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之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扩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的种种声音!
【小题1】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聆听”到哪些“声音”?(4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中横线的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4分)
【小题3】第⑤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草,草屋前后的梧桐和枣树,对表现草屋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本文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中又说“草屋无言”。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5分)
浮士德小插曲
秦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曾在德国留学的朋友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许多名人曾经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战争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这位朋友叙述这段故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想起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新的德国能够更重视歌德的遗泽,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这一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冷笑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
(选自《秦牧杂文》)
【小题1】第一自然段画线句中的“美丽悲哀”如何理解?(2分)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详细叙述《浮士德》一书拍卖的经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4】文章题为《浮士德小插曲》,别有深意,请从字面和深层两方面分析这个标题的含义。(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叶朗:美学指向人生
李扬
叶朗在美学热潮席卷学界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入北大哲学系,那场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让青年叶朗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全国之先,建立了美学教研室,已确立了学术方向与目标的叶朗也在此时毕业留校,成为美学教研室七名初创成员之一。
1985年,《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出版,从中国美学史通史的意义上说,这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他从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表述中抽出“意象”和“感兴”两个概念作为研究线索,这个理论核心显示出一种统摄力,不仅能贯穿古代的材料,也能与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潮相呼应,还能广泛地解释艺术、审美现象。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叶朗深深感到当时学术界通用的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过于狭窄和陈旧,一些人对中华美学遗产和“五四”以来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十分隔膜,使美学发展成为无本之木。1985年开始,叶朗组织一批年轻学者进行现代美学体系研究,写成《现代美学体系》,突破了在50年代美学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使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向前跨出了一步。2009年,他的《美学原理》一书出版。书中,叶朗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由意象、感兴、人生境界三个概念构成一个理论核心,突出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突出人生境界的提升。
1993年到2010年,叶朗在北大做系主任和院长,多样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使他在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文化领域有了全方位的观察、反思。
叶朗认为,“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美学所面对时代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中创造力的匮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种现实的、意识观念的阻滞,让人们失去了心灵的自由。要重新焕发创造力,文化建设的重心就要回归到中国的艺术、美学、哲学中去。
2012年,他经过十多年酝酿,编选出版了荟萃古今中外学者文人经典作品的《文章选读》。他写道:“我编这本文选,目的不仅是引导读者去追求写出一手好文章,更在于引导读者去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文风问题,趣味问题,不仅是一个文章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胸襟、气象和精神境界的问题。”
在推动美育方面,叶朗先生始终不遗余力。不久前,由教育部引领,北大艺术学院牵头联合国内一批著名学者做了一门面向全国大学的网络共享课,名为“艺术与审美”,叶朗讲两讲,一讲是美育,一讲是人生境界。这门课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短时间内已有200多所大学的学生选了这门课。
2007年,叶朗先生开始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促进多学科领域在美学层面的交流、融合与对话。叶朗希望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文化氛围,讨论艺术、科学、哲学、文化等各种有趣的问题。他引用钱学森先生的话指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推动文理交融,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2014年底举行的“美感的神圣性”沙龙中,94岁的哲学家、北大教授张世英先生脱稿作了半个多小时的演讲——他认为,美和美感涉及一种神圣性,或者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并提出要以“万物一体”的诗意境界为最终追求的目标,以美的神圣之光照亮我们的世界。
叶朗对这番话深有共鸣:“有着高远的精神追求的人,必然相信世界上有一种神圣的价值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神圣价值。正是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他们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
(选自《文汇报》)
相关链接:
“文革”期间,如果先生不是怀着对文化、学术的强大信念,如果不是内心充盈着不可遏抑的“正能量”,很难想象一个立身未稳的青年学者不会被那种严酷的环境击倒,甚至还能以幽默感去慰藉那些同受苦难的老一辈的师长。(孙焘《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我眼中的叶朗先生》)
我们要在生活中表现出浓郁的审美人生意趣。待人接物,读书论学,都要“有趣”。我认为,一个人“无趣”,是其人生的很大缺陷,因为“趣味”是来自于跳出小我而复归于人生世界的整体感。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基于自我与人生世界的统一感,才能赋予他在跨越各人生阶段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活泼的人生意趣,而且感染着、影响着与他接近的人们。这正如王羲之诗所说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叶朗)胸襟要宽,格局要大。(1999年北大新生开学典礼上叶朗的演讲赠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既让叶朗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他后来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框架进行反思和探索。
B.叶朗认为,各种现实的、意识观念的阻滞,束缚了国人心灵的自由,对于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创造力产生不良影响,美学要承担拯救精神的重任。
C.叶朗的美学观点既汲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养分,又关注了“五四”以来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从而使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思潮相抗衡。
D.在叶朗看来,要想感染、影响周围人,必须具备一种新鲜活泼的人生意趣,这样才能使自我与人生世界统一,才能达到“适我无非新”的程度。
E.出于对经典作品的喜爱和推崇,叶朗经过十多年的酝酿,编选了作品集《文章选读》,引导读者探索文章写作技巧,以增强读者文章写作能力。
【小题2】叶朗能够取得出色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叶朗的“美学指向人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怎样理解叶朗“格局要大”的主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卷入到城市的交易网络中,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政府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对“城市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就是让乡村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
B.城市化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现代公共品。
C.城市化就是引导人们向往现代化的生存方式。
D.城市化就是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政府只有积极推进城市化,才能解决因经济衰退导致的农民工返乡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早起的鱼

