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垃圾

刘国芳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开头点明两个女人不同的身份,并叙述了两人见面时的情境,有两点作用:一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二是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六楼女人扔到垃圾桶的东西,有的是过了保质期的米,有的是成箱的水果,做清洁工的女人不嫌弃,挑拣后拿走,这表现了清洁工的节俭品质。
C.瘦保安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与清洁工女人的形象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她不为钱所动、坚守道德底线的性格特点。
D.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近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有什么用意?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设计很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08:4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表现在对花卉的描绘上。
B.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花卉题材较多,艺术成就也较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以画家个体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缺乏和谐。
D.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追求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在举具体的画家为例论证时,西方画家举了“画圣”凡·高,中国画家举了齐白石、张大千,使论据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D.中国画家追求的是人文精神,不追求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器,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D.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

李娟

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通常这一动作会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而她做了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如打碎了糖罐子,就悄悄把碎片扫一扫,剩糖撮一撮,换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就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金鱼死后,鱼缸一直空在那里,空了很久。有一天却发现鱼缸有些不对劲,似乎缩小了许多,端起来左看右看,没错,是瘦了两三寸。逮住外婆一问,果然,是她老人家打碎后又悄悄去市场买回一个。大约是原样大小的有些贵了,便买了小一号的,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呢。当然,被揭穿了,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

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然后又想到外婆的竹林。老家不是我的老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想到外婆正是在那里的一间老瓦房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就觉得那实在是一个无比温柔之处。老屋前前后后种着重重竹林,我从坡上下来,一走进竹林,就听到外婆在塌了半边的老屋门口和一群乡下女子说笑。她手持长长的竹竿(后来她用这竹竿为我从桔子树上捅下了许多鲜艳的桔子),站在那里大声揶揄其中一个女邻居,好像是在模仿她夫妻俩之间的什么事,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那女人又急又气,抡起巨大的竹扫帚挥打外婆的屁股。我站在半坡竹林里看了一会。当外婆和我们一起生活时,我们是否也给过她这样的快乐?那年她八十多岁了,已经离开了我们两年,独自回到乡下的旧居,在仅剩的半间老屋里生活。

我一边大声喊外婆,一边从坡上下来,所有人都回头仰望我来的方向。外婆答应着,意犹未尽地继续数落着那个女人,继续大笑,一边向我迎接过来。我从上往下看到旧屋天井里的青石台阶,看到一根竹管从后山伸向屋檐下的石槽,细细的清泉注满了石槽。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如此古老。

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她孤零零地被埋在万里以外的戈壁荒滩中,好像她孤独的、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好像她不得不在死之后还要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的漫长过程。

之前两天,我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接到噩耗后,我仍然坐在夜班车上继续往家赶,往已经死去了的外婆身边赶。我知道她还在等我。我不能勘破生死,但也能渐渐明白死亡的并不可怕。死亡不是断然的中止,而是对另外一场旅行的试探吧?外婆死前有那么多的强烈的意愿,她挣扎着要活,什么也不愿放弃,挂念着这挂念着那的。然而一旦落气,面容那么安和、轻松。像刚吐完舌头,刚满 不在乎地承认了一个错误。

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所做的事情。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很多个清晨我起床一看又是红苕稀饭和酸菜,就赌气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我知道,不一会儿,外婆一定会追到学校来给我捎一只滚烫的红糖馅锅盔……那时我都上六年级了,六年级班设在六楼。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楼梯,在早自习的书声朗朗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 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 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又想起那次我拎了一只公鸡去乡下看外婆,走过漫长孤独的山路,最后才找到老屋。外婆迎上来对我说:“我很想你,我天天都在想你。”

