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菩提本无树
熊召政
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鄂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 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ƒ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下做苦力。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⑨ 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 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⑾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⑿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我看到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本文有删改)
【小题1】简要赏析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小题3】简析第七自然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删去,这样使文章更简洁,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是保护修复古建筑的宗旨。文物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保护古建筑就是要承认其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真实的历史文物,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因此,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就要认真分析其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深刻总结古建筑修复和维护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按照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修复,核心就是坚持原状修缮,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才能显示出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摘编自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古建筑。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的性质与难度。如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安全措施;一般性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重点维修工程,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古建筑的维修工程应以“修”为主,操作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材料和筑造、维修技艺传承等因素制约,这些技术规范难以贯彻,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就可能使修缮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

(摘编自王可《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

材料三

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损失严重难以估算,其重建势必是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艰巨任务。据悉,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乐观估计需要10年,总经费预计需1.5亿欧元,仅中间塔尖部分就高达600万欧元。

对于任何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国家而言,古建筑维护和修复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比如因《罗马假日》而广为人知的罗马许愿池,修复金额就达到218万欧元。这笔钱是由著名奢侈名牌芬迪提供的。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大。如天守阁姬路城修缮工程(2009—2015),花费28亿日元;东本愿寺本堂修缮(04—08年)花费约98亿日元;著名的大阪城天守是30年代全大阪人捐钱复建的混凝土建筑,其造价大概折合今天的700亿日元。

(摘编自新浪网《古建修复,“钱路”漫漫》)

材料四

颜料配方,只是古建彩绘修复中的一个难题。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古建彩画讲究手法。尽管吴书瑞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在纸上画和在建筑上画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古建彩画还要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刚入行的吴书瑞一点也找不到感觉。为了练习好基本功,吴书瑞这一刷就是3年。沥粉是中国彩画特有的技术,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用矿物质勾勒出凸起的线条,再将金粉等矿物质粉末撒到上面,将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使得图案更加生动。在这一行,要练习五六年才能掌握基础操作的要领,才算入了门,要想独立操作,至少得10年之后。“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有这种耐心了。”吴书瑞不无感慨地说。

(摘编自《新京报》《恢复古韵就是最好的文保》)

【小题1】下列做法中符合古建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A.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为缩短工期、节约资金,不使用自然干燥的木材,使用湿木材。
B.需要勘察古建筑柱子等部件是否糟朽时,遇到砖石包砌,都拆开检查,保证维修效果。
C.在建筑破损处,采用嵌玻璃纤维杆和环氧树脂等高科技材料原位补强,确保修复强度。
D.在古建建彩绘修复过程中,尽可能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使图案立体、生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建筑是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加强对其保护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B.古建筑最宝贵的是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因此保护古建筑要尽可能保存其历史信息,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
C.相较于欧洲,日本人在修复古建筑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这说明日本人更加重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D.修复古建筑,要靠巧手,更要像吴书瑞一样具有追求卓越的匠心,这是中国古建筑能够传承不断的重要前提。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在古建修复和保护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感受西湖

很早,便在描绘西湖的诗文中沉醉,便想变作那风景中的一只鸟、一株树,静静地守望她。站在西湖边上,方觉出那些美文的局限乃至艳俗。因为这时我已被西湖的品格所征服。西湖不是湖,西湖是一个灵魂。

天地何时孕育出这般奇美的景观呢?竟然把可以使人联想到的所有关于美的东西都汇聚到这里。这时我不得不叹服造化的神奇。远望湖面,会使你产生远甚于凝望情人的眼眸给内心带来的震撼。因为这绝不是一种平静的交流,不是在倾听情人内心的倾吐,而是在接受来自安琪儿围就的圣殿中的声音,那是一种慈爱的关照,是播万物之上温暖心灵的阳光。

所以我也绝不敢去吻她,她圣灵般的完美,使我对这种美有了一种疏远感。我只能被她所降伏、所感召,然后,虔诚地膜拜。

人们早已把西湖比喻成天堂。于是便有无数灵魂纷纷在这里寻找精神家园。正如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顿湖,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有过西湖。当然,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白堤苏堤,也留下了“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一类的精神财富。这样,在山与水排列组合形成的令人惊叹的自然之上,西湖又多了一层文化的积淀。而且这种积淀一代代传下来,绵延不绝。西湖自然要感谢白居易们,因为正是他们,使西湖又多了一层骄傲,她有资本蔑视那些诸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古希腊克里特岛昙花般辉煌一时的文明了。

然而要知道,对于苏东坡与白乐天这等统领时代的巨擎,西湖又曾慷慨地赋予了他们多少艺术灵性啊。如今我也敢来造次,脸也不红就写起西湖来了。我知道以人类的胸怀,终究是无以包容西湖的深邃与博大的。自然的完美与伟大,正是人类的困顿与悲哀。白、苏两位巨匠如今也烟尘般消逝在历史深处,他们同西湖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热爱西湖的人们啊,你们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西湖,漫步湖堤挥洒思绪而不被书本里的辞章牵走,要让西湖的波漾入你的心灵,融化它,然后带着已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西湖,默默地离开。

