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红指的是在社交平台上具有一定量的社交资产,并且有能力将这些社交资产变现(变现方式通常包括广告与网红电商)的人。网红的商业价值正在被逐渐挖掘。相比较于粉丝经济的“漫灌”营销,网红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网红兼具广告或流量费相对较为便宜以及更为平民化的特点;二是网红们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能够更精准地将产品导向粉丝需求,实现“精灌”营销,提高了消费转化率。
在网红产业链中,主要的成员包括小型社交平台、综合社交平台、网红、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
(摘编自《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揭秘网红店为何成为热点》)
材料二:
2020年前全球的互联网活动90%将与在线视频有关,而超过70%的人将以在线视频替代电视作为观看影片的主要方式,庞大的在线视频商机将因之浮现。根据Go- Global的统计资料,中国是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的国家,2013年约有5.7亿在线视频的观看者,2015年在线视频观看者已上升至7.1亿。2014年的在线视频产值约240亿人民币,预估2018年约9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以超过35%的速度增长。

(摘编自《2016年中国网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三:
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借着“消费升级”的春风,相关产业链均展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动能。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在消费者欢快“剁手”的背后,更多的人看到了“新零售”带来的成千上万的新商业机会、新岗位需求,其中,“电商网红”作为直接连接消费者和产品的一环,其巨大的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而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显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网红”以54%的惊人数据高居第一。
(摘编自《齐鲁晚报》)
材料四:
自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微博直播观看人数迎来新一轮增长,除了秀场直播发展迅猛以外,多个垂直领域日均观看人数也成倍增加。其中,美食和游戏领域增长最快,分别为341.8%和342.6%,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领域增长率接近或已超过100%。日均观看人数增长较多的领域是美食、母婴等垂直领域,说明直播对用户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各领域内容与直播结合程度继续提高,网红内容开始向直播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转移。
2016年,短视频市场迎来爆发性扩张,网红短视频内容消费量也随之大量增加。从2016年5月起,微博网红原创视频播放量稳步增加,到2017年3月同比增长209.4%,这期间月增长率高达75.4%,涨势喜人。网红短视频内容播放量的持续增长,意味着网红内容形式份额比例不断改变,大量图文内容被信息量更丰富的短视频所取代,短视频也开始相应地迎来网红数量与用户量的逐步增加。
(摘编自《2017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洞察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网红产业链的成员构成,及网红经济相对于粉丝经济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图文结合,用数据揭示了网红在线视频产值将以超过35%的年均速度增长的趋势。
C.材料三突出了“新零售”的巨大影响:促进消费的升级,带来巨大的商机,增加了就业岗位。
D.材料四显示,短视频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各种垂直领域的微博直播的观众人数增长迅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粉丝经济的一大缺点是“漫灌”营销,难以将产品精准导向粉丝需求,因为粉丝的偶像在特定的产品领域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
B.从Go- Global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在线视频成长潜力最大,由此可以推测,中国的在线视频商机也最多,网红的用武之地很大。
C.2016年超半数的高校毕业生向往当网红,这无疑与网红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红已得到验证的巨大流量价值和变现能力有关。
D.在多个垂直领域中,日均观看人数增加最快的是美食和游戏,其次是时尚、搞笑、母婴、美妆等,这些内容与直播的结合程度较高。
E. 网红原创视频因为比图文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所以取代了网络上的图文内容,吸引了大量网民,使得短视频用户量激增。
【小题3】从以上四则材料看,网红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8 08:5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伤心的舞蹈
