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生命,享受美好
吴晓波
每个父亲,在女儿十八岁的时候,都有为她写一本书的冲动。现在,轮到我做这件事了。“你应该还记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问你一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
第一次问,是在去日本游玩的歌诗达邮轮上,女儿小学一年级。她的回答是,游戏机房的收银员。那些天,她在邮轮的游戏机房里玩疯了。
后来,我又一次次地问她这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她又一次次地更换自己的“理想”:海豚训练师、宠物医生、词曲作家、花艺师……
十六岁的秋天,因为我和妻子签证出了点状况,初中毕业的她独自拖着两个大箱子就去温哥华读书了。妻子在女儿身后泪流满面,我对她说,这个孩子从此独立,她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工作和城市。
在温哥华,她过得不错:学会了照顾自己,有了闺蜜圈,第一次独自旅行,还亲手给妈妈做了件带帽子的运动衫。她的成绩也不错,期末得了全年级数学一等奖。我们全家一直在讨论她以后该读哪所大学。
又过了一年,我带她去台北旅行,我又问她:“你以后喜欢干什么?”她突然说:“当歌手。”这回她貌似是认真的,好像一直在等我问她这个问了好多年的问题。
然后,她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看法:谈了对中国当前造星模式的不满,谈了日韩公司的一些创新,谈了她自认为的歌手地位和市场空间。在她的眼睛里,我看见了光。
作为一个常年与数据打交道、靠理性分析吃饭的父亲,我提醒她说:“如果按现在的成绩,两年后你考进全球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大概有超过七成的把握,但是,你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你得想清楚了。”
她的目光好像没有游离,她说:“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欢。”那一刻,我打心眼里认同了女儿的回答。
在我小时候,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理想”,我写过要当解放军战士、科学家、宇航员,现在想来,这都是大人们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其实大人自己也成不了。
这样的后果很可怕。有一年,我去四川大学讲课,一位物理系在读女博士问我:“吴老师,我应该如何选择职业?”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读物理,而且还读到了博士?”她说:“是父母让我读的。”“那么,你喜欢什么?”她说:“我不知道。”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女儿退掉了订好的回温哥华的机票,在网上办理了退学手续,我为她在上海找到了一间音乐学校。
过去的一年多,她在那间学校学声乐、舞蹈、谱曲和乐器。每天一早上进琴房,下午才出得来,晚上回到宿舍,身子就跟散了架一样,她终于知道把“爱好”变成“职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她学得怎么样,是否有当明星的潜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确乎是快乐的。
“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追问过生命价值的年轻人。是这句话突然让我明白了,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享受美好。
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十八岁的女儿。
来年的一月中旬,她将去香港,接受一家美国音乐学院的面试。
说实在的,我的十八岁的女儿,我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怎样,就好比圣诞树上的那只礼盒,里面到底是空的,还是真的装了一粒巧克力。
(选自《2015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我”这个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一次次地问女儿,“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成长的关心与爱护。 |
B.“我”在女儿放弃颇有前途的学业,选择了当歌手时,没有干涉和阻止,可见“我”对女儿的溺爱。 |
C.“我”在女儿退学之后,为她找到一间音乐学校,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她的支持,体现了“我”的开明。 |
D.“我”为女儿理性分析了考入世界名校与当歌手的利弊得失,展现了一个理智父亲的形象。 |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16岁的女儿独自拖着两个大箱子去往异国他乡,妻子在女儿身后泪流满面,表现了妻子的软弱无助。 |
B.女儿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可以看出她对歌手这一职业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开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
C.“我”在四川大学遇到的女博士生,一直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自己的人生,缺乏主见,造成选择职业的迷茫。 |
D.面对女儿有些任性的职业选择,“我”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我”并不在意她学得怎样,只是可以肯定她是快乐的。 |
【小题3】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记叙了女儿在学业即将有成时却突然放弃学业,转而去学习音乐并得到父亲理解与支持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 |
B.“在她的眼睛里,我看见了光”“她的目光好像没有游离”,两处神态描写,表明父亲读懂了女儿的眼神,明确了她这次的选择是认真的。 |
C.文章将“我的理想”与“女儿的理想”进行巧妙对比,借以表明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定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伤害。 |
D.“我”一次次地追问女儿,“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实际是“我”有意在引导女儿,要有主见,要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
E. 文章结尾提到的“圣诞树上的那只礼盒”,是“空的”,还是“装了一粒巧克力”,表明“我”对女儿未来的成功持怀疑态度。
【小题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让生命,享受美好》一文中画线句子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