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生命,享受美好
吴晓波
每个父亲,在女儿十八岁的时候,都有为她写一本书的冲动。现在,轮到我做这件事了。“你应该还记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问你一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
第一次问,是在去日本游玩的歌诗达邮轮上,女儿小学一年级。她的回答是,游戏机房的收银员。那些天,她在邮轮的游戏机房里玩疯了。
后来,我又一次次地问她这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她又一次次地更换自己的“理想”:海豚训练师、宠物医生、词曲作家、花艺师……
十六岁的秋天,因为我和妻子签证出了点状况,初中毕业的她独自拖着两个大箱子就去温哥华读书了。妻子在女儿身后泪流满面,我对她说,这个孩子从此独立,她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工作和城市。
在温哥华,她过得不错:学会了照顾自己,有了闺蜜圈,第一次独自旅行,还亲手给妈妈做了件带帽子的运动衫。她的成绩也不错,期末得了全年级数学一等奖。我们全家一直在讨论她以后该读哪所大学。
又过了一年,我带她去台北旅行,我又问她:“你以后喜欢干什么?”她突然说:“当歌手。”这回她貌似是认真的,好像一直在等我问她这个问了好多年的问题。
然后,她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看法:谈了对中国当前造星模式的不满,谈了日韩公司的一些创新,谈了她自认为的歌手地位和市场空间。在她的眼睛里,我看见了光。
作为一个常年与数据打交道、靠理性分析吃饭的父亲,我提醒她说:“如果按现在的成绩,两年后你考进全球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大概有超过七成的把握,但是,你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你得想清楚了。”
她的目光好像没有游离,她说:“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欢。”那一刻,我打心眼里认同了女儿的回答。
在我小时候,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理想”,我写过要当解放军战士、科学家、宇航员,现在想来,这都是大人们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其实大人自己也成不了。
这样的后果很可怕。有一年,我去四川大学讲课,一位物理系在读女博士问我:“吴老师,我应该如何选择职业?”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读物理,而且还读到了博士?”她说:“是父母让我读的。”“那么,你喜欢什么?”她说:“我不知道。”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女儿退掉了订好的回温哥华的机票,在网上办理了退学手续,我为她在上海找到了一间音乐学校。
过去的一年多,她在那间学校学声乐、舞蹈、谱曲和乐器。每天一早上进琴房,下午才出得来,晚上回到宿舍,身子就跟散了架一样,她终于知道把“爱好”变成“职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她学得怎么样,是否有当明星的潜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确乎是快乐的。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追问过生命价值的年轻人。是这句话突然让我明白了,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享受美好。
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十八岁的女儿。
来年的一月中旬,她将去香港,接受一家美国音乐学院的面试。
说实在的,我的十八岁的女儿,我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怎样,就好比圣诞树上的那只礼盒,里面到底是空的,还是真的装了一粒巧克力。
(选自《2015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我”这个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一次次地问女儿,“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成长的关心与爱护。
B.“我”在女儿放弃颇有前途的学业,选择了当歌手时,没有干涉和阻止,可见“我”对女儿的溺爱。
C.“我”在女儿退学之后,为她找到一间音乐学校,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她的支持,体现了“我”的开明。
D.“我”为女儿理性分析了考入世界名校与当歌手的利弊得失,展现了一个理智父亲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16岁的女儿独自拖着两个大箱子去往异国他乡,妻子在女儿身后泪流满面,表现了妻子的软弱无助。
B.女儿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可以看出她对歌手这一职业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开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C.“我”在四川大学遇到的女博士生,一直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自己的人生,缺乏主见,造成选择职业的迷茫。
D.面对女儿有些任性的职业选择,“我”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我”并不在意她学得怎样,只是可以肯定她是快乐的。
【小题3】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记叙了女儿在学业即将有成时却突然放弃学业,转而去学习音乐并得到父亲理解与支持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
B.“在她的眼睛里,我看见了光”“她的目光好像没有游离”,两处神态描写,表明父亲读懂了女儿的眼神,明确了她这次的选择是认真的。
C.文章将“我的理想”与“女儿的理想”进行巧妙对比,借以表明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定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伤害。
D.“我”一次次地追问女儿,“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实际是“我”有意在引导女儿,要有主见,要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E. 文章结尾提到的“圣诞树上的那只礼盒”,是“空的”,还是“装了一粒巧克力”,表明“我”对女儿未来的成功持怀疑态度。
【小题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让生命,享受美好》一文中画线句子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理解和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1 04:0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知道你是谁

