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致命的江南
潘向黎
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B.“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C.“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D.“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同时也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小题2】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30 05: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纽约时报》整版介绍中国作家实属罕见

张放

在2008年奥运前,美国包括CNN在内的各大主要媒体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大量全新角度的报道。《纽约时报》“读书版”突然对中国当代红作家及其作品感起兴趣,非常罕见地整版介绍中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说非常罕见,是因为过去多少年来,《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介绍过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非说有介绍,也仅仅局限于那些对***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上,例如2001年初对高行健的吹捧与介绍等。

《纽约时报》首推的是莫言和他的最新小说《生死疲劳》,而且还专门让一个日本插图画家给画了幅插图加以配合。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此书写了评论。其文章以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写法,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莫言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并将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介绍给了读者。之后重磅介绍的,是姜戎的《狼图腾》。然后是王安忆的最新作品《长恨歌》,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将第一章免费奉献给了美国读者。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喜欢的话,那就请到书店购买。接下来是介绍了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也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应该说,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的眼光与水准都是相当高的。从《纽约时报》“读书版”的排版上看,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更注重的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不过,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做了连续四本书的书评后,他们给读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它对更想了解一下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这就是整个版面的右边内容:时报的编辑们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了一下当代中国青年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其中,就重点介绍了郭敬明,因为他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吧。

从文中知道,评论者对郭进行了电话采访,但这一点也没有妨碍评论者将郭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向美国读者做介绍,介绍文字可以说客观公允,相当准确。评论者并且调侃地说,郭只是支付了法院裁定的给作者庄羽的赔款,但是拒绝道歉,不承认其不道德的行为。评论者继续有些幽默地说道,郭的粉丝们既然看到他不向公众道歉,于是,也就跟着不在意公众在说些什么,继续支持他。实际上,之所以没有把他和他的作品列入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这也从另个角度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还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毕竟,他抄袭了别人。评论者引用王朔的话说,这小子没有一点儿“sense of decency”。之后,评论者还就80后的其他几个写者进行了相关介绍,其中包括张悦然等。不过,评论者又对中国的90后几个小作者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说明,是这些小作者们才令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其实,如果说什么东西最说明美国人认同中国作家的书的话,那就只能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国书排行榜上观风云。最有趣的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比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走得更好的,不是郭敬明的什么东西,而是莫言的这本刚刚出版的名叫《生死疲劳》的书。它昨天已经在图书榜的前400名以内,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此时再看,已经进入第198名了,这才是巨大的成功。

(选自新浪网张放博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郭敬明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介绍当代中国青年小说家时重点介绍郭敬明,是因为这个青年有过剽窃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新闻价值。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重视郭敬明作品仍是“80后”读者的阅读兴趣所在这一事实,总体对郭敬明本人及其作品是持肯定态度的。
C.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没有把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加入到莫言等人的作品行列,说明美国人对他的行为及他的作品有一定保留态度的。
D. 在美国图书市场上,郭敬明的作品并不比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上的《狼图腾》排行更好,当然就更不能与莫言的《生死疲劳》比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著名书评家约翰逊·斯宾斯为莫言的新书写的评论,采用的是将书的基本内容和评论者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同时介绍给读者的西方最常见的评论文章的写法。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整版推出中国作家的作品,不仅辅以插图和评论,还按照西方出版商的习惯附加了免费的第一章。
C. 《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认为,进入美国图书排行榜的那些仍在走红的中国作家并未像90后作者那样使80后写手们感到受到威胁。
D. 《纽约时报》“读书版”的评论者虽然对郭敬明进行了电话采访,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向美国读者客观、公允和准确地介绍郭敬明抄袭事件的整个过程。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纽约时报》“读书版”集中推出对其最为推崇的中国当代当红作家莫言、姜戎、王安忆和阎连科的书评,这其中也反映出这家报社的编辑们有着相当高的眼光与水准。
B. 《纽约时报》的“读书版”给读者提供更广泛的了解空间,即对更想了解中国流行小说现状的人提供了一种选择,所以他们更注重的是中国小说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从排版上可以看出来。
C. 《纽约时报》在2008奥运以前的很多年,只局限于介绍那些对***说“不”的流亡海外的作家及作品,如此感兴趣并集中地整版介绍中国当代红作家的作品确实非常罕见。
D. 在一点假也不掺杂的美国图书排行榜上,《狼图腾》已经到了二千多名的位置,莫言的《生死疲劳》则已经成功进入第198名,说明美国读者对中国作家的作品已是相当认可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7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全长55公里,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 它被誉为交通工程的“珠穆朗玛峰”,被外媒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6700米的海底隧道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我国建设的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按照设计标准,每条沉管标准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水平面积堪比10个篮球场之大,每节沉管要用7200吨的钢筋,相当于搭建整个埃菲尔铁塔所使用的钢材,当沉管浮在水中时每节的排水量约7.5万吨。超级沉管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最终接头结构整体呈楔形,长12米,重达6000吨,位于两节沉管之间,两侧距已安沉管只有十多厘米,安装时一旦出现轻微的倾斜、摆动,都将给最终接头和沉管结构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时,由于受两侧沉管阻挡,龙口区海流流速显著增大,复杂的流场不仅增大了基床回淤和边坡冲刷的风险,也增加了最终接头下沉姿态控制的难度。同时,起重船船体巨大,受风、浪、流影响显著,作业水深达13米,施工海域富余水深有限,存在船舶搁浅或由于缆力不够冲撞沉管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对海洋环境要求更为苛刻。 

