声,捂住了右胳膊,血从指缝里渗出来,淌了一地。
杨树叶傻眼了,他忘记自己手中还握着剔骨刀。麦芽疼歪了嘴脸:“我的胳膊废了,我成了废人了!你得赔我一大笔钱,还得养活我一家老小!”
杨树叶的头一下子大了:“我,我不是故意的。”
麦芽女人一见男人瘫在一摊血水里,哗啦,从一堆乱柴中翻出一把气枪,咔嚓一掰,再顺手一磕,瞄准杨树叶,嘴里骂道:“我打死你个狗日的!”
杨树叶说:“德性,有种你开枪!”
呲牙咧嘴的麦芽,顺手抄起地上的一节柴棍,朝女人砸去:“傻x,别,别,我要让他赔,让他再也杀不成猪,吃不成肉,让他成为穷光蛋!”
柴棍不偏不倚,正砸在枪托上。
“叭!”
气枪响了。
两个人眼睁睁看着一颗铅弹,噗,直直射进了杨树叶的脑壳。
杨树叶吃惊地捂着脑壳,倒地的同时,乐了,麦芽,想让我成穷光蛋?没,没门!这,这一下,真正的穷,穷光蛋,是,是,你,了!
(节选自《红豆》,2015年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杨树叶“日子过的煞是滋润”,其意图主要是为了交代某些乡村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提高的现实,还为后文写邻里之间为着一只鸡闹出人命的故事作铺垫。
B.麦芽非要买杀猪匠家“没有一点肉”“死瘦的”的鸡,把出价由“十块钱”增加到“三十五块钱”,是因为麦芽真心喜欢“肉香”“有嚼头”的瘦鸡。
C.麦芽的女人急哭了:“没事找事,你练的啥准头哟”,麦芽女人因怨而急哭的这一表现,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其实背后传达的却是害怕邻居杀猪匠。
D.“气枪响了”,“两个人眼睁睁看着一颗铅弹,噗,直直射进了杨树叶的脑壳”,小说的结尾部分极富画面感,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且巧妙。
【小题2】小说中的麦芽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的只是农村邻里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用“枪声响了”这个标题,这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1 10:0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挣扎
公元2010年,在长城、黄山、珠穆朗玛峰等100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之外,又增添了一个中国最美的书店:南京先锋书店。
可是,只在一瞬间,先锋书店就“粉身碎骨”了。醉酒之徒驾车直撞了进来,先锋书店两扇玻璃大门被撞得粉碎,书架支离破碎,一片狼藉,书籍伤痕累累,面包车也撞得像根麻花,两个酒徒重伤,被抬着住进了医院。
钱晓华的心,比酒徒伤得更厉害。他哭了。
因为,他路上见到了儿时的伙伴阿丁。阿丁是个讨饭的盲人,他在南京的天桥下忧伤地拉琴,乞求人们施舍一顿饭钱。阿丁的妈妈、姐姐从小就是瞎子。他想向阿丁施舍,可是,智慧和善良在大道上哭泣,命运却还在捉弄他!酒鬼的冒失令他一辈子愧疚阿丁。
开这个书店真是个磨难。
1996年寒冬,书店第一次是安在临时搭建的17平方米的白铁皮屋子里。书店名字叫“先锋”,人也在“先吃风”。他坐在门口守店,跟走在风雪里没什么两样,严寒肆虐,冷嗖嗖一片,骨头都打着颤,手脚冻得都能见到里面的血肉,每到夜晚,太平南路商业一条街就剩下书店的灯还在雪光中闪亮。凌晨步行回家,回头看不见一个行路人,只有一串串脚印,满载一轮月光,一直把他心中沉淀的孤寂搅得沉渣泛起。何时才见朝阳啊!
不到一年,铁皮屋子因为拆迁而被迫转移。
一而再,再而三。
“先锋书店走过13年了,我经历过失败、挫折、痛苦和煎熬。我曾想过放弃、想过自杀!”好在,书店对面的圣保罗教堂的钟声响了。钟声总是为他打开心路。
他就就着钟声去再开书店,去看书、听音乐、回忆、落泪。对他来说,流泪是最快乐的,因为流泪帮他排毒。
他最终把书店装潢成“教堂”。今天,他引申道:“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信仰,书店便是纯粹的地方,容纳圣洁的灵魂。我的书店在装潢方面引入了教堂的风格,将这种风格融存为心心相印的信仰。”
阿丁是钱晓华的参照系。因为,他差点连阿丁都不如。
钱晓华至今户口还在金坛农村。他19岁就在罗村乡政府做通讯报道员了,而且写的新闻还在全国、全省获过一等奖。到金坛纺织厂当了3年秘书,又进了南京大学作家班。因跟后来上台的领导合不来,他被迫回老家谋出路。
第二天,钱晓华就从亲戚那里借了几百元钱,迈上了做茶叶生意的旅程,因为钱晓华家里承包了茶园。可惜,茶叶生意做到最后也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生计无着。
这时,失魂落魄的钱晓华碰到了阿丁,阿丁从九岁开始每天要将讨回的米粒晒干,每隔一周送回家给盲瞎却在操持农活的母亲和姐姐充饥。这让钱晓华羞愧无比。“盲瞎的阿丁尚在养活家人,我要向阿丁学习!我怎能让铁骨铮铮的老父亲再为我流泪!”钱晓华放开胆子想:有什么能够把我的生活道路也镀上一层金色呢?唯有书!自己学的中文,每一本书都是我的阳光!被书环抱的感觉很温暖。是不是开个书店?
于是,落魄的钱晓华孤身一人流落南京街头。他像阿丁一样寻找。
终于找到一处不起眼的白铁皮屋子,不大,但起的名字口气却不小:先锋!
经历多次磨难之后,终于有了现在的最美书店——先锋。
(选自《人物通讯》,有删节)
相关连接:
①钱晓华,南京先锋书店老板。1964年出生于江苏金坛。先在工厂工作,后曾就读于南京大学作家班。1993年开始下海经商,1996年创办先锋书店。——百度百科
②南京先锋书店自创立以来探索出一条以“学术、文化沙龙、电影、音乐、创意、生活、时尚”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品牌书店经营模式,搭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其为读者打造的建筑之元素、宗教之情结、人文之关怀的书店阅读空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读者的聚集,使其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它被南京市民评为十二张文化名片之一。
2014年,英国BBC评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南京先锋书店名列其中。201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书店之一。系亚洲唯一入选书店。——光明网
③这么多年,钱晓华一直追寻着他的梦想;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充满爱的人,也是一个很有自我、有信仰的人。尽管图书已经进入了薄利时代,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社会人文理念,他卖的不是书,是在倡导一种文化。——好友李大鹏说钱晓华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是“‘最美’的挣扎”,“最美”一语双关,即指钱晓华创办的“最美”书店,又是对钱晓华在创业历程中百折不挠精神的概括和赞美。
B.这篇人物通讯体现了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作者匠心独运,叙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体现了“文似看山不看平”的创作规律。
C.文章提到钱晓华“学的中文”,进过作家班,还获过新闻创作一等奖,这为他以后选择书店事业、推广公民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钱晓华的先锋书店被誉为“最美书店”,不是因为它建筑的规模宏大,而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推广的不是书,而是公民文化。
【小题2】文章用了很多笔墨描写“阿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个创业青年,钱晓华有哪些杰出的表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者之梦

