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乡 愁
罗黑芷
写了《死草的光辉》已经回到十四年前去的这个主人,固然走入了淡淡的哀愁,但是想再回去到一个什么样的时候,终寻不出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并非是十四年以前的时间的海洋里,竟看不见一点飘荡的青藻足以系住他的萦思,其实望见的只是茫茫的白水,须得像海鸟般在波间低徊,待到落下倦飞的双翼,如浮鸥似的贴身在一个清波上面,然后那仿佛正歌咏着什么在这暂时有了着落的心中的叹息,才知道这个小小的周围是很值得眷恋的。谁说,你但向前途寻喜悦,莫在回忆里动哀愁呢?
呵!哀愁也好,且回转去罢,去到那不必计算的一个时候。那时候是傍晚的光景,我不知被谁,大约是一个嬷嬷吧?抱在臂里,从后厅正屋走到前厅回廊,给放下在右手栏杆边一个茶几上站住。方从母亲床上欢喜地睁开来的一双迷蒙蒙的小眼睛,在那儿看见一个穿蓝色竹布衣衫的女人,是在我小小的心中觉得一见面便张手要伊拥抱的女人。我从旁边不知又是谁的手里喝了一口苦味的浓茶,舌头上新得了一种苏生的刺激,我立刻在这小小的模糊的心中感觉了:这是我家的七月的黄昏。
回转去罢,房屋依然是那所古旧的房屋,在那条有一个木匠人家管守入口的短巷左边;落雨的时节,那木匠饲养的三只斑鸠便在檐下笼中咕咕地叫唤,时候却仿佛是五月。祖母在伊静悄悄的房中午睡;父亲的窗子里似乎有说话的声音;我的一个伴侣——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叔母生的——不知到哪里去了;母亲也不见;我独自在后院天井里蹲着。那从墙边和砖缝里挺生出来的野草,有圆叶的,有方叶的,密密的,疏疏的,不知叫做什么,衬着满阶遍地的青苔,似乎满院里都是绿色的光的世界。
回转去罢,回转去罢,这回仿佛在一个暮春的夜里。母亲坐在有灯光的桌前和邻家的姆姆安闲地谈着话。一个姑娘背靠着那窗下坐着。伊是我的姐姐,这是母亲教我这样称呼的。当伊站立起来的时候,伊仿佛比我高半个身躯,听说是要说人家了,因为是十五岁的女孩儿呢!姐姐抱我坐在伊的膝上,伊用面庞亲热地偎傍我,偏起头看我,摇我的肩膊,抚我的头发,喊我做“赫弟!赫弟!”我痴痴地瞧着伊的那笑眯眯但是而今我记不清楚了的尖尖的脸。虽然伊的身影很模糊,我细细吟味,如掣电般我便又站在伊的面前了。
隔着彭蠡的水,隔着匡庐的云,自五岁别后,这一生认为是亲爱的人所曾聚集过的故乡的家,便在梦里也在那儿唤我回转去。回转去罢,我而今真的回来了:你无恙么?我家的门首的石狮,我记得我曾在你身上骑过;你还被人家唤做秃头么?可怜的癞子徒弟,那些斑鸠又在叫唤你喂食给它们呢!这真是了不得,我还握着四文小钱在手中,听见门外叫卖糯米团子的熟悉声音来了,我便奔向大门去:
糯米团子,一个混糖的,一个有白糖馅的!”
很甜,很甜,妈妈,您吃不吃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幼年在故乡仅生活了五年,回忆中故乡的生活情景都是童年印记,成年人的绵绵感情,借助天真孩童的眼睛潺潺流淌而出。
B.文章首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思乡的心曲:要让思绪重回故乡,却又难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C.文章第3段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静悄悄而又充满生机的场景,作者虽独自一人,却陶然自得,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快乐。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将其融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用真挚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一种美妙的境界。
【小题2】文中反复出现“回转去罢”,请结合全文简析其作用。
【小题3】请赏析文章末尾的划线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6 05:04: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苟利国家生死以 苍穹大业赤子心
石磊 蒋建科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一位名叫梁思礼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享年91岁。
这位老人,身上有太多标签:梁启超之子、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老人的人生格言。不管什么时候,老人都说,“所有事都是从爱国出发”。
心怀“工业救国”梦想,学成归国
读完高中后,梁思礼申请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嘉尔顿学院的奖学金。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中值钱的物件,凑了400美元给儿子作路费。
心怀“工业救国”的理想,梁思礼寒窗苦读。留学期间,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于1949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拿到了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载着一批在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梁思礼便在其中。他随身携带了一个无线电收音机,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新闻。消息传开,学生们欣喜若狂。当听到国旗是五星红旗时,大家便找来一块白床单用红药水染红,自己制作了一面国旗,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长征二号”连续将23颗卫星送上天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10个室主任之一。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厂房,很多技术人员甚至连导弹都没有见过。
