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者之梦

①在全球沉醉于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美国梦之际,中国要找一套与它“不同”而又“不争”的理想才能够避开西方的猜疑和敌视,为自己创造发展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我相信,相对于唯一真的“________”、相对于个人的“__________”、相对于性恶的“__________”可以是中国梦的特征。

②唯一真的文化基因使西方人把自由与平等视为必然的矛盾,不能共存。但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往往纵横交错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些人生和人间的现实,不可能一刀切地解决,只可以不断地平衡。中国传统的“中庸”有较大的包容性,对同异、矛盾的处理有较大的空间。中庸的不偏不倚不是西方式的妥协,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的适度与和谐。打个比方,西方人是用一只眼睛看世界,瞄准射靶,不闭着一只眼睛不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目标、枪准和眼睛连成直线,才能打中。对准目标、积极追求是西方典型。___________。在唯一真文化的西方坚持人人自由之际,中庸之道教我们建立和维持自由与平等的平衡关系。在西方坚持法治之际,中庸之道叫我们建立和维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关系。妥协是利益博弈下的取舍,中庸是原则指引下的平衡,关键就在于遵循什么原则,而大我与性善就是很好的原则。

③在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大气候下,个人自由的膨胀把人人平等挤出去。西方有识之士也明白这是个不可持续的局面。他们极想找到一套可以平衡个人与人人的文明范式。中国的大我理念是中国的特色。在逻辑层面上,大我与小我是同时独立与统一于“我”,是对等而不是对立。大我是我,小我也是我,各有自身的价值,也有相应的义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对等。

④其实,小我、大我都是人的天性。但小我性显,无须鼓励;大我性隐,需要鼓励和栽培。大我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生存空间很小,但他们的小我世界又是不可持续。中国应该发扬大我,特别是理性的大我,也就是聚焦于发掘人类共享的经验和共有的期望。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更大的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理性的大我底下,人人会更认识我,包容我;我会更认识人人,包容人人。大我与小我相得益彰:小我(个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大我的认许而取得更大的保障,大我(人人)的利益会因为得到小我的支持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⑤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两千多年的原罪心态加上英式自由主义起源时的惨痛历史,驱使他们依赖法制去约束堕落的人性。中国的孔孟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乱世,理应也是对人性没有信心,但孔孟的伟大就是在人性有善有恶的认识底下提倡仁政,以道德去教化人,因此有性善、民贵之说。

⑥人类行为有多种制裁方式。最高是道德制裁,是种自制,不是人人可达;最低是法律制裁,是种强制,是无可奈何。中国传统倾向社会制裁,是种互制,几千年来维持着地方上的安宁。广大而复杂的中国社会单靠法律是不会太平的,只会制造酷吏或刁民。健全的基层组织才是关键,无论是乡绅父老或居民委员会,在血缘或共同利益的凝聚下,平衡法治与人治,发挥互律和共勉,才有真正的国泰民安。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西方强调法制,中国强调教化。两者不可或缺。

⑦西方是智者的文化,重真;中国是仁者的文化,重善。相对于西方,中庸能使我们不走极端,在原则指引下保持平衡。什么原则?大我原则要我们保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衡,既保障了个人也丰富了整体;性善原则要我们保持法治与人治的平衡,经互律和共勉去达到国泰民安。在中庸调节下,大我与性善聚焦于适度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中国可以成为强大的国家——国富兵强,威慑四邻;也可以成为伟大的国家——海纳百川,惠泽八方。中华民族的中庸性格、中华文化的大我与性善内涵使我们能够创出与西方不同但又不争的新局面。因此,中国梦是仁者之梦。

【小题1】文章第一段的三处空格应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述西方的“唯一真”与中国的“中庸”的区别。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的空缺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建立关系、维持平衡是中国典型。
②但是闭着一只眼就很难穿针引线,必需双眼同时用
③一只眼睛看得比较清楚,两只眼睛看得比较全面,但要又清又全才算掌握真相。
④因为两只眼睛才有两个视角,才能看到纵深,才能看出线与针孔的关系,才可,以把线穿上。
A.④③②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而一项是(  )
A.西方文化特征之一是真文化;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是善文化。
B.西方文明聚焦于抑恶,中华文明不忘扬善但也惩恶。
C.西方社会强调法治,中国社会则强调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D.西方文明对人性比较悲观,中华文明对人性比较乐观。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阐述“美国梦不能持续”(起码不能全球持续)的原因。
【小题6】根据上文,“仁者之梦”之“仁”体现在哪些方面?除此之外,你认为“仁”之含义还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4: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伟
①1936年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决定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表示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的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除夕夜,全家吃发霉的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总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却都对竺可桢十分佩服。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净。”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4分)
【小题2】文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文中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请解释第⑦段中“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在文中的含意。(5分)
【小题4】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对此怎样看待?(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光的气味