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你常常对我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外婆,现在我才渐渐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虽然我现在还是一团混沌,无可言说,无从解脱。但能想像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回忆外婆打碎鱼缸悄悄弥补过错的事,写出外婆不愿认错的极其自尊、特爱面子的形象,读来让人觉得外婆的可爱。
B.文章善于撷取典型事件表现外婆性情,外婆揶揄女邻居一事表现外婆的乐观爽朗,给我送锅盔一事则是抒写外婆的慈爱。
C.文章在叙事抒情间穿插的议论警句频出,有对生死的理解,有对人生的领悟,这些议论增添了文章的理性之美,使之更显厚重。
D.外婆带给我的种种“安静感”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外婆人格所起的作用,引我思索与成长,让我更为勇敢。
【小题2】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围绕外婆“吐舌头”这一习惯性小动作展开,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毫无疑问,中国古典文论是“应该传承的文化遗产”,但它不应只是一项遗产,它应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代发展,生活巨变,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的思想就无益于今人?文化史家雅克·巴森说:“在专家主义的氛围下,我们把文化整个委托给了专家,就算有人出于好意而想要分享文化,文化却再也不属于他们了。艺术与美学的价值,在于它们变成了专业,变成了光环。”古典文论需要的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激活与转化,使之直抵现代人的生活与精神。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并非与文言文不相干。甚至可以说,文言文学的复苏,正是时下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文言文学的复苏有三种类型,一是文言写作的全面传承,如旧体诗词的写作在当今的回归。二是文言文学素材的再生,如文言小说中的题材、人物、故事的再创作。一方面,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当前国产魔幻题材影视剧迎来了时代的机遇。像《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志怪类文艺作品,因其自身潜质,为魔幻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着丰饶的资源。另一方面,历史题材成了年轻人网络小说创作的主流,如2009年“起点”中文网,就有原创历史类小说11320部。因而,文言文的审美经验,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三是文言书写的美感机制,即文言文学在素材与语文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属于精神与美学的复苏。不久前,一位作家以唐代诗人韦应物一首小诗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两句,发起了一场“续写运动”,不到一周,阅读量达2507万人次,转发10余万,评论超3万。这一现象,完全可以用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兴”来论述。以他人成句起兴作诗,是“兴”观念下的一个诗学传统:其中有“成诵易记”“现成思路”“经典生发”等创作机制在起作用。因而,只要文言不死,文言审美经验及其理论,必不会死。

至于白话文创作与文言美学理论之关系的研究,早有成果累累。先期有鲁迅所论“魏晋风度”“摩罗诗力”、朱光潜所谈的“情趣与意象的统一”、夏志清所论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感时忧国”传统等等,继而有海外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等持续讨论的“抒情传统”,及章培恒教授主持的“古今贯通与中国文学”课题,至今仍有学者坚守。