①在全球沉醉于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美国梦之际,中国要找一套与它“不同”而又“不争”的理想才能够避开西方的猜疑和敌视,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我相信,相对于唯一真的“________”、相对于个人的“__________”、相对于性恶的“__________”可以是中国梦的特征。

②唯一真的文化基因使西方人把自由与平等视为必然的矛盾,不能共存。但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往往纵横交错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些人生和人间的现实,不可能一刀切地解决,只可以不断地平衡。中国传统的“中庸”有较大的包容性,对同异、矛盾的处理有较大的空间。中庸的不偏不倚不是西方式的妥协,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的适度与和谐。打个比方,西方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瞄准射靶,不闭着一只眼睛不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目标、枪准和眼睛连成直线,才能打中。对准目标、积极追求是西方典型。___________。在唯一真文化的西方坚持人人自由之际,中庸之道教我们建立和维持自由与平等的平衡关系。在西方坚持法治之际,中庸之道叫我们建立和维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关系。妥协是利益博弈下的取舍,中庸是原则指引下的平衡,关键就在于遵循什么原则,而大我与性善就是很好的原则。

③在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大气候下,个人自由的膨胀把人人平等挤出去。西方有识之士也明白这是个不可持续的局面。他们极想找到一套可以平衡个人与人人的文明范式。中国的大我理念是中国的特色。在逻辑层面上,大我与小我是同时独立与统一于“我”,是对等而不是对立。大我是我,小我也是我,各有自身的价值,也有相应的义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对等。