苏沧桑

时光有时是一种气味,循着它,一路闻过去,会闻到某一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秒。

于我,2015年惊心动魄的那一秒,带着桂花的气味。当时,我们在老家的桂花树下摆了张桌子,父亲母亲、姑姑小舅妈小姨妈,还有抽空回来看他们的我,一起喝茶聊天。离母亲七十三岁的生日和重阳节还有三四天。

那一秒,桂花树漏下了一缕很亮的阳光,照在母亲左脸颊花白的鬓发间。突然,一颗铜钱大的黑痣映入眼帘!我感到心脏停跳了一秒后,咚咚咚失了节奏。

我说,妈!这颗痣什么时候有的?我怎么从来没看到过?!

四周静了下来,只有我的声音飘忽着,听起来有点远。

母亲说,没事没事,以前有的。

怎么这么大?这么黑?去医院看过吗?

没有,不用,有点破了,我用孢子粉涂了,过两天就好了。

深夜,我百度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是我苦乐人生的分界线?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无法想象没有母亲的家,没有母亲的人生,尽管我快到知天命的年龄。

手机相册里,绽放着母亲一个个笑脸。我一幅幅翻看着,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不不不,不会的!

那几日,我照常和父母说笑,出去采风,晒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父亲说,拍照没意思,多拍点视频,留着将来看。我说对对对,拍视频,鼻子却酸了起来。这句平常的话,我都听不得了。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要不要强拉着母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

父亲,我从小最敬畏却最懂我的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独自沉在谷底的心。他伸出手,把我捞了上来。

时光在几天后的另一秒,变成了红薯粉圆子的味道。我下楼来,母亲手里正做着圆子,她歪了歪头,侧过脸给我看,说,你看,掉了!

一个淡褐色的疤痕,替代了那颗烙在我心里的黑痣!

她说,昨晚洗澡脱衣服不小心扯了一下,扯掉了。我说没事的吧?大概是孢子粉涂多了,看上去那么黑。

她似乎从来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她亦没有看出我这几天的恐惧煎熬,因此,她都没想到昨晚就该告诉我的。

那一秒,我在心里跪下了……感谢老天。接下来的日子,过节似的,姑姑姨妈舅妈和我同学邻居轮番来玩,每天将笑声填满了整个院子。到了我回杭的日子,我说,你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太累了。

母亲说,有什么累的?多开心,巴不得天天这么累!

父亲说,你走了,她们也都忙,不会天天来的,家里就冷清了。

想起前几日在洋屿岛遇见两位留守海岛的老人家,儿女都在城里过得很好,他们俩自己种花生、芝麻和蔬菜,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母亲常说,我看我们中国内地的老人最享福了,你看香港,还有国外,许多那么大年纪的人都还在当服务员、门卫什么的。

时光里飘回来一缕白莲花的气味,那是2015年春天某日清晨某一秒的味道,在泰国清迈,我与一场化缘不期而遇。一个姑娘递过一枝散发着清香的白莲花,微笑着示意我。我本能地后退一步,微笑着摇摇手婉拒了。

后来,那一秒,一直刻在我心里很久。时光往往会安排一个一闪而过的时机,让你表达你的感恩,让你把感恩付诸行动,比如无关信仰地供奉上一枝白莲花,在心里对天地万物、父母师友说一声谢谢。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比如白莲花……但时光更多时候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过去后,便来不及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时光的气味”新颖别致,“气味”一词将无色无味的时光变得可感可知,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要写了三种“时光的气味”,脉络分明,一是桂花的气味,二是红薯粉圆子的味道,三是白莲花的气味。
C.本文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清新活泼,时而凝重深沉,但整体上还是浅易明快的,全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D.作者发现母亲脸颊上长了一颗黑痣后,先是紧张,接着是心酸,最后如释重负,表达了对母亲健康的挂念。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的后两段为何特意写到白莲花?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则新闻在全球炸开了锅,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称,他已经创造了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这对双胞胎一出生就异于常人: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而婴儿的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婴儿。尽管现有的辅助生育技术足以帮助患有艾滋病的父亲得到健康的小孩,他却依然选择尝试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让婴儿免疫艾滋病。

