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郎花
王庆高
①拂晓时分,东方鱼肚白。
②我们奉命在玉皇顶山头坚守了一天一夜,敌人还没有进攻。深秋季节,山风寒凉,我和战友们真有点儿耐不住劲儿,巴不得战斗早点儿打响,也好叱咤风云般地痛痛快快活动活动身体,再不受这种窝窝憋憋的苦罪。我禁不住用胳膊肘捣了捣身边的排长,压着嗓音问,排长,拂晓有戏没?排长瞪我一眼,拂晓时分!
③我们团在海岸防御战斗中担任坚守要点的战斗任务。坚守要点,就是要像钉子那样死死地钉在要点阵地上;从昨天拂晓进入阵地到今天拂晓,已经整整一天一夜,还没看见敌人的影子。你说,打兔子的老是见不着兔子,谁会不急?排长提醒拂晓时分,的确是个关键时刻,战斗往往在这一刻打响。
④我克制地扭动了一下身体,拨拉了一下手边的草丛,几朵小黄花探出头来,在晨风中摇头摆脑,艳艳地对我微笑,仿佛在说,你急什么,我们陪着你们呢!我蓦然来了兴致,指着小黄花对排长说,排长,小黄花,多可爱!   
⑤排长没吱声,但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排长伸出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处嗅了嗅,禁不住出了声,嗬,好香啊!我也伸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边上嗅,就是,好香!我叫不出这种小黄花的名字,悄悄问排长,什么花呀?这么香!排长诡谲地压着嗓音说,“醉郎花”!
⑥醉郎花!我一遍遍地在心里念叨。我对她爱不释手,细细地品味她的芳香,会意地向排长回应微笑。排长突然竖起耳朵,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仓促将小黄花装入上衣口袋,一脸的严肃。我也赶紧学着排长将小黄花小心翼翼地装入上衣口袋,手指紧紧扣住冲锋枪扳机。
⑦“轰隆”一声巨响,敌人舰炮的炮弹在前沿阵地炸响了。敌人开始进攻了。这时,连长一声喝令:“退回坑道,保存实力!”排长大声命令:“撤!”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撤回了坑道。顿时,敌人舰炮的炮弹排山倒海般地在头顶上爆炸,坑道里的空气都在颤抖,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我和战友们荷枪实弹蹲坐在坑道屯兵洞里,出神地望着黑黝黝的洞顶,聆听表面阵地的炮声变化,等待着战斗时机。
⑧敌人果然像蚂蝗一样,漫山遍野地向山头冲来。敌人的飞机,也开始轮番向山头阵地攻击,掩护陆战队地面进攻。我军歼击机在空中与敌机接上了火,砰砰啪啪的枪炮声一阵阵地在我们头顶上空炸响。显然,敌人已经攻破滩头防线,疯狂地向玉皇顶高地进攻,妄图一举拿下高地,控制战争主动权。
⑨“短促突击,把敌人压下去!”连长命令。排长大喊一声“冲啊!”跃出了战壕,我们一个个像下山虎,向敌人猛扑过去,刹那间,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敌军纷纷溃退。
⑽战斗整整打了12个小时,黄昏时分,我们不得不退守坑道。连长光荣牺牲,排长代理连长,我代理了排长。部队首长命令我们,坚守坑道,配合大部队凌晨向敌军发起反冲击,夺回表面阵地。
⑾休整时,老排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那枚小黄花,放在鼻孔处深情地嗅着,脸上顷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向老排长身边凑了凑,想嫂子啦?老排长顺手推了我一把,去,去!我没有离去,向他凑得更近了。老排长悄悄给我咬耳朵说,你嫂子月底来队啊!我算了算,到月底还有一周时间,战斗该结束了。我暗自为他祝福。
⑿凌晨三时整,山头上响起隆隆炮声,排山倒海般地响个不停,我军反冲击开始了。老排长率领我们冲出了坑道,冒着炮火向山头冲锋,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近战、夜战,直杀得敌人鬼哭狼嚎,节节败退。白天丢失的阵地,又重新回到我军手中。老排长从一个士兵手中夺过队旗,把它插在了玉皇顶山顶。可就在这一霎,一颗流弹击中了他。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抱着老排长,痛哭道,排长,我们胜利了呀!……快到月底了呀!
⒀老排长使出最后的力气,从上衣口袋摸出那枚小黄花,断断续续地说,给你……嫂子,醉……郎……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关部分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而且为下文写故事的残酷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B.文章以老排长临终前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收束全文,让读者在椎心泣血的感觉中升腾起一种崇高的敬意,升华了作品主旨。
C.“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残酷的战场上,“我”和老排长并肩浴血奋战,面对他的牺牲,“我”痛哭失声,既有惋惜也有一丝自责。
D.文章善于抓住典型的时间点,有序地表现宏大紧张的战争场面。“拂晓时分”“黄昏时分”“凌晨三时整”等词语将战争过程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小题2】小说中的老排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醉郎花”有何深意?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2 04:2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花