研究古典文论与今天精神生活、艺术实践的关系,恰可以借鉴哈伯马斯的交往对话理论,从以“我”为主位的关系,回到古人的生活脉络与文化情境,作同情的了解与智慧的对话,像钱宾四先生那样,将孔子、庄子、朱熹与陶渊明作为很可以尊敬的客人、朋友,邀请到房间里来与他们亲近地晤谈。至于说到如何继承五四、超越五四,更好地融合现代与古典,使古典文论直抵人心,则要切近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客观了解中国文化,其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摘编自《“很美”的古典文论,如何有益现代人灵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雅克·巴森的话,是对把美学划归于专家研究、使之远离生活与大众之现象的批判。
B.古典的《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志怪类作品,自身具有改编成为现代魔幻影视作品的潜质。
C.以韦应物诗句发起续写所引发的热烈反响,体现了“经典生发”等古代文论中提出的创作机制。
D.借鉴哈伯马斯的对话理论,可以拉近今人与古人的距离,在朋友一般的交谈中获得珍贵的友谊。
【小题2】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到孔子等人,是为了论证虽然时代发展变化了、但古人的伟大思想仍有益于今人。
B.文章从文言文学复苏、文言美学对白话文创作的影响这两方面举例论证,层次清晰,观点鲜明。
C.文章立足现实,关照传统,使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及数字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作者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指出解决方法的思路结构文章,采用了常见说理文的逻辑顺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小说成了年轻人网络创作的主流,这表明了年轻人对文言文的喜爱。
B.旧体诗词写作的回归足以证明,古典美学研究没有死,依然活跃于现代生活。
C.鲁迅等人的论述表明,文言美学影响了白话文创作,使白话文创作成果累累。
D.客观地理解中国文化、把握其核心价值,古典文论才可能真正走进现代人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贮贝器: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
樊海涛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顾名思义,贮贝器就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迄今云南出土的贮贝器已超过90件,最早的贮贝器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年代在战国。贮贝器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中,是滇国王侯贵族的专用品,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力。贮贝器的出现是以大量的海贝存在为基础的,滇国的海贝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古代交通条件艰难,滇国与周边地区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这也是贮贝器出现的客观前提之一。
对贮贝器而言,器盖是最重要的“艺术舞台”,上面上演的剧本都经过精心构思,表演者有人物,也有动物。动物题材最常见的是立牛,有一牛、五牛乃至八牛者,其他动物形象还有虎、鹿、狗、飞鸟等。人物形象常与墓主生前活动有关,主角形象高大,表面镏金,标志出与众不同的地位,有单独的骑士,有狩猎的贵族,还有肩舆上的妇女等,人物最多的一件贮贝器盖上竟多达127人。贮贝器盖的立体雕塑用细致入微的写实手法描绘出滇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器盖上身居高位者的踌躇满志,普通人物的谨小慎微,或笑或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史记》《后汉书》记载,滇是“椎结、耕田、有邑聚”的部落,滇池周围土地肥美,“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反映在葬俗上便是统治阶级的厚葬风气。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是云南青铜贮贝器中的佼佼者。整件贮贝器为束腰筒形,双虎耳,三虎爪状器足,器盖中央是一小铜鼓,小铜鼓向上延伸成立柱,柱头为一长方形的小平台,台上有一滇族骑士,骑士椎髻跣足,佩剑骑马,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平台四周环绕着四头巨角隆脊,雄健刚强的封牛作逆时针方向行走状。整件贮贝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骑士、骏马、封牛、猛虎高低错落,气韵生动。高贵与矫健,雄强与威猛相互映衬。
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具有典型性、情节性,表达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以祭祀场面最多,尤其是“籍田”“初耕”,多次在石寨山、李家山出土的贮贝器盖上出现,体现出滇人这个稻作民族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铜鼓形贮贝器盖上,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滇国的一次“籍田”活动。器盖上有35人,最醒目的是一乘肩舆的镏金妇人,她是这次仪式的主持者。舆前两骑马男子开道,舆后一人双手持长柄伞为之遮阳。随行的有扛铲者、提篮者、背种子袋者,另有一些观礼的“异族”,如辫发的“昆明人”,穿紧身衣裤的高个男子。
2000多年前的滇国属于奴隶制国家,滇人没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来记录历史,贮贝器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史书”的使命,它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是研究古滇国文明最真实的材料。
(节选自2018年3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就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用青铜铸造的、用来贮藏海贝的容器。
B.滇国海贝的“国际货币”职能,决定了贮贝器只能是贵族专用品,只见于大型墓葬中。
