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清茶
李永生
①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将附近村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千上百的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进发,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
②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驻僧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是一名医,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药葫芦骑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大门头,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
③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需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得得‛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
④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二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且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骗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
⑤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倾囊捐款。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
⑥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成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龙眼井‛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极品”,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冽。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⑦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
⑧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
⑨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
⑩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桶里边竞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么?
11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他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12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刭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13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 ……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14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轮流养护它,每家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选自2015年第2期《东风文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④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彼此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
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
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水更好吃,便改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
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任务。
E. 小说注重铺垫,第②段中交待毛驴长了一个“大门头”,为下文毛驴通人性的种种表现埋下了伏笔。
【小题2】试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清茶”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着重描写了毛驴三次单独下山的情节,每次毛驴的表现不一样,乡亲们的反应也不一样,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3 02:3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②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③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④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⑤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⑥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⑦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⑧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迁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迁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⑨迁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迁听涛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小题1】小说题目是“鉴赏家”,第一段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叶三卖果子,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3分)
①示例:叶三看画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赏析第四段划线句“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五段划线句“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写出了季匋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80字以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思想深邃的鸟
杨海林
我是在花鸟市场看到它的。
作为在古玩行浸泡了大半辈子的老江湖,我一眼就发现关它的笼子上一根栅条呈浅黄色,又透着一点点银白。
我的心中一动,脑海里立马跳出“象牙”这种材质,我假装对它感兴趣,凑近了去看笼子——栅栏上有纵行的浅沟纹,这是象牙无疑。
从工艺看,应该是清中期的东西。
再看看,这只鸟笼在早晨的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像涂了一层清水漆。
你可不要以为真的是涂了漆哦,那其实是象牙内里渗出来的油,显油性的象牙最佳。
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说:“这鸟不错,我又跟老弟有缘——这样,五十块钱你拿走得了。”
老板从竹竿上取下鸟笼,他的一只手指横着伸进搭钩里,递给我。
这个老板是不是不识宝呀?那么一只象牙的鸟笼他要当作附赠品送给我?
就在我发愣的工夫,我看那只鸟“嗤”地冷笑了一声。
我是个老江湖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幕:我接过鸟笼刚要拔腿走,老板拉住了我:“我只是卖里边的鸟,没说卖装它的笼子哟!”
因为有了那声冷笑,我没有着老板的套:
“我不喜欢雄性的画眉。”
“一大早就在这里转来转去,我还以为你是爱鸟的人呢。”老板撇撇嘴。
“我只爱母鸟。”我“哧哧”地笑了两声——那只鸟,人家只笑了一声。
不买这只鸟,我还是经常来看它——什么清中期的象牙鸟笼、青花釉里红的鸟食罐、定窑的饮水盒,统统见鬼去吧,我真的只是来看这只鸟。
它周围有好几个竹制的鸟笼,里面关着的都是一只只模样俊俏的雄画眉,为了寻一个好买家,只要它们相中了玩鸟人,就会伸着脖子鸣叫,活像那些浅薄的妙龄女郎在大腹便便的老板面前发嗲。
但真的很快被买走了。
而它,我看见它只是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一动不动。
那么热的天,它还给自己的脑袋保暖?
我没有把它比作我那个身体倍儿棒却还拼命买保健品的糊涂老爹,它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它的思想,它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应该另有深意——深意是什么,容我慢慢参悟。
有人要买它,老板开价一百。
这只鸟不像别的讨好买家,这种脾气对我的个性,我也不喜欢讨好公司总经理。
“但我喜欢征服别人”,想买它的人拍拍手,“总有一天,我要让这只鸟乖得像发嗲的女郎——打包。”
这个有着强烈征服欲的人在喊“打包”时没有注意到这只鸟又“嗤”地笑了,他拿起了手机。
手机的显示屏上是他们公司总经理的号码。
“是是是,我马上到。”这个人的腰弯到了九十度。
“是是是,我十分钟到——不,五分钟。”他一边接电话,一边把腰弯到了一百度,然后像一根被弯曲到最大限度的竹片迅速还原一样,瞬间没有了人影。
这真的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儿,我如果错过它,我的人生将会失去一位导师,我会和平常人样过得碌碌无为。
我喜欢写文章讽刺别人,如果我和这位人生导师失之交臂,我肯定也会被别人写成文章讽刺——我甚至已经看到了那样的情景。
不管怎么样,我都得把它“请”回家,精心伺候,聆听垂训。
老板居然很客气,他说:“既然你看出了门道,我不收你一百了,也不收你五十了——你给十块好吧?”