为节约工期,减少水下作业时间,保障施工安全,在3年多时间里,建设者们开展了40多项专题研究和数十次验证试验,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陆上工厂预制、整体水下安装”的沉管隧道接头新工法,变水下施工为工厂预制和管内干施工。 

港珠澳大桥用来吊装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大国重器”,是世界最大的单臂全旋回起重船——“振华30”。“振华30”单臂固定吊装能力可以达到1.2万吨,相当于最终接头重量的两倍,其360°全旋回起重能力也能达到7000吨,臂力相当于能够同时吊起45架空客A380飞机。“振华30”的巨大主钩缓缓上升、转动,最终接头平稳吊离“振驳28”运输船,悬停在对接位置上空。在相继完成“脐带缆”连接,姿态调整,海洋条件、控制系统、基床回淤等情况复核确认后,最终接头精准嵌入安装基槽,圆满实现了“深海初吻”。

这个超级工程,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一次中国实力的集中展示。

材料二

如果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令世人赞叹的“高峰”,那么,我国的大桥则早已整体站上了“高原”。近5年来,全球超过一半的大跨度桥梁都出现在中国,“最长、最高、最大、最快”这样的纪录,不断被写进世界桥梁史,中国桥正在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北盘江大桥跨越云贵两省交界的北盘江大峡谷,与云南省在建的杭瑞高速普立乡至宣威段相接,由云贵两省合作共建,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这也是世界最高的桥梁:比国外最高桥梁海吉焦峡谷大桥高出近100米,甚至比纽约帝国大厦还要高出100多米。在一个统计全球大桥高度的榜单中,这座大桥的高度排在第一位。因为太高了,四周经常烟云缭绕,走在上面就像云中漫步。

四川干海子特大桥全长1811米,与相连的干海子螺旋隧道一起,是雅安市雅西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世上罕见的螺旋形桥隧工程。干海子特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是最高的钢管混凝土格构桥墩、组合桥墩、混合桥桥墩;是同类结构中每联最长的连续结构;也是第一次全面采用钢纤维钢管混凝土施工。它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艺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使之在世界著名大桥中享有一席之地。

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也创了4项世界第一:一是大桥主跨峡谷,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二是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三是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四是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全长3.42公里,主桥为三塔四跨悬索桥,主跨850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加劲梁,桥面宽38米,设双向8车道,是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

交通运输部提供了一组令人自豪的数字:目前,世界最高10座大桥,我国拥有8座。世界上已建成的跨度超400米的斜拉桥、悬索桥分别有114座、109座,我国就分别拥有59座、34座;全球在建及拟建的主跨400米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分别为49座、37座,我国就分别占据了39座、29座。

厉害了,中国桥!

材料三

一座座世界级大桥的横空出世,来自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新材料的研发应用。

桥梁钢的升级换代,便是新材料突破的突出例子。南京长江大桥之前,中国大桥所用桥梁钢全部从国外进口。南京长江大桥用上自主研发的“争气钢”后,我国相继研发出Q370、Q420、Q500桥梁钢。作为主跨超过千米的“世界公铁第一桥”,沪通长江大桥用的就是新研制出的Q500级高强度桥梁钢。

以前用滚筒等工具振动混凝土铺路面,以便混凝土密实,但是如果振漏了或者振过了,就会出现空洞等质量缺陷。而北盘江大桥首次使用“智能”混凝土,它会沿着管道自己均匀分布。北盘江大桥桥面与谷底的巨大高差给施工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建设者通过首创模块化钢桁梁自动顶推系统等技术,世界首创步履式顶推钢桁梁施工,破解了深山峡谷地区作业场地受限等技术难题。

