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题文1)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是什么关系?(3分)
(题文2)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4分)  
(题文3)文章取名为“流泪的滕王阁”,有何含义?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题文4)有人说作者的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绘画的“业余精神”
宋元以后,中国绘画形成了一种“业余精神”传统,即“画画应是文人业余的艺术修养”。一方面,文人追求一种完整人格,反对职业化艺术;而现实中,很多文人却不得不靠绘画来谋生。这就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错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可以上溯到孔子时代。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应具备完整的人格,而不应成为擅长某种技能的器具。这种文化心理逐渐发展成了对业余的崇拜,不仅影响到绘画,也延伸到文学、建筑等领域。随着财富增多和教育水平提高,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构的需要,边做官边画画的业余之路走不通了,所以文人开始以绘画等才能谋生,成为职业画家或作家。但画家如果是职业的,他就很难被主流艺术评价体系认可,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果:为了赦免文人成为职业画家的过错,人们把评价业余画家的标准用在这些职业画家身上。这给中国绘画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书画交易中,画家不会公开出售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是不被主流标准所认可的职业画家。有身份的画家会通过中间人与买家联系,并且会刻意将自己和所谓的“画匠”区分开。而在欧洲,拉斐尔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讨债却可以成为美谈。
其次,塑造了中国画独特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是基于业余精神影响的艺术标准:要超越实际功能、专注图像之外难以捉摸的文人意趣。元代以前,中国画也提倡“师法自然”,唐代韩干在马厩中向马学习,北宋范宽在自然中向山水学习。但元代以后,描绘真实不再是作品的追求,画家也就不再写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解释得很妙:文人画不在考究艺术功力,而在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所以直到今天,哪怕是外国观众在欣赏中国画时,都知道作品是画家为表达自我而创作的。我们看重的是名家手笔、风格传承,而不像西方艺术那样关注图像本身。书画交易中鉴定用的也是相同标准,更强化了这种标准的权威性。
第三,对中国文人画题材的影响。虽然画家以“业余精神”标榜自己在作品中的自我表达,但是他们并不能像业余精神所要求的,只把作品给真正懂他的人欣赏,买家对创作也有很大的决定权,甚至改变画家的创作方式。如郑板桥一年能挣一千多两银子,他中等尺幅的作品是四两银子一幅,他不得不快速生产作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只能使用梅、兰、竹等热门主题和重复的笔法。这就造成了中国艺术史评价尺度和画作题材都越来越单一。宋元之后所有不和谐的题材,比如战争,比如鬼怪,几乎都被淘汰了,只留下能表达文人情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主题。这对画家的创造力是很大的限制,画家想选择违反潮流、有所创新,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艰难。
(节选自高居翰《画家生涯》)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的观点导致中国历史上对专业技术的蔑视,造成职业画家缺失。
B.中国画宋元时风格大变,其重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数量远超官僚机构的需要。
C.西方绘画看重图像本身,欣赏和鉴定中国画时只需关注手笔、风格等因素。
D.市场对创作有一定决定权,这造成中国画中山水、花鸟等题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了中国文人画家“业余精神”的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并以之贯穿全文。
B.文章通过分析“业余精神”形成的深层原因,显示了作者深厚广阔的宏观视野。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始终立足于中外比较视角,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得出清晰结论。
D.文章逐层指出了“业余精神”给中国画带来的影响,结构清晰,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B.宋元前,主业为官、业余作画现象大量存在是“业余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C.业余精神让中国画从追求写实到追求难以捉摸的意趣,丧失了可贵的写实传统。
D.历史上可能有些颇具个性的画家选择个性题材,但其声名却很难流传下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2分)
水墨江南
熊召政
①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匐在蛰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②现在,我又置身在水墨之中。趁着紫燕衔来微雨,沐着杜鹃染红的熏风,坐在涡轮搅水的画舫上,我航行在千岛湖中。
③因为在建德市修筑了拦江大坝,在古淳安的县境里,在旧时的新安江的中段,一座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出现了。千余座与白云厮守的青山,变成了泽国中的岛屿;十余万与鸡犬相伴的烟灶,变成了水族中的另类。人定胜天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但智能风景,却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
④比之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新安江,千岛湖太过年轻。几十度春花秋月,它甚至还没到天命之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抑或,它可比拟于桂林阳朔的鬼斧神工。
⑤春雨时断时续,画舫渐行渐远。俯视水底,深黛而明澈;近岸浅波,虫鱼戏逗,荇草摇曳;远眺众岛,岩苍而螺翠;树林深处,茶烟袅袅,山市嚣然。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揽水弯中,可见鸥影横波,银鱼似雪;徜徉山间,可赏石窦飞瀑,小岛依人。有茶山处必有茶寮,有胜景处必有长亭。山一伸必至浅滩,浅滩即船市;水一折必有码头,码头即花坞。大哉瑶池落人间,美哉千岛湖!