郭沫若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子宫病罢。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回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连着的。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在张献忠剿了四川以后——四川人有句话说:“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在清初时期好像有过一个很大的移民运动。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河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它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官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罢?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得了头晕病,呻吟呕吐,十分痛苦,需要芭蕉花入药治疗才能缓解。
B.芭蕉花不容易买,一是四川的芭蕉花很不容易开,二是大家视之为祥瑞。
C.母亲追问芭蕉花的来历,“我”据实回答,受到父母的惩罚,心里伤心却不以为然。
D.文章托物言志,在怀念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两句话提到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连着的,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最后说“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节选自《品质》)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便宜的如炒辣豆腐,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夏天,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男工人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退休的文质彬彬的会计,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而煤站的副经理,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节选自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有改动)
【小题1】选文甲的第二段和选文乙的第三段都是集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请分别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他们的形象特点。
格斯拉:
  捡烂纸的老头:
  
【小题2】请分析选文(甲)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请赏析选文(乙)中画横线线的句子。
  
【小题4】在这两篇选文中,作者都将笔墨伸向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有什么用意?
  
【小题5】下列对《品质》及《捡烂纸的老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品质”既是指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靴子的品质;又是指诚实敬业、坚守理想的手艺人格斯拉的品质;同时,还代表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品质。
B.作者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最好的手艺和最悲惨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具震撼力。
C.《捡烂纸的老头》中,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既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又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了故事性与深刻性。
D.《捡烂纸的老头》中,开头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E.两处选文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文字朴实无华却都能使形象跃然纸上,并将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与他的风貌有机结合,从而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女法官的泪水
奚同发
刘大爷走进那间两面流水檐的平房时,索小叶已在那个办公室当了七年的小镇法庭庭长。与以往不同的是,刘大爷面对热情让座的索小叶却摇头摆手说:不坐,不坐,小叶法官,跟我出来一下嘛!
行!女法官说着双手整理一下头发,把放在桌头的大盖帽拿起来,戴端正,跟刘大爷出门。左腿跨出门槛,右腿还在门里,眼前的情形让她大吃一惊。院里站着一个个树桩似的小伙子,少说也有三四十人,个个身强力壮,而且不像往常庄稼人那样穿得松松垮垮。
刘大爷说话时嗓音有些沙哑,态度却异常坚决:小叶法官,你可不能走呀。索小叶一头雾水:我到哪儿去啊?刘大爷说,乡亲们都知道了,都在传,你要调走哩。他们找到我,让我一定把你留下。我知道,你三十多岁,要相亲哩,咱这儿有的是好小伙。你看,刘大爷用手一指院子说,这是我从各村找来的,你随便挑哪个都行……
