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古渡口,古河州(1)

①一重一重的青山,藤花掩映了临着黄河的古镇大河家。

②清晨,去看大河家岸边的临津古渡。古渡口的日光饱含着水分,格外醇浓。水花溅起,被朝阳一打,滴滴金子似的,空气里似乎都有仓啷啷清脆的响声。人一走,就把阳光撞得打着旋涡儿。

③大河家桥头,有早起的人捉了几条小鱼,盛在盆子里,慢慢地游啊游。桥面宽阔,这边是甘肃的大河家,桥那边就是青海的扇子山。初阳打在红砂岩山上,一层一层的光亮,像一朵怒放的硕大的鸡冠花。我在桥上来来回回走,一会儿在甘肃,一会儿在青海,真是激动得不行。桥上走过的藏民和回民,都披了一层金光,质朴而古风,似乎是从汉唐走来。世间种种好,真叫人感激。

④立在桥上,就可看见临津古渡口。拦河一条粗铁索,还在水里晃荡。湍急的水乍然撞击在铁索上,飞溅起碎碎的水花,白亮亮的,连缀起一道白光,玉箍一般,箍在狂野的黄河之上。铁索若隐若现,一痕深青色在水光里翻滚,水光吞噬铁索,复又吐出。这时候,就觉得黄河水有骨头,泼皮硬朗的水骨头,一波一波与时光撞击,与铁索撞击,与石头撞击,喀拉拉响着,一轮一轮周而复始地轮回,从古至今,无穷无尽。

⑤当年临夏人走青海,就是从这个渡口通过。那时候,渡口有木船,有水手,羊皮筏子可能也有。人们从哗啦啦的黄河水上漂过,吼上一嗓子河州“花儿”,多么惊险酣畅啊!这一切,古朴而幽凉,对于我这个腾格里沙漠边缘长大的人,简直惊诧新鲜至极。倘若有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踩了一叶扁舟跨河而过,肯定被黄河水一脚踹到下游去了。黄河可是咆哮得很哩。临水而立,有一种磅礴扑面而过,是那种倏然间把人击倒的震撼之美。这世上,唯有黄河不曾闲啊,从古忙到今,一刻不停。

⑥很古的时候,有个部落叫渠搜,大概的位置在青海湖附近。周穆王巡游天下时,听说渠搜有好马,风尘仆仆去了一趟。周穆王的行程,是黄河北上,渡黄河,经落都,抵达渠搜。那么这个渡口,极有可能就是临津古渡。只是时间太久远,模糊了一个渡口的名字。隋炀帝西巡,也是从临津渡口渡过黄河抵达青海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是在临津渡口过黄河,往返都路过河州。

⑦历史上,临夏和青海东部地区曾并称河湟地区。唐朝时,在这里设置茶马互市,临津渡口是其中最重要的渡口。盛唐时,有七十万匹战马驿马,大概有半数就是通过河湟地区茶马互市成交的。马和茶叶,在临津渡口繁忙来往,可能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那种繁华吧。青海吐谷浑人养的宝马,过临津渡口,河水般哗哗流入中原。而大批战马涌入中原大地,为唐朝的强盛提供了军事保障。大河家渡口,离着盛唐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⑧当时河西走廊的商贸主要依赖骆驼客,西域路途漫漫,黄沙苍凉,只有骆驼是最好的选择,丝绸、瓷器、香料,往来不绝。在古道上,山高水险,商贸往来是靠马帮。骡马驮着茶叶、布匹,从中原赶来,在茶马互市中交易。你的茶叶布匹留下,我的骏马带走。临津渡口大概忙得花儿纷纷,草叶颤枝。

⑨除了茶马贸易这样的大宗买卖,民间琐碎的交易也是频繁的。羊皮换盐,牛毛换银镯,马蹄换岁月。临津渡口在哗哗的水声里拨亮一盏一盏的灯笼。自古河州出商人,是有这层历史缘由的。

