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5分)
浮士德小插曲
秦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曾在德国留学的朋友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许多名人曾经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战争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这位朋友叙述这段故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想起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新的德国能够更重视歌德的遗泽,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这一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冷笑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
(选自《秦牧杂文》)
【小题1】第一自然段画线句中的“美丽悲哀”如何理解?(2分)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详细叙述《浮士德》一书拍卖的经过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4】文章题为《浮士德小插曲》,别有深意,请从字面和深层两方面分析这个标题的含义。(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好莱鸡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全世界上映后迅速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引发了人们探讨科幻电影乃至理论物理学的热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星际穿越》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陌生人都会过去找他询问有关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观众 对于其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显然远选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剧情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想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与好莱坞经常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不同,在《星际穿越》中,最后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抵救了全人类。其实,电影中运用的主要的情节与场景,例如地球上发生了无法挽救的灾难而人类必须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进入黑洞、探索地外行星,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改变 这些桥段在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中早都被运用过多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星际穿越》成为一部让所有人都开始讨论理论物理的电影呢?这就必须提到为这部电影设置物理学背景、使电影中几乎所有场景都有物理学的支持、使情节合乎科学原理的人——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科幻作品中常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软科幻”通常涉及的科学理 论比较少,只是需要设置一个幻想的场景即可,而“硬科幻”则更需要有实在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并且让科学理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星际穿越》因为有了来自各个领域专家的支持,硬到不能再硬。据理论物 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回忆,索恩为了设置电影中的科学场景,在加州理工学院召集过一些科学家进行研讨,与会者包括物理学家、太空生物学家、行星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科学家的参与,才让《星际穿越》在物理学的约束之下不 仅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也更为准确。
“黑洞”“虫洞”等物理学名词早已被大众熟知,并且进入了流行文化,《星 际穿越》利用电影手法,希望尽量真实地展现这些场景。因此,电影中既包含了切 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目前理论所做的合理猜想和推测。《星 球大战》《阿凡达》等科幻电影,即使抽取出其中的科幻内容,仍然可以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故事;与此不同的是,导演诺兰希望《星际穿越》的故事可以自然地从 科学理论中浮现出来,这使《星际穿越》完全无法与宇宙学理论和各种天体分隔开。为此,索恩还特地写了一本书《〈星际穿越〉中的科学》,讲述电影中的各种场景 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学原理。
(节选《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星际穿越》成为“现象级”电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可能算得上是世界J: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
B.人们发现,观众对于《星际穿越》中涉友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已经远远超过了 对电影剧情本身的关注。
C.《星际穿越》引发了一场观影热潮,人们开始探讨科幻电影,为了能够理解这部电影,人们甚至专门去学习理论物理学。
D.《虽际穿越》这部电影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人都开始向有关专家请教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
【小题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星际穿越》上映掀起的热潮,使得“黑洞” “虫洞,,等物理学名词进入了流行文化,进而被大众熟知。 
B.科幻电影可以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其中科幻场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即为“硬科幻”。
C.《星际穿越》既包含了切实的科学发现和成熟的科学理论,也有基于剧情需要 所做的大胆猜想和推测。
D.《星际穿越》中拯救全人类的是儿位理论物理学家,而非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塑造的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际穿越》中“移民外觅,驾驶飞船穿越虫洞、探索地外行虽”等桥段,观众在之前的科幻电影中早已见过,并无太多新奇之处。
B.《星际穿越》视觉效果惊人,描述宇宙中各种极端罕见的场景更为准确,这与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C.有了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撰写的《〈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作为支撑,使《虽际穿越》这部电影蕴含大量科学理论成为可能。
D.相对于《星际穿越》而言,《员球大战》《阿凡达》等影片涉及科学理论较少,即使脱离科幻内容仍可形成独立完整的故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永远的中国心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曾宪梓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曾宪梓曾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他怀抱赤诚爱国之心,要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他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000年奥运会”大型活动。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C.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E. 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题2】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4分)
【小题3】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他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8分)
站着读与跪着读
——乱翻书之四
陈四益
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是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 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呢,只有唯唯诺诺,洗耳恭听,还要时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我想,这话自有他的一份经验,一份道理。但是,也并不尽然。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因这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明代李卓吾,因为不赞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终于被加上“敢倡乱道,诬世惑民”的罪名,迫害至死,都是现成的例子。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
然而,也有例外,汉代的王充,便是杰出的一个。单看他《论衡》中《问孔》、《刺孟》的篇名,就叫人提神。“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这几句理直气壮的话,令人神旺。当然,王充生活的时代,孔学还没有被神化得那么至高无上,所以他也还没有因此掉脑袋。到了后世,能够含含糊糊地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之类的话,也就很不容易了。更多的人,只能打着“圣人”的旗号,塞入自家的货色,大抵是跪着造反。
不但孔、孟这些钦定“圣人”,谁也不敢雌黄月旦,流风所被,就是一些行业圣人,也往往令人噤若寒蝉。
譬如杜甫,确实写了许多好诗,但任何一个诗人,哪怕是极伟大的诗人,也难免会有败笔。但是,一自杜甫被称作“诗圣”,他也便沾上了点圣人气。说到杜诗,大抵很少敢有不敬之辞。
不过,也有例外。