(选自《祝勇作品集》)

【小题1】第二段说“我已被西湖的品格所征服”,从文中找出能概括“西湖品格”的词语。
【小题2】第四段中说,“她圣灵般的完美,使我对这种美有了一种疏远感。”从上下文看,“圣灵般的完美”指什么?为什么会对种美有一种“疏远感”?分别简要回答。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白居易、苏东坡与西湖的相互关系。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过去那些描绘西湖的诗文都是艳俗而有局限之作,没有表现出西湖的神奇完美和品格灵魂,所以不值得一提。
B.西湖有资本蔑视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古希腊克里特岛,这是因为前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而后两者只有一时的辉煌。
C.“自然的完美与伟大,正是人类的困顿与悲哀。”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意在强调人类的渺小。
D.文章末尾说,“带着已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西湖,默默地离开。”作者以“属于你生命的那一部分”强调对西湖要有自己独特而深切的感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花旦
胡炎
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花旦的丈夫在厨房里烧菜,香味飘满了小小的斗室,这时,电话响了,是叫花旦去演出的。
女儿怅怅的,丈夫怅怅的,花旦也怅怅的。
丈夫说,今晚是除夕呢。花旦眼圈红了,说,等我回来接着过。
大厅里,舞台很小,一桌桌酒席很近。文化局长对演员说,都卖力点,拿绝活出来,要让各路神仙高兴。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
演出开始了。先是一个相声,拜大年,颂政绩。花旦听到了台下的掌声。之后,就是猜拳声、嬉笑声。
花旦想女儿,想丈夫,想那些兰花状的饺子……
导演说,快快,还愣什么,该你了。
花旦如梦方醒,哦了声,恍恍惚惚地走上前台。
掌声四起,像油锅里沸出的声音。花旦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很亮,那是花旦的脸。花旦的脸很俏,花旦的脸就像一杆杆火柴,会把人的眼睛点燃。花旦静静气,唱她的传统段子。花旦看到文化局长在给人敬酒,局长的脸从来没有这么灿烂,那笑容像菊花一样开得层层叠叠。
花旦唱完了,就想谢幕,但下不了台。再来一段。台下的人喊,甚至有人吹口哨。花旦没想到,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脸,竟会吹出如此嘹亮的口哨。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花旦调整了一下气息,又唱了一段。她听到了叫好声。花旦那一刻突然想起了旧时的堂会。戏子们唱得煽情,演得风骚,那样可以多得赏银。但她不是,她是在工作。她就想着工作结束,赶快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吃着饺子,过一个暖融融的除夕
花旦又唱完了。花旦无论如何要谢幕了。局长冲她招招手,她不明所以,过去了。局长要她给几个领导敬酒。花旦没拒绝,端起酒杯给领导敬酒。领导要和她碰,花旦说不会喝酒。领导不信,哪有红演员不会喝酒的,不给面子不是?花旦拗不过,只好碰了一杯,腹中便热辣起来,像烧了一锅开水。领导还不依,非要喝个交杯酒不可。花旦不从,局长说不就是做个戏嘛,领导看得起你,明年你的政协委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花旦愣了愣,坚决地摇摇头。场面就有些尴尬。局长打圆场,算了算了,别难为我们的花旦了。那位领导一把拉住花旦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唱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旦的脸白了,花旦说我不舒服,不扫领导的兴了,你们玩好。说着,就想抽身。领导显然是多喝了几杯,很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说,今天我非要和你唱一段不可。老的不行,就来现代的,《纤夫的爱》,行不?花旦捂着胃,用力把手抽出来,什么也没说,大步离开了酒场。局长说你给我回来。花旦没有回头。局长给领导赔笑,这女人是不好意思了。领导摔了一个酒杯,呸,不识抬举!
花旦和丈夫、女儿吃起了饺子。饺子的味道很好。饺子吃完,剧团的团长来了,脸色很不好看。团长说你怎么能这样,你一个人坏了一盘棋。我这个团长的位子怕也坐不稳了。咱就是个戏子,能捧红你,也能压死你。花旦脸青了,一句话也没说。团长咬着牙说,过完年再说,这事儿到不了底!话落,拂袖而去。
年后,花旦递了一份辞呈。团长的气一下泄完了,转过头来留花旦,到底留不住。花旦成立了个业余戏班子,农村厂矿串着演,竟也很红火。
团里又来了个小花旦,戏校毕业的,年轻漂亮,戏功不错,还很会说话。没过一年就红了。据说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花旦听了,浅笑一下,仍和姐妹们一块,站在野外的土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选自《小小说名家欣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三个“怅怅的”反复使用,写出了花旦一家三口在除夕之夜被分开时的无奈。
B.“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既形象生动,又暗示了花旦有兰花一样纯洁的品质。
C.小花旦“没过一年就红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年轻漂亮,向世俗妥协,得到了团长的喜欢。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讽刺并批判了某些人亵渎艺术的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
E. 本文大量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凸显出花旦不屈服权势的个性。
【小题2】简要说明文章中画线部分有关花旦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文中人物都无名无姓,仅用其社会角色或官职来代替,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电离层与天气预报