索小叶的脸“腾”一下红了,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涨潮,双眼噙上泪花子……
原来,几天前索小叶与外地来的同学在镇上小饭馆吃饭,同学给她介绍对象,并说对方有能力把她调到市里。这事被乡亲听到,就传开了。
索小叶当法官的小镇,依山天成,其权力范围有很大一部分延伸到山的深处。加上经济不发达,穷乡僻壤,几乎没有一个法官可以干三年以上。索小叶却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村民们已***员做起,由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后来参加考试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审判员。当法官,是她儿时的梦,农村的童年给她留下了太深的烙印。邻居上访被警察打死在派出所里,虽然行凶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可判给他家的经济赔偿,一直因为派出所缺少经费而不能执行。一位身躯如弓的老人,从此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一床黑乎乎的被卷外裹塑料布走南过北,让人心酸。当时年幼的索小叶咬牙,立志长大要做一名法官,虽然如愿了,但她的理想很快被破坏了……
那是一个让她感到无比屈辱的过程。看完卷宗,经历几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能平静如水的她怒气冲天地把材料摔在案头:严惩!脑海里飞快地以各条款法律量刑。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对方暗示她这个案子不能判有罪,而且说这不是他本人的意思,是谁谁的意思。她的大脑乱起来,第一次面临艰难的选择:一边是法律的公正,一边将影响到她未来的发展,甚至是这个案子后她的直接命运。
最终让她崩溃的是她无法回避的制度。虽然想顶住,但由于院长的压力,三人的合议庭两位陪审员以二对一的比例,压倒她的意见。作为审判长,她不得不第一次流着泪去写判决书,几次把笔摔了,又不得不捡回来,这是她的职责,不仅要写,还要找理由,把这个她本来反对的结果写得有理有据。作为一名法官,自己竟然受到法律的伤害……最终选择离开,在得知小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来了。在这个小天地里,她才找到了当法官的感觉。
怎么可能走?她能到哪里去?
望着刘大爷,索小叶哽咽着说:都回吧,让大伙……都回吧……
老人像做错了事似的,结舌说,看……不上,再,另寻……
她强忍着泪说:回吧,让大家回吧……我不走……
说出最后一句最关键的话,她摇摇手回到办公室,顺手关了门。腿发软,背倚门,泪水肆无忌惮地奔泻而下,已听不清小院里的人是如何离去的……
这是索小叶当法官后第二次流泪。
果真一诺千金,她在小镇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一直没有出嫁,49岁因病而逝。临终时她说:真的舍不了小镇,就让小镇作为我最后的家吧!
此前,小镇从来没有立碑的习惯,但是大家在进镇的路口为她立了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石碑正面,因大家争执不休,不得不写成“闺女姐姐妈妈”三个并列竖排称谓,下面才是“法官索小叶”,但是老人们还是玩了个心眼儿,前两个字写得稍大,由于每年清明都有人用金粉为字一层层上色,进镇的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闺女。
(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为了让索小叶安心在小镇工作,刘大爷费尽心思地找来许多小伙子让索小叶相亲,索小叶被深深地感动,因而答应大家不离开小镇。
B.童年的烙印使索小叶把法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成为法官后的一次屈辱的断案又使索小叶来到经济落后、地处穷乡僻壤的小镇工作。
C.索小叶调走的机会很多,她不想走的原因是以前自己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案时得罪了上级领导,她怕这件丑事被乡亲们知道。
D.小说通过典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如“立碑”的情节就体现了索小叶在村民特别是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索小叶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特点。
E.作者善于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以形写神,如“脸‘腾’一下红了……双眼噙上泪花子”就写出了索小叶当时的羞涩和感动。
【小题2】小说中的索小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如何叙述索小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主人公索小叶是可敬的,但她的一生也让人觉得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索小叶“可敬”和“可怜”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陪我过个除夕夜

程贤军

刘满旺因为给老婆治病,欠了一大屁股债。后来,老婆离开了人世,刘满旺便带着儿子到深圳打工。儿子今年十岁了,非常懂事,从来不向爸爸乱要一分钱。

刘满旺在一家箱包厂找到一份工作。他租了一间小屋,儿子去上学,他便拼命地在厂里干活。为了能多挣一分钱,他没日没夜地干着活。他早晨五点钟去上班,晚上加班加到十二点才回家。早晨去时,儿子在睡梦中,晚上回来时,儿子又在睡梦中。这样,从白天到夜晚,刘满旺很难与儿子说上一句话,更不用说跟儿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了。

