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在宋代,国家信用集中表现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借助政权的力量来经营金融机构以体现之。史料记载的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抵当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主要职责是“掌鹾、茗、香、矾钞引之政令,以通商贾,佐国用”、“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属”、“掌受商人便钱给券”,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它除了对政府禁榷物品进行专卖管理外,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的活动发挥信用功能。市易务基于市易法设立,“凡货之可市及滞于民而不售者,平其价市之,愿以易官物者听”。可见,其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以通货财。除此之外,市易务也可召人抵当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检校库类似今日的信托机构,代管户绝没官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抵当所、抵当库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在北宋神宗、哲宗时多称抵当所,而徽宗以后至南宋末多称抵当库,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便钱务是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交子务是负责纸币流通印制的机构,后改称钱引务。宋代国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提高效率的积极一面,也有衙门作风、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的弊端。

与此同时,宋代民间信用继续发展,私营高利贷业务、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活动非常普遍,一方面满足了相关主体自身获得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信用的不足也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可以说,宋代信用的繁荣,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是北宋四川地区的店铺为了解决当地铁钱流通给交易带来的不便在发达的商业信用基础上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其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交子的产生发展与信用的发展关系密切。其次,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促使生产顺利进行。第三,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些不利因素。第四,解决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困难时,宋政府就大力发行各种信用票据,增加纸币的投放量,迎合财政的需要。当因此而引起尖锐的矛盾时,又通过调整信用的措施平息。

——王芳《宋代信用的影响和特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朝廷的官方信用体现了国家信用,其通常是借助政权的力量,经营多种金融机构来体现国家信用。
B.榷货务享有对掌鹾、茗、香、矾钞引等专卖管理权,还可以通过便钱和兑付交引等信用证券发挥信用功能。
C.对于可以交易或滞于民不愿出售的货物,市易务能平抑物价,以通货财,另外,它还可以抵挡借钱出息,提供信用。
D.抵挡所、抵挡库相继出现,同属官营借贷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以官钱听民质取而济其缓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检校库负责代管户绝没官的财产和官员的孤幼应获之父母遗产,收益供被检校户的孤幼享用;便钱务负责管理商人在京师的入钱,简化入钱手续,提高效率。
B.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等官方金融机构,在行驶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皇权保障,调控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来发挥其国家信用功能。
C.宋代国家信用表现出的违背经济规律、欺压百姓等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在民间信用的私营高利贷、民间赊买赊卖、以物质钱、货币兑换等业务中得到弥补。
D.宋代信用的繁荣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交子,实质是信用票据,以后纸币的职能是在此基础上演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官方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检校库、抵挡库、便钱务、交子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榷货务相当于政府财政金融管理机构。
B.交子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宋代信用的繁荣,早期的交子是为了坚决四川铁钱流通给交易不便,借鉴飞钱的原理自由发行的,但当时还不完全具备纸币的职能。
C.宋代赈贷赈恤的推行、赊买赊卖预付款的实施,在促进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减少了影响生产连续性的不确定因素,自然也化解了买卖双方的支付矛盾。
D.交引、交子、会子等大量创新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政府的禁榷制度,货币供给的有限性,货币割据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5:4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捡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又卖了多少棵树,谁谁又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

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 ”他张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得直直地。

幺爷吧哒着烟,望着地。

“五千,五千啊!我的幺爷!”大军把手掌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

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

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

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活化石的……”

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村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因为化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

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

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幺爷的大名)这样的村民典型……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就在二货还在发愣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

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

“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爆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选自2008年《小小说选刊》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嘘寒问暖,悉心照料,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在幺爷的葬礼上,二货老婆“捏了捏”奖金红包,“嘴角不由往上一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马上又“悲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见钱眼开、冷漠虚伪。
D.病重的幺爷独自一人生活,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生前寂寞,临终凄凉,葬礼上却热闹非凡,这种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
E.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小题2】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描写银杏树在夏日、深秋的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①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具备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注①“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宽慰苦闷的自己。
D.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E. 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孜孜以求臻于完善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小题2】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之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东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逐渐减轻以至于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菜、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题,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力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的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 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 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A.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小题2】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 “西方”选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 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人中国。
D. 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小题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的问题?
【小题4】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上空的鸡鸣
墨 村
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极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他要在第一时间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念儿时乡下的日子。
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使他喘不上气来。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纳了任老贵。侄孙一家待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
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么?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
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的鸡鸣犬吠。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夜晚,只有电视声。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孙送给他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
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
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了楼顶。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放心吧,这里是12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
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哪里还有鸡叫?天哪,让领导发现了,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哦,它在那儿,鸡叫声在楼顶上!快抓住它!”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楼到了,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
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
鸡毛纷飞。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去!
“我的鸡呀!”任老贵大叫一声,飞身向前。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毛,在空中飘起来,飘起来了。飘飞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任老贵幸福地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请赏析小说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
(2)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小题2】“鸡鸣”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任老贵为了听到这一声久违的鸡鸣,其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中有多处对比,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关于小说中任老贵最后的结局,有人认为揭示了社会的弊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