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2分)
水墨江南
熊召政
①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匐在蛰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②现在,我又置身在水墨之中。趁着紫燕衔来微雨,沐着杜鹃染红的熏风,坐在涡轮搅水的画舫上,我航行在千岛湖中。
③因为在建德市修筑了拦江大坝,在古淳安的县境里,在旧时的新安江的中段,一座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出现了。千余座与白云厮守的青山,变成了泽国中的岛屿;十余万与鸡犬相伴的烟灶,变成了水族中的另类。人定胜天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但智能风景,却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
④比之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新安江,千岛湖太过年轻。几十度春花秋月,它甚至还没到天命之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抑或,它可比拟于桂林阳朔的鬼斧神工。
⑤春雨时断时续,画舫渐行渐远。俯视水底,深黛而明澈;近岸浅波,虫鱼戏逗,荇草摇曳;远眺众岛,岩苍而螺翠;树林深处,茶烟袅袅,山市嚣然。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揽水弯中,可见鸥影横波,银鱼似雪;徜徉山间,可赏石窦飞瀑,小岛依人。有茶山处必有茶寮,有胜景处必有长亭。山一伸必至浅滩,浅滩即船市;水一折必有码头,码头即花坞。大哉瑶池落人间,美哉千岛湖!
⑥遥想当年,被两岸青山逼窄的新安江,亦是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从皖南的屯溪,到西湖边上的杭州,数百里航程,它汲纳了多少幽谷兰露,桃花流水。夕阳下的帆影,犹如杜牧在二十四桥边写下的绝句;月华中的花船,犹如百尺楼头吹响的洞箫。李白在江中朗吟,新安江绝异诸水;海瑞在岸畔叹息,新安江流着忧患。商旅经过,水泛胭脂;兵爷经过,涛凝疮痍。这一条劫难过、绮绣过、空灵过又哀愁过的河流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⑦从杭州乘船到屯溪,已经绝无可能。但是在千岛湖里品藻江南,却是难得的风雅。桂楫兰桡,在万顷碧浪中得大自在;渔歌鸟韵,在中天明月下做珍珠梦。今夕何夕,我问舟子,你的楼船将在哪一重花汛里停泊?舟子笑而不答。但是,我看到他抛出一根缆绳。立刻,我们的游船像一只敛翅的白鸥,留在了烟波深处,留在了愈久愈令人陶醉的江南水墨中。
(选自熊召政散文集《文明的远歌》)
【小题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笔下,千岛湖的年轻与整条新安江的古老相互映衬,既写千岛湖的“神来之笔”和“鬼斧神功”,又写新安江曾有过的“春梦”。
B.文章以“紫燕衔来的微雨”表游历时令,以“航行在千岛湖中”和“留在了烟波深处”表游历踪迹,且着意于境致,画面感鲜明,可谓涉笔成趣。
C.作者从“风景”写到“命运”,写饱览江南水墨的陶醉和沉浸在“风雅”和“大自在”的美感,肯定了时代进步,赞美了变革精神。
D.文章运用多种修辞,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方法,语言朴素清新,生动细腻。
E.全文用丰富的古典意象写时尚风光,信手拈来,又贴切自然。可见自然画面的美好,也要有腹有诗书的才子来点染,才能山水含情。
【小题2】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①段划线句子中“常读常新的水墨”的理解。(3分)
(2)结合全文,请简述你在⑦段划线句子里读到的意思。(3分)
【小题3】请从三个角度赏析本文第⑤段的描写(6分)
【小题4】作者文思缜密,请在②-⑥段范围内,针对前后照应特点,择两处简述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右理学都显得有几分落寂,鲜有开山宗师。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在抚州的南丰县、赣州的宁都县、九江的星子县三地,竟然崛起了一个颇负盛名的江右学者方阵。三地学人各有所长,思想相互碰撞,精彩纷呈。其中,抚州谢文洊的“程山学派”在当时的江右理学影响颇深。
谢文洊曾对于古今中外的“天命”之说进行了重释,创新构筑了“畏天命”学说;并借助以“畏天命”的思想为根基,聚集众多理学学者,创立了“程山学派”。由此,奠定了谢文洊江右理学一派宗师的地位。“程山学派”和同一时期声名鹊起的江右两个文化团体宁都的“易堂学派”和星子的“髻山学派”来往甚密,谢文洊推行的“畏天命”学说曾得到他们的热烈回应。
“畏天命”语出孔子《论语·季氏》,后代儒学诠释甚多。但谢文洊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却隐含了西方宗教文化的成分,从而使其对“畏天命”的重释成为一种思想创新。这其中的玄机,在于他曾受到同时代的天主教徒刘凝的影响。明清间以传教士为主要介质的中外文化互动大约持续了250年。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拓宽了中西文化各自的视域,并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思想与知识的重构,泽及后世,影响深远。而刘凝就是这样的介质。在谢文洊所著的《日录三卷》中,能找到谢文洊与刘凝多次辩论西学的内容。《日录》记载了他们之间围绕“上帝属性”的争论。谢文洊认同刘凝借给他阅读的耶稣会士庞迪我所著《七克》一书观点,认同“上帝”(天命)的存在,认同道德践履离不开“他者”的监督。同时,却又坚决否定“上帝降生”等“启示真理”。
刘凝告诉谢文洊,在马厩降生的耶稣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以言行为万世典范,为了救赎万民而主动献身,用以引导人性中天赋之善而敬仰上帝;倘若不明了耶稣亲临人世的教诲与救赎,则“其道无由”。谢文洊则认为,西方人以“上帝”为“肉身之人(耶稣)”,“名为尊上帝,其实是亵侮上帝”。他与当时多数中国儒士的态度一样,不相信降生在马槽、身份卑微的耶稣,居然会是天地万物之创造者和主宰者!所以,谢文洊驳回刘凝,这不是尊崇上帝,而是亵侮上帝。在他的理解中,上帝是有赏罚权能的“上天”。得罪“上天”,必有灾祸的后果。因此对“上天”才必须“敬畏”;相信这样的“上天”,“畏”“怕”的行为才能产生实效并促成精神的纯化和人格的提升。这也是他异于以往性理之学的创新点。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认识交锋过程中,谢文洊所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与刘凝的西方文化逐渐形成思想交融,并为程山之学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与表现方式,最终形成“程山之学”独特的文化内涵。