⑩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常年奔波在河湟地区的西域商人,慢慢沿途居住,人家沿着古道延伸。聚居的人家多了,形成一个个的村落,恪守着远山近水。遇一人而白首,择一地而终老,不用回到遥遥的西域去了。

⑪我总觉得,临夏“花儿”最早也是古河州商道上的商人们唱开的。苍穹下广袤的大地,万物生长,黄河水涌动着生命的血脉。脚下路途漫漫,内心的柔软和自然的大美撞击,便从心底里开出一朵绚烂的“花儿”,张口喊出来。河州牡丹是季节喊开的,而“花儿”则是心喊开的。临夏“花儿”有文字记载是三百多年,其实应该更早。我坚信“花儿”是河州古道的另一种符号,悠远而亲切。临夏作家王维胜给我们念了一首“花儿”:“大河家里街道牛拉车,车拉了搭桥的板了。你把阿哥的心拉热,拉热者你不管了。” 在临夏市“河州花儿文化艺术苑”里,河州金嗓子何清祥,一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唱得人心里啪啦抖颤,恨不能拿出世上最好的语言赞美。

⑫在临夏的一个商场,有个店员奇怪地问我,你不是临夏人吧?怎么说一口临夏话?真的呢,我的河西方言的确和河州方言有相似的味道。其实,在远古的岁月里,河州有我们河西的亲戚呢。据《武威地方志》记载,十六国时期,有一支河西人曾经跋山涉水,迁徙到河州的山水之间,耕地放牧,繁衍生息。这部分河西子民,种子一样播撒在大地上,生根发芽,从此就生活在那里,再也没有回到河西来。

⑬光阴的藤草漫过了历史的石墙,虫儿飞,鸟儿鸣。也许,我们河西的先祖们把他们的口音留在漫长的时空里,即便是千重光阴之后,我们的方言还有相似的味道和气息。河州,有我们河西的亲戚,见与不见,牵挂都在那里。

⑭古渡口,古河州,渡过时光我来看你。

(取材于刘梅花的同名散文)