④其实,小我、大我都是人的天性。但小我性显,无须鼓励;大我性隐,需要鼓励和栽培。大我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生存空间很小,但他们的小我世界又是不可持续。中国应该发扬大我,特别是理性的大我,也就是聚焦于发掘人类共享的经验和共有的期望。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更大的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理性的大我底下,人人会更认识我,包容我;我会更认识人人,包容人人。大我与小我相得益彰:小我(个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大我的认许而取得更大的保障,大我(人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小我的支持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⑤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两千多年的原罪心态加上英式自由主义起源时的惨痛历史,驱使他们依赖法制去约束堕落的人性。中国的孔孟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乱世,理应也是对人性没有信心,但孔孟的伟大就是在人性有善有恶的认识底下提倡仁政,以道德去教化人,因此有性善、民贵之说。

⑥人类行为有多种制裁方式。最高是道德制裁,是种自制,不是人人可达;最低是法律制裁,是种强制,是无可奈何。中国传统倾向社会制裁,是种互制,几千年来维持着地方上的安宁。广大而复杂的中国社会单靠法律是不会太平的,只会制造酷吏或刁民。健全的基层组织才是关键,无论是乡绅父老或居民委员会,在血缘或共同利益的凝聚下,平衡法治与人治,发挥互律和共勉,才有真正的国泰民安。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西方强调法制,中国强调教化。两者不可或缺。

⑦西方是智者的文化,重真;中国是仁者的文化,重善。相对于西方,中庸能使我们不走极端,在原则指引下保持平衡。什么原则?大我原则要我们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衡,既保障了个人也丰富了整体;性善原则要我们保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经互律和共勉去达到国泰民安。在中庸调节下,大我与性善聚焦于适度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中国可以成为强大的国家——国富兵强,威慑四邻;也可以成为伟大的国家——海纳百川,惠泽八方。中华民族的中庸性格、中华文化的大我与性善内涵使我们能够创出与西方不同但又不争的新局面。因此,中国梦是仁者之梦。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三处空格应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述西方的“唯一真”与中国的“中庸”的区别。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的空缺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建立关系、维持平衡是中国典型。
②但是闭着一只眼就很难穿针引线,必需双眼同时用
③一只眼睛看得比较清楚,两只眼睛看得比较全面,但要又清又全才算掌握真相。
④因为两只眼睛才有两个视角,才能看到纵深,才能看出线与针孔的关系,才可,以把线穿上。
A.④③②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而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特征之一是真文化;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是善文化。
B.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但也惩恶。
C.西方社会强调法治,中国社会则强调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D.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中华文明对人性比较乐观。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阐述“美国梦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原因。
【小题6】根据上文,“仁者之梦”之“仁”体现在哪些方面?除此之外,你认为“仁”之含义还有哪些?

同类题3

   在宋代,国家信用集中表现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借助政权的力量来经营金融机构以体现之。史料记载的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抵当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主要职责是“掌鹾、茗、香、矾钞引之政令,以通商贾,佐国用”、“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属”、“掌受商人便钱给券”,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它除了对政府禁榷物品进行专卖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的活动发挥信用功能。市易务基于市易法设立,“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可见,其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以通货财。除此之外,市易务也可召人抵当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检校库类似今日的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抵当所、抵当库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在北宋神宗、哲宗时多称抵当所,而徽宗以后至南宋末多称抵当库,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便钱务是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宋代国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提高效率的积极一面,也有衙门作风、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的弊端。

与此同时,宋代民间信用继续发展,私营高利贷业务、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活动非常普遍,一方面满足了相关主体自身获得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信用的不足也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可以说,宋代信用的繁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是北宋四川地区的店铺为了解决当地铁钱流通给交易带来的不便在发达的商业信用基础上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其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交子的产生发展与信用的发展关系密切。其次,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促使生产顺利进行。第三,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些不利因素。第四,解决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困难时,宋政府就大力发行各种信用票据,增加纸币的投放量,迎合财政的需要。当因此而引起尖锐的矛盾时,又通过调整信用的措施平息。