在男人均匀的鼾声里,她悄没声儿地起了床。摸着黑,替男人掖好被角,顾不上洗漱就出了门。她疾步赶到鱼类批发市场时,喧闹已在降溫。

街角,是往返拉鱼车的水泥路与青石街的接口。穿着低领粉色毛衣的她,此刻正蹲在街口,隔着鱼盆,和对面坐在青石条上的老人,有条不紊地谈着价钱。她一边说鱼的肥瘦,一边对盆里的鱼指指点点。

相较伶牙俐齿的少妇,老人显得口舌愚笨。他两手在看不清颜色的裤子上涂抹着,一时无措、失语。晓风拂过,少妇伸手拔拉滑下来的一缕头发。你到底卖不卖?不卖我就去别处买了。她假意站起来要走。老人迟钝地摇摇头,伸手掩上破旧的羽绒服对襟。那片红彤彤、皱巴巴的胸膛,大约觉出了凉意。

少妇并没有马上就走。屋里的男人昨晚说想吃鱼了。就算男人不说,她也打算天明买只鸡回來稿劳他的。近來闹禽流感,鸡贱得慌。电视上说,煮熟了吃不传染人。但男人一会几说红烧鱼,一会儿说清蒸鱼,说得口水直流。男人兼做三家工厂的搬运工,干的都是重力气活儿。男人不是贪嘴的人。平时粗茶淡饭,偶尔说出来想吃什么,也是很少的。全家就靠他一人,自己揽的针线活儿,糊口都难。

老人这样被戏称为“鱼赖子”的人,多数是城郊的无业游民,半夜就坐在批发商的档口等。既不肯高价买,也不肯买多。不卖给他,就一直可怜巴巴地坐在那里,很是碍事。批发商不好得罪他们,只好按照给大鱼贩子的价格,卖点儿给他们,打发他们赶紧走。他们多数推着几十斤鱼,就在批发市场附近。随便找个不碍事的拐角停下.加上几毛钱差价就开卖了,赚个油盐钱。

少妇在心里盘算着,按照老人的要价,比菜市场便宜一块多。五斤鱼总要便宜七八块,这是自己缝补六件衣服的价钱。省下的钱够给留在老家的孩子买一盒彩色铅笔了。不枉自己起早跑几里路,最重要的是鱼一手鲜,不够生猛的鱼。男人吃了会得软骨病。

她再次蹲下来,无奈地对大爷说,就按你说的价,给我这两条。说着,打记号一般,点了其中的两条鲤鱼。大爷抓出来装在黑色塑料袋里。少妇装着拽平整袋子,锋利的指甲迅速切下袋子一角,以便将水控出来。老人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只见他装好袋子时,特地一手抓住袋子口,一手抓住袋子底,倒过来控了控水才过秤。

六斤多。她看着两条油光水滑的鱼,挺满意。付完整数,正想问尾数的两角钱能不能免了,但见老人正低头抖抖索索掏出一把零钱,准备找她,她利索地递给老人一张一元的,站起身说,不用找了。

天已放亮,她步履轻快地走上了逐渐热闹起来的大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穿插第4、5段对少妇家庭及老人这些“鱼赖子”的介绍,补充了文章情节和背景资料。
B.作者通过对买鱼少妇和卖鱼老人的对比描写,使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C.文章最后写本来想把零头甩掉的少妇还多给了老人钱,说明是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她,让她由齐嗇变为大方。
D.文章题目“早起的鱼”既是指早上新鲜的鱼,也指像文中的女人、老人及鱼贩子等为生活奔波的人们。
【小题2】小说结尾说“她步履轻快”,试分析原因。
【小题3】小说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三处分析其在入物形象塑造上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三十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道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尤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但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拔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试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小题1】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
①“一个世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外一个世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