然而,这项看似是重大突破的医学技术,却遭到了全球医学界和媒体舆论的纷纷谴责。之所以各国都不越雷池,是因为两点:第一,从技术角度看,这项实验风险巨大,甚至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第二,从伦理角度看,人是生而平等的吗?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将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

基因编辑婴儿这类事件的发生,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它涉及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基因“黑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发展。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高绍荣表示,虽然目前在小鼠上做基因编辑的实验看起来比较完美,但当其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时却可能遇到很多问题。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也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基因编辑婴儿”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规定,做任何实验都要有底线,这是不能突破的。

李久辉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之后,舆论普遍认为其行为不对,但对于其到底是违法还是违规,很难说得清楚。他认为,只有建立生命科学、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的相关法律,才能确保实践研究中避免偏差和灾难。

在李久辉看来,医学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运用于医学临床,在从医学试验研究向医学临床过渡或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二者的界限,具体到医疗实践中,还需要明确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并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查和法律监督制度,保障受试者和患者的权利。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声明

近日,媒体报道某技术人员宣布其研究成果,声称诞生基因编辑婴儿,引发国内外科技界广泛关注和社会公众不安。我联合体就此事声明如下:

一、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如何审慎使用该新兴技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长远福祉。中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为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得到了中国科技界一致共识。

二、我们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的科研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成多部门联合调研组对涉事机构和人员予以严肃调查和处罚。

三、此项所谓“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无论是否属实,都是对新技术的滥用,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愿意为调查工作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

