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闲花落地听无声
丁力梅
黄昏,桐花在教室外静静开着,像顶着一树紫色的小花伞,偶有风吹过,花落下,悄无声息。我们几个女生,伏在走廊外的栏杆上,目光似乎漫不经心,看天,看地,看桐花。其实,哪里是在看别的,都在看郑如萍。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郑如萍和一帮男生在打羽毛球。夕阳的金粉,落她一身。她穿着绿衣裳,系着绿丝巾,是粉绿的一个人。她不停地跳着,叫着,笑着,像朵盛开的绿蘑菇。
美,是公认的美。走到哪里,都牵动着大家的目光。女生们假装不屑,却忍不住偷偷打量她,看她的装扮,也悄悄买了绿丝巾来系。男生们毫不掩饰他们的喜欢,曾有别班的男生,结伴到我们教室的门口,大叫,郑如萍,郑如萍!郑如萍抬头冲他们笑,眉毛弯弯,嘴唇边,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
“贱。”女生们莫名其妙地恨着她,在嘴里悄骂一声。她听到了,转过头来看看,依然笑着,很不在意的样子。
下课时,郑如萍常折纸船玩儿。折纸船的纸,都是男生们写给的情书,成扎。她一一叠成纸船,收藏了。对追求她的男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常有男生因她打架,她知道了,笑笑,不发一言。
高三时,终有一个男生,因她打了一架,受伤住院。这事闹得全校沸沸扬扬。她的父母被找了来。当着围观着的众师生的面,她人高马大的父亲,狠狠掴了她两巴掌,骂她丢人现眼。她仰着头争辩:“我没叫他们打!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打架!”她的母亲听了这话,撇了撇薄薄的嘴唇,脸上现出嘲弄之色,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整天打扮得像个妖精似的,招人呢。”
我们听了都有些吃惊,这哪里是一个母亲说的话。有知情的同学小声说:“她不是她的亲妈,是后妈。”
这消息令我们震惊。再看郑如萍,只见她低着头,轻咬着嘴唇,眼泪一滴一滴滚下来。阳光下,她的眼泪,那么晶莹,水晶一样的,晃得人心疼。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她哭,却没有人去安慰她,潜意识里,都觉得她是咎由自取。
郑如萍被留校察看。班主任把她的位置,调到教室最后排的角落里,与其他同学,隔着两张课桌的距离,一座孤岛似的。她被孤立了。有时,我们的眼光无意间扫过去,看见她沉默地看着窗外。窗外的桐树上,聚集着许多的小麻雀,唧唧喳喳欢叫着,总是很快乐的样子。天空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
季节转过一个秋,转过一个冬,春天来了,满世界的桃红柳绿,我们却无暇顾及。高考进入倒计时,我们的头,整天埋在一堆练习题里,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堆了。郑如萍有时来上课,有时不来,大家都不在意。
某一天,突然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郑如萍跟一个流浪歌手走了。班主任撤掉了郑如萍的课桌,这个消息,得到证实。
我们这才惊觉,真的好长时间没有看到郑如萍了。再抬头,教室外的桐花,不知什么时候开过,又落了,满树撑着手掌大的绿叶子,蓬蓬勃勃。教室楼前的空地上,再没有了绿蘑菇似的郑如萍,没有了她飞扬的笑。我们的心,莫名地有些失落。空气很沉闷,在沉闷中,我们迎来了高考。
十来年后,我们这一届天各一方的高中同学,回母校聚会。我们在校园里四处走,寻找当年的足迹。有老同学在操场边的一棵法国梧桐树上,找到他当年刻上去的字,刻着的竟是:郑如萍,我喜欢你。我们一起哄笑了:“呀,没想到,当年那么老实的你,也爱过郑如萍呀。”笑过后,我们长久地沉默下来。“其实,当年我们都不懂郑如萍,她的青春,很寂寞。”一个同学突然说。
我们抬头看天,天空仿佛还是当年的样子,碧蓝碧蓝的,阳光一泻千里。但到底不同了,我们的眉梢间,已爬上岁月的皱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多少的青春,就这样,悄悄过去了。
【小题1】结合相关情节,按要求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转过头来看看,依然笑着,很不在意的样子。(分析人物性格)
(2)有时,我们的眼光无意间扫过去,看见她沉默地看着窗外。(分析人物心理)
【小题2】请分析两处画线的景物描写的作用。(7分)
【小题3】阅读全文,分条概括作品中的“我”对郑如萍的情感变化过程。(5分)
【小题4】通观全文,探究郑如萍悲剧产生的主要外部原因。(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问题日益加剧,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匱乏、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等;全球化更加剧了城市间的资本、资源和创造力的竞争,如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命题。。
2008年,IBM公司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主题报告中,首先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希冀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人们所面对的各行各业中,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经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六个核心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智能互联时代;利用遍布全市的各类硬件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随时随地实现对城市全面感知和监测,通过传感设备智能识别及立体感知城市的位置、人口、环境、状态等信息的变化,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数据提取、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交通、医疗、安全等具体的业务流程程进行智能化集成,从而能及时主动作出响应,保诬城市各个关键系统高效地运行。所以,21世纪的“智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此后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接纳,并作为应对金融海啸刺激经济增长的策略。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建设条件的一项是
A.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
B.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
C.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D.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智慧城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是由六个核心系统构成,并智能互联、相互协作的宏观系统。
B.通过智能手段随时随地对城市进行感测,并识别感知关键信息的变化。
C.将智能互联感测的数据整合、处理,并能智能化集成为具体业务流程。
D.借助智能分析,及时响应,保证城市关键系统运行,以满足各类需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
蔡元培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性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为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而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程