——王芳《宋代信用的影响和特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朝廷的官方信用体现了国家信用,其通常是借助政权的力量,经营多种金融机构来体现国家信用。
B.榷货务享有对掌鹾、茗、香、矾钞引等专卖管理权,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发挥信用功能。
C.对于可以交易或滞于民不愿出售的货物,市易务能平抑物价,以通货财,另外,它还可以抵挡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D.抵挡所、抵挡库相继出现,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检校库负责代管户绝没官的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便钱务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
B.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等官方金融机构,在行驶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来发挥其国家信用功能。
C.宋代国家信用表现出的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等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民间信用的私营高利贷、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业务中得到弥补。
D.宋代信用的繁荣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挡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
B.交子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宋代信用的繁荣,早期的交子是为了坚决四川铁钱流通给交易不便,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但当时还不完全具备纸币的职能。
C.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在促进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自然也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
D.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
陈应松
①莫高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它几乎蜷缩在沙漠中,不是一座山,是一个沙漠中的高坎。但它叫山,叫三危山,前临一条干涸的河道,叫宕泉,多么美妙的名字。其实它在鸣沙山的东面断岩上,30米高,有的仅十多米,也就是沙漠的高处,因而叫漠(莫)高窟。凡圣地都要赋予它一个神奇的传说,莫高窟也不例外。说是一个云游的僧人叫乐僔,在公元366年路经此地,忽见山头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驻足下来,开始在岩壁上开凿洞窟。这个传说在八月炎热的太阳中可以找到答案。一个在酷热沙漠中的跋涉远行者,一定口渴难耐,眼冒金星,四周毫无遮拦,他因为缺水而致幻觉。但宕泉当时一定水流丰沛,有了水,他可以在此定居。当时也应该有人烟。不然,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凿洞窟。他需要信徒的供养,他还要付钱,要请人,要大量的凿洞工具。如果是荒无人烟之处,这一切都是空话。当然,公元四世纪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那些河西走廊和接近西域的游牧民族与部落笃信佛教,人们虔诚无比,在沙漠的荒凉之处兴建一个千佛之窟的热情想必是非常高的,加上一些权贵和商人的投入,一洞引来万洞开。那些跨越千年的佛像、壁画、经卷,成为一个时代辉煌的见证。它洞窟的美丽也不禁让人想到丝绸的绚丽,与这沙漠单调、凝重的色调完全不相符。而整个的风格,来自西域。看看那些飞天女神,她们的衣袂,她们的琵琶,她们出现的场景,仍旧鲜艳逼真的色彩,让人心驰神往。敦煌作为印度佛教东传的重要一站,这个被时间遗忘的莫高窟成了顽强有力的佐证。
②敦煌石窟五百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种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四十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可以忽略不计。据说,凿窟是只凿窟的,窟凿好了,让有钱人来请画工画壁画、雕工雕菩萨。
③有一个窟我们看到盛唐时期保存完整的雕塑,气度雍容华贵,又看到清朝时加塑的菩萨,简直面目狰狞,不像菩萨。导游解释说因为清朝的佛教衰落,人们不再虔诚。但也许是没请到好的凿工与画工吧。就这样了,不然,到了清代,不会让那个湖北的王道士把这几万件经卷贱卖给西方人。
④湖北麻城的王圆箓道士,逃荒到河西后加入戍边,退伍后无家可归,滞留在敦煌。据说在去到敦煌石窟时,莫高窟分成几片,有一片叫下寺的荒凉破旧,无人管理,他就住下来管理守窟,每天清扫,混碗饭吃。但王道士住下后清理洞窟淤沙,修三清宫(俗称三层楼),还是做了些事。他雇请敦煌贫士杨果为文案,让其抄写道经,发售道教信众。后来“下寺”因道教香火盛了,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王道士便在今天编号的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账。“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夏,杨某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磕烟锅头,觉有空洞回音,疑有密室,以告圆箓,于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半夜相与破壁探察,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
⑤这些如山的经书共有五万多卷,包括公元三、四世纪时的贝叶梵文佛典,用古突厥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等文字写成的佛经,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经文。出土的藏经中还有禅定传灯史的贵重资料,各种极具价值的地方志,摩尼教和景教的教义传史书等,被王道士断断续续卖掉了四万多卷。
⑥国宝经卷不管什么原因流散于国外,已经被时间五马分尸。而当时王道士报告给官府后并未引起重视,不就是些庙里的经书嘛。有懂的,找王道士索要,求官,卖钱,中饱私囊。信仰崩滑的年代人们看重的是金钱,没有敬畏。后来因为大部分被卖,1910年,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下令,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迢迢路途上,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听说“十年浩劫”中敦煌本地竟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这真是天下奇闻。