季明

欢送宴会,简单而又节俭,这是他的一贯作风。毕竟同事几年,有感情,在大家盛情邀请下,他匆匆喝了两杯酒,就退了场。今天是周末,他还有事要办。

夜色中,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太阳帽和墨镜,悄悄骑上自行车,去看望老人。这种装扮,别人很难认出他,几年来,每个周末的晚上,他都要去老人那里坐一坐,这,成了他的习惯。

老人,是个七十多岁、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他的帮扶对象。他到A城任职不久,在扶贫帮困“结对子”时认识的,当然,他用的身份,是某单位的一名普通党员。更巧合的,老人与他的母亲竟然是同年同月生,只是日期不同;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对母亲的记忆和眷恋,却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于是,半年之后,他不由自主地将老人,认作了干娘。

只要看到老人,他就恍惚觉得自己的母亲,依然在世。事实上,他内心深处也确实把老人,当作亲娘来对待。

老人的家,在城郊,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拐进一条小巷,借着路灯光,他远远发现,老人正站在门前。老人知道,每个周末的晚上,他必来,站在门前等候,这,也成了老人的习惯。

每当这时,他都会莫名感到温馨,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放学回家,远远看见母亲,就是这样期待地站在门前,张望和等候着他。

听见熟悉的自行车声,老人问:“是二牛吗?”二牛,是他的小名。

他赶紧跳下车,说:“干娘,是我!”

扎好自行车,他搀扶着老人进去,便开始收拾零乱的屋子。老人坐在那里,一双盲眼,一直盯着他响动的方向。半晌,收拾完毕,他泡好一杯茶,恭敬地送到老人手中,然后,在老人对面坐下来。

老人问:“听说华树调走了?”

华树,是A城的执政者,一把手。每次见面,华树,是两人必谈的话题,老人街坊四邻多,没事闲聊时,她把听到的有关华树的议论,大到对A城的发展和建设措施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小到哪条街哪条巷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都告诉他。很快,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他淡然一笑,说:“是啊,听说高升了,到市里当副市长去啦!”

老人叹了口气,说:“华树,是个好官,A城的福分哩,老百姓可舍不得他走!”然后又说:“不过,这样的人应该升官,官当大了,会有更多的百姓受益!”

他笑了笑,没吭声,从兜里掏出一千元钱,轻轻放在小桌上,说:“干娘,这是您老人家这个月的零花钱。”

每个月,他都会从工资里拿出一些钱,接济老人。

老人连连摆手,说:“我有养老金,咋能老花你的钱呢!”

今晚是来告别的,他犹豫了一下,才说:“干娘,我也要调走了。”怕老人伤心,赶紧又说:“我一定会抽时间来看望您的。”

但他却发现老人非常平静,一双失明的双眼,慈祥地盯着他,说:“我知道。”

老人站起来,在枕头下摸摸索索,拿出一双千层底布鞋,递给他,说:“知道你也要调走,就给你赶做了双布鞋,别总穿皮鞋,这布鞋啊,它养脚。”

他接过千层底布鞋,翻来覆去地看,白底、黑帮儿、针脚密实,真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是如何把一双布鞋做得这么完美,心里不由得异常感动。

老人说:“快穿上试试。”

他脱掉皮鞋,穿上布鞋,走了几步,柔软、舒适,非常合脚。

还是小时候,他穿过母亲做的布鞋,时隔几十年,又重新穿上纯手工的布鞋,心里别提有多温暖了。

老人说:“二牛,今天,你就穿着这布鞋走吧。”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走出很远,回头,发现老人依然站在门前送他,刚要说话,老人却冲他说:“孩子,刚下罢雨,布鞋不防水,别湿了脚啊!”

他大声说:“放心吧干娘,我择干路走,不会湿脚的!”

虽然路灯很亮,但道上有些地方积水,他悄悄停下来,换上皮鞋,再小心翼翼地把布鞋揣进怀里,他想,这一辈子,也不会、更不能让这双布鞋被水打湿。

这时,老人忽然喊了一声:“我知道你是谁!”

他猛地愣住了。

老人说:“你呀,就是华树!”