这天刘满旺很晚才回到家,他推开门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儿子还在写作业。刘满旺忙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睡呀?”儿子见爸爸回来了,忙站起来,兴奋地说:“爸爸你回来啦,反正明天是星期六,睡晚会儿不打紧的。”儿子上前去拉着刘满旺的手,说:“爸爸,我好想和你在一起啊。”

刘满旺心里酸酸的。是啊,想来也有好几个月没好好在家陪儿子了。他觉得欠儿子的真是太多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多挣钱,他不得不拼命地加班啊。

儿子高兴地爬上床,紧挨着爸爸睡起来。儿子将小脸凑到爸爸的耳根,悄悄地说:“爸爸,过几天就要过年了,除夕夜你不会去加班吧?”刘满旺笑着说:“傻儿子,爸爸正盼着过年加班哩。过年加班一个顶三个,还发肉和鱼,爸爸求之不得哩。”儿子侧过身去,便不再吭声。过了好久,儿子又转过脸来问:“爸爸,你晚上加班能挣多少钱呢?”刘满旺说:“平时晚上加班加到十二点,能多挣十块钱,大年三十加班就能多挣三十块啊。”

一天夜里,刘满旺依然很晚才回家。儿子早已睡着了。这时,他突然发现儿子的文具盒内有一张十元的钞票。刘满旺顿觉奇怪,心想,我并没有给儿子钱啊,他哪里来的钱呢?难道,他变坏了?想到这里,刘满旺心里不由得一紧。

他真想把儿子叫醒,好好问一下,可儿子睡得正香,他真不忍心叫醒儿子。他想,还是过两天找个机会再问吧,深更半夜的,把孩子叫醒,会吓着孩子的。

可是,令刘满旺吃惊不已的是,第二天晚上他发现儿子的文具盒里又多了一些零钱。

看着文具盒里的钞票,刘满旺越想就越生气。这还了得,这小子居然躲着我干起小偷小摸的事情来了。今晚不好好教育教育他,我还算他的老子?

刘满旺忙叫醒儿子。儿子一咕噜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眼睛问:“爸爸,叫醒我有什么事吗?”

刘满旺板着脸问:“你老实告诉我,那些钱是从哪里弄来的?”

儿子低头不语。

刘满旺生气地说:“说啊,从哪里弄来的?是不是偷来的?儿子忙说:不,不是偷的。那是谁给你的?不老实交待,老子揍死你!”

儿子看了刘满旺一眼,突然哭着说:“爸爸,那些钱是我这几天拾破烂儿换来的。爸爸,你知道吗,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好想除夕晚上你能在家陪陪我啊。可你只知道加班加班,你从来没想到过要陪我。我知道除夕晚上加班你能多挣三十块钱,所以我就想自己去挣三十块钱,我要把你除夕晚上买下来,我不让你到任何地方去,我要你在家好好陪陪我过一个除夕夜啊。”

刘满旺的眼睛湿润了。他一把搂住儿子,声音哽咽着说:“就算给我三百块钱我也不会去加班了,除夕晚上我要陪我的乖儿子啊。”