这简直是对我和我的人生导师的亵渎!
我给了老板五十,后来忍痛又给了老板五十,让他把我的人生导师“请”进普通的竹笼(竹笼无须另外付钱)。
老板望望我:“大兄弟你仗义,我也不是孬种——这笼子是我十块钱买的,你连你的人生导师一起拿走。”
回到家,我揭开鸟笼上的布帘,才发现这只思想深邃的鸟已经脱水死了。
它不吃不喝不唱,偶尔高人似的冷笑一声,其实只是因为它拉了稀。
有一天我又在花鸟市场的石板路上左一下右一下地蹦跶,忽然被一只虚握起来的大手抓住了。
正好买了一只旧鸟笼,老板一伸手把我放进去。
“哦,你也拉稀了,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老板自言自语。
他看见一个人盯着我老婆刚卖给他的鸟笼两眼发直……
(《小说月刊》2018年第0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那只鸟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不吃不喝不唱,对待买鸟人高傲而又冷漠,体现了它的思想深邃。
B.小说中另一位买鸟人的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我不买这只鸟,它就会被其他人买走,所以我下定决心把它买下来。
C.小说结尾处“我”被抓进鸟笼的情节看似荒诞,其实寓意深刻:“我”得到了鸟和鸟笼却失去了自由,变成了“笼中鸟”。
D.小说结尾处老板说“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这一句话照应了上文及标题,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小题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女匪
孙方友
⑴民国十几年的时候,豫东一带活跃着一支女匪。队伍里多是穷苦出身的姑娘,而匪首却是位大家闺秀。至于这位小姐是如何沦入匪道的,已无从考究。她们杀富济贫,不骚扰百姓。打舍绑票,也多是有钱人家。
⑵女匪绑票不同男匪,她们大多是“文绑”,极少动枪动刀。先派一位精明伶俐的女匪徒,化装一番,潜入富豪之家当女仆,混上半年仨月,看熟了道儿,定下日期,等外围接应一到,便轻而易举地抱走了人家的孩子。然后托中人送书一封,好让主家准备钱财。
⑶这一年秋天,她们又抱了陈州一富商之家的独生子。那富商是城里的首富,已娶了七房姨太太,方生下这一后嗣。七夫人很有学识,见娇儿被绑,悲痛欲绝,几经思索,便给女匪首写了一封信:
⑷我愿意长跪在您面前哀求,看在上帝的面子上,把孩子安全地还给我,免除我的痛苦。我以一个母亲和你同属女性的身份,请你三思你所做的事对我全家造成的伤害。我要回孩子的愿望比要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强烈,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来换回我的儿子,请你告诉我你的条件。
⑸女匪首看了这封感人至深的信,很是欣赏,一时来了兴致,便回信一封:
⑹我不愿跪在任何人的面前,我也不愿别人跪在我的面前。我只请求你看在上帝的面上,把我所需要的东西安全地送给我,免除我的人生之苦。我以一个女性的身份,请你理解你我命运的不同!一哲人说:谁都希望不跟着命运走,到头来,命运却又主宰着那么多人!由于命运之神把我推上了匪道,因而我需要生存和向一切富人报复的愿望比要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强烈!我愿意为你保全你的儿子,请你拿出三千大洋来,于本月×日在我随时通知你的地点换回你的儿子!为保险起见,请不要告诉任何人!