令梁思礼永远难忘的是1962年的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当时他站在离发射阵地仅两公里的吉普车旁,导弹刚起飞就掉了下来,距发射点只有300多米。梁思礼立即奔向爆炸地点,望着深深的大坑,心痛万分,几天吃不下饭。
在这次试验前,他与快分娩的妻子赵菁告别时说:“若生男取名‘凯’,若生女取名‘旋’。”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给女儿起名“旋”,他相信今后一定会成功。果然,1964年,梁思礼作为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一举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因一根导线断开而坠毁后,梁思礼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自1975年后,“长征二号”连续将2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地送上天。
将“最强”大脑装进“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设计方案开始于1965年,“东风五号”要求目标打击精度更高,首先就要改变过去的制导系统,运载火箭研究院专门组织了方案讨论会,重点对捷联式制导方案和平台—计算机方案进行研究。
经过反复权衡,梁思礼决定在“东风五号”上采用这种制导技术。平台—计算机制导技术的关键是要有运算速度快、小型化的弹载计算机,也就是集成电路计算机。
任务落在了梁思礼领导的团队身上。受当时工作条件限制,大量数据只能靠手工穿孔纸带输入,运算一次要花很多时间。为了赶时间,办公室里白天人人伏案,夜夜灯火通明。1966年9月,一台全部国产的22位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弹载计算机终告完成。
很难相信,“东风五号”洲际导弹上使用的第一台弹载计算机,竟然只有12条指令,没有乘法、除法指令的算术型增量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近两万次的水平,存储量只有768个字,制导计算完全是通过增量的累加得到全量的。
1971年9月10日,我国装备这种弹载计算机的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进行首飞试验,一举成功。
“80后志愿者”,用一生兑现爱国诺言
梁思礼非常喜欢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名言:“人生并不是短短的一支蜡烛,而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一支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把它交给后一代人们。”耄耋之年的梁思礼,当起了“80后志愿者”。
2006年到2012年,梁思礼以“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为题,先后为北京十几所著名高校的师生讲课。他曾经多次讲过的一个故事,震撼了青年学子的心灵。
“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当年我们一起留学,毕业后,我回国了,他留在了美国。他是跨国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曾是航天部的总工程师。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着高级别墅,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有人曾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于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选自2016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83年,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愈加凸显,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刘茜《梁思礼:可上九天揽月》)
【小题1】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礼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但导弹研究经验的缺乏和客观条件
的限制,直接导致1962年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失败。
B.“东风五号”洲际导弹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最终的首飞试验成功,仅用了六年左右时间,这其中凝聚了梁思礼及其领导的团队的无数心血。
C.作为第一代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与时俱进,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倡导软件工程化,对后来提高载人宇宙飞船的可靠性、安全性起到很大作用。
D.梁思礼虽然在我国的航天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却依旧不改赤子之心,用一生时间兑现爱国诺言,从来没把个人的待遇放在心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靠母亲变卖家中一些值钱物件所得的400美元和自己读书期间的勤工俭学所得,梁思礼才得以到美国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