摘编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表达情感,刘满旺震惊于儿子挣钱的真相,决定陪儿子过除夕夜,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肖像、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如通过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了刘满旺在审问孩子钱从哪里来时的愤怒
C.当听说父亲除夕夜还要去加班时,儿子侧过身去,便不再吭声,这表明儿子对父亲只知加班而不陪伴自己的不满和怨恨之情。
D.小说两次写到刘满旺看见儿子文具盒里的钱之后想到钱可能是偷来的,意在通过这些情节表明父亲根本不关心孩子,不给孩子零花钱。
【小题2】小说在刻画刘满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是刘满旺,也有人认为是刘满旺的儿子,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那个下午天气半阴半晴,始终有一些云层缭绕在碧蓝的天空上。太阳被云层挡住,照不到地面。长命刚出家门就不顺心。长命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饮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
收泔水有一点讲究,大餐馆里的泔水都是关系户,长命挨不上边,剩百十家小食店小餐馆。带着沮丧的情绪,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
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围着白围裙的小老板正在煮面,看见他来,说:“你又这样早来?没啥泔水的。”
长命笑了笑,伸手去衬衣口袋里掏支烟递过去,说:“有一点算一点吧,来迟了,大家又该争起来。”
小老板叼起烟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还怕和别人争。”
厨房里只有小半桶潲水,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长命腾了泔水,把桶还回厨房时,小老板刚好端一碗面递给女人。长命拍着手出来,看见女人低头吃面,女人穿得时髦,是一个漂亮的少妇,她吃面时尽力张大嘴,怕面把口红沾去。长命在店里站了一小会儿,女人留意到他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快速睃他一眼,又一次本能地避向墙边。
长命不明白这样一个漂亮的女人,她的眼神和表情为啥比别人更恶劣,更难以接受。他瞬间就做出了一个让自己都吃惊的决定。他再一次掏出烟来,递给斜倚在门边的小老板,自己也点上一支,然后坐到女人的对面。
长命看见小老板的脸上呈现出一点坏笑,他想小老板一定误会他坐在这里,是想多看两眼这个漂亮的女人。
女人吃面的动作小了许多,每一口都只夹起两三根面条送进嘴里,艰难地咀嚼,仿佛吃的不是面,而是中药渣。女人现在不敢再看长命,拼命低了头,抵着墙壁。女人尴尬的状态让长命心里舒坦了许多,他需要的效果达到了,正准备站起身时,女人却先站了起来,付过钱匆匆走出面馆。隔着玻璃,长命看见女人恶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他猛然觉得身上长出许多鸡皮疙瘩。
还剩大半碗面,长命把面端了,倒进潲水桶里。小老板来收碗,小老板脸上的坏笑更明显了,忍也忍不住。长命想这误会又深了一层,就算没一点泔水,他也不会逼别人剩下半碗面的。误会让人讨厌。
长命并不解释,这是没法说清的事,他只招了招手说:“给我也来二两面。”
小老板把面煮上来时,脸上还挂着默契的笑。长命从衬衣口袋里掏出五元钱,把面钱付了,然后他看着小老板,也笑了笑,端起碗直接走出去,把二两面全倒进了潲水桶。他还碗的时候看见小老板的笑全部僵在脸上,尴尬地站在那里。
什么事都没办法解释,长命只怪自己把事情弄糟了,他要二两面并不是赌气,他仅仅想让小老板明白,他坐在女人对面并不为那一点潲水。
长命骑着摩托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潲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长命后来把车停在新华书店宽大的橱窗外,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虽然这个女人并不太漂亮。快是关门的时候了,书店里除了慵懒的售书员,只剩下这一对沉浸在画册中的母女。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在那里,他能听见她们说话。
他听见女儿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女儿说:“现在是什么季节?”
长命想,真是秋天来了,难怪风冷得不同。
女儿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女儿说:“谁会需要?”
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小女孩看到长命,嘻嘻笑起来。长命看出小女孩的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跳得厉害,他的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想他回到家里还得把这好心情给延续下去。他努力在脑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
(《光明日报》,2016年7月8日14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长命收泔水后的见闻和感受,表达对底层劳动者辛劳与苦痛的关注与同情,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B.小说开头描写天气半阴半晴,云层挡住太阳的阴沉、压抑景象,为下文展现长命不如意的遭遇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C.小老板脸上的坏笑令长命产生的误会,长命掏钱买来二两面,然后径直把面全部倒入潲水桶,这一举动让小老板十分尴尬。
D.小说动作描写简洁传神,例如写面馆里那位漂亮女人“睃他一眼”“避向墙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对长命的嫌弃与怨恨。
E. 小说成功描写了长命的心理活动,清晰表达了长命的感情发展脉络,这对于刻画长命的形象,表现小说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长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那位母亲说长命是需要秋天的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