(选自《金山》2019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早早去世母亲的记忆和眷恋,再加上这位孤寡老人与母亲同年同月生,令他对老人的关心更深一层,甚至在内心深处把老人当作亲娘来对待。
B.老人与他见面时必谈华树,并且把有关华树的议论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都告诉他,因为老人知道他就是A城一把手华树,能圆满解决这些问题。
C.知道他要调走,老人送他一双亲手赶做的千层底布鞋并嘱咐他“别湿了脚啊”,这句话语带双关,是在含蓄地告诫他为官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D.小说构思精巧缜密,细微之处也有匠心,如“这,成了他的习惯”和“这,也成了老人的习惯”相互照应,折射出他与老人情感相连,息息相通。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老人知道“他”就是华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大学的发展
今天,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评论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如何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尽管国人对中国大学有许多尖刻的批评,尽管外国许多学者看不惯中国大学缺乏西方倡导的"学术自由",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却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百废待兴。当时,只有不到30万名幸运儿,进入不到一千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例如,我就读的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那年只招收180多名学生。这个学院后来改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几年前改为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招收 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同时, 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全国每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超过900万人。2013年, 毕业生人数717万人,是30年前的近30倍,是英国大学毕业生的16倍。
许多人说读大学很贵,但是我所了解的是学生的学费多年不变。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5000到 6000元人民币,是英国9000英镑的7%还不到。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土的成本,包括备交学费、生活费和国家补贴,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GDP, 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的学生成本,是英国本土的二分之一,是国内重点大学成本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 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这主要是得利于中国大学老师的低薪和苦干。
当然,读大学以后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外国大学生就业也很不容易,包括英国。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经济增长环境,也包括家长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当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削弱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中国大学的崛起,用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原校长, 现上海中英学院院长高原教授的话来说:"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可能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原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说:"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儿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它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宋永华还说:"不仅是九所,中国其他大学也是雄心勃知岛。"
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科研投入。如果把科研经费用好,中国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快速冲刺世界的先进水平。
从中国搞高铁建设以来,已经建成近1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了欧洲大陆所有高速铁路的总里程。
上海最新的铁路站,犹如大型的飞机场,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铁路站。外国人初见,被惊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外面的建筑,让人感觉就像西方从没有见过的巨大教堂,从这里发往北京、南京等城市的列车,奔跑的速度高达每小时320公里。
中国大学的第一团队是清华、北大,加上哈工大、 中科大、复旦、南大、浙大、上交和西交。这九所大学叫做2+7,或者是C9。第二团队就是除了 C9以外的其他985大学,包括南开、中山、重大、川大、武大等大学。 第三梯队,就是除了 985以外的其他211大学。
中国大学即将去行政化,希望今后的管理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人才,而是没有好的体制。有现在强大的科研投入,有用之不尽的广阔人才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那是迟早的事情,而不是能不能的事情。中国人需要自信,因为自信,加上苦干和巧干,才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大学质量可能比英国大学差不少,但是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中国大学是非常高效率的。
B.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色,英国大学生就业同样不容易。
C.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刊登文章,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这是对中国大学发展过快的批评。
D.30多年前海南大学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大学,现在每年招收5000多名学生,成为海南岛唯一的211大学。
【小题2】下面不属于"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把中国大学的发展比成高速铁路"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大学最近10年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过去30年,中国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同时, 原有的大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C.中国的九所精英大学有点儿像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它们的目的都是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是九所,中国其他大学也是雄心勃勃的。
D.中国大学的成长,得利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 以及每年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的科研投人。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培养大学生成本低,在中国,培养一位大学生的成本,是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中国的人均 GDP,是英国的六分之一。
B.中国大学正在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C.政府削弱企业间的差别,削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就业的待遇差别,平衡区域和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等等,都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就业的选择空间。
D.高原教授认为那些假设必须用美国模式才能办好高等教育的人是错误的。而当他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是一种新兴业态,指人们将海量、分散、闲置的社会资源通过一定平台集聚起来并反复使用,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对分享经济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分享经济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但主要是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2010年前后,随着一系列实物分享平台的出现,分享开始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之上,且物品使用权会发生暂时转移。这一变化,使分享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伴随“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脱颖而出。目前,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
交易规模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的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了出行分享、住宿分享、二手交易、众包物流、服务众包等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也增添了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
目前,分享经济方兴未艾,将在行业细分中不断演进,并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分享经济的发展正呈现新的趋势。一是形成新生态。例如,有的电商通过构建“商品网上批发平台+会员大数据+商品消费+实体经济+产业链金融”的生恋圈模式,形成新零售电商体系,促进商品交易、流逼和消费。二是拓展新就业空间。在分享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就业岗位,未来身兼数职以及从事自由职业的就业者会越来越多。三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传统的实体经济企业也在围绕自身优势推出分享经济应用,推出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出行类、医疗类手机软件。四是催生新盈利模式。除了传统的交易抽成和广告盈利模式,部分平台已经在探索新的盈利空间。比如,经营出行分享的电商通过打车服务平台开展新车销售等业务。
作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涌现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草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将有效提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们生活,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草、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军、陈聪《分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让社会闲置资源集聚起来并实现新的供需匹配,以有偿方式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B.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与移动互联网同步产生,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
C.移动互联网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
D.分享经济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阶段,概述了分享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大量事实,阐释了分享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文章详细介绍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从中可见作者对分享经济发展的乐观态度。
D.文章先介绍分享经济的概念,然后将分享经济的利弊加以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缺少海量、分散、闲置且可反复使用的社会资源,分享经济就难以获得迅速发展。
B.分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运行方式,对闲置资源持续进行优化利用。
C.通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分享经济可以重构社会关系,进而增添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
D.作为涌现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加快驱动多方面的革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杨延文