注释:(1)古河州,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吞噬:在这里是“吞没”的意思
B.风尘仆仆:“仆”读作“pǔ”
C.溯:意思是“逆水而上”,读作“sù”
D.恪守:在这里是“紧紧依傍”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②段中把阳光比喻成“旋涡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气下阳光的动态。
B.我因大河家桥这边是甘肃,那边是青海,方便藏民和回民走过,而心生感激之情。
C.第⑥段写到历史人物与渡口的联系,说明渡口的重要,也是文章有历史厚重感。
D.店员奇怪于作者的口音,是因为他可能不知道河州人先祖有的是从河西迁来的。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花儿”是“心喊开的”?
【小题4】本文第⑦段写道:“大河家渡口,离着盛唐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构思文章、表达感情。请结合最后三段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6】古河州商道上商人们唱“花儿”表达感情。下列对作品中歌声表达感情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林黛玉弹琴低吟“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用清切音调表达山迢水远思乡归不得之情。
B.《边城》中翠翠在无人过渡时,唱“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表达对渡船女孩戴的银手镯的喜爱之情。
C.《平凡的世界》中顾养民、田晓霞、金波和孙少平同学聚会,四人情绪高昂,唱歌表达对美好高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D.《红岩》中革命者在渣滓洞牢房里举办元旦联欢会,大家唱起“一杆红旗哗啦啦地飘,一心要把革命闹”,表达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决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3 08: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吴江,水的绝唱
余显斌
1
有些风景,让人怀疑不是真实的。
真实世界里,哪里有这样洁净的水,这样玲珑的桥,这样灵秀的街道,和临水的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房子啊。
一切,都如洞箫里吹奏出来的音乐。
一切,都如一阕词里的世界。
人行其中,恍若走在清明上河的图画里,恍若走在高楼黄昏的一声清唱中。自然而然的,脚步就轻了,心也就软了,净了。自自己,也如一个长衫轻飘的书生,走在了唐朝,走在了宋朝。
高低曲折的墙头,有旗袍飘扬。
深巷的石板道上,有高跟鞋声声回荡。
绮窗的里头,有一低头带着羞涩的女子在刺绣。
还有,微风细雨里,有一把小伞在回旋。
吴江,将江南浓缩。
江南,在吴江的水色花光里掩映着,如帘后露出的一痕微笑,如团扇后的倾城国色,如太湖养在深闺中丫髻双挑的女子。
千年岁月,吴江最美。
万顷太湖,鲈乡第一。
2
吴江的美,是从每一个早晨开始的。
当薄薄的雾气,白纱一样轻轻散去的时候,吴江就醒了。首先打开的,是临水高楼上的一扇扇窗户。窗户后,出现一张张白白的脸儿,微微一笑,整个吴江就生动起来,也清新起来。
走在吴江的长干里弄中,有时,真怀疑《错误》里的意境,就出现在吴江。
时,是三月,游子骑着马,走在跫音不响的小巷。楼上,吱嘎一声,一扇窗户开了,一张白团团的脸儿露出来。一刹那间,马上人呆住了。这一刻,山远去了,水远去了,只有一张眉眼生动的脸儿,在眼前晃动着。
而楼上女子,则微微地红了脸儿,悄悄掩入帘后。
多少年后,游子走遍天涯海角,很多记忆都已经淡去,唯有那张白嫩的脸儿,始终在眼前心上出现,轻轻一笑,然后隐去。
这样的女子,也只能是吴江的。
在吴江行走,时时的,你的眼前会走过一个长发飞扬的女子,轻轻一笑,让人心如淋了一场太阳雨,水淋淋的,清亮亮的,怎么拧也拧不干。可是,吴江女子却一笑之后走远了,不见了影子。
多少年前,有支歌唱道:“轻轻对我一笑你就不见了,我到哪里去寻找……”这歌词中,有甜蜜,有快意,也有无奈。在吴江行走,这种甜蜜的忧愁,时时袭人心头。日落了,太湖上浮荡起一片暮霭,吴江也浮荡着一片淡蓝的暮霭。吴江的哪一处楼上,有评弹声响起,远远传来:“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尽无尘。今日里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
那声音伴随着滚珠一样的琵琶声,柔腻如一片水,醉透如一片荷花,沿着太湖的水荡漾着,游入每一个走过江南的游子的心里。
游子,今夜,你的梦将在哪一声琵琶晚唱中停泊?
游子,今夜,你的泪将为哪一个女子而流?
他乡虽好,不如归来。
何况,吴江今晚,是又一个春江花月夜。更何况,月色上高楼,楼上有人倚栏远望,有着如烟哀愁。
3
吴江的三分婉约是属于女子的,至于三分书卷气,则是属于男子的。
水乡的男子,一般都多些书卷气,翰墨气。因为,这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每一个人,每一个句子吐出,平平仄仄都是诗歌。
吴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吴江,驾一叶孤舟,白帆飘飘,走入中国历史的文人很多,其中的范蠡、陆龟蒙、吴兆骞等,每一个长袍大袖,走上中国文坛,都成为一方风景,成为一座高耸的巨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吴江淋漓的水气,滋润了他们如水的才华,潇洒的风度。
