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郎花
王庆高
①拂晓时分,东方鱼肚白。
②我们奉命在玉皇顶山头坚守了一天一夜,敌人还没有进攻。深秋季节,山风寒凉,我和战友们真有点儿耐不住劲儿,巴不得战斗早点儿打响,也好叱咤风云般地痛痛快快活动活动身体,再不受这种窝窝憋憋的苦罪。我禁不住用胳膊肘捣了捣身边的排长,压着嗓音问,排长,拂晓有戏没?排长瞪我一眼,拂晓时分!
③我们团在海岸防御战斗中担任坚守要点的战斗任务。坚守要点,就是要像钉子那样死死地钉在要点阵地上;从昨天拂晓进入阵地到今天拂晓,已经整整一天一夜,还没看见敌人的影子。你说,打兔子的老是见不着兔子,谁会不急?排长提醒拂晓时分,的确是个关键时刻,战斗往往在这一刻打响。
④我克制地扭动了一下身体,拨拉了一下手边的草丛,几朵小黄花探出头来,在晨风中摇头摆脑,艳艳地对我微笑,仿佛在说,你急什么,我们陪着你们呢!我蓦然来了兴致,指着小黄花对排长说,排长,小黄花,多可爱!   
⑤排长没吱声,但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排长伸出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处嗅了嗅,禁不住出了声,嗬,好香啊!我也伸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边上嗅,就是,好香!我叫不出这种小黄花的名字,悄悄问排长,什么花呀?这么香!排长诡谲地压着嗓音说,“醉郎花”!
⑥醉郎花!我一遍遍地在心里念叨。我对她爱不释手,细细地品味她的芳香,会意地向排长回应微笑。排长突然竖起耳朵,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仓促将小黄花装入上衣口袋,一脸的严肃。我也赶紧学着排长将小黄花小心翼翼地装入上衣口袋,手指紧紧扣住冲锋枪扳机。
⑦“轰隆”一声巨响,敌人舰炮的炮弹在前沿阵地炸响了。敌人开始进攻了。这时,连长一声喝令:“退回坑道,保存实力!”排长大声命令:“撤!”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撤回了坑道。顿时,敌人舰炮的炮弹排山倒海般地在头顶上爆炸,坑道里的空气都在颤抖,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我和战友们荷枪实弹蹲坐在坑道屯兵洞里,出神地望着黑黝黝的洞顶,聆听表面阵地的炮声变化,等待着战斗时机。
⑧敌人果然像蚂蝗一样,漫山遍野地向山头冲来。敌人的飞机,也开始轮番向山头阵地攻击,掩护陆战队地面进攻。我军歼击机在空中与敌机接上了火,砰砰啪啪的枪炮声一阵阵地在我们头顶上空炸响。显然,敌人已经攻破滩头防线,疯狂地向玉皇顶高地进攻,妄图一举拿下高地,控制战争主动权。
⑨“短促突击,把敌人压下去!”连长命令。排长大喊一声“冲啊!”跃出了战壕,我们一个个像下山虎,向敌人猛扑过去,刹那间,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敌军纷纷溃退。
⑽战斗整整打了12个小时,黄昏时分,我们不得不退守坑道。连长光荣牺牲,排长代理连长,我代理了排长。部队首长命令我们,坚守坑道,配合大部队凌晨向敌军发起反冲击,夺回表面阵地。
⑾休整时,老排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那枚小黄花,放在鼻孔处深情地嗅着,脸上顷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向老排长身边凑了凑,想嫂子啦?老排长顺手推了我一把,去,去!我没有离去,向他凑得更近了。老排长悄悄给我咬耳朵说,你嫂子月底来队啊!我算了算,到月底还有一周时间,战斗该结束了。我暗自为他祝福。
⑿凌晨三时整,山头上响起隆隆炮声,排山倒海般地响个不停,我军反冲击开始了。老排长率领我们冲出了坑道,冒着炮火向山头冲锋,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近战、夜战,直杀得敌人鬼哭狼嚎,节节败退。白天丢失的阵地,又重新回到我军手中。老排长从一个士兵手中夺过队旗,把它插在了玉皇顶山顶。可就在这一霎,一颗流弹击中了他。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抱着老排长,痛哭道,排长,我们胜利了呀!……快到月底了呀!
⒀老排长使出最后的力气,从上衣口袋摸出那枚小黄花,断断续续地说,给你……嫂子,醉……郎……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关部分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而且为下文写故事的残酷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B.文章以老排长临终前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收束全文,让读者在椎心泣血的感觉中升腾起一种崇高的敬意,升华了作品主旨。
C.“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残酷的战场上,“我”和老排长并肩浴血奋战,面对他的牺牲,“我”痛哭失声,既有惋惜也有一丝自责。
D.文章善于抓住典型的时间点,有序地表现宏大紧张的战争场面。“拂晓时分”“黄昏时分”“凌晨三时整”等词语将战争过程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小题2】小说中的老排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醉郎花”有何深意?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4:2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莱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娑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B.在小说中,“当票”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C.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D.小说结尾写“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这一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E.小说围绕传家金簪所叙写的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毋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2)“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黄老太太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棋霸

