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l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二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议论、描写为主,用写实的笔调描绘湘西特有的美丽风情与温情,表现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B.文章说“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形象地表明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
C.文章引用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他的评价,目的是突出沈先生在生活中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爱。
D.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来叙写自己的感悟,启迪人们应该像沈从文一样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小题2】文章多次写到“虎尾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要坚持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沈从文为坚持自己付出哪些代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1 05:3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漫步在诗的郊野
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的精练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要的一道“工序”(对于别的文体,这不是必需的,因为它们通过详尽的文字尽可以把内容讲清楚)。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下面是臧克家的《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的坚韧的毅力的赞美。
由于诗歌极精练,我们在欣赏时,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意,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国之君的愁,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惆、失落情怀的愁。
【小题1】作者说:“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要的一道‘工序’。”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道“工序”的过程。
【小题2】作者认为诗歌欣赏中“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试对“稳定性”和“随意性”作简明阐释。
【小题3】第三段作者举李后主的词句,所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小题4】作者认为诗歌欣赏是读者的“重新创造”,纵观全文,概述这种“重新创造”的特点。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关键在于读懂字句,理解诗句的含意。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既表现了“老马”坚韧的毅力,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前一句实写,后一句虚写,所以作者说是“情寄东篱之外”。
D.《枫桥夜泊》以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出江天秋色,引人入胜,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E. 古往今来,多少人吟诵“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愁”的具体内涵却不尽相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画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这种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生成了中国绘画的本质哲学观,并由此生发出中国画丰富多样的独特表现方法;二是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虽然文人画重写意简笔,但仍有写实工笔的意蕴存在于中国画的形式和精神之中,否则,中国画会完全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写实手法,而西方之古典写实方法在中土也会水土不服。无论是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教学与创作体系,还是周昌谷、方增先等人的新浙派人物画,都较为成功地将西方写实因素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推动中国画的现当代革新和发展。如果中国画本身没有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这种结合就没有基础,这种革新也就不会成功。

中国美学精神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先秦至汉魏美学,将诗歌、音乐和书法都看成是心灵意志和情感的表达。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虽然主形和重形,但是我国的心志论和情感论美学精神,对于绘画仍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观照”,以及南朝宗炳的“畅神”和谢赫的“气韵生动”等观念中。顾恺之、宗炳、谢赫都是著名画家,他们在强调写形、象形的同时,还注意到写形状物的精神表达,即更高的精神与心志内容的要求,就是要以形“写神”“传神”,还要“畅神”,借以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气韵生动”。

对“意”的表达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苏轼进一步发展了士夫画观即文人画观,强调以画达意,以诗适情。而到元代倪瓒,更鲜明地提出“聊以写胸中逸气”。此外在创作中,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五代董源、巨然,到宋代文同、苏轼、米芾,再到元四家、吴门四家、清四王,水墨写意,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主流画科和主要表现方法,那么写意自然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中国画家和理论家是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由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表情特点,所以在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引入到中国时,林风眠等人开辟中西结合的另一道路,即将中国写意笔墨同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相结合,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象物写形及水墨写意的双面特征,既辩证地解决了创作中的主客体精神哲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中国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以至20世纪初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之中,既能够吸纳西方古典写实和素描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水墨人物画,又能够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抽象以及立体主义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节选自陈池瑜《中国画的本质:写形兼写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会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手法是因为中国文人画看重写意简笔,强调以画达意。
B.中国画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为新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C.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到汉魏六朝,虽然出现了心志论和情感论等观念,但整体还是强调写形、象形的。
D.在理论上,苏轼等人强调文人画观;在创作上,王维等人强调水墨为上。水墨写意成为主要表现方法,写意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国画的本质特质主要有两点;其中本文着重于论述第一点,即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
B.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
C.文章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了水墨写意是如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质。
D.文章立足于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以林风眠等人创作新派国画的例子,论证了中国画的包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所以对中国画而言,最重要的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发挥伦理作用。
B.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追求的最高的美学标准是“气韵生动”,因此“畅神”比“写神”“传神”更重要。
C.正是因为中国画家和理论家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因此中国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
D.得益于中国画的包容性,中国画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坚守中国文化和引进西方文化,这两种观念的拉锯战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论述的潜在轴心往往是以下四个概念: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传统、现代。理论家习惯的组合多半是: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现代相提并论。这是相互批评的两套辞令,使人们对“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或者“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耳熟能详。然而,这种争论似乎存在盲区:为什么许多人不习惯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联结起来?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的现代进程不是一个最大的历史事实吗?这种状况至少表明,隐含于中国文化内部的推动历史的创新能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必须承认,儒家学说中隐含的复古倾向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孔子推崇尧舜,提倡周礼,周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之后,以古人为楷模更是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集体无意识。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超稳定”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不存在创新的基因。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批评家曾经对文学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做出了种种论述,例如“通变”的思想,例如“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惟陈言之务去”。有些时候,中国古代批评家采用的理论策略是,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例如始于唐代的古文运动。韩愈等文学家倡导先秦两汉的古文,力图突破雕琢的骈文,开创更适合时代特征的文风。这种理论策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异曲同工。相对于批评家的观念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创新意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文学不可能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发展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可能留下一部如此灿烂的文学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我们向古人学习什么?这个问题是对今天的理论家的考验。许多人觉得中国文化就是“传统”乃至“复古”的化身,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古人身上的创新能量。一个奇怪的例子是,一些文化名流对于简体汉字十分不满,他们以倡导繁体字作为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方式。然而,纵观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或者草书,简化文字是古人的一项长期工作。日益复杂的社会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文字交流,而缓慢的书写速度成了明显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一次次地大胆改革文字。令人惊奇的是,每一种新型文字都在古人手里发展出优美的书法艺术。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只能模仿一些古人遗留的外在形迹,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
(选自《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着能够推动中国历史的创新能量。
B.儒家学说中的复古倾向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
C.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不可能拥有一部灿烂的文学史。
D.倡导书写繁体字是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