文化人一般都较为软弱,缺乏钢骨铁魂,可吴江人则反之。吴江文人走出来,一个个文采飞扬,又一个个人格高耸。
吴江男人身上,有种诗意。可是,在诗意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柄化为绕指柔的百炼钢刀的意韵。
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人,秀挺如竹,倔强如松,刚硬如铁。
4
除此之外,吴江更有着四分水墨之韵,流荡在竖行文字里,流荡在竹青汗简中。
这儿,曾发生过著名的笠泽之战。
当年,吴越争霸,太湖之滨,万马奔腾,蒹葭两岸,号角映空,勾践一战定霸,洗刷耻辱,睥睨天下。
岁月如水,弹指一挥。
此后,这儿属于吴国。三国周郎的马蹄,也一定曾从这儿走过。那时,他羽扇纶巾,小乔初嫁,雄姿英发,一定引得吴江高楼女子、陌上红袖、船上的采莲女,都纷纷引领遥望吧。至于诗歌中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中的女子,大概也是吴江的女子吧。
否则,有哪儿的女子,能有吴江女子那般多情呢?
同样的,又有哪儿的人,能有吴江人的心灵手巧呢?
在遥远的岁月,当驼铃响起,在塞外,一队商人,正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下,一直走向远方的时候。在吴江,一支船队也开始扬帆出航,走向遥远的地方。他们的船上,装载着瓷器、茶叶,还有丝绸。
海上丝路,经过这儿。
吴江,是“丝绸之府”。
吴江的陆泽镇,那时桑叶碧绿,织机声声。陌上,采桑女如云;机房,丝绸如霞。这儿,也被世人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地方。
中国被称为“丝国”,吴江功不可没。
海上丝路,拉近世界距离,吴江更是为之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片湖,赋予一座城以灵气。一座城,赋予一片湖以生机。湖城辉映,如高山流水,谱写了一曲绝唱。
(注)吴江区,位于江苏省和苏州市最南端。西邻太湖,地处水乡,河道纵横,素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美誉。
【小题1】阅读全文,吴江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1)结合全文,理解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2)吴江美好的外表之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你最欣赏文本中哪种精神之美,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80字)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两个独句段“千年岁月,吴江最美”和“万顷太湖,鲈乡第一”结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概述吴江之美。
B.本文句式整散结合,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句式富于变化,使吴江美的风物与文章美的形式相得益彰。
C.文章第四部分,第八段,将经过吴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路上丝绸之路并举,为吴江添上了雄浑刚劲的一笔,使吴江充盈着阳刚之美。
D.文章结尾段,吴江这座城与太湖这片水,融为一体,将城与水比喻为高山流水之曲,升华主旨,表明吴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高洁品性,
E. 文章思绪纵横古今,心怀驰南北,多处引用,化用中国古代诗文,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散文之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起去看山
①藏语里有处叫做斯古拉的山,汉语对音成四姑娘。这对得实在巧妙。因为那终年积雪美丽的山确实是有着四座逸世出尘的山峰,在逶迤的山脊上并肩而立,依次而起,互相瞩望。后来又有了关于四个姑娘如何化身为晶莹雪峰的传说,以至于人们会认为这座山自有名字那天,就叫做四姑娘了。却少有人会去想想,一座生在嘉绒藏人语言里的山,怎么可能生来就是个汉语的名字呢?
②有一句话在爱去看山登山的人中间流传广泛,就是英国人马洛里所说的“因为山就在那里”。
③山有自己的历史。山的地质史。山化身为神的历史。如果要为这后一种历史勉强命名,不妨叫做地方精神史。山神的存在,在藏区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每座山都是一个神?这当然是一部地方史的精神部分。没有精神参与,一座山就不会变成一个神。四姑娘山就是这样。
④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姑娘山下的日隆镇,我在国营饭馆里看见满墙日本旅行团的旗帜以及那些赞美雪山与花的留言时,心想,这些日本人出这么远的门,就为来看几朵花,也实在是太过奢侈了,虽然那些花肯定非常漂亮,也值得一看。也是在那一时期,才知道有一种出门方式叫旅游。很多东西,刚听说时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久也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⑤很快,中国人也开始了初级旅游,大巴车拉着,导游旗子摇着,把一群群人送到那些正在开发中的景点。四姑娘山也成了一个边建设边开放的景区:森林环抱的草地,蜿蜒清澈的溪流,临溪而立的老树,尤其是点缀在岩壁与树林间的一树树落叶松,那么纯净的金色光芒。蓝天下参差的雪峰,美轮美奂,使人流连忘返。
