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赤之茧 
(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
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可,这是我的家啊!”
“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
“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
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地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最后,我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
茧内,时光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小题2】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3】“女人”是怎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7 09:2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书 衣
聂鑫森
一本书的封面、封底、书脊、版式、扉页、环衬,概称为书衣。为书设计、裁剪书表的行当,叫作装帧设计。在墨花文艺出版社,搞装帧设计的,有近十人,专设一个部室,由总编辑吴进直接管辖。墨花文艺出版社的书,在圈内被公认选题精准且视域宽阔,编辑、印刷质量上乘,投放市场后,往往名利双收。四十岁出头的吴进,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
朱大姐朱青,已近五十岁,装帧设计科班出身,干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了,不少书衣作品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名气很大。同时,她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工笔人物画家,而且只画历代才女,鱼玄机、薛涛、李清照、朱淑贞……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过她的画集《丽人行》。有人评价她之所以汲汲于此,是因为她本人就是丽人兼才女,有一种顾影自怜的况味。
朱青不但年轻时容貌出众、才气逼人,到了半百年华依然风韵不减。她喜欢穿旗袍,穿连衣裙,穿薄呢大衣,但色彩一律浅素。她不喜欢耳环、项链、戒指之类的首饰,脸上只化淡妆,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她的父母是中文系古典文学的教授,自小对她课读甚严。朱青天生就有诗人禀赋,又肯在诗歌上下功夫,故写诗作词门径熟谙。所写诗词她从不拿出去发表,只在同道之间传阅,有很多好句子让人久久难忘。她的老家在湖南,祖上传下一个小宅院,在雨湖边。父母退休后,养猫,种菊,栽瓜。朱青回家小住,曾写下《鹧鸪天》一词,极受人称赞:“湖海归来鬓欲华,幽居草长绿交加。有谁堪语猫为伴,无可消愁酒当茶。三径菊,半园瓜,烟锄雨笠作生涯。秋来尽有闲庭院,不种黄葵仰面花。”假如朱青成了家,有了儿女,老两口还愁什么?但朱青居然就没看中一个可心的人,有地位、财富、品貌的男子多的是,但才情胜于她的人却难找。没有就没有,绝不勉强自己。
吴进笑吟吟地走进了装帧设计室,一直走到朱青桌前,说:“朱大姐,这几个封面都好,我服了。”朱青放下画笔,问:“好在哪里?”“小说集《边境线上》,都是部队战士的处女作,封面用白底色,皎如雪原,几株剪纸式的树,稚拙如儿童画,与处女作意蕴相通,又预示将来必长成参天大树。”“还有呢?”“这本《唐诗之旅》,封面上盖满书名小印,如遍地花开,细打量,不论倒顺,线条都挺拔爽利,清新可喜,可见你对篆刻亦有钻研。”
朱青问:“吴总不应是专门来表扬我的,有事请吩咐。”吴进说:“朱大姐冰雪聪明。我们想集中出一套现代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作品也还过得去。当然是自费,书号费、设计费、印刷费包括赞助文化事业的款项,他们每本愿付十万元。只是有个要求,封面要华丽、富贵,而且指明要你这位大家亲自设计。这一套十本,就是一百万啊,社里需要这个业务,合同双方都签好了。”“吴总,让我先读作品,好吗?”“行,于诗一途,你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朱青花了十天时间,把这十本书稿全部读过了。她不明白这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要出这种旧体诗词集干什么。无非想体现自己的儒商气质。可惜,他们在这方面缺少天分和才情,又不肯下大力气去钻研,连起码的遣词造句、平仄、对仗、押韵都多有破绽。朱青长叹一声:“我要为传统诗词一哭!”这样拙劣的作品,居然指名要她制作书衣。
正是初夏,气温升高,阳光暖暖的。出版社的男女老少,突然发现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她穿的旗袍,不再是浅素的颜色,而是艳色的或是浅色绣浓艳团花的。开全社员工大会,开部室小会,进食堂吃饭,都是这种装扮。尽管朱青容貌、气质都不错,但毕竟年近半百,还穿这种艳丽的衣饰,到底有些不合时宜。于是指指点点者有之,背后讨论者有之。在社里一贯低调、谦和、不张扬的朱青,变得大红大紫起来。有人猜测,朱青也许是有男朋友了,恋爱使人头脑发热、言行不检则是常理。社里不知是哪个缺德鬼,为朱青写了一首打油诗:“不是柔柔弱弱枝,也因时尚强支持。怜她重造荣华梦,惜是融化衰竭时。”
只有吴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十本书的封面,朱青一个也没有交上来,用的是软推暗拒之法。按她的资历、名气,即便是当面回绝,吴进也无可奈何,可她就是不说,不想让领导失面子。却想出这么个委屈自己的法子,让吴进去体味去领悟。他本想找朱青谈话,还要特意重申著名画家吴昌硕,在上海卖画时说过的名言:“附庸风雅,世成讥之,实则风雅不可不有附庸,否则风雅之流,难免饿死。”作为出版社的头儿,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这一百万的业务能随便放手吗?但朱青可以不考虑。再说又是位女同志,面子薄,一旦使起小性子来不好办。
吴进脑瓜子灵,最终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十本书仍由本社出版,装帧设计由朱青的部下分担。书上加一根窄窄的大红书带,书带上印几行朱青论装饰设计思想的语录,然后落下手写体的“朱青”两字。对企业家解释是因为朱青实在太忙,无法具体操作,但书带上落名也是一种补救。企业家们答应了。对朱青则说,语录可体现她的装帧设计思想,怎么说都行,只是委屈落个姓名。朱青默然点头。  
朱青的语录是:“少装饰或不装饰是最好的装饰。看不出设计痕迹是最佳设计。”这一套书很快就印出来了。朱青又恢复了穿浅素衣服的常例。有人猜测:朱青的恋爱结束了,到底没终成眷属。
朱青用楚简体写了一个条幅,装裱后挂在家中的书房墙上。用的是老子的一句名言:“道在瓦甓。”
(选自2014年6月7日《南方农村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作品以“书衣”为线索,叙述了装帧设计师朱青拒绝为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设计书衣的故事,歌颂了知识分子不媚世俗的高尚节操。
B.吴进作为出版社的总编辑,八面玲珑,圆滑世故。出版社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办得风生水起,经济效益节节攀升,赢得了业界的不少好评。
C.吴进多次称誉“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这番话语虽有奉迎讨好之嫌,却也说明朱青装帧设计技艺精湛,在业界享誉甚高,堪称典范。
D.朱青打心眼里不愿替企业家制作书衣,但又不好明拒吴进,使其难堪,就采取故意穿艳丽的衣服的方式来暗示吴进,让其取消诗词集的出版计划。
E.吴进在企业家的书上加上印有朱青装饰思想语录的大红书带,并落下朱青的手写体落名。这一处理方式确是两全之策,赢得了双方的共同认可。