跨径达1130米的世界级大桥——贵州清水河大桥,在山区复杂条件下大型桥梁建设技术方面,形成了千米级大吨位缆索吊装桥、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大跨径斜拉桥等设计施工成套技术,实现了桥梁建设技术的大跨越,有力支撑了一批世界级桥梁建设工程。  

距离清水河大桥数十公里外的坝陵河大桥,主跨1088米,是另一座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的山区特大桥。第一次使用了桥面吊机架设大跨径悬索桥钢桁加劲梁,创新完成了世界规模第一的隧道锚开挖和浇筑。

跨越江河湖海,联通深沟峡谷。一座座桥梁的建成,使一个个交通节点的连接更加紧密,也为不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打通了瓶颈,铺平了坦途。

【小题1】下列不属于“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理由的一项是
A.海底隧道最长B.有“珠穆朗玛峰”之誉
C.公路沉管隧道规模最大D.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小题2】下列不属于港珠澳大桥施工难度大的一项是
A.超级沉管对接难度大B.海洋施工环境复杂
C.施工设备要求高D.施工工期极其紧迫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中国桥“世界第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盘江大桥桥面到谷底的垂直高度最高。
B.干海子特大桥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最长。
C.矮寨特大桥用碳钢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
D.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三塔四跨的跨度最大。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中国桥是中国新“名片”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大桥震撼了世界。
B.中国桥早已整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C.中国占有全球50%多的大跨度桥梁。
D.跨度超400米的悬索桥中国占一半。
【小题5】以下诗文最能体现北盘江大桥特点的一项是
A.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B.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
C.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国桥关键技术突破的一项是
A.沪通长江大桥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Q500桥梁钢
B.“智能”混凝土可以自主均匀流动调整桥面平整
C.高空大吨位缆索吊装解决了高山峡谷建桥难度
D.坝陵河大桥隧道锚开挖使用的技术为世界首次
【小题7】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厉害了,中国桥”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在豆棚下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3期)

【小题1】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
【小题2】赏析第五自然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典雅,并融入了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形象鲜明,可读性强。
B.“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与上文作者对“绿韭青椒、红番紫茄”的情感形成反差,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美丽,抒发了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C.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D.文章围绕“扁豆花”展开,主要突出扁豆花的特点与品格,而文中宕开一笔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写城市文明代替农业文明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1998年9月,在渤海湾发现一大片海水在阳光下泛着褐红色,优如蕃茄汤一般。这就是赤潮现象。这是自1993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赤潮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海域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会使海水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现出红色、黄色或褐色,因而称之为赤潮。
赤潮的生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有稳定的海水水体、适宜的水温(14—28℃)和盐度(17—34%)以外,水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生成赤潮的关键因素。由于海洋位于地球的最低位置,陆地上各处所有的废物终要汇聚入海洋。含有大量含磷洗衣粉、洗涤剂的生活废水及各种工、农业排放的废水进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这就会使海水富营养化。
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赤潮生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就形成了赤潮。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赤潮生物迅速繁殖,会使海水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能释放毒素,毒死吞食赤潮生物的鱼贝类,再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大量的赤潮生物还能遮蔽射到水下的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食物链的正常循环。

渤海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内湾,水体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低,加上近年来渤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缺乏环保措施,海湾沿岸大量排污,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致使赤潮频繁发生。中国海域赤潮记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仅3次,60年代1次,70年代发生了9次,80年代发生了29次,90年代更是有增无减,仅1990年就发生了34次。这不仅使渔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也使近海及沿岸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公有领域,它以浩淼和深邃不断净化着自身。然而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赤潮无疑在向人们警示:如果人类无止境地向大海排污弃浊,向它的广袤挑衅,最终失去的将是大海的壮丽,得到的是生命的毁灭。

【小题1】对“赤潮”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变为泛着褐红色,犹如蕃茄汤一样的现象。
B.指海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海水呈红色、黄色或褐色的现象。
C.指在温度、盐度适宜,海水水体稳定而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藻类生物迅速繁殖的现象。
D.指在一定条件下,赤潮生物迅速繁殖而造成的一种海洋灾害。
【小题2】以下属于赤潮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
A.大量消耗海水水体中的氧气,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B.释放毒素毒死鱼贝类,使渔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C.遮避阳光,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海洋食物链不能正常循环。
D.破坏大海的广袤壮丽,祸及人类甚至毁灭生命。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赤潮频发,与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B.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污物排放,大力治理污染,则赤潮就会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C.在开放式海湾,水体交换能力强,肯定永远不会发生赤潮现象。
D.人们认识了赤潮的危害后,一定会想办法治理赤潮,并且有能力防止赤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