⑥一个朋友带一个摄制组,来为刚辟为景区不久的四姑娘山拍一部风光片子,我与他们同行。山谷看起来开阔平缓,但海拔一直上升。阔叶林带渐渐落在了身后。下午,我们就是在那些挺拔的云杉与落叶松间行走了。
⑦夕阳西下时分,一个现成的营地出现了。那是一间低矮的牧人小屋。石垒的墙,木板的顶。在小屋里生起火,低矮的屋子很快就变得很温暖了。天气晴朗,烟气很快上升,从屋顶那些木板的缝隙中飘散在空中。若是阴天,情形就两样了。气压低,烟气难以上升,会弥漫在屋子中,熏得人涕泪交流。但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同伴们做饭的时候,我就在木屋四周行走,去看小溪,溪流上飘浮着片片落叶。红色的是槭,是花楸。黄色的是桦,是柳,还有丝丝缕缕的落叶松的针叶。太阳落到山背后去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加剧,表现形态就是在森林上部吹拂的风。此时在林中行走,就像是在波涛动荡的海面下行走:森林的上层是一个动荡喧哗的世界,而森林下面,一切都那么平静。云杉通直高大的树干纹丝不动,桦树的树干纹丝不动。吃过晚饭,天黑下来。大家都是爱在山中漫游的人,自然就谈起山中的各种趣闻与经历。爱在山中行走的人,在山中更是要谈山,于是,夜色中的山便愈发广阔深沉起来。爬了一天山,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就都在火堆边睡去了。我横竖睡不着,也许是因为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太高的海拔地势。这时风停了,月亮起来了,它用另一种色调的光把曾短暂陷落于黑暗的群山照亮。我喜欢山中静寂无声的光色洁净的月亮,就悄然起身,把褥子和睡袋搬到了屋外的草地上。我躺在被窝里,看月亮,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凝视一条冰川。那道冰川顺着悬崖从雪峰前向下流淌——纹丝不动,却保持着流动的姿态,然后,在正对我的那面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猛然断裂。我躺在几丛鲜花灌木之间,正好面对着那道冰川的断裂处,那幽蓝的闪烁的光芒如真似幻。我们骑乘上山的马,帮我们驮载行李上山的马,就站在我的附近,垂头吃草或者咕吱咕吱地错动着牙床,我却只是静静地望着那几乎就悬在头顶的十几米高的冰川断裂面。视觉感受到的光芒在脑海中似乎转换成了一种语言,我听见了吗?我听见了。听见了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一匹马走过来,掀动着鼻翼嗅我。我伸出手,马伸出舌头,它舔我的手。粗粝的舌头,温暖的舌头。那是与冰川无声的语言相类的语言
⑧然后,我就睡着了。越睡越沉,越睡越温暖。
⑨早上醒来,头一伸出睡袋,就感到脖子间新鲜冰凉的刺激。睁开眼,看见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我碰落了灌丛上的雪,雪落在了颈间,那便是冰凉刺激的。岩石,树,溪流,道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蓬松洁净的雪覆盖。一夜酣睡,竟然连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都不知道!
⑩那天早晨,兴奋不已的几个人也没吃东西,就起身在雪野里疾走,向着这条峡谷的更深处进发,直到无路可走。这是我离四姑娘山雪峰最近的一次。她就在我的面前,断裂的岩层,锋利的棱线,冰与雪的堆积,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见。而这一切让人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想到高远,想到无限。
⑪记起来一个情景,当我趴在草地上把镜头对准一株开花的棱子芹时,一个日本人轻轻碰触我,不要因为拍摄一朵花而在身下压倒了看上去更普通的众多的毛茛花。我也曾阻止过准备把杜鹃花编成花环装点自己美丽的年轻女士。
⑫这就是美的作用。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相瞩望 瞩望:期望;期待
B.蓝天下参差的雪峰 参差:高低、大小不齐
C.袭来的疲倦使得大家意兴阑珊时    阑珊:指游玩时兴致大失
D.看月光流泻在悬崖和杜鹃林和落叶松的地带  流泻:光线像水一样流动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的“逸世出尘”,形象地写出了“四姑娘山”脱离尘俗、不问世事的气质。
B.在作者看来,在藏区的历史空间之中,由于精神的参与,每一座山都会变成一个神。
C.文章第④段引出下文,作者从对日本人远游的不理解到接受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第⑦段作者用小屋、月光、冰川等景色表明享受时间静止的过程及不被打扰的心境。
【小题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小题4】本文第⑦段末尾四处写到的“语言”含意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本文题目“一起去看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解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闲花落地听无声
丁力梅
黄昏,桐花在教室外静静开着,像顶着一树紫色的小花伞,偶有风吹过,花落下,悄无声息。我们几个女生,伏在走廊外的栏杆上,目光似乎漫不经心,看天,看地,看桐花。其实,哪里是在看别的,都在看郑如萍。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郑如萍和一帮男生在打羽毛球。夕阳的金粉,落她一身。她穿着绿衣裳,系着绿丝巾,是粉绿的一个人。她不停地跳着,叫着,笑着,像朵盛开的绿蘑菇。
