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谢天

陈之藩

(1)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2)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前年我又到一家去吃饭。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3)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4)刚上小学的我,正在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文章。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①,祖母的话,老天爷,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5)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6)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而我在这个外国家庭的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想起我的儿时,由我的儿时,又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7)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一个小孩子,成天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8)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又有新的发现。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在欢迎会上或在朋友的葬礼中,所发表的谈话。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就连那篇亘古以来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是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9)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最完美的人格所构成的一个最完美的故事。介之推之所以不言禄,因为他觉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是君子所不屑为,也是君子所不应的。

(10)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顿时,主任与他商量报酬问题,他说五千。主任说:“给你五千,如何给一个大学毕业生呢?还是算一万五千元罢!”

(11)为什么介之推与爱因斯坦专干这类傻事?因为他们懂得: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就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感谢众人、感谢上天的感觉。

(12)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都要烧掉,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的说:“《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13)回头想一想,五六十年来的中国比我七八岁时的思想能强几何呢?无论哪一行、哪一界,如果多是自吹自擂、自欺自骗,没有做太多真正的事,没有建立太多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觉悟也自然是狂妄而幼稚、无法与无天。我们的思想界,需要约伯的精神,需要介入推的觉悟。这个觉悟: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是多少年、多少人的血汗结晶。感天之情,无由表达,还是谢天罢。

(注:①周仓、关平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②介之推是重耳(献公子)的大臣。亦称介子。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的开篇显得平淡,甚至有俗套之嫌,但作品的主题却深刻而富有哲理。寓深刻于平淡,融哲理于浅显,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B.这篇散文叙述童年往事,旨在引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
C.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三个材料组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D.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E.用“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作好了铺垫。
【小题2】文章第(6)段中“又想起一连串很奇怪的现象”,在文中指哪些现象?
【小题3】作者对“谢天”思想的领悟经历了数次嬗变。根据文意,分四点对此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08:5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当夏日,上自王公,下至黎庶,必备扇子。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古时条件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现甚早,文献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之说。周王的仪仗中,已有扇篓,用雉鸡之羽制成,意在障尘蔽日,增添帝王威严。后世羽毛的取材,又有孔雀、白鹤、老鹰、大雁、鹳、雕之属。
最著名的羽扇用户,自然是诸葛亮。由于小说和戏剧的广泛传播,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得到脸谱化的定型,即《三国演义》中所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魏晋时期,以羽扇指挥战争的,除了诸葛亮,还有顾荣。西晋末年,陈敏叛乱,占据江东,頋荣手执白羽扇,麾军击敗陈敏。又有东晋道士吴猛,即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的那位,拥有神通,曾用白羽扇画水渡江,不假舟楫。
用仙鹤等毛羽制成的羽扇,色白质轻,很受文士赏爱。梁简文帝、文学家庾信,唐宋众多文士,如张九龄、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梅尧臣等人,都有相关诗赋,吟咏白羽扇。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常与纶巾、芒鞋相提并论,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如“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羽扇纶巾人入画”“纶巾羽扇五湖间”“羽扇芒鞋尘世外”“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不胜枚举。羽扇,可谓建构了中国文人的 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审美形象往往是头戴方巾,手摇折扇。学界基本认定,折扇源自日本,北宋时期经朝鲜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偶见使用折扇的记栽,至明代永乐年间,统治者大行推广,折扇流布天下。小小的折扇,承栽了东亚三国文化交往的史实。
折扇又称聚头扇、撒扇,用竹木与纸张制成,收放自如,携带方便,更兼适合写字作画,可以彰显学养才情,因此为读书人所喜,市场很大。
文人好扇,遂将其美化、雅化,除了扇面上的书画,还有那附着的扇骨、扇坠、扇嚢、扇盒,都极讲究,成为文玩古董。《紅楼梦》中的石呆子,藏有几把旧扇,材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上面有古人写画真迹,石呆子爱之如命。后来,这些扇子却被贾赦夺去,搞得呆子自尽而死。民国时期的笔记里也常有记载,琉璃厂的古董铺里,将折扇与笔墨纸硯一同售卖,其中不乏制扇名家的作品。
1718世纪,中国折扇远销西欧,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富丽精工的折扇成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贵族品位的象征。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就常常手持折扇。折扇,又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栽体。
现代社会,扇子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依然值得我们咀嚼回味。
(选自李修建《扇子的生活美学意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中,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每到夏天,扇子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必备之物。
B.扇子具有审美色彩和艺术特质,寄寓着审美情思,使古代中国人对其刻意营造,久而久之形成了扇子文化。
C.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扇子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D.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可谓建构了古代文人的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羽扇在扇子家族中出现最早的依据是:古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用的材料。
B.文章引用张九龄、李白、白居易、苏轼、梅尧臣等人都有吟咏白羽扇相关诗赋的史实,证明羽扇备受唐宋时期文人雅士赏爱。
C.文中阐释折扇收放自如,便于携带,适合写字作画,可以显示持扇人的学养才情等特点,证明了折扇深受读书人喜爱的观点。
D.文中以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常手持折扇为例,论证了当时中国折扇已远销西欧,并成为标示身份和贵族品位象征的史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扇在北宋时由日本经朝鲜传人中国,至明朝时,折扇广为使用。“头戴方巾,手摇折扇”成为明清时读书人的审美形象。
B.文人喜欢扇子,便对扇子进行美化、雅化,不但在扇面上写字作画,还增加了一些极讲究的附着物,使扇子成为文玩古董。
C.诸葛亮用羽扇指挥战争,是最著名的羽扇用户。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西晋顾荣、东晋吴猛,都曾有过一段关于羽扇的故事。
D.在现代社会中,扇子虽然已经不像古代社会为日常生活所必需,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依然长存于人们的回味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宋初百余年间,国内比较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冶金、造船、纺织、印刷、制盐、医药等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手工业和商业也非常繁盛,纸币的流通,商行组织的形成,城市、城镇的兴盛,以及海外贸易的增加,都是明显的标志。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首先,宋王朝的财政措施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五)。大量的财富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用。宋太祖曾鼓励石守信“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这种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的做法在整个宋代都没有改变。官员们既有丰厚的俸禄,以满足奢华生活的需求,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避免朝廷的疑忌,于是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一时。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比如寇准生活豪侈,女伶唱歌,一曲赐绫一束。又如晏殊喜招宾客宴饮,以歌乐相佐,然后亲自赋诗“呈艺”。地位高的士大夫大多蓄家伎,像南宋张锚,宴客时出以侑酒的歌者乐者竞多达百人。又如姜夔在范成大家作客,范因激赏其词而赠与歌女一名。地位低的官员也有宫伎提供歌舞娱乐。欧阳修、张先、苏轼等词人为官伎作词的事,词话中屡有记载,不尽是出于虚构。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既然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的词会异常兴盛。
其次,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种分工在北宋尤为明显。一代儒宗欧阳修的艳词写得缠绵绮丽,与他的诗文如出二手,以致有人认为是伪作。宋代的士大夫本有丰富的声色享受,又有趋于轻柔、细密的审美心态,自然能够领略男女之间的旖旎风情。词便是他们最合适的宣泄内心衷肠的渠道。诗词分工的观念对宋词的发展大有好处。由于词被看做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柬,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当然,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恶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如苏轼的词作,自抒逸怀浩气;辛弃疾的篇章,倾吐英雄豪情,便不再与歌儿舞女有关。但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节选自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小题1】下列对“繁华的都市牛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句的理解,错误的—项是(    )
A.宋代城市的繁荣,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使宋词成为最引入注目的文学样式。
B.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凋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也是体现宋代城市繁荣的文化标志。
C.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
D.宋代的市民是崇尚奢靡风气的主体人群,宋词以及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最适合于他们追求享乐。
【小题2】下列对宋代诗文相关信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宋代诗文和词有着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这种分工在北宋尤为明显。
B.宋代文人喜欢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
C.宋代的士大夫大都爱好用词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旖旎风情,宣泄内心的衷肠,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趋于轻柔、细密的审美心态。
D.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喜欢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因此,他们个个都是赋诗作词的行家里手。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B.宋词—味迎合着士大夫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词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创作,词体也取得独立的地位,抒写旖旎风情是主旋律。
C.宋词作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它与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同成为士大夫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D.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官员们奢华生活的需求,纵情享乐之风盛行,滋生于这种土壤的宋词异常兴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英文简称AI。人工智能技术会朝着越来越多的分支领域发展,医疗、教育、金融、衣食住行等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渗透。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之争。我国AI人才以80后作为主力军,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人才需求量也以这些城市居多。中国对于AI人才的需求数量已经突破百万,但国内A领域人才供应量却很少,人才严重短缺,中小企业招聘更加困难。此外,企业对于AI人才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硕士成为最低门槛,偏爱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专业以计算机、数学、物理为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增本科专业目录,“人工智能”专业位列其中,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它反映的是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呈现出的繁荣景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万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对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的高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观察》)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现状调查》)

