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屋祭

李汉荣

①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②自从搬了新家,很多年没回老屋了,再加上我又久在异地,所以住了几十年的老屋的影像竟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模糊起来。
③记忆里老房子比我的年纪还大。听奶奶说,老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是祖爷爷建起来的,据说他是个大地主,这一代的房子,全部是他家的,后来二爷爷用卖花生赚的钱买了这所房子。再后来,二爷爷在城里有了工作,自己又建了一所房子,这座老房子就归了我家。老屋一共五间,中间是隔开的,奶奶一个人住东边两间。房子是土坯的,只有房子的地基是砖垒成的,是那种古绿古绿的砖。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④老屋的门是暗绿色的,屋门上的几块玻璃,有的已经破了半边。屋顶覆以苇子编成的席子,椽子很黑,黑的油光发亮,因为日久天长,烟熏缭绕,有的地方甚至能滴下油来。屋子很小,即使是白天屋里的光线也很暗,窗框是木头做的,纸糊的窗棂被风一吹沙沙作响。窗户外面是一颗老枣树,记不清它的年纪了,反正自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年年结出累累硕果,一到秋天,红红的枣子青春便醉了我的青春,我的梦想。白天的时候,硕大的树冠便遮蔽了半个老屋。下午,当慵懒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透过密密的树叶间隙碎碎点点的落在白色的窗棂上,如星星,又如小花,空灵静雅,如幻如梦。
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那时候村里很穷,家里也很穷,电灯经常没电,停电的时候就点上油灯或蜡烛,当然,蜡烛也是奢侈品,偶尔的时候也点上支。油灯的油是柴油,就是老人们说的“洋油”,灯芯是棉花做的。夜深人静的夜晚,昏黄色的光晕顿时洒满了小屋,细细的火苗伴着些许的黑烟,袅袅地飘向屋顶。每每这时,父亲总是喜欢点上一支廉价的香烟,坐在小桌旁,深深地吸上一口,然后惬意地吐出缭绕的烟气。橘红色的灯光,照着他古铜色的脸颊,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一道一道的舒展开来,每每此时,我便觉得也许那时便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⑥屋里的摆设极其简单,外屋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老式的藤椅,因为有些年头了,上面的漆掉了许多,斑驳陆离的表面上有些细碎的小坑,上面沾满了油渍和灰尘。里屋摆着一张桌子和一个长方形大柜子,据说是母亲的随嫁品,木质很好,用了这么多年还完好无损。柜子里除了放衣服,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因为馋,常常偷偷地掀开柜子拿东西吃。西面是一个土炕,和东北的大炕差不多,冬天冷的时候,烧火做饭,灶台的热气就会顺着通道涌进土炕里,睡在上面十分舒适和暖和。
⑦春天的时候,院子里的那棵老枣树,结出嫩嫩的细芽,一场春雨过后,便长出椭圆形的叶子;夏天的时候,白色的小花簇满了枝头,浓郁的芳香引来成群的蜜蜂,嗡嗡地穿梭于细密的小花间。花谢后,便结出青绿的小枣子,起初还不如绿豆大,后来竟长成如大拇指肚大小的椭圆形枣子;秋天,枣子渐渐地由青变白,由白再变红,到了金秋八九月间,红彤彤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间,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我们兄妹三个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蹭蹭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抓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的一下从嘴里甜到心里,继而传遍整个神经末梢。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的下起枣子雨,妹妹提着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那种情形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⑧老屋院子很小,小的养上牛、猪、狗、鸡等家禽、家畜以后就挤得满满的。来人的时候,鸡犬相鸣,其乐融融。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还一直陶醉童年时代的槐花香里。
⑨然而,就像歌里唱得那样,岁月就像一把无情刻刀,不知不觉改变了我们的模样,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父亲早早地盖上了新房,原本想我学业上没有成就的话,就给我娶上一个媳妇,做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可是我上了大学,在另一个城市找了工作,买了房子,于是父亲就搬离了老房子,住进了新家。然而,人一上了年纪,心里就越放不下东西,就越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一有空的时候,父亲就常回老房子转悠。还经常拾掇拾掇这里,再拾掇拾掇那里,房子漏雨了他就爬上房顶盖盖塑料布,土墙掉皮了就再泥泥。我说过父亲很多次了,“房子既然没人住了,倒了就倒了吧,反正早晚要倒,就让它倒了吧。”可父亲依然倔强地多次回到老房子里修修补补。过年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到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的老房子里转了转,看了看。因为很久没有住人了,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门前的那棵老枣树已经没有了踪影,地上依稀还能看见几片枯萎凌乱的枣树叶。土坯垒成的院墙终于倒了,只留下南面一段孤零零的门楼,还有那扇写着“忠”字的黑漆漆的大门……
⑩如今,成群的鸡鹅不见了,成片成片的白杨树栽满了小小的院落,错落有致。房屋白色的墙皮已经脱落的伤痕累累,房顶的茅草长得一尺多高,有的地方已经塌陷了一个窟窿,露出了一角苍白的天空。枣树已然没有了,可屋子依然很黑,很静,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唯有起风的时候,几篇残留的白色窗棂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我给父亲说,老屋的院墙倒了,父亲听了嘴角动了动,没有说话。但是,久久的沉默和那一声重重的叹息,让我的心酸酸的。我知道父亲舍不得老屋,舍不得几十年的眷恋。可是有些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终究会被风化的。父辈们总喜欢回忆过去,年轻人喜欢畅想未来,这也许就是我和父亲的观念不同的原因之一吧。