刘 公

前年仲秋,阳光蹦跳着来到我的桌前,温暖的光泽摩挲着我的脸庞。我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一期杂志,诗歌栏目的头条向东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

向东送来的诗稿,是用学生作业本撕下的两张纸写的。他带有泥点的建筑服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跟我说话时,眼神怯怯的,不敢直视。他的三首诗都不长,我当即看了一遍,有几句一下子吸引了我,“伸手抓一把阳光/撒向大地/顷刻间/天下一片金黄”。我说:“这首留用了,你没有固定住所,等杂志出版了,通知你来取吧。”他点点头,一脸灿烂地走了。

两个月后,向东接到我的电话不到半个小时,就汗津津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双手在衣服上蹭了蹭,握着我的手说:“谢谢刘主编,谢谢。”他手上厚厚的老茧,石头一样硌得我的手生疼。

“不用谢,以后有好的诗歌再给我。”当即,我安排人把稿费发给了他。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激动地说:“明天可以租个自行车回老家了。”

“你老家离这儿多远?”

“四十多公里。”

“你不用租车了,明天我去你们县上采访,你搭我的顺车吧。”他高兴地说:“那太谢谢您了。”

次日,我开车走高速、国道、无名道路,颠簸了好久,终于到了他的家。

两间土坯房歪着身子立在土坡下面,一面墙的裂缝像一个乞讨人的嘴,虚弱地张着,三根圆木费劲地支撑着那面墙,防止它随时坍塌下来。还没进屋,就有一股浓烈的中药味儿扑鼻而来。听到声响,他爸弓着虾米一样的腰迎了出来,满脸的沟壑纵横却漾着笑意:“嘿嘿,向东,带客人进屋里坐。”

东屋的蜂窝煤炉子上,咕嘟着一瓦罐中药,向东的妈身着油乎乎的棉袄棉裤,坐在一辆残障轮椅上,无神的眼光瞅着我们,嘴角抽动了好几下,才说道:“你们坐。”

老爷子给我解释说:“他妈半身不遂好几年了。”

看到轮椅锈迹斑斑,前面的两个小轮子,后面的两个大轮子,都用铁丝缠着。我问老爷子:“大叔,出门要上个坡,这车,你推得动吗?”

老爷子把盛着开水的老瓷碗递给我说:“上坡推不动,不过,乡亲们谁遇着了,都会搭把手。”

我对向东说:“好好挣钱,给你妈换辆新轮椅。”

“这事不用孩子们操心,他们弟兄俩都在城里打工,住房都没有着落。他妈这轮椅,上个月乡长来村里,说给发一个。那乡长可好了,临走时还给他……他妈100块钱哩。”老爷子激动得说话有点儿结巴。

离开时,老爷子左手提一袋土豆,右手提一袋柿子,说是送给我的。我不要,老爷子着急地抖着两手说:“自家产的,不值几个钱,你要是嫌弃,就算了。”看到老爷子一脸的真诚,我连忙说:“谢谢,谢谢,我要。”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今冬,雪花一个劲儿地飘。我正在办公室外扫雪,向东流着泪来找我,说他妈去世了,跟我借点儿钱。我说:“可以。下这么大的雪,我送你回去。”想到他爸妈给我的柿子和土豆,我得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车停在村口的空地上,远远地看见两间土坯房外设了个灵堂,我和向东走进去,看到老爷子两腮挂满泪水,在一个黑陶盆里烧纸,一边烧,一边凄厉地念叨:“老伴儿啊,都怪我不好,临走,也没让你坐上新车。

不过,我给你扎了一辆新的。”

我这才注意到,灵堂的一侧,有一辆纸扎的轮椅车。

我问老爷子:“大叔,大妈到走都没坐上新轮椅车吗?那个乡长不是说要送一辆吗?”