⑦走在敦煌正午的烈日下,宕泉河没有了一滴水,河床裸露。热汗涔涔地放眼三危山四野,一片黄沙卷热烟。敦煌就蜷缩在这里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敦煌?它如此貌不惊人,却惊艳了世界。我只能感叹文化到了一定的巅峰,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高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几乎蜷缩在沙漠中,这主要说明作者认为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
B.第②段介绍敦煌石窟的建筑和功用以及窟型,这表明敦煌石窟给作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神秘感。
C.第④段写王道士对下寺的管理是有贡献的,而藏经洞的发现则是得力于杨某的一个偶然的动作。
D.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敦煌石窟的游历过程,感事寄兴,表达了对敦煌莫高窟虽藏身于大漠却依旧惊艳世界的体悟。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插叙一个云游僧人的传说,有何用意?
【小题3】请结合原文,从地域和文化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线句“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也许由于我国在绘画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而我国的美术实际上可用山水来概括之,因此,在中外文化人士的心目中,中国人是“爱好自然”“师法自然”的。在环境艺术中,我国的庭园尤以“自然”闻名,不但使得19世纪以来的欧西人士产生了向往,也使我国一些建筑界人士常常把造园艺术看做中国建筑艺术的核心而加以夸张,从而大大地强解、误解了庭园的“自然”精神。
②大家知道“方外”的意思是指“世外”,很显然,这个方框代表着人世。它不但代表了、暗示着人为的居住环境,同时表示在此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这个方框的外面,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
③我们对自然没有恐惧感,世内世外表示我们对不同的行为法则的看法。自然界,具体地说是外界的环境,是反映一种无拘无束的人生观。
④当然,真正的自然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祥和近人。对自然美的欣赏需要高度的修养,而且必须是精神型的人才成,因为只有在精神化的自然界中,才能克服真实的自然界所加予人类生存上的压迫与威胁。
⑤田园诗人与山水画家造成了这种精神化的自然意象。在他们的笔下,自然界是世外之天堂。自然与现世的文明生活环境,不但构成了对比,而且显然形成了两个极端。
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是在世之内外取一个平衡点,亦即所谓“方圆之间”。在世上做一个规规矩矩、顺遂世情的人,又能优游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修身养性,因而能知天命。
⑦努力达到这样的实质生活环境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目标。可是这种自然观与环境的创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其结果在我看来,是臆造的自然。能在高山、深林中跋涉以欣赏自然景色的人到底是不多的,能“悠然见南山”忘却穷困潦倒的人究竟也是不多的。大体说来,真正把大自然当天堂的情形不多,方框以内的文明生活仍是大家所迷恋的现实。在若干世纪的传统之中,文学、艺术所描述的自然环境逐渐代替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只能满足于方内的方外感。方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乃是不受约束、不必为生活操心的生活方式,并不真正意味着处于大自然中的生活。
⑧我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的产物,自汉魏以来就有记载达官贵人经营园圃的故事。依理说,他们应该走出城外,结竹篱茅舍于山水之间的,但他们宁斥巨资造园。自他们的想象中建造一个自然景色的抄本,其目的显然是可兼有俗世生活与自然情趣。因此,园林艺术的开始就暗示着宫廷园林的走向。
⑨结果是什么呢?中国人自己塑造的自然,与宫廷富丽的人为环境联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奇特的贵族意味浓厚的空间艺术。自然环境不但掌握在画家的想象之中,而且被建筑物穿插着。至于所谓“自然”的本身,变成一些材料,水、石、花、木,按着诗人画家的想象力组织起来,后来则按一定的公式安排起来。
⑩所以明、清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然,成为自然中的素材。大家对石头很考究,对花很考究,对树木很考究。其结果是堆积自然素材,失去自然情趣。
(摘编自汉宝德《建筑笔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外文化人士对中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可能与山水画在成就突出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
B.欧西人士喜爱中国园林的“自然”特色,但由于造园艺术的地位被人为地夸大,因此,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庭园是“臆造的自然”的精神。
C.在中国人看来,方内方外就是世内世外,它们不只代表了不同的环境,还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
D.真实的自然环境和想象中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能否欣赏自然环境的美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审视自然的视角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人与画家笔下的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环境,而是精神化的自然,它们和谐美好, 平易近人,不会给人以压迫与威胁。
B.在方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目标,他们既想在俗世规矩生活,又希望摆脱俗世的牵连束缚,优游自在。
C.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穷困潦倒,但在臆造的自然中,却能“悠然见南山”,能像他这样融入自然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多见的。
D.在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眼里,大自然不是天堂,所以,比起真实的高山、深林,文学、艺术中的自然环境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中国人既希望摆脱俗世的约束、生活的劳累,但又不用抛开俗世,到大自然中生活的心理需求。
B.达官贵人不选择在城外的山水之间筑舍建园,并不是因为资金匮乏,而是他们的内心仍然迷恋现实的文明生活。
C.汉魏以来达官贵人建造贵族意味浓厚的园林,使中国园林艺术从注重自然情趣演变成注重奇特富丽,最后走向宫廷园林。
D.把水、石、花、木这些自然中的素材和“自然”本身混淆等同,重在对这些素材的考察、组织安排上,是没有自然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