⑺那夫人接到女匪首的信,颇为惊讶!她万没想到女匪首竟也如此知书识礼,文采照人!她产生了见见那才女的心情,当下准备三千大洋,等到匪首的通知,亲自坐船去了城东的芦苇荡里。
⑻女匪首并不失约,等观察四下无动静后,便威风凛凛地出现在一只小船上。大红斗篷,迎风招展,于碧绿的青纱帐中,犹如一朵硕大的红牡丹,映衬出眉目的秀丽和端庄。七夫人惊愕片刻,才发现那个曾在她府上当过丫环的女匪正逗着她的孩子玩儿,她那颗悬挂的心才落了下来,忙让人亮出大洋,让女匪首过钱。女匪首笑笑,打出一声呼哨,芦苇荡里旋即荡出一叶小舟,上面有女匪二,各佩枪刀,接过大洋过了数,又箭般地驰进芦苇荡的深处,淹没在一望无际的绿色里。这时候,只见女匪打了一下手势,两船靠拢。那女匪递过孩子,交给夫人。可万没想到,孩子竟不愿找他的生身母亲,又哭又号,紧紧地搂抱住了女匪的肩头。
⑼夫人惊诧万分,痛心地流下了泪水,对女匪说:“万没想到,你们首先绑走了孩子的灵魂,令我战栗!”
⑽女匪首大笑,说:“孩子毕竟是孩子,每一个女人向他施舍母爱,他都将会得到温暖!尊敬的夫人,这些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常言说:生身没有养身重!你想过没有,当你抱走你儿子的时候,我的这位妹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⑾夫人抬起头,那女匪正在伤心地抹眼泪,好似有着和她同样的悲哀!
⑿夫人感动了,对女匪首央求:“让这位妹子还回我府当丫环吧?”
⒀女匪首望了夫人一眼,说:“由于她已暴露了身份,我认为不太合适!你若想让你的儿子乐乐地回去,夺回那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可以在我们这里住上几日!”
⒁七夫人秀眉紧蹙,迟疑片刻,毅然上了匪首的小舟……
【小题1】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你们首先绑走了孩子的灵魂。
(2)生身没有养身重!
【小题3】结合文本,简析女匪首这一形象。
【小题4】小说结尾写“七夫人秀眉紧蹙,迟疑片刻,毅然上了匪首的小舟”,探究这一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苞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小题2】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女裁缝
苏童
这个女裁缝有点奇怪,她是专业上门为别人做衣服的,主业是做传统的中式棉袄、棉袄罩衫,副业兼做老人的寿衣。我母亲曾经把她请到我家做衣服,做我父亲的中式驼绒棉袄,也做我外婆的寿衣。女裁缝当时大约六十多岁,头发已经斑白,梳一个油亮亮的一丝不苟的发髻,穿一种我们称之为大襟衣裳的黑袄,胸襟上别着一朵白兰花。她每天早晨挎着一只篮子来工作,我父亲卸了一扇房门做她的工作台。她坐在那里一针一线地缝纫,戴一副老花眼镜,微微张开嘴,似乎配合穿针引线的节奏。我注意到她的门牙是空的,怪不得她说话时漏风,听上去特别响亮却又特别容易引起歧义。她不是那种饶舌的老妇人,尤其工作时候很少说话,但她喜欢哼一哼小曲什么的。这个女裁缝自恃手艺高超,对伙食的要求也很高,天天要求有肉吃,这样的要求倒是成全了我的口福,她在我们家干活的那几天,我也跟着吃了好几天的红烧肉。有一次我注意到她垫在篮子底部的一本发黄的画报,抽出来一看,竟然是一本三十年代的电影画报,上面有许多陌生的矫揉造作的女明星。这本画报一看就是稀罕物,我向她索要,她把画报拿过来抖了几下,没有抖出什么有用的东西,便很大度地说:拿去好了。
虽然那个女裁缝给我留下了意外的礼物,我母亲对她却没有好感,因为最后结算工钱的时候,算出一个五角钱来,女裁缝坚决不肯放弃那五角钱,让人觉得她冷酷而不近人情。
女裁缝家在昆山,不知为什么会跑到我们那里去,在什么地方租了一间房子。她经常出现在我们那条街道上,有几次我上学时看见她像个孩子似的端坐在化工厂门口,让另一个老妇人为她梳头,梳那个毫无必要的一丝不苟的髻子。她的篮子就放在长凳下面,里面是一个针线盒,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估计那是她没有针线可做的空闲的日子。
第二年女裁缝租了我们一个邻居的房子,这样也就成为了我们的邻居。每年寒暑假的时候,会有两个操昆山话的小孩来到那间出租屋里,也不跟街上的孩子玩,姐姐和弟弟关在屋里又打又闹。一个面目清癯文质彬彬的老人手拿一张报纸,看管着两个孩子,据说两个孩子是女裁缝的孙子孙女,老头是她的丈夫。女裁缝的生活因此引起我们广泛的兴趣,这把年纪的老人,老夫老妻天各一方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这么去问女裁缝,女裁缝挥挥手说,烦死人了,我不要跟他们一起过,过两天我就把他们全赶走!
