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 1400 多万字的著述,在33 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 40 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部 6 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 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 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 1916 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便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便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了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 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粱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 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的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 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现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之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他变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小题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小题3】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的是什么?你 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9 03:0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历史云雾的深处
武歆
来到天津的外地人,总要去“五大道”走走看看。尽管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随风枫逝,但幸好还有这些建筑留存了下来,以供后人追忆历史云雾背后的人和事。
我喜欢在午后,一个人在这些街道上慢慢地走。看偶尔飘飞起来的树叶,看惆怅忧郁的建筑,也“看”建筑背后已走远的人。“曹锟旧居”就是在那个秋季的午后,在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闯进我忆旧的思绪中的。
我站在曹锟旧居前,看那狭长的木质窗户,上面布满了灰尘。
我最早知道“曹锟”这个名字,是在30多年前中学时代的课本里。一个“贿选总统”的烙印,重重地盖在他名字上面。盖得那样结实,没有一丝缝隙。是的,“贿选总统”的臭名始终伴随着曹锟。
1924年“北京政变”,曹锟被冯玉祥囚于北京延庆楼,而后馮玉祥退出北京,曹锟被迫下野。但是,下野后的曹锟来到天津,还是照旧与“贿选总统”的名声相联,并且又因为沸沸扬扬的家务事,名声更是难堪——曹锟的三夫人和四夫人,因争宠、争财大打出手,双方雇用了许多流氓打架斗殴,后来又变成巡捕持枪对峙,闹得英租界硝烟弥漫。一段时间里,大报小报都是曹锟家里械斗的消息,前“大总统”出了大丑,“贿选”这个印章也就更加紧密相随,无法让人忘记了。
民国时期的五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在天津的“五大道”租界地,都有他们或大或小的公寓。在民间,假如以“坏名声”为标杆,给这五位“大人物”排列顺序,显然曹锟的排列会“荣幸”靠前。老百姓痛恨腐败,就像是厌恶下水道里面的脏物一样,而曹锟的“贿选”,显然属于腐败范畴,所以把曹锟排在坏名声的前列,一点也不足为奇。
同样当过“大总统”而后下野的徐世昌,就比曹锟的名声好。两个人早年的公寓都在天津五大道的英租界,而且相距不到五分钟的距离,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却相差极大——曹锟是“贿选总统”称号,而徐世昌则是“文治总统”称号。
徐世昌下野后,吟诗作画搞收藏,还组织了一个“晚晴诗社”,编书出书,单凭一本雕版的《清儒学案》,就得到了许多后来学者的肯定。而曹锟下野后,因为“后院起火”,闹得世人看尽了他的笑话。
不过,在曹锟的晚年,人生将要终结之时,他张扬了一次自己的气势。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后,日本政府急于在各“沦陷区”成立所谓的“治安维持会”,与此同时,也想成立一个亲日的“中国政府”,这样就必须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出山”,才能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抗衡。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他们想到了天津租界地里那些下野的大人物,经过仔细梳理,曹锟成了日本侵略者选中的人。
于是,南海路出现了许多高级轿车;曹锟的宅邸前出现了许多日伪大人物……但是曹锟面对他们许下的高官厚禄,始终不为所动。日本人不死心,早上来,下午来,晚上来,成群结队。曹锟或是不开大门,或是大声斥责这些人,表示不当汉奸的决心。这让当时许多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没有想到。
晚年的曹锟保住了自己的名声。
1938年,曹锟病死在公寓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76岁的曹锟终于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据说他的死与日本人有关,可能死于谋杀,这已经成为一桩历史的疑案。但无论怎样,曹锟拒做汉奸的行为,为他自己的历史辞典,增添了明亮的一笔。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先介绍曹锟“贿选总统”的狼藉名声和人生困境,后写他坚守民族大义,保住晚节,先抑后扬,行文跌宕曲折。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有利于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介绍历史人物的同时,适时对人物给予评价。
C.标题“在历史云雾深处”意蕴深刻,“云雾”意味着不容易看明白,“深处”意味着一些史料实情藏得很深,需要深人发掘,才能大白于世人。
D.开头以天津“五大道”遗留下来一些建筑作为引子,作者追寻“曹锟旧居”,然后由这些建筑睹物思人,引出对曹锟一生的回忆、评价和怀念。
【小题2】文章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曹锟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 APP 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是针对每一个网格进行的气象预报工作。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更高的频次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刪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 天内基本要素逐 3 小时预报,3 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 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 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 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湿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于 2018 年 8 月 17 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温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因而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 3 小时 10 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