美,是公认的美。走到哪里,都牵动着大家的目光。女生们假装不屑,却忍不住偷偷打量她,看她的装扮,也悄悄买了绿丝巾来系。男生们毫不掩饰他们的喜欢,曾有别班的男生,结伴到我们教室的门口,大叫,郑如萍,郑如萍!郑如萍抬头冲他们笑,眉毛弯弯,嘴唇边,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
“贱。”女生们莫名其妙地恨着她,在嘴里悄骂一声。她听到了,转过头来看看,依然笑着,很不在意的样子。
下课时,郑如萍常折纸船玩儿。折纸船的纸,都是男生们写给的情书,成扎。她一一叠成纸船,收藏了。对追求她的男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常有男生因她打架,她知道了,笑笑,不发一言。
高三时,终有一个男生,因她打了一架,受伤住院。这事闹得全校沸沸扬扬。她的父母被找了来。当着围观着的众师生的面,她人高马大的父亲,狠狠掴了她两巴掌,骂她丢人现眼。她仰着头争辩:“我没叫他们打!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打架!”她的母亲听了这话,撇了撇薄薄的嘴唇,脸上现出嘲弄之色,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整天打扮得像个妖精似的,招人呢。”
我们听了都有些吃惊,这哪里是一个母亲说的话。有知情的同学小声说:“她不是她的亲妈,是后妈。”
这消息令我们震惊。再看郑如萍,只见她低着头,轻咬着嘴唇,眼泪一滴一滴滚下来。阳光下,她的眼泪,那么晶莹,水晶一样的,晃得人心疼。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她哭,却没有人去安慰她,潜意识里,都觉得她是咎由自取。
郑如萍被留校察看。班主任把她的位置,调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里,与其他同学,隔着两张课桌的距离,一座孤岛似的。她被孤立了。有时,我们的眼光无意间扫过去,看见她沉默地看着窗外。窗外的桐树上,聚集着许多的小麻雀,唧唧喳喳欢叫着,总是很快乐的样子。天空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
季节转过一个秋,转过一个冬,春天来了,满世界的桃红柳绿,我们却无暇顾及。高考进入倒计时,我们的头,整天埋在一堆练习题里,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堆了。郑如萍有时来上课,有时不来,大家都不在意。
某一天,突然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郑如萍跟一个流浪歌手走了。班主任撤掉了郑如萍的课桌,这个消息,得到证实。
我们这才惊觉,真的好长时间没有看到郑如萍了。再抬头,教室外的桐花,不知什么时候开过,又落了,满树撑着手掌大的绿叶子,蓬蓬勃勃。教室楼前的空地上,再没有了绿蘑菇似的郑如萍,没有了她飞扬的笑。我们的心,莫名地有些失落。空气很沉闷,在沉闷中,我们迎来了高考。
十来年后,我们这一届天各一方的高中同学,回母校聚会。我们在校园里四处走,寻找当年的足迹。有老同学在操场边的一棵法国梧桐树上,找到他当年刻上去的字,刻着的竟是:郑如萍,我喜欢你。我们一起哄笑了:“呀,没想到,当年那么老实的你,也爱过郑如萍呀。”笑过后,我们长久地沉默下来。“其实,当年我们都不懂郑如萍,她的青春,很寂寞。”一个同学突然说。
我们抬头看天,天空仿佛还是当年的样子,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但到底不同了,我们的眉梢间,已爬上岁月的皱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多少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过去了。
【小题1】结合相关情节,按要求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转过头来看看,依然笑着,很不在意的样子。(分析人物性格)
(2)有时,我们的眼光无意间扫过去,看见她沉默地看着窗外。(分析人物心理)
【小题2】请分析两处画线的景物描写的作用。(7分)
【小题3】阅读全文,分条概括作品中的“我”对郑如萍的情感变化过程。(5分)
【小题4】通观全文,探究郑如萍悲剧产生的主要外部原因。(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红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社交资产变现(变现方式通常包括广告与网红电商)的人。网红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逐渐挖掘。相比较于粉丝经济的“漫灌”营销,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
在网红产业链中,主要的成员包括小型社交平台、综合社交平台、网红、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
(摘编自《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揭秘网红店为何成为热点》)
材料二:
2020年前全球的互联网活动90%将与在线视频有关,而超过70%的人将以在线视频替代电视作为观看影片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将因之浮现。根据Go- Global的统计资料,中国是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的国家,2013年约有5.7亿在线视频的观看者,2015年在线视频观看者已上升至7.1亿。2014年的在线视频产值约240亿人民币,预估2018年约9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

