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体技术推动阅读模式变革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分享、互动和可移动性的全新阅读模式。

首先,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区隔的空间、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推动了信息的跨域传播,孵化出一个个集合的阅读社群;其次,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亚文化传播,让网络社群升级到文化层面的情感共振及价值认同,促使阅读从传统的私人化行为演化为一种以互动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行为;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活场景不断转移到线上,线上的社群文化也开始嵌入现实生活,这使碎片化的信息互动升级为更具系统性的知识交流,让阅读的社会化作用更加凸显,这就是社会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为适应移动状态下的阅读需要,社会化阅读的内容大都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可谓短平快;微信朋友圈或群推荐的阅读材料,基于熟人、朋友关系,容易引起重视并被优先阅读,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一般来说,群主或群里比较活跃的人的推荐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引导性,甚至经过了“再创造”。群友在分享阅读材料时,会有即时的评论发表,这就形成社会化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阅读分享与舆论的酝酿、形成几乎同时出现,没有留给理性思维以时间。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因其转发分享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

在当前网络时代下,信息知识过剩、信息污染、信息干扰等问题,容易造成阅读浪费。社会化阅读潜藏着一些危机,如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促使“浅阅读”大行其道、过多地沉迷虚拟空间会使得现实社会的文化互动变得稀缺等。

社会化阅读方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社会中,出版物是经过审查、去杂质化的,社会化阅读则很难实现对内容的把关。因为在社会化媒体上,微新闻、微评论、微小说等随时可以上线,对于内容管理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社会化阅读内容的管理者,应当了解社会化阅读的特点、规律与诉求,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正效应和正能量的最大化。借助社会化阅读这种迅速直达受众的通道,尽可能多地提供质量高、营养丰富、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浪费是由于社会化阅读信息过于丰富,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而造成的。
B.社会化阅读是网络时代下出现的具有快捷、交互、便携等诸多特点的阅读模式。
C.朋友圈的信息因为基于熟人、朋友关系传播,所以很容易变成“谣言圈”。
D.社会化阅读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体现在不需要通过审查,更及时更真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肯定了社会化阅读的进步性后,文章主要内容都是指出它可能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B.文章先提出社会化阅读的概念,接着从产生背景和形成方式的角度加以阐释。
C.针对前文谈及的问题,文章最后对管理者提出了一些规范社会化阅读的合理化建议。
D.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客观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也不可能突破时空阻隔,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社会化阅读。
B.基于新媒体的社会化阅读内容与传统出版物比较,有内容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的缺点,需要适当的规范管理。
C.社会化阅读借助网络平台,微博、微信、QQ群、新闻客户端等,都是社会化阅读的胜地。
D.阅读从私人化行为演化为社会化行为之后,互动和共享就带有表演性和装饰性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6 07:1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不少共同体思想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之美妙在简约

⑴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⑵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十三字,阐发宇宙万物生发变易之哲理,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远。辞简意赅,无出其右。

⑶试问:古今中外还有哪种文字具有如此之简约美?

⑷古人行文惜墨如金,其来有自。简牍容字有限,物质条件限制使古人不得不行文简约。纸代竹简后,条件虽改善,习惯已成自然,惜墨如金成为古文之传统。

⑸简约美与文法有关。较之拉丁语系,中文文法更简约灵活。就名词而言,英文有“单数”和“复数”,俄文和德文还有“格”以及“阴性”和“阳性”之分;中文一概免除,必要时以形容词代之。英文动词也讲究“数”,逢主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后须加“s”;动词“时”(tense)的变化更复杂,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还不够,更细分为“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等。繁文琐节,要简也难。中文动词皆原形,免“数”无“时”一身轻!既简约又灵活。李白的《行路难》只用一“行”字,究竟是独行还是结伴行?是“现在行”还是“将要行”?自己体会去吧。体会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引出了简约美的一个重要内涵--朦胧美。“烟笼寒水月笼沙”,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夜泊秦淮之朦胧飘逸;反之,若水明如镜砂粒可数,那不就煞风景了。

⑹古文以最简单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围棋以最简单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

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第三场开篇为:“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名句,妙在一短句中用了两个“be”,既为原形动词,当然也就免“数”无“时”。“be”具多种含义,可解释为‚“是”或“存在”,更具有“生存”的意思,“to be”与“not to be”说的是“生”与“死”。莎翁此名句既简约又含蓄,堪与中国古文媲美,难怪一句风行名扬四海。我在揣摩:假如他知道中文动词均为原形,莎翁会作何感想?