苏童
我的粗壮的身体注定我跟舞蹈无缘,我要说的是我小时候的事情。
那是我在红旗小学上四年级时候的事了,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段红把我从跳绳的人堆里叫出来,她拉着我的手走过操场时所有的孩子都艳羡地看着我。段红是个五十多岁的穿白球鞋的老太太,她从我父亲那阵就开始教孩子们跳舞唱歌了。你要知道让段红牵着手意味着你交了好运。你可能入选宣传队了。
我跟着段红走进办公室,猛然发现李小果站在窗前,拿着粉笔在玻璃上画飞机和大炮。
他歪过脖子朝我鄙夷地白了一眼。我明白他的意思。那意思就是你怎么也来了?
我当时气得直想把李小果拉出去毙了,我用不着害怕李小果的狗屁主任爸爸。段红让我一边蹦跳一边做一个擦玻璃的动作,不断重复,最后她喊停,“跳得很好,像个红孩子。”她掏出手绢擦了擦我脸上的汗,“明天你和李小果一起来排练吧。”
我突然想起来段红让我表演的是《红孩子》里的动作。那个舞蹈就是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手持扫帚、拖把、抹布搞卫生。它是我们学校宣传队的压台戏,但是那个负责擦玻璃的男孩转学走了。我和李小果就是来顶缺的,段红说,“你们好好练,谁跳得好就让谁上台。”
宣传队里的十三个孩子每逢周三周末集中在大教室里,像群小鸡跟着段红老太太老母鸡闻乐起舞,我混杂在其中,那种幸福却是永生难忘的。
我接着要说的是另外一个孩子的舞蹈。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她叫赵文燕。我认赵文燕是个典型形象。赵文燕就是《红孩子》里举着拖把跳舞的女孩。赵文燕的妈以前就是个跳舞的,后来不知为什么事,总是想悬梁自尽,三番五次的,有成功。据说都是让赵文燕发现的,她哭叫着把椅子垫到她妈脚下,她妈就没办法了。
赵文燕化了妆像天仙一样惹人爱怜,但她一上台就紧张,一紧张她就会蹲下去,在台上
尿尿,那叫做失尿症。宣传队之所以没有开除赵文燕,一是因为她漂亮,二是段红老太太不
舍得她。段红说,“她是让吓的,那孩子可怜。”
离会演只有七八天的工夫了。段红老太太把我叫到一边,悄悄地咬着我耳朵说,“好好跳,我准备让你上台。”段红老太太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咬着你耳朵说话的老太太。段红老太太真是一个世上罕见的老太太,她的腰肢比八岁女孩还要柔韧,舞步比风中杨柳还要婀娜。
她从年轻时就这样跳着,忘了结婚忘了生孩子。
“好好跳,让你上台。”
我记得这是段红老太太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紧接着的一次排练发生了一件大事。段红老太太那天脸色非常红润,她跟以往一样像富有经验的老母鸡操练着小鸡的队伍,段红一遍一遍从圈圈外蹦进来跳出去,摹拟擦玻璃的动作,我看见她突然不动了,双手柔美地停在空中。一个定格。段红的炯炯目光在一剎那间涣散了。我看着她的微胖的身子慢慢向后倒去。
那叫脑血栓。是高血压引起的灾病。以十三个孩子的知识,谁也理解不了脑血栓和死亡的关系。我从前认为学校的老师都是长生不死的。段红老太太死了一会儿还会活过来的,但翌日我一进学校就听说段红老太太真的死了,赵文燕伏在课桌上呜呜地哭个不停。她的书包摊在桌上,里面放着一只白球鞋,那是送段红去医院时掉在路上的。
段红老太太死后我以为宣传队也散了,因为没有人来召唤我去排练了,那是春光明媚的日子,有一天我走过大教室窗前惊奇地发现赵文燕李小果他们还在排练,校长和一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在指挥他们。十二个,六男六女,只是没有了我。我呢?不是说让我上让李小果滚蛋的吗?我伏在窗台上偷看了一会,想进去又不敢进去。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要我而要李小果那天字第一号的大笨蛋。我这辈子尝到的第一回失落感就是这时候。这时候我十二岁。十二岁就有了失落感全是舞蹈的罪过。
我最害怕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会演了,地点就在学校的大礼堂里。轮到《红孩子》上场了。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分两排跳上舞台,我看见赵文燕的脸像个老妇女一样愁眉不展,她上台没跳几下就蹲了下去。站在台下的校长马上抱住了脑袋,朝天翻了个白眼。
赵文燕还是没憋住,她又尿啦!
我腾地站起来,拍手,大笑。我的笑声尖利响亮。班主任就从前排冲过来,把我摁倒在凳子上。但我还是忍不住,张大了嘴巴笑。班主任在我脸上刷了一巴掌。
你在十二岁时会这样笑吗?
这好像就是我要说的舞蹈的故事。
需要交代一下故事中的另外两个孩子的下落以构成故事。赵文燕在升中学前夕被上海一家舞蹈学校选去,我后来曾经在电视里欣赏过她的荷花舞,她跳起舞来显得美丽动人。赵文燕在上海跳舞的头一年,她妈妈就死了,依然是悬梁,赵文燕不在家里她妈妈就死成了。
还有就是笨蛋李小果。李小果就是我们街上那个坐轮椅出门的残疾人。有一天他在建筑工程队搭脚手架的时候,从十米高空坠落下来,两条腿摔断了。
我想这叫做悲剧命运。悲剧命运就是你一辈子只跳过一次舞,但你的腿却摔断了。
就这么回事。舞蹈这东西你能说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吗?
【小题1】请解释划线词语“典型形象”“悲剧命运”的含义。
【小题2】请分析段红老太太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本文以“伤心的舞蹈”为题,“伤心”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交代赵文燕、李小果的下落,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
