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偏爱白菜香
拱振秋
①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每一张饭桌上都有它的倩影。那年代,我每次放学回家盛好米饭、面条或玉米糊、山芋等之后,往桌上一看,就会不懂事地嘟哝一句“又是萝卜白菜”。可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菜几乎是天天有的菜。
②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吃惯了大鱼大肉,只是偶尔才会想起它,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白菜与寻常百姓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又有“清白、耐寒”的外形内质,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无论南北,白菜皆是一种极为平民化、大众化的蔬菜,价廉面物美。嫩绿的叶子,洁白的菜秆,朴朴素素的色彩,青白对比十分醒目。古人对它有着很高的评价,曰:大味若淡,淡淡的甜,故而你不会吃厌吃膩,除做菜肴外,因性寒,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颇为推崇。
③我常把白菜当做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白菜叶煮豆腐,菜秆炒豆腐香干,还有菜花烧豆腐角。这些皆是母亲的拿手好菜。白菜经过风霜雨雪后,其涩味淡了,甜味却增加了,用菜油先把嫩脆脆的菜炒蔫后,再把豆腐切成细片,错盖在白菜上,小火煨几分钟,可盛在盘子里吃,白菜味、豆腐味、菜油味混杂于热气之中,闻之让人垂涎欲滴。
④那个年代,冬季蔬菜匮乏,腌菜便是大家围炉争食的美味佳肴了。我家乡的白菜有几种,有高瘦秆细的白秆菜,低矮的油灯菜,租壮的大白菜,还有入冬便泛红的雪里蔬菜等,我们都称为白菜。瘦高的白秆菜和雪里蕻为最佳的腌菜原材料。母亲腌菜总是把晾蔫的白菜一层接一层地放进那只数十年不变的菜缸,说是老缸腌菜最能入味。铺一层白蕖便撒层粗盐,盐放多少,看母亲的分寸,再将白菜一层层踏透,最后,用几块干净光亮的鹅卵石把白菜压实,经过10多天浸渍,便可以取食。腌菜炖水豆腐,是大人、小孩都很喜欢的美餐,似乎白菜味、腊味、雪味融于一体,味道鲜美可口,真的是唇齿留香啊。
⑤我进城后,仍留恋这样的时光。每年春秋之际,总喜欢在荒废的花池里播上一点“苏州青”,这种菜据查学名叫“矮脚苏州青白菜”,长成后,虽然矮墩墩、胖乎乎的模样有些“愣头青”,但其在下霜后.顿然富有美感,其外形平冠束腰像百合花,而绿色的椭圆叶片向内微微弯曲,像一只只装着雨露的翡翠般碧绿的勺子,实在是美妙,采两棵洗净,与腊肉同炒,白菜油亮油亮的,渗透出来的脂油仍会挥发出那种独特的芳香,我也情不自禁吟出画家方仲华题的一首诗:“心洁偏爱菜根香,何须珍馐佐飞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从朴素中留造出的生活情起,真的甜美。
⑥小小白菜虽然很平常、很朴素,但她的故事却脍炙人口。
⑦明末江苏句容县的笪继良,就任江西铅山县令时,曾绘一株叶肥秆壮须茂之白菜,并题款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然后请石匠刻于碑上,以为自诫,这便是有名的“白菜碑”。
⑥清末画家吴吕碳,对白菜亦情有独钟,他出身于农家,曾与田垄菜圃相守,面白菜更是得心应手,形神俱备,他画白菜,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从菜園学来的。不光是笔墨上的功夫,笔端还带着一种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是来自泥土和白菜身上散发出来的精气神。所以他画出的白菜很大气,淡墨写茎秆,彩墨写绿叶,构图极为简洁,很有平民味,又脱俗不凡,趣味无穷。他曾画一株带根的白菜,配上一个带根的红萝卜,题曰:“咬得菜根定,天下何事不可为?然这菜根辣处亦难咬,却须从难处咬将去,”画与愿款升华出一种人生哲理,振聋发聩。
⑨人们从吃白菜之味、闻白菜之香,品出人间之世味。我酷喜白菜,因为它们常常带给我欢乐和希望,甚至可以忘掉许多痛苦和烦恼。每当忆起家乡小巷“卖菜喲,小白菜……”的叫卖声,记忆中的声音总是那么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少想起白菜,但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对它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大味若淡,让人百吃不厌。
B.“我常把白菜当做豆腐的情侣,在我的家乡,她俩几乎形影不离。”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法,形象地告诉读者白菜与豆腐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搭配。
C.第④段,作者回忆了母亲腌菜的详细情况,意在告诉人们如何腌制白菜,如何制作腌菜炖水豆腐这道菜。
D.“心洁爱菜根吞,何须珍馐佐飞。人间自有清白在,莫道世俗少芬芳,”这首小诗托物自志,进出了作者偏爱白菜的真正原因:爱白菜的清白高洁。
E. 吴昌硕对白菜也情有独钟,他为自己所画的白菜百的题款,一语双关,寓意深刻:人能吃得苦,方能做成事;到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方能解决困难。
【小题2】文中叙述笪继良“白菜碑”、吴昌硕白菜硒及其题款有何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偏爱白菜香”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1 06: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待馒头