(2)作品中的朱青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第二、三两段文字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朱青用楚简体写条幅,并挂在家中的书房墙上作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市井氛围,为捡烂纸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注重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黑黑的手指、旮旯位置等细节刻画了一个邋遢、怪异的人物形象。
C.小说结尾交代捡烂纸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D.作者刻画捡烂纸老头,意在揭示主题:即使是看似微贱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小题2】作者在第④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他们并不很替她担忧,因为她有钱,大家都晓得。
这位蛮子大妈在她的茅顶房子里继续过着通常生活。不久,茅顶上已经盖上雪了。每周,她到村子里走一次,买点面包和牛肉以后就仍旧回家。当时大家说是外面有狼,她出来的时候总背着枪,她儿子的枪,锈了的,并且枪托也是被手磨坏了的。这个高个儿的蛮子大妈看起来是古怪的,她微微地偻着背,在雪里慢慢地跨着大步走,头上戴着一顶黑帽子,紧紧包住一头从未被人见过的白头发,枪杆子却伸得比帽子高。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毛发是金黄的,胡子是金黄的,眼珠是蓝的,尽管他们已经熬受了许多辛苦,却依旧长得胖胖的,并且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里,脾气却也都不刁。这样没人统率地住在老太太家里,他们都充分地表示对她关心,极力设法替她省钱,教她省力。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这个老太太,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瘦而且长的、弯钩鼻子的,棕色眼睛,嘴上盖着黑黑的两撇浓厚髭须的儿子。
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 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 当日地方上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平原里,有一个人正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不久,她认出那个人了,那就是担任分送信件的乡村邮差。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于是她从自己的眼镜盒子里,取出了那副为了缝纫而用的老花眼镜;随后她就读下去: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那时候正在跟前,因为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最好当天告诉您。
我从他衣袋里头取出了他那只表,预备将来打完了仗的时候带给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力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他们四个人全是笑呵呵的,高兴的,因为他们带了一只肥的兔子回来,这无疑是偷来的。她立刻动手预备午饭了;但是到了要宰兔子的时候,她却失掉了勇气。然而宰兔子在她生平这并不是第一次!那四个兵的中间,有一个在兔子耳朵后头一拳打死了它。
饭吃完了,她向那些兵说:
“我来给你们做事。”
于是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过了些时候,她又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随后那简直是一大堆骇人的炭火,一座烧得绯红的巨大焖炉,焖炉里的光从那个窄小的窗口里窜出来,对着地上的积雪投出了一阵耀眼的光亮。
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的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满口法国话说得像法国人一样好,他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伸起那条瘦的胳膊向着那堆正在熄灭的红灰,末了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 “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她回答:“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
一道口令喊过了,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响完之后,又来了一声迟放的单响。
这个老婆子并没有倒在地下。她是弯着身躯的,如同有人斩了她的双腿。
那德国军官走到她的跟前了。她几乎被人斩成了两段,并且在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蛮子大妈在得知儿子被炮弹炸死之后,对普鲁士士兵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变化,表现了蛮子大妈强烈的爱国激情。
B.小说写四个普鲁士士兵为蛮子大妈省钱,做家务,就像四个好儿子守着自己的妈妈一样,表现出了作者对他们人性美的肯定。
C.蛮子大妈得知儿子在前线的噩耗后,极度悲伤,使慈母的心燃起复仇的焰火,她非常沉着冷静地烧死了这四个普鲁士士兵。
D.小说通过精巧的细节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刻画了蛮子大妈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作者对她的同情。
【小题2】小说第1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蛮子大妈的善良母性,后半部分侧重写蛮子大妈的残忍。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课内文本阅读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轻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

端午又快来了,初五划船,河街上初一开会,就决定了属于河街的那只船当天入水。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那时节还是上午,到了午后,对河渔人的龙船也下了水,两只龙船就开始预习种种竞赛的方法。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许多人从这鼓声中,都感到了节日临近的欢悦。住临河吊脚楼对远方人有所等待、有所盼望的,也莫不因鼓声想到远人。在这个节日里,必然有许多船只可以赶回,也有许多船只只合在半路过节,这之间,便有些眼目所难见的人事哀乐,在这小山城河街间,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

【小题1】选文第一段表现了顺顺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2】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边城居民怎样的性格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露  脸
刚子调到县政府给副县长当秘书。
副县长要处理不少分管工作,免不了经常下乡,一下乡免不了带着刚子,记者的摄像机里自然少不了刚子。就这样刚子也频频出现在本县的电视新闻上。刚子从本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来,刚子来之前,那个村的电视普及率不足十分之一。自从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了刚子,一年时间不到,电视普及率成倍提高。村子这么小,有个娃娃能考上大学,又到这么好的单位上班,还经常在电视上露脸,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啊!