韩少功

公社建有茶场迄今三载,近日一批省城知青来此落户,诗画琴棋各有高手,日夜热闹。场内有本地少年李某,观得目瞪口呆,摩拳擦掌,不时生一无端傻笑。自告奋勇与知青摔跤,对手欲略施小技,一展新疆式背包之雄威,伸手揪其裤带。岂料李某土布纱头裤上仅溜溜裤绳,并无带环。顷刻间绳掉裤散,露出一块白肉光辉触目。李某不知此等异招异法,愤然甩手,说:摔就摔,何必如此下流,遂提鞋拾衣横眉冷目而去。

数日冷淡,知青也无可奈何。忽一日,李某观棋战心痒,终复露笑脸。自称久爱弈技,原是此地百里内外小小棋霸,今日喜逢良师益友,愿再与知青于棋场比试高低。

棋子叭叭就位,战云浓密,杀机四伏。然李某不待马头卒挺出,径直策出屏风马,活活踩杀对手的巡河车,令满座愕然。知青笑得五官皆乱,说哪有这等走法,你的拐脚马坐了直升飞机不成?李某眨眼不解,问何为拐脚马,远近四乡从无这一古怪规矩。于是众人捧腹喷饭更甚,有观者险些翻下桌来。

越数月,李某摸熟棋规,又零星听得橘谱梅谱诸多高雅棋法,弈技日有长进,连知青高手也莫能匹敌。每局下来,座围赞誉之声鹊起,李某搔肘搔耳,脸微红而喜不自禁。

知青陆续招工回城而去,场里棋坛仅留李某茕茕孑立,清冷难堪。李某夹其棋盒回乡访旧时棋友,寻些乐趣。不料旧友一概照行拐脚马不误,且哄笑李氏新规着实荒唐,可笑可笑。李某百般辩说,老幼无一信服,摇头嘻嘻。加上一时不适旧法,竟连败数局,李某遂耳根赤热闷闷不乐而去。

李某自恃清高,从此戒棋。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叙话间闻此地棋坛霸位早易新主,而李某蛰居偏僻山冲郁闷成疾,体瘦如影,至今未婚,棋艺恐早已荒疏。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心情,如文中的“四笑”:“无端傻笑”写出了李某的憨厚;“终复露笑脸”表现出李某对下棋的喜爱;“笑得五官皆乱”写出了知青对李某下法的不解;“哄笑”写出了旧友对李某新规的嘲笑。
B.作者写李某下棋时,略写棋子的布局,详写径直策出屏风马这一招,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C.“数年后有旧时知青骑摩托结伴游山玩水,途经此地”,主要是为了表现知青对往日落户茶场生活的怀念。
D.本文的语言简洁、典雅,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遗风。
E.小说以“热闹”开笔,以“荒疏”收笔,体现出作者褒扬都市文明、贬斥乡野文明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棋是作品的主题,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段花一定的笔墨写李某与知青摔跤一事?
【小题3】试简要概括并分析李某的形象。
【小题4】结合题目“棋霸”,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局

韩山寺

清风涌进公园大门时,公园就有人了,有时多有时少。公园一块不大的石头,石边一棵树,树边就是大爷。

听公园里常来的老人说,这大爷经常在那儿自己跟自己玩。在地上画一象棋盘,把寸粗的树枝断成半寸厚的段段,他说是象棋子,一个人在那摆弄。有好事者凑过去,见“棋子”原色无字,这如何下得?便去了别处。他一个人在那儿孤着。

听着挺神,一天,我便近了老爷子身边,看地上深浅的“棋盘”“棋子”。

32块木块有大有小,薄厚不等。木质也不一样,什么树的都有,每个“棋子”都平滑得像浸了包浆。

“大爷,这棋真有特点呀!咱俩下下呀。”我是省里象棋业余组得过奖的,看老爷子的“棋”,估计是世外高人。这无字棋其实没多少神秘,细想想就是背棋谱与下盲棋的综合,考的就是一个记忆力。自觉尚可,输就输呗,不赢天赢地,这里人少也不丢面子。

老爷子嘴里淌出一丝笑,欠起了身子,给我鞠了一躬,边上树枝拂到了他。我吓了一跳,吃惊得眼球颤抖,大爷没病吧?这一躬把陌生和尊重扯得太近了。

“来,孩子,坐会儿。”说着,老大爷又蹲下了,手变戏法一样摆着他的棋子。32个棋子阵列排开,无字无饰,如远古的士兵。有风吹过,树叶响了几下,惊飞了一只寻食的鸟儿。摆好的棋子,像是静等指挥者带领它们厮杀疆场。

“大爷你先走还是我先走?”