C.大量海贝的存在,交通不发达,货币流通速度缓慢,这些为贮贝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D.贮贝器最重要的部分是器盖,它用直观的立体雕塑再现了滇国社会的鲜活场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贮贝器引起观众兴趣的话题开篇,自然引出对贮贝器的介绍。
B.第二段详细介绍了贮贝器盖上雕塑的表演者种类,说明其设计经过了精心构思。
C.文章引用《史记》《后汉书》的相关内容,为贮贝器是厚葬的一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D.文章提出贮贝器的论题之后,分析了其出现的条件,又论证了它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贮贝器能精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可见当时滇国的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
B.战争、祭祀、纺织、狩猎等都是贮贝器盖上的场面雕塑的主题,其中祭祀场面最多,所以是最重要的。
C.“四牛骑士筒形贮贝器”器盖上的滇族骑士通体镏金,显示出高贵的身份,这件贮贝器的墓主可能是滇国的奴隶主。
D.即使滇人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记录历史,今人仍然需要通过贮贝器来研究滇国文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八五十六
彭育彩
鸡鸭市场里,人挤人,她把手袋移到眼皮底下,紧紧地揣在怀里,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地缓缓前行。
她锐利的目光扫向两边的鸡笼子,鸡笼子里的鸡,大都色泽黯淡,无精打采。忽然,她的眼前一亮,市场的东北角,有一笼正宗土鸡。那笼土鸡,外表金黄有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只只神气活现,在笼子里互相叮啄着。
她小心地分开人群,上前抓起一只阉鸡。摸摸羽毛,油光发亮;看看爪子,老成硬实;拨开身上的羽毛,里面是洁白凝脂的肌肉;再转过来检查鸡屁眼,干净如洗,没有粪便玷污的痕迹。她在心里暗赞道:果然好鸡!
凭经验,她知道:这样的鸡,自小到大,野放粗喂,吃的都是五谷杂粮,肉质特别细嫩甜美。鸡的主人是一位大娘,蓝色上衣,黑色裤子,穿得几乎褪尽了原色。一双解放鞋,大概是因为重复洗刷的缘故,鞋带细得不成样子,鞋底薄得似乎只消轻轻一戳,就会穿孔。短短的一头白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
大娘用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从笼里抓出一只鸡,笑盈盈地望着顾客,不时地吆喝一声:“要买鸡吗?家下鸡,便宜卖了。”亲切的吆喝声,让有心买鸡的人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她问:“大娘,这鸡多少钱一斤?”大娘不假思索地答应道:“8块半钱一斤。”
这价钱,值!但她还是习惯性地讨价还价:“能少一些吗?”这时,他挤了进来,望着她手中的鸡搭讪说:“这鸡看起来还可以,给我瞧瞧。”说完,便顺手将鸡抓了过去。他掰掰鸡的爪子,摸摸鸡的羽毛,按按鸡的食囊说:“不错,这只鸡我要了,价钱能少一些吗?8块钱一斤吧。”听他这么一说,她着急了,伸手就去夺鸡:“这只鸡,是我先相中的,你还是另选一只吧。”
他拿鸡的手往后一缩:“你叫我另选,为什么你自己不另选呢?”她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他把鸡抓得更紧了。遇上他这样的人,她只好自认倒霉了。
看她又在鸡笼里抓起一只鸡,他开始砍价了:“大娘,你看,我们都想买你的鸡,如果价钱合适的话,你的鸡很快就能卖完了。”
大娘的鸡,无可挑剔,越来越多的人挤了进来,不一会儿,大娘的8只鸡都被顾客挑完了。
买主提着鸡,以大娘为中心,围成一圈,就只等着把鸡的价钱压下来。大娘看着自己的鸡那么抢手,高兴得合不拢嘴,很爽快地答应说:“8块就8块吧。”
她有些替大娘可惜,按目前的市场行情看,这鸡卖8块半钱一斤完全不成问题,如果大娘懂得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这鸡很有可能就能卖到9块钱一斤。
价钱讲好了,大娘就开始称鸡了,5斤3两、4斤9两、6斤5两……人太拥挤了,大娘有些手忙脚乱。
他把鸡装进菜篮子,趁着混乱,转身想溜。她一把扯住他:“你的鸡还没过称付款呢!”
他用力一甩,挣脱了她的手,粗声粗气地说:“我这不是正准备称吗?”他选中的那只鸡是5斤8两,刚一过秤,“噗”的一声,一泡鸡屎落在了地上。
他指着鸡屎:“大娘,你看,鸡拉了一泡屎,这泡带不回去的鸡屎,你总不能让我8块钱一斤买了它吧?”
大娘给他重称了一回,5斤7两,果真少了一两。他嚷嚷道:“你看看,一两呢,我又捡回了8毛钱!”
该付鸡款了,大娘只知道5斤鸡要收40块钱,不知道5斤7两鸡该收多少钱。于是,他就自个儿计算起来:“五八四十,七八二十四,大娘,总共是42块4毛,对吧?”
大娘说:“我没文化,不会算数,你说多少就多少吧,不要欺负我老人家就行。”
她说:“大娘,不是42块4毛,应该是45块6毛。”
他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脖子上的青筋条条突起,喉结鼓胀得像被惹急了的眼镜蛇。
他冲着她大声呵斥道:“你会不会算数?数学不及格你就给我闭嘴,明明是42块4毛,哪来的45块6毛?多管闲事!”大娘息事宁人地劝道:“算了,算了,42块4毛就42块4毛吧。”
他掏出钱包,付了鸡款,得意地扫了她一眼,提起鸡,吹着口哨走了。望着他的背影,她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看着大娘那松树皮一样粗糙的手,那几乎褪尽了原色的衣裤,她的眼睛,似乎能穿透鸡的食囊,看见里面的剩饭和烂菜叶子。
她手中的鸡,重6斤3两,她也自个儿计算起来:“六八四十八,三八五十六,大娘,总共是53块6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面是( )
A.小说用一个远镜头描写“鸡鸭市场里,人挤人”,为故事的发生设置了典型环境;然后用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她”的出场,为下文作了铺垫。
B.小说先通过“她”的眼描写了一笼土鸡的外表、神气,然后又通过“她”的摸,描写一只鸡的羽毛、爪子、肌肉等,表现出“她”是一个挑剔的人。
C.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大娘的外貌,突出了她衣服的旧、鞋磨损之严重、头发的白、手的粗糙,真实地表现了她的身份;一位被生活折磨而失去信心的老人。
D.小说结尾处,再一次通过“她”的眼写大娘粗糙的手、旧的衣服,通过“她”的想象写鸡的食囊里的食物,照应了前文,意在使大娘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小题2】用“三八五十六”作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他”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