⑻古文之简约不仅在于文法,还与用典有密切关系。我在《用典举例及其他》文中举出一些例子,有兴趣者可参看2008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朝花》。用典之妙在于以寥寥数语,唤起读者对古籍所载往事的记忆。不仅使文章显得古朴,并可表现出极致的简约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百字词中,一口气引了六个典故,上溯西周下续南宋。读来回肠荡气,发思古之幽情。若非用典,谁能及此?

⑼简约美来之不易。古人为文,字斟句酌,务求达意传神。最著名的是推敲:“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字之斟传为千古美谈。

⑽写长文易,写短文难。长文可恣意铺陈,尽情发挥;短文而达意传神,非功力火候俱臻上乘者不办。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简约之可贵。

⑾语言文字反映人的思想,行文简约说明思想精炼鞭辟入里。文如其人,良有以也。

⑿古文简约美则美矣,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易生歧义。科学论文贵在精确无误,简约之古文勉为其难。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科学落后的根源。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因素,将之归为根源言重了。题外之议,另当别论。

⒀先秦诸子、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⒁这些我国古典文化之宝藏,简约之美尽在其中,够我们欣赏玩味的了。

【小题1】第⑴、第⑵段分别引述杜牧作品和老子名言,是为了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第⑺段中引用莎士比亚名言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莎翁名句,进一步证明中国古文具有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美感。
B.引用莎翁名句,证明了行文简约之美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学名著之中。
C.莎翁此句因为风行名扬于四海,所以堪与简约而含蓄的中国古文媲美。
D.引用莎翁名句,就是为了证明莎翁戏剧语言具有既简约又含蓄的特点。
【小题3】古文的简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依次写出。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第⑿段可有可无”,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甲(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乙(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丙(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qīng)向 捍卫
B.惩(chěng)罚 义气用事
C.载(zài)道言志 泱泱大国
D.拈(niān)花一笑    逻辑
【小题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打芭蕉叶带愁B.影入平羌江水流
C.遥望洞庭山水翠D.雪拥蓝关马不前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热情   更   熟习B.激情   更   熟悉
C.热情   但   熟悉D.激情   但   熟习
【小题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  道家  佛家B.儒家   佛家   道家
C.道家  佛家  儒家D.佛家   道家   儒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
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犹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  
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阐发。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
另一方面是为人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荀子的节俭观点更为鲜明,也更为直接,在如何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问题上,他凸显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如果夯实农业这一根本,注意精耕细作,同时又力行节约、适度消费,就是有时无情的自然之天也不能使人陷入贫困境地。由此可见,强化生态责任观念,克制个人的不当欲望,追求一种俭朴生活方式,是实现天人和谐的伦理根基。
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强调节俭、节用、节约主观动机上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资源的短缺、生活的贫困而做出的无奈、被动的选择,也许还包含着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是,应当肯定,他们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当今为人们提倡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习惯和绿色消费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生态张力。
(摘自涂可国《用之有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确立了“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用的道德责任,但没有系统创建节用责任伦理学说。
B.孔子在治国方针里谈到“节用而爱人”,因为爱民而节用,因果关系;朱熹将其理解为节用、爱民,并列关系。
C.《周易》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朱熹解释为奢侈必定伤财,伤财必定害民,所以先爱民才会节用。
D.孔子的节用思想原本是诸侯治国的行为原则,不是针对生态而言,但这一思想符合天人关系,故成为生态伦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是一致的,都是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
B.孟子的民本理念虽是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但其恭俭与有制的执政理念可以减少向自然与百姓的索取,同样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
C.荀子认为,在欲多物少的现实面前,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已是自觉的生态意识。
D.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在为政之道的节用伦理上都主张“用之有节”,而在人与物的生态问题上,荀子的阐述更为明确,更系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证荀子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时,文章采用了归纳法,概括出荀子对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肯定,然后引用荀子的原文佐证。
B.文章运用诠释法,说明了人类即使在“靠天吃饭”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努力耕作和用之有节,即使遭遇天灾,也不至于陷入绝境。
C.文章认为,中国古人强调节用,或许有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更迫于客观现实的无奈而不得不被动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虽然是为政之道,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在,人们将其发展为绿色消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