村里人感觉刚子露脸了,就等于村人露脸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骄傲。在他们看来,刚子就是一个官。他们没有发现有个官在前面安排工作,刚子只是拿着笔低着头在小本本上写写画画。
村里人感到骄傲,也使刚子的父母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起来。刚子的父母一骄傲,村里人也就知道刚子的电话号码了,知道刚子电话号码的人,在县城一遇到麻烦就给刚子打电话,不管刚子忙不忙。
起初刚子也觉得乡里乡亲来县城办事挺不容易的,遇上麻烦事,举目无亲找谁去呀,于是很热心。特别是村里人来县城车违章被查扣了,刚子不好意思给领导找麻烦,通过同事和同学,找到熟人把车放了,事后刚子通过同事或同学再请人吃饭。如果遇不上熟人,多少要交点钱,村人说没带钱,刚子只好先垫出去,其实后来没有一个人还钱。他们认为,查车的罚点钱,都交给政府了,也等于交给刚子了,所以不还钱也心安理得。
长此以往,刚子真有点招架不住了。给村人办办事也就算了,还得赔钱,自己月工资不足千元,加上县城开销也大,勉强够养家糊口。如果再无限制地给别人垫钱,那真招架不住了。刚子也很矛盾,跟乡亲们直说了吧,自己还真受不了。
有一次,村人的车又被查住了,而且是无证驾驶。给刚子打了电话,刚子一到现场,查车的人和他认识,说:“看熟人的面子,下不为例吧,不过得交200元罚款,抓紧时间办理驾驶证。”村人看看刚子,没有说话,意思是得交钱,怎么办?刚子也摸了摸兜,还差几天才发工资,兜里还真没钱了,便回过头来让查车的人缓一缓,先让车走。查车的说:“我的大秘书,不行啊,不拘留他就看面子了,这钱必须交。”
这时刚子的电话响了,是领导打来的。刚子接完电话赶紧走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后,刚子又回到扣车现场。这时村人已经走了,他问查车的情况,查车的说:“刚子,你这一走倒好,你老家的人说你混大了,眼皮高了,老家的事也不管了……”刚子蒙了。
以后,再有村人打电话,刚子就不敢接了。刚子再回老家也不敢选择白天了。刚子再跟着副县长下乡,记者镜头一举,他赶紧撤到领导身后远远的地方。如是几次,领导终于忍不住了用赵本山小品里的话开玩笑说:“刚子,你也晕镜头啊!”刚子苦笑着说:“晕!晕!”
有一天,村里和刚子一块长大的顺子来县城,见到刚子就问:“你很长时间不上电视了!村里人都说你犯错误了被撤职了,是这样吗?”
刚子一愣,忙说:“是,是……”  
(选自《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反映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如果有个村人在县政府上班做“官”,在电视上经常露脸,村里人就阿Q式地引以为荣。
B.村里人感到“骄傲”,其实骄傲的潜台词是,政府有人好办事,诸如车违章这类事,有刚子给说情撑腰,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村里人不还刚子垫付的罚款,其理由正大光明:政府的钱就是官员的钱,罚款交给政府,就是交给刚子了,刚子实际上并未垫钱。
D.刚子起初乐意为在县城遇上麻烦事的村人办事,后来听到村人指责的话后,很气愤,发誓不再为村人办事,开始主动疏远村人们。
E. 刚子躲记者镜头,不愿在电视上露脸,虽然有晕镜头的毛病,但主要是想避开村人的视线,远离是非,明哲保身,过几天清静日子。
【小题2】小说中的刚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刚子经常在电视上露脸,村人就骄傲,刚子是个官;刚子长时间电视上不露脸,村人就说刚子犯错误被撤职了。这反映了村人哪些思想,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