周志雄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它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并称为当今四大文化奇观,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新文学谱系是不同的。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主要吸收了古今中外通俗文学及影视、游戏、动漫等大众文化的经验。

中国网络文学道路已经显示出其独创性。中国现代文学主张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也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鲁迅、巴金等人的小说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创作了现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作品。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所处的国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经济现代化社会程度越高,通俗大众文学越繁盛,大众文化产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网络文学在中国繁荣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土壤。当下,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杜会现代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以颇具时代性的轻松故事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学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从表面上看,那些数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故事多是想象性的,但从小说内在的气韵来看,作者在和读者互动中更新作品,与读者的情感是同声相应的;并且网络小说也有贴近现实的类型:那些婚恋小说,写尽现实中一地鸡毛的故事,把历史转型期人们的情感困惑等展示给读者。

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同质化倾向严重。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能成为当下文化奇观,主要得益于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B.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主张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
C.网络文学的繁荣兴盛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密不可分。
D.网络小说要想打造精品,满足读者的需要,就不能借用现有小说套路来更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网络文学的独创性。
B.文章第三段从分析网络文学繁荣兴盛的社会背景入手,论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C.文章以网络婚恋小说写现实中一地鸡毛的故事为例,论证了网络小说也有贴近现实的。
D.最后一段在得出网络小说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结论后,论述了如何提高网络小说的质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网络文学能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加大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就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B.网络文学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C.有些想象性的网络小说所体现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是相应和的,因此能满足读者的情感诉求。
D.网络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才能使网络文学更好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市
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一样。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贵。”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
“老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的。”
“哪村?”
“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15。”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人们睁大眼睛。
“15。”姑娘重复道。
“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
“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白了姑娘一眼。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一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墨西哥。——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我要买。”
“唉,你买它做什么!”
“你买它做什么?”
“我看。”
“我也看!”
人们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
“你是哪个村的?”
“严村的。”
“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
“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
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他还想说什么,那老头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
“你要那么说,我出14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看在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风波”“花市的趣闻”等。
B.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讨价还价的矛盾;二是年轻干部和老农、卖花姑娘间的矛盾:年轻干部蔑视农民与老农与买花姑娘保持自尊的矛盾。
C.年轻干部人在农村却蔑视农民,对上级却竭力奉承讨好。达不到目的时,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讥讽农民,人格低下。
D.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10元买一盆令箭荷花的事例,反讽人们生活稍有改变,就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小题2】小说中的卖花姑娘蒋小玉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卖花姑娘最后以10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仅仅是为了打抱不平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