B.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C.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D.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B.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C.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B.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C.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D.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平方米的爱
王伟锋
冬子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终于到家了!冬子深吸了一口山里熟悉的空气,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娘已经接到了冬子要回来的消息,早早准备着儿子回家的第一顿饭。乡里的风俗: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擀面条,可是娘的看家本领。面粉是自家地里的麦子磨的,和面时,娘还特意加了鸡蛋,将面团子揉捏了一遍又一遍,只为吃起来劲道。炒好的小鸡肉,配上清早采摘的新鲜野蘑菇,再淋上一勺子的小磨香油,那个香哟!这些,可是冬子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每个月,娘总要东拼西凑地做那么一两次,给儿子解解馋。
想起儿子小时候的馋样,娘忍不住噗地—下笑出声,两只和面的手,更加欢快地上下舞动起来。爹正往火塘里加柴,听到娘的笑声,也嘿嘿地跟着乐。
冬子脚步急切地进了家门,扯嗓子喊一声娘,又喊一声爹,喜得爹和娘几乎同时从灶屋里跑出来,一起看着冬子笑。娘麻利地解下围裙,要给儿子扑打身上的灰尘,被冬子笑着拦下了。爹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让儿子洗手洗脸,边走边趔趄。冬子忙跑过去,接过水盆放地上,又搬个凳子给爹坐。
爹的腿脚不好,冬子考上高中那年,爹去百里外的小煤窑打工,刚去不到一个月,小煤窑冒顶,爹被砸伤了一只脚。虽经医生全力救治,终是落下了永久的残疾。想起往事,冬子的嗓子眼便堵得慌,觉得愧对爹娘。
如今,自己大学毕业在城里有了工作,也谈了女朋友,是该让爹娘过上好日子了。只是,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
冬子接替爹烧火,将火烧得旺旺的,红舌头一样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娘手巧,面条很快做好了,一家人围着火塘子,哧溜哧溜,响声四起。冬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儿时的感觉。
冬子几次想提起自己在城里买房的事,但看看娘鬓边的白发和爹布满沧桑的脸,只好欲言又止。那些早已打好腹稿的话语,分明在喉咙眼里蠢蠢欲动,冬子却卷着舌头,硬生生地把它们和着面条,吞咽进了肚子里。
前不久,女朋友看中了一套房子,两人找同事同学帮忙,该借的都借了,首付还差不少。两人拿出上中学时攻克数学题的劲头,算来算去,仍是无解。实在没辙,女朋友要他回山里找找答案。
吃过饭,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娘问得多,冬子回答得少,嘴里“嗯嗯”应着,眼睛心不在焉地瞟着屋角的小电视。山里信号弱,电视画面蒙上了一层雾状的雪花。娘眼睛花,但心不糊涂,她看得出,儿子这次回来,有心事。这一点上,爹不如娘。娘不满地飞了一眼爹。爹却只顾着高兴,儿子回来了,不知道说啥好,就吧嗒吧嗒地抽旱烟,于是,只好一阵又一阵剧烈地咳嗽。
山里人休息早。冬子辗转反侧,枕着爹的鼾声,刚要入眠,女朋友的短信忽然来了,追问买房子筹款的事。冬子一下子睡意全無,折腾了半宿,才胡乱睡去。
鸡叫了三遍,冬子才起床。他帮着爹把猪圈塌陷的豁口重新和了泥巴垒好,又帮着娘挑拣她采摘的野生山药材。忙前忙后,买房子的事,冬子始终没有提。依照家里现有的情况,冬子觉得自己实在开不了口。
午饭,是香喷喷的荠菜馅饺子。吃过饭,冬子就该回城了。爹腿脚不方便,娘坚持一直把冬子送下山。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如云似霞。冬子怀揣心事,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大道上的岔路口,娘突然收住脚,塞给冬子一样东西,然后急转身往回走。是一个鼓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不用看,里面装的是钱。那袋子是娘的钱包,她平时总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冬子喉头一紧,想追上娘,把钱还回去。娘却笑着摆摆手,加快脚步,转眼间,隐在了槐花深处。
冬子仔细清点了一下,那些钱,居然有三千元。一张一张,全是娘积攒下来的辛苦钱,都熨帖地躺在袋子里。
只是,娘不知道,这些钱,在县城里买房,刚好够买一平方米。但,在儿子眼里,这一平方米的爱,铺展开来,便是整个世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山村的田园风光,也表现出冬子家地处山区,偏远贫穷,为后文冬子买房缺钱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父亲“嘿嘿地跟着乐”“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等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爱子之情。
C.小说叙事巧妙,“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这一插叙,既交代了冬子回家的原因,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心思细腻、疼爱孩子的人,她猜出儿子有心事,竭尽所能帮助儿子,她无私的爱感动了儿子。
【小题2】小说中的冬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平方米的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等。下面是《三联生活周刊》对叶嘉莹的访谈节选。