事实上我们不知道女裁缝对亲人们的厌倦是否真切,但假期一过,女裁缝的丈夫和孙子孙女便回了昆山,剩下这个女裁缝挎着篮子又开始在我们街上游荡。也许是因为年龄偏大老眼昏花的关系,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也不知是哪个精明的主妇发现了,女裁缝的缝纫手艺严重退化,她做的棉袄袖子会一长一短,便有妇女在她身后议论说,做的什么活,以后再也不请她了!
后来好像是没有什么人请女裁缝去家里做活了,女裁缝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有一次我看见她出门去老虎灶打开水,步履蹒跚,一副风烛残年的样子。而且她的脑门上还一左一右地贴着两张红纸膏药,她打量我们街道行人的表情充满厌恶感,殊不知她自己那副模样看上去也令我们厌恶。
那年春节前夕,昆山来了人,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和一个女干部模样的中年女人,原来是女裁缝的儿子媳妇。他们绷着个脸,把病歪歪的女裁缝和一个大蓝印花包裹塞到了一辆黄鱼车上,然后女裁缝就离开了我们那条街道,向火车站方向去了。我们看见女裁缝整个脸包在一块围巾里,只露出一双眼睛,那双眼睛不知为什么充满了愤恨,那样的眼神不知是针对她的儿子媳妇还是针对我们这些围观者的,她甚至不向人们道声再见。
人去屋空,小孩子们好奇地闯进女裁缝租住的屋子一看,看见阴暗潮湿的屋里垃圾成堆,毛主席的画像被烟气熏成了黄黑色,床底下则是满地的新近烧过的纸钱,眼尖的孩子在墙角处发现了一只紫铜香炉,发现了蜡烛台,还有两截市面上少见的红色蜡烛,你能猜到这个古怪的老妇人昨天干了什么,她在烧香,她在拜佛,她在大搞封建迷信呢!面对这样的“现场”孩子们群情激愤,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批斗她是可以的,拿她游街也未尝不可,只可惜女裁缝走运,她逃之夭夭了。
关于这个女裁缝的身世,我一直觉得有什么故事可挖,这个老妇人最后的眼神令我浮想联翩。仇恨是神秘的。有一次我曾经向母亲问起过女裁缝的事情,我母亲说,她的嘴紧,从来不说自己家的事情。但是我母亲又肯定地说,他们工厂有个昆山人认识那个女裁缝,她以前是庵堂里的尼姑!
我至今不能相信,在循规蹈矩的七十年代,在我所见过的特立独行的人中间,竟然有这么个苍老的女裁缝。说起来也怪,每当那个女裁缝的面容出现在记忆中,我总是想起二十年前暮色中的街道,有个挎篮子的老妇人在遍地夕照中独自回家,而且我总是毫无来由地想起毛主席诗词中的两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小题1】概括第一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2】作者开篇说“这个女裁缝有点奇怪”,她的“奇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部分。
【小题4】本文多次写道女裁缝对旁人的“厌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小题5】本文以“童年视角”作为主要叙述方式,从孩子的感知角度叙事,请阐述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