⑪也许,老屋在我的眼里,只是一件过了时的艺术品,我们只能在远远地驻足凝望,却永远走不进它,而在父亲的心里,却是一种厚重情感的积淀,只有他能走近它,读懂它,欣赏它,感受它无与伦比的震撼。
⑫老屋的院墙终于倒了,唯有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和几间残破的土坯房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憔悴的记忆留在风中……
根据文意具体阐释对第⑤段画线句“小时候老屋是我快乐的源泉”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11:5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说理之为教化
陈嘉映
①这个世界有理可讲吗?在愤世嫉俗的人嘴里,这个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的确,这个世界并不怎么温良恭俭让,有时会很残酷,我们每个人对此都要心里有数。不过,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讲道理。
②平实而论,说理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近代以来,说理变得愈发重要。科学讨论的兴起,法庭辩论制度的推广,都是突出的体现。现在,连我们带孩子也兴说理。现代政权极重视宣传,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说理的重要性。我们事实上有时通过说理改变他人的看法,赢得支持,我们自己有时也被他人说服,从而修正自己。
③不过,作为改变他人看法的手段,我们仍不可对说理抱有过高的期待。人们有时能被说服,但“说服”不一定全靠纯而又纯的说理,说服往往夹杂着哄骗、纠缠、利诱,甚至暗含威胁。何况,要改变他人的看法,说理不见得是最有效的手段。训练、实地考察、引征权威或大多数人的看法、恳求、纠缠,这些途径若非更加有效,至少同样有效。说理不成,我可以动之以情吧。大多数人读小说、看电影,不读论理文章。一篇《汤姆叔叔的小屋》,一部《猜猜谁来吃晚餐》,改变了很多人的种族歧视态度,被一大篇道理说得改变了态度的人恐怕不多。有社会学家研究人们归信于某种宗教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归信的首要因素是感情纽带,对陌生人传教则很少成功。此外,还有“不言而教”呢,榜样往往比用道理来说服更具“说服力”。最后,还有宣传、欺骗甚至金钱利诱、武力威胁。
④那么,说理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比起小说、电影、宣传、利诱,说理是最理性的,因为说理依赖于事实与逻辑的力量。小说可能影响这个人却完全影响不了另一个人,而事实和逻辑有一种强制力,铅比铝重,3×7=21,这些是人人都不得不接受的。
⑤然而,我尝试说服某人,从来不是因为他不承认铅比铝重或不承认3×7=21。我们通常说理,并非严丝合缝地由铁定的事实与无瑕的逻辑组成。说理的依据,必须是争论双方都能够承认和接受的东西。但承认你的理据又怎么样呢?你的理据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理据。你我怀着不同的立场和希望,会选择不同的理据。以色列人要把耶路撒冷据为故土,自能提出强有力的历史依据;阿拉伯人要把以色列人赶出中东,也能列出一整批历史依据。事实纷繁,道理没有数学公式那么清晰,所谓事实和逻辑的力量,很难与能言善辩区分开来。我们的根深蒂固的看法,依赖于众多细微的、难以标明的线索,我们并不因为多一项理据少一项理据就必须改变看法。你滔滔雄辩,说得我哑口无言,可我仍然不愿接受你的看法——这一定是我不理性不讲理吗?你用“逻辑”证明了我的两只手并不真实存在,但若我连我有两只手都不相信了,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的“逻辑”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呢?
⑥生活世界中的说理从来不具有数学证明的强度。你说服我,是把我此前不接受的结论连到我已经理解的道理上来。我虽然不曾想到这个结论,但它是可理解的。与其说说理的目的在于从智性上使对方臣服,不如说说理旨在创造新的理解途径,你的论证充当了重新组织我的理解的干线。我借助你的论证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不是被你的逻辑逼着接受它。
⑦说理不仅不局限于一造说服另一造,甚至也不局限于相互说服。我们须更广泛地把说理理解为一个共同努力获得理解的过程。在这个基本意义上,你尝试加以说服的一方,他自己希求理解,希求真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庄子视说服的至境为心服,心悦诚服,这不是虚悬过高的标准,而是发说服的真义。
⑧“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就连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后。在一事上说服别人,尚不是说理的目的;说理的目标要更高些:通过在此一事上的说服,让对方获得理解,让对方自己获得理解的能力。说理的目标,若从根本上说,与其说是在此一事上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智培育——说理是一种教化。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画线的词语“丛林世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⑤段画线问句的作用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个问句能引发读者关于不理性不讲理的思考。
B.这两句话以困惑的语气表明“逻辑”有时行不通。
C.这两个问句表明根深蒂固的看法影响我们的说理。
D.这两句话展现了能言善辩者遇到的不讲理的情况。
【小题3】第④、⑤段都提到“铅比铝重,3×7=21”的例子,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4】下列对“说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说理就是用滔滔雄辩来说服他人。
B.说理能最有效的改变他人的看法。
C.说理不在于是否能达成一致看法。
D.说理可以用强大的逻辑让人接受。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四合院的形与神