B.作为导弹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梁思礼创造性开展工作,成绩显著,贡献巨大,因而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
C.为了在“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研制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梁思礼力排众议,在众多方案中独选增量计算机方案,一举取得成功。
D.文章引用梁思礼喜欢的作家萧伯纳的名言,是为了证明梁思礼文学功底深厚,说明科学和文学结缘,人生的火炬会燃烧得更久。
E. 后两个小标题中巧妙运用“最强大脑”“80后志愿者”等时尚新鲜词汇,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更容易激发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3】梁思礼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材料二
老舍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创作伊始,就将“好骂世”而富同情心的个性特点带进了作品;他“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这恨与笑,既是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也是他创作时的感情基调。对生活满怀着执着的追求,但又追求不到,失望之余,只得寄情于笑骂,这种笑骂,就不能不是带着眼泪的。老舍到创作《骆驼祥子》时,才形成了“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风格。写到《四世同堂》时,全民抗战的时代气氛强烈了,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命题尖锐了,在风格上必然有相应的明显的变化——转而以怒、愤、傲、烈的感情色彩去讽刺、暴露和写实。
《四世同堂》写的是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深沉悲剧,小说处处呈现出一种因黍离之悲而产生的愤懑与激烈的感情色彩。作家或塑造悲剧形象,或描述悲剧事件,都依据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忠实地反映着生活中真、善、美的毁灭。
老舍对北平中、下层人民是极为熟悉的。他将普通北平百姓的性格中许多美好的素质赋予了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厚的悲剧形象,如天佑、小崔、孙七、常二爷、李四爷等人。然后又通过他们的惨死,深刻地反映侵略者怎样毁灭了他们的人的尊严。【甲】的祁天佑,【乙】的常二爷,一个落了“奸商”的罪名游街示众,一个被毒打后在城门口罚跪,一向作为他们精神支柱的人的尊严忽然被毁灭尽净,侵略者无情地打碎了他们身上的精神盔甲,将最难堪的灾难和污辱降临到他们头上,令他们带着耻辱的烙印,到另一个世界去洗净。老舍写这些悲剧形象时,是将自己心灵的一部分,赋予了这些人物,将这批悲剧形象写得很美,从而惊心动魄地突出了这“美”的被毁灭。
《四世同堂》作为被征服者的愤史,其中的“愤”,不仅是愤敌人的残暴愤民族败类的无耻,同时也是愤“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他使读者看到:日本人的疯狂是要昂首挺胸拼命打人,是要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冠晓荷之流的北平人的疯狂是只注意饮食男女,沉溺在烟酒马褂与千层底缎鞋之间,是从亡国奴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另有许多弱者,则只会张着含冤的眼睛,不知该向谁去索求公道,甚至极错误地向李四爷和一号的日本老太婆身上泄愤!
老舍不但揭露这耻辱的烙印,而且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探寻那劣根性形成的原因。老舍热爱以北平为代表的古雅、和平、人道的东方文化,小说不时流露出以我国的周铜汉瓦、唐诗晋字、梅岭荷塘的东方文化为光荣和骄傲;同时,他又不能不深入地去发掘这文化传统的滞重碍事:他给小说起了一个很带感情色彩的书名《四世同堂》,也许正是为了埋葬那礼教的堡垒,写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东方式的“四世同堂”梦想的破产!看看作家那深沉的思索吧:为什么在狼似的侵略者面前,有光辉文化传统的人民竟会成为各自逃命的羊?为什么正直的钱诗人,什么也不怕,只怕丢了美丽的北平城?为什么爱国如祁瑞宣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苦闷时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忘却现实的避风港?为什么北平人会从过中秋节不能点缀以北平传统的“兔儿爷”的事实中去体会“亡国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固有文化中致命的弱点,它使人民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躏,以至于灭亡,它是太古雅、太和平了!
我们感谢作家带着感情色彩的深沉的思索,它【丙】。它不但给这部皇皇巨著增色不少,而且在今天,它能使人民痛切的感到:我们的国家要富强,我们的民族要自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取材于吴小美《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证明“老舍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一项是