地球最底层大气是“对流层”。对流层是指从地面开始,到离地面10~12公里高处的这层大气。在对流层中,集中了地球大气总量的绝大部分和几乎全部水气。所以云雾、降水、下雪、彩虹等天气现象,才发生在对流层。

然而,一个全新的、由“电离层”影响造成的天气问题又渐渐浮出水面,人类不得不关注地球大气的更高层次——“电离层”的变化。原来,在距离地面80~1000公里高处的大气,是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的,科学家称这层大气为电离层。对短波无线电讯号来说,电离层中不仅充满带电离子,而且像一面高悬天上、能反射无线电波的大镜子。由于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袭击,电离层中的电磁分布经常发生变化。虽说电离层的扰动,与地球上刮风下雨无关。但是它干扰人造卫星、飞机上的电子设备。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电脑的集成度、灵敏度、功能均越来越高,体积却越来越微型化,这就给电脑中的开关电路带来更多不确定的风险,有可能在外界干扰下出现信号误码或信号中断。例如,太阳在1994 年的一次喷发中,加拿大“阿尼克”卫星上的通讯电路,就被高能粒子击穿报废。2003年,国外一台投票表决机出问题,它为某参选代表多记了4096张票。后经调查显示,表决机上一个电子开关遭宇宙射线袭击,出现切换故障,结果多记了4096张票,4096正好是2的12 次幂。

电离层的扰动,还可能造成短波无线电通讯,甚至电力传输中断的事故。在2003年发生的那次剧烈太阳风暴中,瑞典的输变电线路在强电磁干扰下断路,数以千计的家庭陷入黑暗。

这些事过去闻所未闻。今天不同了,电脑部件日趋微型化,任何电子设备都可能成为宇宙射线的牺牲品。在宇宙射线轰击下,心脏起搏器、高速列车、ABS 防爆制动系统的芯片均存在失灵风险。所以电离层“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现在,美国科学家正引入一种新的气候预报体系,对距离地面80公里以上的电离层实行监控,为航班飞行、无线通讯等提供早期预警。与对流层进行的天气预报完全不同,电离层气候预报主要关注距离地面80至1000公里处的电离层中电磁变化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乔纳森•迈克拉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展开了相关研究,他们利用一种叫电离气流成像仪的装置,捕捉大气层中一种叫“气辉”的微弱冷光的变化情况,从而提前对电离层扰动做出判断。“气辉”是地球大气放射的微弱冷光,它随电离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迈克拉等人通过设在智利的电离气流成像仪,拍摄天空中“气辉”留下的痕迹,从而作出预报。

迈克拉教授说,他们希望制作出和常规天气预报一样效果的动态云图,供电视台或互联网用户使用。他们每天都通过互联网上传数据,及时更新。目前,这种预报方式还相当初级,只能预报一两个小时内的变化情况,这相当于50年前的天气预报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准确的预报电离层状况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家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小题1】下列对“电离层”有关情况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电离层”是在对流层以上,距地面80~1000公里高处的大气层。
B.“电离层”中充满了带电离子,且能反射无线电波。
C.“电离层”以等离子体形式存在,几乎不带水汽。
D.“电离层”中的电磁由于受宇宙辐射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和扰动。
【小题2】下列有关电离层影响造成的天气问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降水、下雪、刮风,与电离层的扰动无关。
B.电离层影响天气的问题,国外早已开始关注和研究。
C.电离层扰动会给越来越微型化的电脑带来信号误码或信号中断的问题。
D.2003年瑞典的输变电线路在强电磁干扰下断路,根本原因就是电离层扰动。
【小题3】下列对电离层“天气预报”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电离层气候预报关注的是距地面80公里至1000公里处的电离层中电离子的变化情况。
B.“气辉”是地球大气放射的一种微弱的冷光,科学家们通过捕捉它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电离层的扰动。
C.与对流层天气预报完全不同,电离层天气预报主要是为航班飞行、无线通讯等提供早期预警。
D.科学家迈克拉等人通过电离气流成像仪,已找到了电离层中“气辉”留下的痕迹,开始做出预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行业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
B.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C.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宗旨。
 
E.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2)“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裱画徐”,文中比较集中具体地写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在不多的文字里仍能靠伏笔和照应使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