⑥遥想当年,被两岸青山逼窄的新安江,亦是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从皖南的屯溪,到西湖边上的杭州,数百里航程,它汲纳了多少幽谷兰露,桃花流水。夕阳下的帆影,犹如杜牧在二十四桥边写下的绝句;月华中的花船,犹如百尺楼头吹响的洞箫。李白在江中朗吟,新安江绝异诸水;海瑞在岸畔叹息,新安江流着忧患。商旅经过,水泛胭脂;兵爷经过,涛凝疮痍。这一条劫难过、绮绣过、空灵过又哀愁过的河流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⑦从杭州乘船到屯溪,已经绝无可能。但是在千岛湖里品藻江南,却是难得的风雅。桂楫兰桡,在万顷碧浪中得大自在;渔歌鸟韵,在中天明月下做珍珠梦。今夕何夕,我问舟子,你的楼船将在哪一重花汛里停泊?舟子笑而不答。但是,我看到他抛出一根缆绳。立刻,我们的游船像一只敛翅的白鸥,留在了烟波深处,留在了愈久愈令人陶醉的江南水墨中。
(选自熊召政散文集《文明的远歌》)
【小题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笔下,千岛湖的年轻与整条新安江的古老相互映衬,既写千岛湖的“神来之笔”和“鬼斧神功”,又写新安江曾有过的“春梦”。
B.文章以“紫燕衔来的微雨”表游历时令,以“航行在千岛湖中”和“留在了烟波深处”表游历踪迹,且着意于境致,画面感鲜明,可谓涉笔成趣。
C.作者从“风景”写到“命运”,写饱览江南水墨的陶醉和沉浸在“风雅”和“大自在”的美感,肯定了时代进步,赞美了变革精神。
D.文章运用多种修辞,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方法,语言朴素清新,生动细腻。
E.全文用丰富的古典意象写时尚风光,信手拈来,又贴切自然。可见自然画面的美好,也要有腹有诗书的才子来点染,才能山水含情。
【小题2】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①段划线句子中“常读常新的水墨”的理解。(3分)
(2)结合全文,请简述你在⑦段划线句子里读到的意思。(3分)
【小题3】请从三个角度赏析本文第⑤段的描写(6分)
【小题4】作者文思缜密,请在②-⑥段范围内,针对前后照应特点,择两处简述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白 皮 鞋
苏丹 阿卜·白克尔·哈里德
天色暗下来了,水汽预示着将有一个不愉快的黑夜。我坐在市场的一家咖啡馆里,苦苦地思索着下月的日子该怎么过……我在责怪着自己由于一时冲动买了一双白皮鞋。按我这样地位的小职员来说,真不该如此,就是想买也该等下月再说。我埋怨我干的荒唐事儿。正在烦恼的时候,耳旁传来一声声叫擦皮鞋的声音……
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约摸十一岁的孩子,披着一件不称体的长衬衣,两条瘦腿活像竖在地上的两根细棍,苍白的圆脸庞上长着一对炯炯发光的、满是孩子气的大眼。或许他早就以为我会坐下来的,所以竟没来得及等我张口告诉他这双皮鞋还是刚上脚的,他的两只小手就已经在身旁的小木箱里匆忙地翻寻着什么了。
他严肃而又小心翼翼地卷起衣袖,从木箱里取出一个铁匣,立刻埋首在这项“艰巨”的工作里。
我百般无聊地看着电影院前熙来攘往的人群,现在不比公共假日那天,很少见到中学生的影子。站着的尽是些套“吉尔巴”(一种苏丹民族服装)或穿着形形色色衣衫的童工,男女摊贩杂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兜售吃食。
我本以为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擦完的,而他不时顾盼着影院前的观众,低声问身旁另一个孩子:
“听,开演了吧?”
“我早看过了,你要瞧,你自个儿去吧?”
这孩子一边说着,一边玩弄着手里的木棍,一面又频频抬眼留心一个闲散地等着友人赴约的青年。
擦鞋的责备而又痛苦地扫了他一眼,便拿起我那擦好鞋油的一只白皮鞋放在墙脚下,稍晾一会儿再打光。熙熙攘攘的顾客不知是谁在鞋上踩了一下,这一脚几乎使他前功尽弃,他掸掉灰尘,狠狠地骂了一句:“你怎么不长眼哪!”
说着又伸出两只小手聚精会神地开始他的擦鞋工作。
片刻间天空里越积越厚的乌云又一次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听到他自言自语地在嘟哝:
“真主保佑,这场雨下来,看不成电影还没什么,断了我的粮可怎么办?”
