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小题1】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加点词“境界”是指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
【小题3】在第⑦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广博精深 多元化    B多元化   广博精深
选择项:(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⑦段中,“浴沂舞雩”一词出自高中课文《______________》一文。其中表现了孔子的怎样的人生理想?
【小题5】下列对本文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B.从第⑨段中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
C.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D.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于佛老的。
【小题6】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02: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征。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骑士传奇描写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识形态。
B.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形成了。
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生意境。
D.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代表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反映其特征并对其发展历史对进行了说明。
B.文章借助诸多例子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出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事实。
C.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
D.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供论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构的、超越现实的。
B.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上却有相通之处。
C.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同时,也都具有神学性。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学的历史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科学的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先进,有的国家落后。关于世界科学中心,根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分析,有世界科学单中心说、科学多中心说、科学主中心与副中心说。技术发展也是有起有伏,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也有世界技术中心转移说。实际上某一学科、某些学科群也有世界中心,以往对此缺乏统计分析。

借鉴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的研究发现,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家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该国成果超过25%所持续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


按照汤浅光朝关于科学活动中心的定义,根据不同的科学史年表可以得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特征,尽管具体时间节点不完全相同,但表1中的5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依次顺序及主要时期基本一致。近现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大致是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至今)。每个国家的科学兴隆期平均为80年左右。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世界科学中心形成?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影响世界科学中心形成和转移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教育人才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为此,我们提出了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五要素钻石模型”(图2),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有力支持等4个社会因素和1个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成果涌现期)因素对科学中心形成必不可少。


图2: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主要影响因素的“五要素钻石模型”

(摘编自潘教峰《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很快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大国。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着顺时针方向由西方欧洲大陆转移到北美大陆。使得整个大西洋区域在各方面处于繁荣状态。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将沿着顺时针方向再次进行转移,即从北美大陆及大西洋区域转向东方亚洲大陆及太平洋区域。随着未来一场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中国将随之崛起再度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将遵循这一古老法则。“分”则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世界文明中心又一次面临转移,未来将属于热爱和平的中国。

(摘自沈律《论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文明中心之转移(摘要)》)

材料三: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科学中心话语权还执掌在欧美国家之中。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理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真理,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出美国,并转向哪一个国家,但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因此,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站在全球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培养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具体在“智能科学”“再生能源科学”“太空科学”和“人体健康科学”四大领域是否有所突破。

(百度百科“世界科学中心”词条)

