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鱼
在男人均匀的鼾声里,她悄没声儿地起了床。摸着黑,替男人掖好被角,顾不上洗漱就出了门。她疾步赶到鱼类批发市场时,喧闹已在降溫。
街角,是往返拉鱼车的水泥路与青石街的接口。穿着低领粉色毛衣的她,此刻正蹲在街口,隔着鱼盆,和对面坐在青石条上的老人,有条不紊地谈着价钱。她一边说鱼的肥瘦,一边对盆里的鱼指指点点。
相较伶牙俐齿的少妇,老人显得口舌愚笨。他两手在看不清颜色的裤子上涂抹着,一时无措、失语。晓风拂过,少妇伸手拔拉滑下来的一缕头发。你到底卖不卖?不卖我就去别处买了。她假意站起来要走。老人迟钝地摇摇头,伸手掩上破旧的羽绒服对襟。那片红彤彤、皱巴巴的胸膛,大约觉出了凉意。
少妇并没有马上就走。屋里的男人昨晚说想吃鱼了。就算男人不说,她也打算天明买只鸡回來稿劳他的。近來闹禽流感,鸡贱得慌。电视上说,煮熟了吃不传染人。但男人一会几说红烧鱼,一会儿说清蒸鱼,说得口水直流。男人兼做三家工厂的搬运工,干的都是重力气活儿。男人不是贪嘴的人。平时粗茶淡饭,偶尔说出来想吃什么,也是很少的。全家就靠他一人,自己揽的针线活儿,糊口都难。
老人这样被戏称为“鱼赖子”的人,多数是城郊的无业游民,半夜就坐在批发商的档口等。既不肯高价买,也不肯买多。不卖给他,就一直可怜巴巴地坐在那里,很是碍事。批发商不好得罪他们,只好按照给大鱼贩子的价格,卖点儿给他们,打发他们赶紧走。他们多数推着几十斤鱼,就在批发市场附近。随便找个不碍事的拐角停下.加上几毛钱差价就开卖了,赚个油盐钱。
少妇在心里盘算着,按照老人的要价,比菜市场便宜一块多。五斤鱼总要便宜七八块,这是自己缝补六件衣服的价钱。省下的钱够给留在老家的孩子买一盒彩色铅笔了。不枉自己起早跑几里路,最重要的是鱼一手鲜,不够生猛的鱼。男人吃了会得软骨病。
她再次蹲下来,无奈地对大爷说,就按你说的价,给我这两条。说着,打记号一般,点了其中的两条鲤鱼。大爷抓出来装在黑色塑料袋里。少妇装着拽平整袋子,锋利的指甲迅速切下袋子一角,以便将水控出来。老人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只见他装好袋子时,特地一手抓住袋子口,一手抓住袋子底,倒过来控了控水才过秤。
六斤多。她看着两条油光水滑的鱼,挺满意。付完整数,正想问尾数的两角钱能不能免了,但见老人正低头抖抖索索掏出一把零钱,准备找她,她利索地递给老人一张一元的,站起身说,不用找了。
天已放亮,她步履轻快地走上了逐渐热闹起来的大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穿插第4、5段对少妇家庭及老人这些“鱼赖子”的介绍,补充了文章情节和背景资料。 |
B.作者通过对买鱼少妇和卖鱼老人的对比描写,使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
C.文章最后写本来想把零头甩掉的少妇还多给了老人钱,说明是老人的行为感动了她,让她由齐嗇变为大方。 |
D.文章题目“早起的鱼”既是指早上新鲜的鱼,也指像文中的女人、老人及鱼贩子等为生活奔波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