A.作品带有“好骂世”而富同情心的作家个性
B.风格是其思想情感在笔尖能“滴出血与泪来”
C.对他所熟悉的中、下层人民不遗余力地赞美
D.随时代风云以更强烈的感情去讽刺、暴露和写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伊始:“伊始”的意思是“开始”,“伊”是助词,无实义。
B.黍离之悲:“黍离”的意思是“国家残破”,该词出自《诗经》。
C.蹂躏:读作róulìn,意思是“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D.皇皇巨著:“皇皇”的意思是“盛大”,“皇皇”可写成“煌煌”。
【小题3】请在“材料二”【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能概括人物性格的恰当的四字短语。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材料二”【丙】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催人猛醒   ②使人心悸   ③促人探求   ④令人不安
A.②④③①B.①③④②C.④②①③D.④③②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国联日内瓦会议上的演讲
顾维钧
尊敬的埃里克德鲁蒙德爵士,尊敬的与会各国代表: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颠倒黑白”。我想松冈洋右先生刚才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亲爱的代表们,我这里有两份中国政府根据日本战俘的供述得到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原件存在中国国内。根据他们的供述,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以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三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的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本守备队。
退一万步讲,让我们假设,松冈先生说的是事实。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确实在柳条湖附近有摩擦,而日方采取的是自卫。那么我请各位亲爱的代表想一想,自卫用得着攻占长春吗?自卫用得着攻占齐齐哈尔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吉林吗?自卫用得着攻占奉天吗?自卫用得着攻占营口、四平和安东吗?如果我说,中日双方有摩擦,中方开着军舰登陆本州岛,占领了东京,各位亲爱的代表,那还能叫自卫吗?
十三年前,在巴黎,那时候我亲眼看着日本强取了中国的山东。那时候,他们声称山东的主权还是中国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和中国做生意,想和中国经济合作。那时候,在巴黎,我打了个比方。我说,一个人,丢失了他的钱包,被另一个人捡到了。然后捡到钱包的人拿走了里面所有的钱,将空空的钱包还给主人,并说“我们还是朋友”,代表们,这能成立吗?
但是,中国人忍让了,把我们山东的权益让给了日本。
今天,十三年过去了,那个捡钱包的人,现在竟然连空空的钱包也要抢走。代表们,我请问问大家,这样的事情中国还要忍下去吗?还能忍下去吗?
善良的中国人还可以忍让。但是我们让了山东,换来的却是丢了东三省。如果今天,国联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我们再让了东北,那么,我恐怕十三年后,将不会再有各国代表出现在这个会场上了,因为那时候,国际联盟将不会存在!
三十年后,我恐怕,将不会再有和平可言,世界将永无宁日!
(顾维钓的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爆发了整齐而且热烈的掌声)
(节选自宗民《顾维钩在“九一八”》)
注:埃里克德鲁蒙德,国际联盟的秘书长。松冈洋右,出席国联日内瓦会议的日方代表。李顿报告书,“九一八”发生后,国联派以英国的李顿爵士为为首的调查团前往调查,调查结果即为“李顿报告书”,报告中有一些还算公正的内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明是日本为寻衅侵略中国制造了炸毁铁路事件,却颠倒黑白,诬称是中国人所为。
B.就算在柳条湖炸毁铁路事件是中国人所为,松冈洋右的自卫说,也根本站不住脚。
C.对于日本的侵略,中国一忍再忍,而日本却得寸进尺,顾维钧对这种忍让十分愤怒。
D.如果连“李顿报告书”都不能通过,说明国际联盟连起码的公道都没有,必定解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列举日本侵略罪证时,有准确的时间、地点,还有人名,使罪人无法抵赖。
B.作者并不局限于“九一八”事变,而是将十三年前的事也列举出来,以进行对比。
C.作者用大量反问句,彻底揭穿了日本的“自卫”谎言,也将其累累罪行大白于天下。
D.作者用钱包作比,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先窃我国利益,进而夺我国主权的贪婪嘴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顾维钧演讲的字里行间,可听出一个信息,国联不能很好地在中日之间主持公道。
B.顾维钧承诺,尽管日本称其行为为“自卫”,但中国不会以同样方式到东京“自卫”。
C.从顾维钧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肖时的中国政府很软弱,对日本的侵略处处忍让。
D.顾维钧演讲结束时的话,意在提醒与会代表,如不主持公道,世界必将陷入危机。