杜甫有一首《徐卿二子歌》,是夸奖那位做官的徐先生的两个儿子的。诗中说:“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名位岂肯卑微休。”夸奖人家的儿子到如此肉麻的地步,真让人想不到出于“诗圣”之手。我不由想起鲁迅的《立论》,杜大诗人同鲁迅笔下那些许诺人家孩子会发财、会做大官的庸夫俗子有何二致。对于杜甫这首诗,邵子湘的评语是:“如此诗乃不免俗耳。”王弇州的评语是“少地步”——吹捧过头了。
能够坦率地指出杜甫庸俗的一面,真难为他们了。我丝毫不想贬低杜甫的成就,但过去时代的伟大人物,常常既有其伟大崇高的一面,又有其庸俗浅陋的一面。只有顾及全人,才能有正确的认识。而要顾及全人,跪着读是不行的。
杜甫有一首诗《杜鹃》,起首就是“西山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五家的评语各呈所见,煞是好看。
邵子湘说:“古拙。乐府有此法,不害大家。”诚然,乐府确有此法。“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即为此类。
宋牧仲的评语却是“然诗实不佳”。
王遵岩也有类似的看法:“断不可为训。”
王阮亭则从另一角度说:“兴观群怨,读此恍然有得。”
歧见迭出,各出手眼,正是站着读的好处。后人读着这些见仁见智的评语,实在比千篇一律的颂扬要有味得多,因为它能启人心智。
【小题1】“这几句理直气壮的话,令人神旺”一句中“神旺”的含义是什么?与前文中的哪个词相照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说说文中哪些人是“站着读”的?并选择其中三类典型例子,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站着读”的内涵。(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前二节在论述应该“站着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根据第一节的内容概括“站着读”的前提条件。另外,“跪着读”的含义又是什么?(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逆商:幸福者的必备
智商IQ和情商EQ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又流行一个新概念AQ,它是Adversicy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IQ、EQ和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IQ加80%的EQ和AQ。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逆商严格意义上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控制感弱的人则只会逆来顺受,信天由命。“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尽快爬起。“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高逆商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低逆商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但是,同样的打击,逆商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逆商高的人会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逆商低的人则会怨天尤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情况下,三者的重要性不同。有人认为,20岁前,智商显得最重要,情商和逆商作用一般;20—3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30—40岁,智商作用一般,情商最重要,逆商很重要;40岁以上,智商作用一般,情商很重要,逆商最重要。可见,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情商让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和情商共同帮助我们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逆商让我们在摔倒时用最快的速度爬起继续前进。这三者,少了谁恐怕都很难幸福。
有言道: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幸福的生活也就向你绽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小题1】下列对逆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商即AQ(AdversicyQuotient),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方式,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
B.逆商是人们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逆商严格意义上说也是情商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获取成功既要有IQ,又要有EQ和AQ。
C.逆商主要表现在对被领导批评的反应上,逆商高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低,逆商低的人被批评时产生的挫折感强烈。
D.逆商的概念是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他将逆商分为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等四部分。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控制感强弱不同的人在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会尽力改变环境,而有的只会逆来顺受,听天由命。
B.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的大小,高逆商者通常能够消除某方面逆境所带的消极影响,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
C.逆商低的人往往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他们在承担责任以及采取有效行动上往往不积极。
D.对待困境,逆商低的人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由此甚至会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而逆商高的人往往相信困难很快就会过去。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逆商的规律看,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挫折感强的人则要降低挫折感,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B.智商、情商和逆商这3Q在整个人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我们大部分人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情商和逆商。
C.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只有提高逆商,才会提高我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这样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就没有尽头。
D.保罗·斯托茨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在这几个方面,逆商高的人面对逆境都会从积极方面思考和行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 邪
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
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
一曲终了,一曲又起。
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
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
“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
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
“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
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是的。”我怔了怔。
“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
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
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
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
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
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
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
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
“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
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 “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
“为什么?”我说。
“《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
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
“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
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
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
“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
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
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
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
E.文章所写的瞽者因为身有残疾而反应灵敏、开朗达观,所以能震撼中学生的典范。同时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
【小题2】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3】请赏析文章画线的语句。  
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
【小题4】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