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

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我后来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这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抓不住什么。

如果我跟西方的学生讲诗的气韵、词的境界,他们是听不懂的。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我虽然用西方的理论,但我不被任何一家西方的理论所束缚。西方的跟中国的不能够完全对接,所以只能是把可用的东西拿来利用。当然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为什么要强调吟诵?

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推行诗歌朗诵活动,这与你倡导的吟诵一致吗?

叶嘉莹:朗读跟吟诵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但是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向内在的追求。所以吟诵也应该是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你自己拿一本古诗,把你的心灵、感情、意念都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

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

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

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

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小题1】叶嘉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中国诗词,下列不属于其看法或做法的一项是(   )
A.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而西方诗歌理论有时可用来解释中国诗歌。
B.她认为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还是很抽象,其原因是王国维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因而采用了一些如“清空、飘逸”等空泛的词。
C.她认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和根底,她不赞成那种先学一套西方的理论,回来生搬硬套的做法。
D.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功底的她在跟西方学生讲中国诗词时,虽然结合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但并不会被任何一家西方理论所束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朗读跟吟诵区别很大。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是外向张扬的;而吟诵追求内在,要从理性、知识、感性上把心灵、感情、意念都跟诗打成一片。
B.吟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中很重要。只要加强背诵吟唱这一层的基本训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能够像历史上伟大的诗词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旧诗。
C.西方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这与叶嘉莹的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有兴发感动之作用的观点,有一致性。
D.叶嘉莹之所以喜爱和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原本既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一片初心,也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其的感动和召唤。
E. 现在有些青年人因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的感发作用,使得叶嘉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心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