同类题4

血绒花

筱 敏

在我的窗下,有许多肥厚的花,花色猩红,饱满欲滴。

花事总在最潮湿的一季。雾悠然罩在那里,薄时令花瓣生出细绒,浓时细绒就被犁开,大滴大滴沿犁沟淌下来,仿佛淋漓的血痕。

粘稠的空气扑面而来,使我呼吸愈渐粗重,我知道这是春天浓烈的腥甜,于是我知道窗下的血绒花已经开了。通常这时候我紧闭门窗,常识告诉我要紧闭门窗。天气报告也一再告诫我们减少以至停止户外活动,留在室内,何况我对花粉过敏,对雾也过敏。

然而门窗能保护什么呢?我分明知道,我的儿子走在户外,儿子的信息会辗转穿过雾气,润湿着来到我这里。

妈妈,今天学概率,好多猎人各开一枪,各人有命中猎物的概率,猎物中一枪死亡概率,两枪、三枪死亡概率,他们兴致勃勃把小动物的死亡概率算到小数点后好几位,他们怎么可以看不见小动物流血?

这个季节是生长的季节,我听见窗下的花粗重的吮吸之声,它们拔节的声音也很沉痛。地下的水粘稠,风低沉的呜咽在地下,潮水的啸声也在地下。这片土地掩埋得太多,太肥沃了,令人难以置信。

有一个白发人在我窗前,从早到晚,一推窗就可以看见,不推窗也可以看见。

她在花丛里徘徊奔走,从早到晚。已经被吮吸殆尽的身子,飘摇在肥硕的花间,没有重量

我问她找什么,她说找她的儿子。我说这样的日子应该呆在家里,她说她是呆在家里,她的家就在这里。我说家是一个有屋顶的地方,有墙,有门,有炉灶和炊烟。她说家是一个有儿子的地方,有儿子的船和儿子的帆,炊烟是母亲召唤儿子的炊烟。我看见她眼睛里雾气茫然,时间在那里一层一层变黯,重重叠叠的黯淡令我骇异,原来我们已经茫然流逝了那么多的时间。

我安慰她说,您的儿子已经开出花来,那么丰硕,厚重,那么奇丽骄人。

她说,但是我要的不是花,我要的是我的儿子。

我说,儿子大了总是要去远方的,远方总是属于少年人,他们张翼飞起来,我们老了,我们没法看见

她说,可是他没能走远,可能就藏在一棵花的下面。

飘渺的城,

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

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

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

叹息,又短又稀,吐出了口,

每一个人的目光都盯在自己足前。

我回头张望,深为惊恐。雾在玻璃外面重叠成水滴,淋淋漓漓,我用窗帘把淋漓和猩红都关在外面,足前一摞消遣的新闻纸,让我努力把眼睛盯在上面。然而它们刚刚隔了一夜,就糟朽成尘。它们什么也不曾知道,而且什么也不愿知道,只是在足前窸窸窣窣不断升高,发泡,不断地淹没我们的空间,记忆,以及诗人的预言。

我窗下的花依然怒放,瓣、蕊、子房、花萼依然噼啪作响,雾在那里依然生出柔嫩的细绒,依然被划破,露出淋漓的猩红,雾依然会再次在猩红之上生出细绒。白发人依然坐在方砖上,看熙来攘往的陌生人,奔忙的陌生人,奔闲的陌生人,越来越使她陌生。

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许她会好受一点,她点起手中一支蜡烛,听着蜡泪悄然滴落,还有火花微渺的响声。

我问她在等什么,她说在等儿子。

她说她会等到星垂四野,等到一个接近童话的时辰。她将把蜡烛一路摆到天边,她随着烛光走到星星那里,就能找到她的儿子。

(选自筱敏《涉过忘川》,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两段对血绒花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小题2】请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她在花丛里徘徊奔走,从早到晚。已经被吮吸殆尽的身子,飘摇在肥硕的花间,没有重量。
(2)我说,儿子大了总是要去远方的,远方总是属于少年人,他们张翼飞起来,我们老了,我们没法看见。
【小题3】作品中的“白发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小题1】第一段说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引用权威文章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现代科学中的________特点解说白蚁的______________,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生物的社会特点。
【小题3】第三段是全文小结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