经历过1960年前后饿肚时期的父辈们,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无法体会的。

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奶奶是个刚强勤俭的人,她不容许家里任何一个人糟蹋粮食,包括她视若宝贝疙瘩的我。她可以容忍我身上的许多毛病,唯独看到我胆敢扔一点吃的,她的烈性子就会发作,即便年纪那么大了,仍能把我骂得无处躲藏,同院儿住着的叔伯婶娘们也不敢插一言。有了剩饭,奶奶就把脏了的喂了猪羊,干净的留下,热了继续吃。还让我吃,我不吃,奶奶就会讲那些年没吃没喝的时候有多艰难,讲着讲着就会落泪。我皱着眉头吃上几口,奶奶会欣慰地摸摸我的头,张着没牙的嘴呵呵笑。

多年以来,为了生活我四处奔波,每有奢侈的时候,我就会羞愧不已,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心底总会惴惴不安。正因为如此,我不敢糟践一点粮食,也看不得别人对粮食的糟蹋。

那一年在一个矿区做工程,管理后勤的是五大三粗的一个人,我带来的几十号人,吃喝拉撒都是他负责。包工队的生活是艰苦的,饭菜不会好到哪里去。刚进工地的第三天,中午刚吃完饭,管后勤的便喊我,我不知道啥事。他领着我转到活动板房的后面,指着散落在杂草丛中大小不一的馒头块儿,说:“你看看,你们那帮人干的事儿!”

 “你们那帮人”这五个字像伸开五指的巴掌重重地打在我的脸上,我感觉到我的脸颊火辣辣的,虽然我与他很多时候常起冲突,但工友们把吃不完的馒头随手乱扔,这是谁都不会容忍的。

晚上收工回来,在开饭前,我着重把这件事跟工友们讲了一下,并且定下规矩:打饭的时候,吃多少打多少,绝对不允许再有倒饭菜的行为,如果发现,那就自己捡起来吃掉,再不行,就直接扣工钱。

第二天午饭过后,我走进活动板房时,板铺上赫然扔着半个馒头,我不由得火从心起,刚定规矩,就有人不当回事儿!

“这是谁扔的?”我拿起那半个馒头,环视着板铺上或坐或躺的工友们。

“是我,姐夫!”从最里头的板铺上下来一个后生,我一看,差点气懵——是我小舅子。

这不是成心出洋相么!

“把它吃了!”我把那半个馒头伸到他面前,口气不容置疑。

小舅子脸涨得通红,板房里的气氛有些闷,板铺上几乎所有的工友都坐了起来,表情各异地看着我和他。僵持了大约两三分钟,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心里却是波涌浪滚,起伏不定。这半个馒头总得有一个人吃下去。可是他丝毫没有要把那半个馒头吃下去的意思,我又不能再逼他了,我定的规矩那就我来履行好了。

“你不吃是吧?那好,我替你吃!”我把馒头放到嘴边咬了一口,又咬了一口。

他委屈地说:“我不是专门扔的,掉地上了,我拾起来搁铺上的,沾上土了!”