(选自《江右理学的一程山水》,有删改。原文刊载于2014年11月28日出版的《江西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与宁都县和星子县这两地的学人的思想观点相吻合,得到了“易堂学派”和“髻山学派”的热烈回应。
B.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对古今中外的“天命”之说进行了重释,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具有鲜明而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色彩。
C.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肯定了“他者”的监督在践履道德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学说为他开创“程山学派”奠定思想基础。
D.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建立在西方宗教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当时的江右理学中影响很大。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程山学派”的出现,推动了当时江右理学的发展,使得当时江右的其他学派由湮没无闻而迅速崛起,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负盛名的江右学者方阵。
B.“畏天命”一语出自《论语》一书,后世的理学学者对它做过许多解释;“程山学派”对“畏天命”思想的诠释与明末以前的理学家相比有不同之处。
C.“程山之学”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谢文洊在与刘凝的数度论辩中,在东、西方信仰的异同交锋过程中,找到了文化融合的节点。
D.谢文洊虽认同《七克》一书中的一些观点,认同“上帝”的存在;但是在“上帝属性”的问题上,与刘凝存有分歧,坚决反对“上帝降生”等“启示真理”。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教士对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这一历史期间的中外文化互动,拓展了中西文化各自的视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思想与知识的重构。
B.谢文洊认为“上天”拥有赏罚权能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既是人们向善的至高无上榜样,也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一旦得罪“上天”,必有灾祸的后果。
C.《日录三卷》记载了谢文洊与刘凝之间的争论,是研究“程山之学”重要的史料;同时,对于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有关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状况也有参考价值。
D.谢文洊创立“程山学派”,奠定了他江右理学一派宗师的地位。这有利于扭转江右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衰弱不振的局势,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雨 前
石勇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1933年春,北京(选自何其芳《画梦录》)
【小题1】文章开头就不落俗套:“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该如何理解“最后……也”的表达作用?(4分)
答:
【小题2】第2段与第6段均用了“憔悴”这个词。联系语境,体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4分) 
(1)第2段中的“憔悴”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的“憔悴”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移情”,是现代派的一种表现技法,即把作者内心的感情辐射在外界环境和自然景物之上。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从下面的语句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绪?(6分)   
(1)“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答:     
(2)“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深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
答:     
【小题4】本文题名《雨前》,在写景层面上,主要是描写北方雨前的自然天候和各种景物,可是为什么在第三、第六段要写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其作用是什么?(7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我国高校研究生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增加,用人单位选人有了更大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D.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E.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
周汝昌的学术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了辉煌。这当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分不开,不过,周汝昌多年以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早已有了丰厚的积累,则是根本和基础。这正像地下的潜水早已滔滔汩汩,一旦压抑的地壳被打破,自然就一涌而出,喷发倾泻为壮丽的射泉瀑布了。又可以比作一株植物早已在土中养育生长,蓄势待发,春天一到,就破土而萌,长叶开花,五彩纷呈,蔚为大观了。