“不急。”大爷双手不停地搓着。

5分钟,老爷子没说话也没动棋子,只是看我,眼里没一点光彩,却充满了慈爱与往事。嘴唇上下翕动,没出声响,此时不像是要下棋,倒好像是爹看到久归的儿子,只看,不知道说些什么。

我有点不知所措,自己像书一样摆在那让陌生人读,很不习惯。我点了一支香烟,抽了一口又迅速掐了。

老爷子说:“孩子,你把盘上的棋子说一遍我听听。”

你当没字我就不知道车马炮的位置呀,我盯了一眼老爷子,没在他脸上找到恶意,就笑说:“我给你背一遍象棋书谱《橘中秘》吧:顺手炮,先要活车;列手炮,补士要牢;入角炮,急使车冲;当头炮,横车将路;破象局,中卒必进;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

“还用背吗?”我看着老爷子问。“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偏宜。鸳鸯马,内顾保塞;蟹眼炮,两岸拦车;骑河车,禁子有力;两肋车,助卒过河。正补士……”老爷子边背边用手擦了下无神的眼睛。

“别背了老爷子,还有挺长的哪,咱还是下棋吧。”

我知道遇到了高人。“你先来还是我先来?”我又一次问。老爷子眯着眼看着我说:“孩子,说会儿话吧,我不会下棋!”

一股无名火腾地要把我烧着了:“你,你,你!耍我玩呢?一个棋子没下呢,你就看不起人。”要不是看他岁数大,我都想骂人了。

象棋谱接得一字不差,又摆出一副无字棋子,说不会下象棋,把死人说活了都不信呀,十个上了岁数的男人,少说也得有五个知道象棋怎么走,下好下坏是另一说,怎么说了半天,弄出不会下了。多说不宜,气大伤身,转身走人。

踢了一脚无草的地皮,随同尘土飞离那个老头、那堆无字棋子。每次去公园,我都绕过那个地方走。偶然在家看电视里一段新闻采访:“几年接连夺冠,可以告慰我的父亲了!小时候他总领着我去公园,让我跟人练棋。多年训练、比赛,我一直都没在他身边。他眼睛不好,让我把背的棋谱给他录成声音听。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捡到的树枝用小刀慢慢削成棋子状,看一看摸一摸,如棋似我。他喜爱象棋,可当我第一次拿冠军后,他就不再与人下象棋了,说怕输了丢我的脸。人老了有时就天真得让人发笑。象棋溶入了我的血液,更溶入了父亲的恩情……”

有风吹过,树叶响了几下,惊飞了一只寻食的鸟儿。

(摘编自《2018中国小小说年选》,花城出版社,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遇到“象棋高人”先声夺人,又以“象棋高人”说不会下棋陡转,使得故事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B.老爷子“给我鞠了一躬”,顺着“我”背的《橘中秘》继续背,小说通过这些情节,从正面刻画了老爷子谦卑、热爱象棋的形象特点。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眼里没一点光彩”“无神的眼睛”等细节描写,刻画了老爷子“眼睛不好”的特点。
D.小说基调沉郁,叙述简约平实,却又富有变化;语言或口语或书面语,雅俗共赏;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符合身份。
【小题2】小说中的画线句,为两处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中叙述“我”看电视新闻采访的语段,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清茶
李永生
①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将附近村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千上百的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进发,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②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驻僧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是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药葫芦骑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
③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需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得得‛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④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二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且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⑤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倾囊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⑥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成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冽。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⑦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
⑧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⑨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⑩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竞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么?
11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他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12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刭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13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 ……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14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家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选自2015年第2期《东风文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④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彼此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
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
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任务。
E. 小说注重铺垫,第②段中交待毛驴长了一个“大门头”,为下文毛驴通人性的种种表现埋下了伏笔。
【小题2】试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清茶”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
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
“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
“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
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地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最后,我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
茧内,时光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小题2】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3】“女人”是怎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