我没言语,只是一口一口地咬着馒头,他突然一把把馒头从我手里夺了过去,一下子塞进嘴里,噎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事后,有工友说不就是一个馒头么,何必过不去呢?我只问他的父辈们是干什么的,他又是吃什么长大的,他无言以对。是的,一个馒头是微不足道,现在连乞丐都不要。而我认为,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馒头的事,这是一个人的良知和道德。

有一回我接小儿子放学回家,经过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处工地,活动板房前的空地上,一群民工正在吃饭。儿子指着民工手中硕大的馒头,问我那馒头怎么那么大啊!是啊,看着那一排排熟悉的活动板房,那熟悉的大馒头,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都会勾起我许多以往的记忆。我给儿子讲我那些年的经历,吃大馒头,吃大锅菜,睡工棚的日子,我告诉他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每天丰富的饭菜,吃饭的时候别挑肥拣瘦。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很遥远,与他的生活毫无丁点关系。

日子在继续着,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更好的引出了下文奶奶对粮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告诉我们,不应该忘记父辈们所经历的艰辛,不能失去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B.“我”吃了小舅子掉在地上的馒头,主要是因为我不敢糟践粮食、看不惯别人糟蹋粮食,而不是就因为怕出洋相。
C.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层次清晰;行文中多处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D.“我”给儿子讲那些年的经历,儿子“切”的一声,一脸的茫然与不屑,从侧面写出了时代的变化。
【小题2】文章第2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说“我过着衣食不缺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是吃馒头长大的”,这句话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他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但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因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人民能够公平公正地对他加以评价,他深为感动。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之情,为自己没能尽孝深表懊悔,并表明来世一定要报答保姆的愿望。
C.艾青善于从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汲取创作的激情,由此创作的《向太阳》和《火把》鼓舞了不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艾青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是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人,可以说他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
【小题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一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二是突出地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B.因为他的诗歌中,既有过于凌虚的篇什,又有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的篇章,所以人们对艾青诗歌的评价有褒有贬。
C.因为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所以艾青的诗歌和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
D.“我的一生都在探索”表达了艾青在诗歌领域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艾青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人们像他一样去追求。
E. 作者认为艾青的作品像太阳一样有着永恒的魅力,像太阳和火把一样给人温暖、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他的诗作感情充沛,激人奋进。
【小题3】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前不久,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时,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第一批40名预约观众,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也正式上岗。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以后,在公众间掀起了一股“文物修复热”。很多人期待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有更直观的了解。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是有多个维度的。它既包括对普通预约观众的开放,也包括对外招募志愿者。由志愿者从事文物医院的讲解工作,使文物医院在开放的同时,专职人员的工作不受影响,日常业务运转正常进行。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缺口,成为限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专业人才稀缺,文物保护工作本身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保护和开放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选择把有限人力用于保护工作,影响了文物在公共文化与教育方面发挥价值。显然,招纳一批高水平的文保志愿者队伍,有利于解决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在文物保护利用上,既需要有高深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型人才,也需要面向大众、立足于公共传播的普及型人才。在公众与专业文保人员之间,志愿者能够搭建传递知识与美的桥梁,把深奥的文物知识传播出去。志愿者还可以成为专业文保队伍的后备军。
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首开先河,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博物馆招募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常年活跃着一批经验丰富、技能可靠、知识渊博的志愿者。现阶段,我国文保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志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整体上还有待加强。前不久,一些志愿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在陵区内搜寻石刻残件并将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就引发了社会争议:这种私自搬动文物的行为是破坏还是保护?其实,文保志愿者的工作,不是简单地维护秩序、引导参观等浅层次职能。作为文物讲解人员,志愿者本身就应当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而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据报道,故宫文物医院招募志愿者,在筛选简历的基础上,开展了多轮面试。这些志愿者都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从对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的“画像”来看,首批25名志愿者能够较好地满足故宫和参观者的需求。