十年时光,可谓成果十分丰硕。从内容上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红学研究、书法研究和诗词文论研究三大领域。从“继往开来”的角度而言,红学研究是《(红楼梦)新证》中包含的红学几个方面的内容全面铺开,逐渐趋于各分支独立成学并向深细发展。书法研究是将多年书法实践的心得作一理论小结,为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奠基。诗词文论研究则是《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的自然延续扩衍。80年代的这些收获既是50.60.70年代已有成就的竿头更进,也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未来集大成式学术的先声和基础。
周汝昌红学方面的奠基之作《(红楼梦)新证》,以考证为主体内容,其实可谓包罗万象,与《红楼梦》研究有关的方方面面基本上都有所涉及。经过从1954年版到1976年版的充实提升,周汝昌红学研究的“体系化”理论潜势已经基本形成,只是还没有十分自觉地提出来而已。一个偶然的机缘,使这种学术自觉性瓜熟蒂落,周汝昌正式提出了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框架,创建了“探佚学”这一学术概念。
在红学上,研究曹雪芹的身世,是为了展现出真正的作者、时代、背景;研究《石头记》的版本,是为了恢复作品的文字,或者说“文本”;而研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则是为了显示原著整体精神面貌的基本轮廓和脉络。而研究脂砚斋,对三方面都有极大的必要性。
从关键意义上讲,只此四大支,够得上真正的红学。连一般性的考释注解《红楼梦》书中的语言、器用、风习、制度等等这支学问,都未必敢说能与以上四大支并驾齐驱。
“如果允许在序文中讲到序者自身的话,那我不妨一提:我个人的红学工作经历,已有四十年的光景,四大支工作都做,四者中最重要的还是探佚这一大支。”
“红学,在世界上已经公认是一门足以和甲骨学、敦煌学鼎立的显学,它还将发扬光大。我敢说,红学(不是一般小说学)最大的精华部分将是探佚学。对此,我深信不疑。”
周汝昌先生上面两段话,虽然不长,也没有拿捏什么“理论架子”,其实具有深远的开拓性理论意义,针对导致红学停滞、阻碍其继续深入发展的现实困惑和思想混乱,抓住了突破口,为红学的前进与超越指明了方向。周汝昌自己的认识,也是在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其理论意识,也不是一下子就十分自觉的,这是他积四十年研究红学的经验,在给拙著作序时碰到机缘,促成了“灵机一动”,而后获得的清醒觉悟,即周汝昌经常强调的做学问的“触磕”之功。周汝昌深感自己的这一理论突破意义重大,由于拙著的出版要等待较长的时日,且序文毕竟不能展开论述,周汝昌乃又另撰《什么是红学》-文。当时河北师范大学的韩进廉教授刚于1981年10月出版了《红学史稿》,周汝昌为之作序,有此因缘,乃将此文发表于1982年第3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后来,又在《红学的艺术,艺术的红学》《红学辨义》等文章中再作申说。
(摘编自梁归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相关链接
①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红学泰斗”周汝昌》)
②周汝昌所作的诗,数量极多,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咏红诗最为世人推重。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增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直为学林推重。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一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周汝昌: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本第一段画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周汝吕红学研究走向辉煌,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
B.周汝吕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著述十分丰硕,既有红学研究,又有书法研究、诗词文论研究,这些研究著作都是根植于曹雪芹的《红楼梦》。
C.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以考证为主,但是却包罗万象,涉及红学的方方面面,是他的红学奠基之作,文中提出了他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
D.周汝昌认为在红学上不仅要研究曹雪芹的身世、《石头记》的版本、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更要研究脂砚斋,因为它对三方面都有极大的必要性。
E.周汝昌是一个解曹雪芹味道的人,他将一生全部投入红学研究中,认为探佚学是红学最大的精华部分,被人称为“痴人”“赤子”。
【小题2】周汝昌的红学研究能够在80年代走向辉煌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红学“痴人、赤子”周汝吕一生硕果累累,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哪些成就?结合材料简要 概括。
【小题4】周汝昌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么你认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 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不是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骛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小题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小题2】(小题2)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