【小题1】下列有关“世界科学中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科学中心”存在着单中心说、多中心说、主中心与副中心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持单中心说。
B.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这个国家就可以称其为“世界科学中心”。
C.“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教育人才和科学技术等因素。
D.二战后,美国一直是“世界科学中心”,按科学兴隆期平均80年来算,现在世界科学中心已有转移迹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红州和日本学者汤浅光朝都根据科学史年表得出世界科学中心存在转移的特征,且时间节点大体相同。
B.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社会要素主要有政治、济经、文化和教育,四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C.随着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科学中心将再次转移,中国定能成为第六个世界科技中心。
D.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世界科学中心将会呈现多中心局面。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从政府角度分析,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选自《人民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D.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优雅卓越女子胡因梦
江南雪儿
(1)我“打出当代卓越知性女子”字样,百度显示的是杨澜、柴静、林徽因、刘若英等人物,这些人的确非常优秀,但我欣赏的是另一位知性女子。
(2)她——就是李敖评说的:“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
(3)她是百变的,她是卓越的,她是经典的,她是不朽的。
(4)她是才女、是贵妇、是不搭帐篷的吉卜赛、是山水画家、是时代歌手、是艺术的鉴赏人、是人生意义的勇敢追求者。她的舞步足绝一时,跳起迪斯科来,浑然忘我,旁若无人,一派巴加尼尼式的“女巫之舞”,她神秘。
(5)胡因梦出身辅仁大学德文系,又浪迹纽约格林尼治区,配上满洲皇族的血统和汉玉,使她融合了传统与新潮、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她是新艺综合体,她风华绝代。
(6)你不能用看明星的标准看胡因梦,胡因梦不纯粹是明星。明星都在演戏,但胡因梦不会演戏——她本身就是戏。
(7)她年轻时代风华绝代,用演戏演绎人生;她中年时,翻译著书,一身书卷气息者。
(8)我现在正在阅读的就是她翻译的《克里希那穆提传》。她不仅翻译,还自己写作、出书、演讲。上天就是厚爱这样的女性。这样的女性生命跌宕,波澜不惊。她是我心仪并敬爱的女性。她是我的心灵老师之一。
(9)撰写《克里希那穆提传》的作者是一位叫普普尔的女性,而翻译这本书的是一位卓越女性胡因梦。我读第一章前十行就被吸引决定要阅读下去,并推介给博友来分享。
(10)我还是要为胡因梦赞一句,35岁之前,作为电影明星,她永远是星;35岁之后,她以文化翻译为切入点找到了人生支点,她是火,她是光。
(11)星,永远要借助他物发光;而火,和光,永远是靠自身的能源和热力。
(12)我赞美胡因梦,她是温暖我们心灵的微光。
(13)……集美丽气质与卓越才华于一身,胡因梦,她是演员、作家、译者,最后蜕变为“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想成为一位知性女子,她已为我们先期探路了,请让我们跟上她的步伐,向前向上。
(编者注:胡因梦1953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著名电影明星,作家,翻译家。胡因梦集美丽气质与卓越才华于一身,将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跌撞撞,亲笔撰写成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本书从她父母那一代开始谈起,一直到她长大成为演员、作家、译者,最后蜕变为“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为止。书里生动的描绘了她的童年经历、两性经验、因缘生灭,以及对人类本体生存的洞察与反思,读来有一种直指本觉、豁然开朗的震撼。这是近年来最好看的、最坦荡的一本关于成长、自觉与自救的传记。随着书中细密、点滴的叙述,会发现作者很深刻且很有勇气的正视自己,是一部检视自我,呈现人性丰富内在的“心灵地图”。最近推出《耶稣也说禅》《钻石途径》等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也读过万卷书且写得一手工整有力的书体的胡茵梦说:“……为这本书做审译与修订工作,犹如享受了近两个月的‘心灵飨宴’……”她仍然在向古往今来的心理学大师们学习并心存感激,唯一的期望是得到心灵的解脱,并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
A.文本开篇用大众熟知的知性女子,烘云托月,开门见山,引出传主“优雅卓越女子胡因梦。”
B.李敖的评说,多角度对传主的人性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概括,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他认为胡因梦是百变的,是卓越的,是经典的,是不朽的。
C.第5段,以概括性语言,描述了传主的出身与人生阅历,阐明传主的人生融合古今中外,颠覆民族与传统,从而使之成为风华绝代的新艺综合体。
D.8、9段以相对浓艳的笔墨书写传主中年时从事的主要事业,突出其翻译文字的精当和引人,为后文点赞传主是火是光,奠定了基础。
【小题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
A.第6、7两段,先说传主“不会演戏”, 后又言其“用演戏演绎人生”前后矛盾,此乃本文一大瑕疵。
B.从最后一段可以推断出,传主最后蜕变成为了医生,主攻心理治疗。
C.12段“我赞美胡因梦,她是温暖我们心灵的微光”,是作者对胡因梦用多彩的生命演绎人生和艺术,直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身心灵”的探讨者与治疗者,以自身的能源和热力,温暖着她的观众、读者和所有走近她的人而发出的由衷赞叹。
D.作者认为,胡因梦将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跌撞撞,亲笔撰写成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生动的描绘了她的童年经历、两性经验、因缘生灭,以及对人类本体生存的洞察与反思,读来有一种直指本觉、豁然开朗的震撼,是一部检视自我,呈现人性丰富内在的“心灵地图”。
【小题3】结合全文,自选角度,说说传主的多彩人生对自己成长的启示。(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