(摘编自《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三:
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借着“消费升级”的春风,相关产业链均展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动能。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在消费者欢快“剁手”的背后,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零售”带来的成千上万的新商业机会、新岗位需求,其中,“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大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而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
(摘编自《齐鲁晚报》)
材料四:
自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微博直播观看人数迎来新一轮增长,除了秀场直播发展迅猛以外,多个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也成倍增加。其中,美食和游戏领域增长最快,分别为341.8%和342.6%,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领域增长率接近或已超过100%。日均观看人数增长较多的领域是美食、母婴等垂直领域,说明直播对用户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继续提高,网红内容开始向直播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转移。
2016年,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性扩张,网红短视频内容消费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从2016年5月起,微博网红原创视频播放量稳步增加,到2017年3月同比增长209.4%,这期间月增长率高达75.4%,涨势喜人。网红短视频内容播放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网红内容形式份额比例不断改变,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频所取代,短视频也开始相应地迎来网红数量与用户量的逐步增加。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网红产业链的成员构成,及网红经济相对于粉丝经济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图文结合,用数据揭示了网红在线视频产值将以超过35%的年均速度增长的趋势。
C.材料三突出了“新零售”的巨大影响:促进消费的升级,带来巨大的商机,增加了就业岗位。
D.材料四显示,短视频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各种垂直领域的微博直播的观众人数增长迅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粉丝经济的一大缺点是“漫灌”营销,难以将产品精准导向粉丝需求,因为粉丝的偶像在特定的产品领域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
B.从Go- Global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在线视频商机也最多,网红的用武之地很大。
C.2016年超半数的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这无疑与网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红已得到验证的巨大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有关。
D.在多个垂直领域中,日均观看人数增加最快的是美食和游戏,其次是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这些内容与直播的结合程度较高。
E. 网红原创视频因为比图文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所以取代了网络上的图文内容,吸引了大量网民,使得短视频用户量激增。
【小题3】从以上四则材料看,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诗经》中的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的屈原,则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文有删节)

【小题1】从全文看,第①自然段中“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对这句话的解说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
A.屈原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伟大的个性一定会从这血泊中挺起。
B.屈原很执着的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种种委屈,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一个不愿屈服的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
C.《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D.屈原《离骚》等篇章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与反击。
E.屈原的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纠缠之后的个人愤怒的喷发。
【小题3】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将这二者进行了比较。
【小题4】自选角度,对第自然段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5】文中提到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你能举出一个《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