特此声明。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技术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意即它颠覆了人生而平等的基本伦理,造成生而不平等。
B.为避免基因编辑研究中的偏差和灾难,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明确研究和临床、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
C.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是一项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革命性技术,但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
D.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明确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必须严査涉事人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编辑技术使两个孩子“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从这个角度看贺建奎的研究实验应是成功的。
B.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已经通过小鼠实验成功,但如果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有可能遇到很多问题。
C.靠法律和科学家的自律,本可以使基因编辑技术健康发展,但是基因“黑客”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D.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伦理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各国表现谨慎。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贺建奎作为科学家错在何处。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海湖
王保忠
①原以为,如同那些司空见惯了的,青海湖也不过是或绿或蓝的一碗水,及至遇见,面对了,凝视了,湖边走过了,湖心泛舟了,才知想象被颠覆只是瞬间的事。而我语词的仓库,贫穷得只剩了唯一的“啊”,甚至连这个叹词都卡在了声道。
②就是这样,青海湖的美,远高于我们的表达。
③就是这样,她给我们的震撼,早超出了心灵的边际。
④伸出双手,试着拥抱这一片汪洋,蔚蓝。
⑤我是在追着黄河走的路上,蓦地记起青海湖的,但直到快接近时,这湖在我头脑里仍是一碗水的概念。仅有的一点印象,也只是从前抽过几支这个牌子的香烟,早已淡淡随风而逝了。之所以决定来看一看,是因为这湖与那河有一丝久远的牵扯。成形前的湖,本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后来,其东南侧隆起了日月山,河道被阻,并由东而西倒流,形成了这片湖海。那倒流的一段,便是如今的倒淌河。
⑥至此,青海湖彻底封闭起来,再没有了与别的河海亲近的机会,成了高原的一口井,内陆的一只孤独的眼睛。
⑦昨天的行旅中,我已匆匆拜访了著名的日月山。4000米以上的海拔,11℃甚至更低的气温,硬硬的风撕扯着披在日、月二亭身上的经幡,并将不期而至的细雨变成了铁片似的雪花,使得游客惊慌失措,东奔西跑。古称赤岭的日月山,是内地入藏的必经之道,也是大唐王朝和吐蕃的分界线。据说文成公主奉父亲唐太宗之命,进藏和亲路过此处,看到岭的东西判若两个世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想到重任在身,便将随身带的据说可以看见家乡景色的“日月宝镜”扔在了前面的小山上,然后擦干泪水,毅然西行。后人便将赤岭称作日月山。有人说,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泪水汇成的。也有人说,公主的“日月宝镜”滚落到山下,便化作了青海湖。
⑧然而,青海湖的“神性”并不仅仅限于此,多少年来,她早已是环湖民族心目中的神海、圣海,每年,他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祈愿天人合一、海湖不息、蔚蓝如初。
⑨我从南山那边转过来时,远远就看见了湖的一角,以为是空灵的天宇落到了地上,心里先生出了惊讶。止住步,随一些游人攀向路边的山包,居然有高原反应,但适应后,视线还是急迫地扑了过去。刚刚,青海湖想必是经历了一场骤雨,湖的上空,我们的头顶上,黑压压漫着浓厚的云,可以用刀子一块一块割下来的那种。
⑩天边却散出光亮来,并渐渐上升、扩展。
⑪黑云下,是澄澈如镜的青海湖。
⑫从南山的坡上盘下,走走停停,路两边追着我们的油菜花,一直镶到了湖边。这是人类的画品,而湖则是大自然的杰作,前者金黄,后者蔚蓝,黄亮得早已让我们的视觉疲劳,蔚蓝则如铜号让我们的听觉振奋。而之前在山包上看到的浓厚黑云,早已退去,退出一个赤子般的蓝天。受过洗礼的天和湖,如此新鲜,恍若初见。湖的北边、东边,站着深蓝的山,很近,其实却很远。西边更远处,是无边无际的海,无边无际的湖。
⑬在她的浩瀚前,你感到自己的卑微;在她的澄澈前,你感到自己的污浊;在她的纯粹前,你感到自己的芜杂。
⑭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青海湖?倘若,厌倦和嫌弃了拥堵、嘈杂和污浊的城市,就该明白:我们在寻找清洁的同时,也带来了尾气和污浊,多少年之后,这一片湖还会纯粹如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时吗?如果不是,那么将来,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一片蔚蓝的依靠?
⑮现在,且让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接受那一排排从远山推过来的白色波浪的抚摸或敲打吧。这也许很有必要。
⑯抚摸或敲打之后,那个被卡在声道的叹词可能就会吐出来。然后,我们该做的事是,放弃拥抱,默默离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见到青海湖后词语仓库的贫乏,写出了作者的惊叹,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青海湖原来在作者脑海中不过是一碗水的概念,这说明他之前对青海湖是不熟悉,不看重的。
C.青海湖具有澄澈如镜、浩瀚阔大、蔚蓝空灵、新鲜纯粹等特点,它是环湖民族心目中的神海。
D.作者在观看青海湖后,虽有精神上的热爱,但最后不得不离开,是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的卑微。
【小题2】(小题2)散文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请谈谈本文边叙写青海湖边写作者的感受与思考的好处。
【小题3】(小题3)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很多民俗文化元素,在某些灵长类动物中也有。比如非洲平原的狗头狒狒,它们的群体性和人类社会差不多,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有领袖,也有妻妾。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妻妾和争领袖所使用的方法,跟狒狒没有什么区别。

②当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时,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其实是平庸的动物。那么,人类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呢?人类认识了天地宇宙,万事万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习惯中,产生了种种战胜灾害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把这些用口头语言记下来彼此进行交流,世世代代传承。因而有了古代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后来又创造了很多的娱神娱人的歌舞、音乐、戏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被创造岀来。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俗,就是最早的文化。

③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具有同样的一种性质,都是附着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等,都是文化。现代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根基上,民俗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非常险恶艰苦,人类不得不崇拜远比自身强大的事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傍晚它从西边落下,留下一片阴冷和黑暗,这时人们知道了它的珍贵,企盼它明天再来,所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才跪下来迎接它,于是就产生了崇拜和信仰。现在某些原始部落还在举行早迎日、晚送日的仪式。早年,鄂伦春族在猎熊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熊神的仪式。取下熊头,扒下熊皮,摆放在凳子上表示供奉熊神,全体跪下,由首领致祈祷词,向熊神表示和解、谢罪。人类最为本质的本性在这里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愚昧,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必然产生的信仰文化。

④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

(取材于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狗头狒狒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具有人类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B.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歌舞、音乐、戏曲。
C.某些原始部落崇拜太阳、鄂伦春族供奉熊神的仪式都是人类信仰文化的具体表现。
D.民俗文化经过一代代平民百姓的创造、维护和传承,最终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本身。
【小题2】阅读第②、③段,简要概括民俗文化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