①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建设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元大都的建设包令有大规模的民居,四合院就是一种基本的民居形式。明代沿袭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但对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建筑从制度、规模、色彩各方面均做了严格规定。清代北京的居住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四合院,特别是把宫室式第宅发展到了极至,这种四合院在规制、格局方面承袭了古代宫室建筑的特点,属于大中型四合院,院落二三重乃至多重,气派而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②四合院之所以能在北京发展完善,并形成一种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因此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是解决冬季的防寒、保温问题,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巩从东南来,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面,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同时,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敬,冬天有利于接纳更多的日照,夏天有利于通风。

③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影响,也体现在四合院内部布局上:内宅中位置最好的正房,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④私密性也是构筑四合院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各统治集团必争之地,在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中,北京人选择了四合院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安乐窝。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南房为了采米,在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以很强的安全感。

⑤四合院的建筑埋念与文化内涵,构成了四合院的精神。四合院的建筑理念于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建筑风水学说。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就是聚族而居,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它鲜明地体现着古代社会的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不仅如此,四合院还具有维系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强化亲情,并体现宗族成员不同地位的重要功能。

⑥传统的四合院在建造和设计时,主要依据风水之说。例如标准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成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院落,而大门则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些就是八卦方位中常说的“坎宅巽门”。“坎”是正北方向,占水位,在此方位上建宅可避免火灾。“巽”是东南方向,占风位,于此处开门是为了出入顺利平安。

⑦虽然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宜居住宅形式,但在今天的北京,由于人多地少,大规模建设四合院式住宅已经没有可能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四合院的建造样式始于元代,明代的四合院样式是对元代的沿袭,但在形式上有意识地体现了等级差别。
B.清代四合院承袭了宫室建筑的特点,在规制、格局方面都追求气派豪华。目前北京遗存的四合院主要是清代四合院。
C.北京四合院不对外开窗户,只有大门与外界相通,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內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
D.北京人选择四合院,主要因为北京地区一直是各种势力争夺的地方,居民住在四合院中,可以减少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北京四合院文化内涵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四合院的院落比较宽敞,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夏天通风和冬天接纳日光。
B.不同地位的人居住在院内不同的房间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
C.四合院聚族而居的特点也具有体现亲疏、维系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D.标准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和设计很大程度上受了中国人祈福避灾,渴望平安的文化心理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现代民居相比,北京四合院的内部布局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也体现出血缘亲情的远近亲疏。
B.宗法制度崩溃,建筑风水学被现代科技替代,这正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根本原因。
C.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人以很强的安全感,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安于现状、处事隐忍的一面。
D.对四合院文化的继承应该一分为二,比如“强化亲情”的作用于现今建设和谐人居环境是有益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B.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0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外卖餐饮以其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市场潜力巨大。