老爷子叹了口气,擦一把泪说:“那乡长回去不久就得癌症死了,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说完,他又哭了起来。

我点燃三炷香,给老太太鞠了三个躬。

走出灵堂,老爷子的那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

看着大雪纷飞的天空,看着苍茫的田野和破旧的村庄,听到灵棚里向东一家人的伤心哭声,我的心一阵阵揪痛。

《精短小说》2019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向东身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带着泥点的建筑服,以及他说话时怯怯的眼神,与他那充满阳光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向东家老屋的破败不堪、岌岌可危与触目惊心,突出向东家的贫穷艰难,读后令人感到心酸。
C.离开时,老爷子送“我”一袋土豆和一袋柿子,“我”先是不要,后来表示感谢,并收下,是因为“我”难以拒绝老爷子真诚的情谊。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独具慧眼的编辑,也是一位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我”的肩上承载着农村精准脱贫的希望。
【小题2】小说中的“向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历史的流沙
雷抒雁
①北京三环路畔有一家书店,叫“知不足”。好名字!是要人去买书,读书,然后知不足。古人的话大体是对的,不读书时,侃侃而论,似乎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知,一翻开书,惊出一头汗,原来尚有那么多事不知;甚至先前以为已知的,却是半知,或谬知。
②这是熟理,不说。以写作人的目光看,翻翻前人的书,忽然能生出些恐惧来。在我们的前边有多少呕心沥血,三更灯火五更鸡,自以为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诗文的人,竟被历史的流沙埋得这等严实。如今说出他们的名字,极少有人知道,说出他们的著述,读过的人万里难得寻一。
③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名家和史学家,他撰写的二百二十卷的《石匮书》,是纪传体明史。后又完成了记叙明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的《石匮书后集》,共六十三卷,附录一卷。张岱自信这些书可以传世,应以金为匮,藏之石室,那种自负,应不逊于今人。
④历史的尘沙,让人不敢回头,多少创造,多少建筑,都沉沉地埋进了黄沙。那古楼兰的繁华强盛,让唐帝国如芒刺在背,边塞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唱的是决心,也是艰难,是牺牲。可是如今,我们只能从那漫漫黄沙下坍塌的土丘推认当时的建筑,从未朽的枯骨分辨远去的古人。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诗文以及由此引起的鸡争狗斗,得来的荣华富贵,享受的声誉名望,一概地归了沙尘。常说历史无情,大概就在于此,它埋葬了多少爱恨情仇。
⑤先前的文人也有过风流,也有过宗派,也有过吹捧和打压,更有过相互围剿与厮杀。可是,一旦时过境迁,一切都风流云散,花落水逝。历史的无情还在于历史的霸道,不论输家赢家,尽覆黄沙之下。
⑥文人多狂士,一旦成名,难免“仰天大笑出门去”,要“一览众山小”。自己写的片言只字,都敝帚自珍,不肯让人雌黄。古人概括为“文人相轻”,可知此毛病由来已久。加之过于自珍自恋,便有俗语说:“别人的婆娘,自己的文章。”宁肯让美丽给别人的妻子,不可输美文于自己的文章。看看那些为了获得某种奖誉的寻机奔走,获取虚名后的趾高气扬,便可洞见其心态之一二。
⑦时代如人,要前进,自然背不动许多陈旧的包袱。那些先前看来还光光亮亮的劳什子,现在只好扔到一旁让尘封沙掩。
⑧前边说过的那位张岱先生,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由红变暗全过程的一个典型。
⑨这个纨绔子弟,说起先前的自己,充满了夸耀和感叹,他说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古董,好花鸟……”。看看,真是人间的一切繁华和欲望都集中在他身上。可是,历史弄人,明灭清立,先前的繁华尽被风吹雨打去,张岱一下子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这就让他回首往事,不能不恍如隔世了。
⑩历史的流沙,把他的自负、狂傲、才华、富贵、虚名、心血,统统掩埋。
⑪当然,历史并不虚无。当我站在秭归,站在屈原高傲孤愤的塑像前边;当我站在李白墓前,站在那方千古巍然屹立的墓碑前,我就想到,其实,许多大的文人和大的思想家,他们是高耸的山峰,是根深叶茂的大树,历史的风吹过,他们不会动摇。沙尘只会匍匐在他们的脚下,无法遮蔽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存在反倒丰富和深厚着历史。我想说的是诗人也罢,文人也罢,来了,如春花开绽;去了,如黄叶飘落。留下的只是果实,即你安身立命的作品。这果子能否在许多年以后重新萌芽,则在于它的生命含量。你现在的奔忙,其实对它能否恒久无助。
⑫前些年,有人将自孔子至今的文化名人,汇总了200名,其中新中国建立前是150名。算一算,从孔子至今将近3000年,大约15到20年出一个名人。一个世纪也就四五个人。但当今却占了50名,许多小弟弟、小妹妹也孔子一般入了名籍。我想新中国的文学成就即便很大,与历史比,未免过于乐观了些。
⑬冬天到了,寒风又起,窗外呼呼啦啦吹起些黄叶。塑料袋也好风凭借力,飞上了枯树枝头,远远看去,竟像是花簇一般灿然。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⑪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