鉴于文物保护的专业性,志愿者与专业文保机构必须紧密联系,携手并进。对于文保机构来说,需要学习先进理念,建立和维护一支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只有紧密联系各有特长、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才能帮助文保机构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有志于投入文保志愿工作的人们,在释放一腔热情之前,不妨先评估一下自己应具备的相应能力。
(选自人民日报《文保需要高水平志愿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前,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首批预约观众,对外招募的文物志愿者也正式上岗。
B.文保志愿者是应国内文保工作者紧缺之势而产生的。
C.文保志愿者不仅是文物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专业文保队伍的储备力量。
D.文保志愿者光有足够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文保志愿者,而且招募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
B.“文物修复”掀起热潮,说明我国的志愿理念已深入人心。
C.目前,我国文保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但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
D.文保志愿者的招募,扭转了文保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愿者的加入,为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与专业文保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助力。
B.在陕西咸阳唐崇陵的“走陵”活动中,志愿者的工作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C.文物保护工作极具专业性,因此要对志愿者及相关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文物医院,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传播文保知识,推进文保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小题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关烟事
方方
因为家里没有人抽烟,故而对所有关于烟的话题都无甚兴趣。有朋友赠书一册,名为《第五种威胁》,谓战争、饥荒、瘟疫、污染为人类的四种威胁,而第五种威胁便是烟草。这样一读便甚觉紧张。好在很快这紧张感便在转念中消失。因为我家橫竖是没人抽烟的,威胁不威胁不干我事。如此便又放下心来,坦坦然然地过日子。依然不介意香烟何牌子好何牌子不好,更不关心,它涨没涨价以及怎样识别真烟假烟之类。
前不久到贵州开笔会,贵阳烟厂接待并领我们参观车间。参观时许多人都说贵烟如何好如何有名望。我却一片茫然:我怎么从来也没有听过有贵烟这一说呀?显然这话说得太外行了,令在场的人尤其是烟民们都笑了,那笑意仿佛说没吃过猪肉未必也没有见过猪跑吧?
不识赫赫有名的贵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回到宾馆,想想这事,心说自己竟然是一个烟盲了?便觉得好笑。自笑间,不由回想往事。一想就觉得自己当年也同烟打过不少交道。
记得我父亲也是抽烟的人。他常常抽的是“飞马”或者是“大重九”,似乎还有“白金龙”什么的。那时我小,对父亲的香烟毫无兴趣,但却热衷于收集香烟盒,故而也知道“老刀”“哈德门”,甚至还晓得老百姓当年因“老刀牌”烟盒画的是个持刀海盗,故称“老刀”为“海盗”烟。就凭这,不能不说我对香烟颇有了解。像所有烟民的子女一样,我也常常肩负为父亲买烟的重任。只要,父亲一声召唤,不管乐意不乐意,都得颠颠地奔入商店,而跑腿的报酬也就是得两个空烟盒。
有一阵子,市场上突然没什么烟卖了。不要说“飞马”“游泳”这一类烟,就连最便宜的“大公鸡”都是购者如云并且难以买到。这就急坏了父亲这样没有烟抽就不自在的烟民。起先父亲将他好不容易排队买来的烟一分为二,每次都只抽半支。这样抽过几次后,在高中读书的我二哥便说这样的抽法实际更浪费,因为这一来就有两个烟头,两个烟头加起来等于丢了半支烟。父亲一听大悟,又改为每次抽一半即熄灭,可是抽得一半时,往往舍不得熄火,有时边工作边抽烟,根本就不记得熄火。只是待到一支抽完,才后悔于自己的“超抽”。因此,父亲的香烟怎么也赶不上他抽烟的速度。在香烟断顿的时候,父亲便犹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的痛苦就是我们全家人的痛苦。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便给我和哥哥们全都派上了买烟的任务。只要听说哪家商店可能有烟卖,母亲便凌晨四五点将我们叫醒驱我们出门。等我们摸着黑跌跌撞撞到商店时,那里多半已排上了不少烟民或烟民的儿女们。当时排一次队只允许买两包烟,我和哥哥便重复排队,几近中午回家时,往往能买一条多。虽然也只是档次最低的“大公鸡”什么的,可对父亲来说,也已相当满意了,为此他总是十分开心。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且偶尔对母亲说养儿女养到这时候就有收获感了。只是在父亲得意之时,他能干的儿女们多已因倦得歪倒在床上。
记得那时在黎明中排队的我,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等将来我有了钱,一定给父亲买很多很多最好最好的烟,让他过足烟瘾。只是可惜,在我有了这样的能力时,父亲却早已离我而去。正是因为父亲的早逝,使我不再有与香烟打交道的机会,因此我就成为了一个对烟事茫然无知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有关烟事”为题,通过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嗜好来怀念父亲,不同于一些只写体现传统美德的相关事情来怀念父亲的文章。
B.文章第二、三段写“我”到贵州开笔会,进而写到贵烟,看似闲笔,实际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是引起“我”对父亲的回忆的触发点。
C.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属于次要人物,只写到她支使“我们”去排队买烟,对于刻画父亲这个要努力工作养活家人的一家之主起着反衬的作用。
D.文章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如“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这一细节,就写出了“我”买烟起得早、排队时间长,又写出了对父亲的孝心。
【小题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蕴。
(1)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
(2)(父亲)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和蕴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