材料三

尽管我国在一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尤其是核心算法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高精尖零部件、技术工业、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統、大规模应用系统以及基础平台等方面。专家们还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面临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挑战。

易建强说:“与人工智能发展成熟且处于前列的美国等相比,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方面超过美国,但中国学者的研究影响力尚不及美国或英国同行,而外国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又没有引进来。

据统计,美国半数以上的数据科学家拥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在中国,超过40%的数据科学家工作经验尚不足5年。还有,在中国只有不到30所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专注于人工智能,输出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人工智能企业的用人需求。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多集中于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虽然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但专家表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成果之间尚存在不小差距。

(摘编自《中国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材料四

在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案例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过去几年,工厂内已经安装了很多传感器。但从今年起,人工智能开始走进工厂,机器开始学习了解工业生产的日常活动。未来基于数据的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高级研究员施瓦茨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减轻了工人的负担。长远看,还能帮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带来的挑战。”

但是基于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也让部分专家看到了潜在风险。施瓦茨说:“尽管人工智能走进工厂不会像在消费端那样收集过多的个人数据,但是工人无论自愿与否还是会成为人工智能追踪的目标。我认为相关部门要加强立法,划定其应用的边界。”

(摘编自《当人工智能走进工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涉及的领域日趋增多,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B.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更有利于人才培养
C.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产业规模及其增长率呈逐年扩大和上升的趋势。
D.我国人工智能人才输出数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前沿科技成果与大多数传统行业的业务需求脱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能够为我国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将会使我国的人工智能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
B.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解决人才问题就是一个缩小差距的很重要的方面。
C.从中美数据科学家的工作经验对比来看,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而且发展非常缓慢。
D.人工智能能够减轻工人的负担,帮助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挑战,但有潜在风险,应划定应用边界。
【小题3】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人工智能,需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作者通过对方歌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秦山遇险大沙暴、生命垂危时方歌内心的悲痛,极富感染力。
D.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大量使用长句,使全篇音韵和谐整齐,富有气势。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小题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文本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请结合作品,谈谈它们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