雨说下就下,稀疏的大滴雨点开始落了下来。人们蜂拥地躲进咖啡馆,渐渐把我和孩子的距离越挤越远了。
滂沱大雨,倾盆如注。我端着座椅退进屋里,坐下后先忙着把两只光脚丫子塞进桌肚里,但心里止不住胡思乱想起来:这孩子哪儿去了呢?准拿走了我的皮鞋……唉,多讨人喜欢的一双新皮鞋,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脱手的。本来嘛,眼看着浓云蔽日,预示着有一场大雨,大街小巷尽是泥水,我干吗还一定要让他再擦呢?真是活见鬼!
根本的问题倒还不是对这双丢失的鞋感到特别惋惜,问题是要我光着脚在这么一个漆黑的夜晚步行回家,倒是生平第一遭。
折磨人的整整一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小时里,我的心简直是随着表上的分针在移动。而这个小东西看来却毫不在意地计算着这一寸寸蚕食我的耐心、让我神经都快爆裂的时光。
希望孩子送回皮鞋的幻想已成泡影了,这个该杀的家伙竟这么拿着我的皮鞋就溜跑了。
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回去的那条道,当然,最好能雇一辆车,可是车停在大马路上;还有,钱呢?看来惟一的办法只能光着脚在我们那条既窄又危险的巷子里冒上一次险了。
又过了一小时,雨仍下个不停,咖啡馆里挤得水泄不通,等着孩子把鞋送回来似乎没什么希望了,抑制不住的气恼和郁闷阵阵袭上心头。播音机响了好长一阵终于静下来了。靠在躺椅上的、捏着帽子站久了的人都活跃起来,坐在一旁长凳上的还在热心地讨论着雨……
时间将近午夜,雨势渐弱,最后天空里只飘落着星星点点的雨丝儿,人们可以回家了。人们开始离开咖啡馆,不到半小时,屋里便走空了。侍者动手收拾桌椅,示意说:你也该走了。
老实说,我本也打算最末一个离开这儿,因为我不相信我的神经能经受得住自己光着脚在众目睽睽下走回家去。
我低着头走出大厅,刚穿过活动门,冷不丁地一下子怔在那儿了,两条腿似乎瘫陷在淤泥里,半步也提不起来,张大了的嘴不知说什么好,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好熟的脸哟——光着上身,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倒在墙角里睡着了。他的另一只手紧紧捏着一包东西,我过去轻轻地摇醒了他,他跳起身来,小手揉了一阵眼睛,迷糊中他忆起了我是谁。他连忙打开布包,一边忸怩地向我道歉。我这时才发现他是那么困倦,瞌睡沉重地压着他的眼皮。
付了钱,帮他披上那件不称体的、包过我皮鞋的长衬衣,我默默地踏上了归途。
满街的泥水,人们早就进入香甜的梦乡……周围是一片漫长、寂静得怕人的黑夜,电线杆上的街灯散出一团团灰白的光芒,似乎连这个也给雨水浇了个透湿。这种时刻四周见不到一点活的东西,哪怕是一只丧家的狗还是一只迷途的猫。
一幅使我无法入眠的景象萦回在我的脑际,那个孩子——我们的孩子,仿佛就坐在我床边,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另一只手里紧握着一双白皮鞋。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多种细节描写,如男孩与伙伴的对话、娴熟的擦皮鞋的动作、用衬衫包裹白皮鞋等等“小”笔触,塑造了一个勤谨自强、诚信守责的小男孩形象,引发读者对以小男孩为代表的弱势人群深深关切的善良之情
B.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大篇幅地对“我”进行心理描绘,“我”的种种心态,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改变,使得故事更显真实,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白皮鞋”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白皮鞋”展开叙述;“我”的“白皮鞋”洁净、珍贵,与擦鞋孩童的生活与心灵形成对照,恰恰折射出“我”内心的自私、虚荣与身处上流社会的优越感
D.结尾处对小男孩形象的描述,以及我把擦鞋孩子称为“我们的孩子”,体现出“我”内心的反省与悲悯情怀
E. 文章具有明晰的镜头感,对景物、人物的描写绘声绘色,故事环境逼真生动,使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小题2】文中划线处多次描写雨势的变化,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对比是本文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小说中运用了那几组对比,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着巨大影响。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摘编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小题1】(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剧烈变化、社会大转型、充满活力、促人奋进的时代。
B.是讲究谋略、实力竞争、国强民富的时代。
C.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代,是个性张扬、伟人多产、文化灿烂的时代。
D.是政治变革活跃、教育不断进步发展、科技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时代。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
B.时势造英雄,正是那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造就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
C.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基本领域都创造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
D.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作品丰富,风格多样,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源头。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艺术上的成就更是繁盛,青铜器制作、金玉雕琢、篆刻艺术、乐器制作、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
B.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C.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因为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使得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D.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一大批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编写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