材料二: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对用餐者来说确实便利许多。但与此同时衍生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注意,无数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外卖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又一次抬头,外卖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2.56亿人——这是艾媒咨询统计的2016年中国在线订餐用户规模,按照每人每天订购一份外卖计算,每天将有2.56亿份外卖被送往用户手中,其中至少分别产生2.56亿个餐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后,每个被废弃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的降解至少需要几百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外卖餐盒材质多为PP5(聚丙烯),因其具有无毒害、耐高温、重量较轻等优势,所以被外卖打包广泛使用,而其不易降解的特性却给垃圾处理带来了难题。
不易降解也不易回收,塑料餐盒只能被当做垃圾处理,无论填埋还是焚烧,这些“白色垃圾”都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寻找其替代品一直是业内人士努力的方向,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实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警惕!外卖垃圾围城》)
材料三:
对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使用塑料餐盒也是无奈之举。有业内人士称,中餐食物多含汤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适一些。虽然目前也有餐饮企业使用纸盒等包装,但大多数可降解餐盒并不适合中餐,容易渗水渗油、使米饭粘连,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饮企业的考量因素,有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外卖包装约占整个成本的2%。
其实,目前外卖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无是处”。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标识,可以通过垃圾回收的流程,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消费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饭,也大多一“盖”了之。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给外卖垃圾回收带来不少麻烦。
即便进入到垃圾回收流程,外卖餐盒的回收价值也并不高。业内人士介绍,塑料回收价格低、再资源化成本高,回收者一般不愿捡满是油污的外卖餐盒。无论是垃圾回收企业还是城市“拾荒大军”,都对回收塑料制品“无感”。
(摘编自《外卖餐盒堆出的“回收难题”》)
材料四:
造成外卖垃圾“围城”的现状,原因在于外卖垃圾治理主体缺失:店家只管做、平台只管卖、小哥只管送、订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里扔,最后外卖垃圾就成为了社会的负担。这显然不符合“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基本原则。要从根本上解决外卖垃圾问题,就要让相应的责任主体切实担负起处理外卖垃圾的责任。
要尽快推动美团外卖、中国烹饪协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数十家餐饮外卖品牌共同发起的《绿色外卖行业公约(绿色十条)》真正落到实处,让快餐业使用绿色餐具成为常态。从源头治理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塑料餐盒的生产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可以通过征收环境污染税的形式来实现。
当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适时制定外卖餐盒标准。中国贸促会商业分会和百度外卖共同起草的《外卖配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9月1日将正式实施,但这一规范并不具有强制性,也没有将外卖餐盒标准列入其中。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这一规范今后有必要上升到法规乃至更高层面,并且需要将外卖餐盒标准予以明确,使绿色餐具成为外卖的标配,而不是可选项。这样的话,外卖是否环保就有了具体的监管标准。不然,即便将来明确了由谁来监管,监管也无处发力。只有标准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外卖也就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了。
(编辑自新华网《外卖垃圾应“谁污染,谁治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一数据可知,2016Q4的交易规模是全年中最高的,2016Q1的交易规模虽然是全年最低的,但应该要高于2015Q4。
B.表一数据显示,近年来互联网餐饮外卖业发展迅速,市场交易规模上升空间大,2017Q1较2016Q1交易规模实现了翻番。
C.从表二可知,女性在线外卖订单2017Q1占比较2016Q4高了4%,并且超越男性成为网络外卖市场的主力。
D.从表二数据中可知,2016Q4和2017Q1男女在线外卖订单客单价均整体提升,女性在线外卖客单价均高出男性在线外卖客单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网络外卖餐饮因受到年轻一族的喜爱而出现快捷、实惠、新潮等特点,使其在外卖行业中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B.用于外卖的PPS材质餐盒因具有无毒害、耐高温、重量较轻等特点而被餐饮企业广泛使用,但其不易降解的特性却被餐饮企业忽视。
C.网络外卖给用餐者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在这些便利的背后,外卖垃圾“围城”的现象日趋严重。
D.大多数塑料餐盒是可以回收的,只要我们消费者不再将塑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搭”,就可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小题3】材料四就有效解决外卖垃圾“围城”问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