①几十年来,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守艺术的价值乃创造。

②生活是美好的。画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艺术感觉。现在许多画家图省事,以拍照代替写生,但人的眼睛的视域和观看方式,是相机所无法替代的;画家在现场对艺术感受的捕捉,更是后期根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所无法弥补的,须知无论摄影技术多发达,拍照片都无法代替写生。现在人们对“个性”特别看重,都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了这些,有些画家甚至连生活都不要了,这是不对的。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也只有融入生活,具有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语言,符合时代要求,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③画画的人还要重视理性思考。我个性要强,在艺术上更不屑拾人牙慧。我一向认为,艺术本来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除不需要的,立别人干不来的,那中间就有你了。尊师吴冠中先生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意境,他一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创造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又从董寿平、李可染、亚明、许麟庐等中国画大家那里受到启发,努力在中国画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与已有艺术风格保持距离,尝试突破前人的格局。

④书画家还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因为只有具有艺术才能并能够珍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历史证明,一个翰墨家,不磅礴睥睨,没有凌厉百代的雄心,岂能在艺坛立足?就像著名书画家林散之所说,书画家必须“争千秋”!

⑤珍视艺术才能,就是珍视艺术标准和艺术创造力。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嘴一份,手一份”。“嘴一份”是要能说出有足够影响力的话语;“手一份”是手头必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给后人留下作品还不够,还要留下思想。历史上的艺术经典,其主要特征便是能够给人以启示,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创造力和前瞻性。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因此,我也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反对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时时尝试创新。因为任何一种传统的技巧或表现方法,都无法承载今天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对艺术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按照时代精神出新,艺术才能完成应有的使命。

⑥如今,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却在误导群众:一些画家有“山寨王”思想,自己擅长什么就说什么好;一些画家成了“礼品加工厂”,市场需要什么创作什么;一些展览一味求大;一些作品一味求大;再加上批评家失语,以及艺术品市场炒作等问题,艺术的普及工作,常常非但不能提高群众的审美,反而影响人的艺术判断力,令艺术标准似乎更加模糊……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时间是判断艺术的最好标尺。

⑦要有所创造,艺术家还需要一些质疑精神。上世纪80年代,我曾对传统山水的“三远法”提出质疑,认为这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桎梏。随着地球村越来越小,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画家应该有意识地从已有的经验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我崇尚活学活用。借助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路非常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缚,要有所创造,必须从中挣脱出来。在这方面,我总结出一句话:延续是必须的,创造是根本的。要善于吸收,更要善于进取,即便是个人艺术面貌已经形成,也要不断探索艺术创造的深化。

⑧新时代呼唤全新的艺术作品。当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应该呼唤,艺术创作回归艺术的本源,艺术家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返璞归真。艺术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我相信,这个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这个珍珠,是新的作品,也即明天的经典。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更多艺术精品。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8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呼吁艺术创作回归生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
B.作者在艺术上不拾人牙慧,认为要有理性思考,对于前人的风格要有破有立,突破前人的格局,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
C.作者对著名书画家林散之“争千秋”的理解是,书画家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具有凌厉百代的雄心,这样才能在艺坛立足。
D.当代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书画家要根据市场需要创作自己擅长的作品,从而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引出观点: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
B.作者列举有些画家以拍照代替写生,追求所谓的个性的错误做法,旨在证明生活是美好的,艺术家要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C.作者列举艺术从业者误导群众的诸多做法,从反面证明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
D.作者认为山水的“三远法”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是一种桎梏,是为了证明艺术家的创造性要有质疑精神。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中画线句“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否会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手中。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严勇《人工智能安全问题及其解决进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安全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类是否拥有充分的控制权,以确保其是安全可靠的工具。
B.人类智能拥有自己的优势,人工智能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在认知能力上是比不上人类的。
C.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从发展现状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这也要求人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强调人类应该对人工智能有控制权。
D.对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应该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