【小题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叶嘉莹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岁月里的空心菜
罗张琴
正午,与一老妇人错身而过。老妇人怯怯放下肩上那副担子,取下脖颈间那条已然被汗水浸透的毛巾,擦了擦脸叫住我:“女俚,买把空心菜?”她拧开土箕里的矿泉水瓶子,却并没有将水倒进干渴的嘴里。她用手掌托着水,均匀仔细地洒在一把把整齐码好的空心菜上,咂摸了一下嘴:“看,很新鲜。”细细的茎,嫩嫩的叶,是长在菜园里水灵蔬菜的模样。关于故乡南山岭的记忆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
南山岭不是岭,它是我们村的一处菜园子。菜地边,散落古树若干,一如保家卫国的士兵。大人荷锄劳作,孩子穿梭嬉戏于迷宫般的阡陌。傍晚,远山如黛,我与姑婆坐在院中那长满绿意的葡萄架下,撕南瓜藤,摘肥胖甜嫩的花生。那种用柴火、铁锅、茶油翻炒出来,盛在粗瓷碗里的空心菜我竟是许久没吃到了。
母亲也种过空心菜,她做的空心菜极好吃,父亲却不买账。母亲直到最近才明白,父亲恼的不是她本来炒得极好的空心菜,而是与空心菜有关的岁月。
父亲六岁不到,他母亲就病逝了;爷爷常年在外唱戏,亲情寡淡。是父亲的姑姑即我的姑婆收留了他。他跟着守寡的姑婆艰难漂泊,靠姑婆沿街卖煎饼果子和出售手工刺绣物品维持生计。
生活的苦不算苦,最使姑婆和父亲屈辱的是,总有些牙尖嘴利的乡野妇人,一口一声“空心菜”“小空心菜”地叫唤他们。唤人空心的缘由,大概是指姑婆无子无根、无家无业,父亲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吧。姑婆从此对空心菜敏感,也不让父亲吃。
姑婆有回听戏,唱的是《封神演义》。被挖心的比干当时并没有死,却在听到卖无心菜的老婆婆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后倒地身亡。姑婆觉得这无心菜就是空心菜。空心菜的确是无根可活的,一截被掐断的苗栽进土里,不几天,便风姿绰约。几千年了,它一直空着心,从田垄上走过,向着岁月的方向,昂起头。姑婆突然觉得空心菜一样的人,也可以努力活得更好。
一个男人晓得姑婆所有的好,娶她进门。姑婆说服姑公,带着父亲回白沙老家。姑婆说,白沙有千年的祖宗,不变的血脉,回去,才有根。大队给父亲分了田,姑婆也有了属于她的南山岭。她在菜园里种了许多菜,当中居然就有空心菜。之后,父亲在宗族祠堂里拜堂成亲,给孩子上谱……一个家慢慢枝繁叶茂起来。
20世纪80年代,父母住在厂里职工宿舍,母亲在厂子仓库后头辟了一方菜园。繁殖快的空心菜顺理成章成了母亲菜园的主角。父亲本是反对的,但也无法辩驳,空心菜一吃就是好几个夏天。暑假的一早一晚,我和弟弟们跟着母亲去菜园掐空心菜。父母上班后,我一个人拎着小桶子,举着小脸盆,在水龙头下,一遍遍将空心菜清洗干净。沾着水的空心菜躺在白色搪瓷盆里,那模样儿好看极了。那个时候,父亲是平静欢喜的。他时常对着母亲一脸温润地笑,总忍不住腾出一只手来,摸摸我们的小脑袋瓜子。
一场车祸将父亲对空心菜的隐忍暴露无遗。也是夏天,在县上买了房的父亲心情好,摩托车开得快了些,出了车祸。好在父亲戴了头盔,命大。医生准许父亲不再吃流食的那天,母亲特意熬了半只猪脚。母亲说,那一天,父亲的吃相将她吓坏了,转眼间一锅子猪脚见了底。一连几天,父亲拒绝母亲带来的空心菜,只将所有大荤狼吞虎咽剿灭一空。母亲惴惴不安,其实她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父亲好久没吃过这么隆重、纯粹的荤了。病中的父亲,理直气壮地狠狠解了一次馋。
海角天涯,心安即吾乡。这个曾被人唤作“小空心菜”的男人,大难不死,还置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家业,是父亲的南山岭。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贴近属于自己的天地,我心有戚戚,恨不得把老妇人这两土箕菜全部买走。我从老妇人的土箕里买了两把空心莱,老妇人谢过我,挑着菜转身向前走。我盯着她的背影出神。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南山岭。
(选自2018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老妇人向“我”售卖空心菜,照应题目,引发“我”对故乡南山岭的回忆,从而引出父母、姑婆关于空心菜的经历。
B.自一开始的敏感、讨厌,到后来从中悟出“可以努力活得更好”的道理,姑婆对空心菜认识的过程就是情感变化的过程。
C.父亲一直对空心菜隐忍,是当时物质生活的艰辛所致,遭遇车祸后拒吃空心菜而大吃荤肉就是最好的明证。
D.文章行文脉络分明,从现实回忆过去,又从过去回到眼前,在时空转换中观照历史,思考生活,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小题2】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岁月里的空心菜”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