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詹白衣

李培俊

詹白衣是卖肉的,卖猪肉。他的卖肉摊支在湖桥镇的街腰上,这里地段好,人口稠密,是块做生意的风水宝地。詹白衣托人焊个铁架子,上面挂着三五扇杀好洗净的猪肉。有人买肉,詹白衣朝顾客微微一笑,捡起案上寒光闪闪的刀子,在磨刀钢棍上噌噌比划几下,然后,眉梢扬起,脸上便现出个笑眯眯的问号:要几斤?买肉者或说二斤,或说三斤,詹白衣嗤拉一刀下去,直接拿草绳捆好,递了过去。于是付钱,于是走人。

詹白衣卖肉不用秤,不用杆秤,也不用电子秤,那把刀子,那双眼便是秤,被称为湖桥镇一绝。詹白衣开始卖肉时,曾有人质疑,他詹白衣真有这么神,随便一刀下去,就能分毫不差?那人拿上买好的猪肉,顺街筒出去,拐过街角,看不见詹白衣的肉摊了,折身走进杂货铺。秤过,登时目瞪口呆:你别说,詹白衣这家伙,还真有两把刷子,二斤肉竟是一两不多,半钱不少!

詹白衣喜欢穿白,上衣是白的,裤子是白的,脚上那双鞋也是白的。干净爽利,玉树临风,儒雅得像个教书先儿。要说,做这种行当,整天割肉,斩骨,剔皮,和肠肚下水打交道,难免迸贱上血水骨渣肉星什么的。可你走近了看看,贴近了闻闻,詹白衣身上绝无一星半点腥膻之气。这么个干净素洁的人,本身就是小镇难得一见的风景,加之詹白衣身怀绝技,他的肉摊前常常水泄不通,人满为患,三五扇猪肉,不到午时便卖得一干二净。詹白衣收起刀具走人,回家悠然喝茶去了。

湖桥镇是个大镇,三教九流皆有,五行八作俱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然不乏混吃混喝的街痞子。小五便是其中一个。这天早上,小五披件破布衫晃晃悠悠来到詹白衣肉摊前,说,詹白衣,来点肉。詹白衣拿眼看定小五:要多少?小五先伸出两根指头,接着又伸出一根,再接着伸出三根。詹白衣知道,小五这是想吃白食,故意找茬来了。詹白衣面色不改,嗤拉一刀下去,捆好,把猪肉交与小五。詹白衣说,你的肉,二斤一两三钱整。小五说,你给我听好了詹白衣,少我一两半钱,我掀了你的摊子!詹白衣并不睬他,手里的刀子在手心蹭来蹭去,脸也寒了下来,说,我也告诉你小五,肉我不短你一两半钱,钱你也不敢少我一分一厘,爷这儿轮不着你横!

人非圣贤,詹白衣卖肉并非一次错误不出,多个一两二两三两四两的事常有,比如街梢上鳏寡孤独的七婶,比如被儿子扔破烂一样撵到机井房的老套两口子,他们来买肉时,詹白衣的刀子总要往里斜些,最后,再搭上一块白得耀眼的板油。不过,这种事没人知道,詹白衣从来不说。

转眼间詹白衣老了,卖不动肉了,把肉摊交给儿子经营。老了的詹白衣依然喜欢穿白,白衣,白裤,白鞋,连多年蓄起的胡子也成了白色。詹白衣搬张轻便竹椅,放在儿子的肉摊旁边,半躺半坐,看别人卖水果,看别人卖鸡蛋,看别人卖青菜萝卜。但他看得最多的还是儿子卖肉。按詹白衣的话说,卖了几十年肉,和卖肉生出感情来了,一天不看,心里没着没落。

儿子继承了詹白衣的衣钵,卖肉也不用秤。不是儿子不想用,是詹白衣不让用。詹白衣说,做生意得拿心去做,心是什么?心便是秤,心里有了,分量自然也就准了。儿子卖肉时,詹白衣两眼耷拉,似睁似闭,似睡似醒,却会在突然间冒出一句:多了二两,还不谢谢我儿子?或者说,少了人家半两,眼让鹰叼去了?添上!儿子脸一红,忙割下一块,搭上。

詹白衣是82岁下世的,那天,像往常一样,詹白衣早上吃了两根炸得焦黄的油条,喝了碗糊辣汤,坐到儿子的肉摊旁。太阳升起两竿高,太阳光直泄下来,撒得詹白衣满身都是,一身白衣逾加鲜亮耀眼。儿子说,爹,看把你晒得,挪挪地方呗。詹白衣不理。儿子又说,要不你回家歇着去吧。詹白衣还是不理。儿子感到不对劲,凑近一看,詹白衣已是无疾而终,没了气息。可他那张方正的国字脸上,却是坦坦荡荡的笑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精巧,叙事有点有面,用墨有详有略,语言多用口语和长句,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洋溢着对詹白衣的赞赏、敬佩之情。
B.小说叙述小五闹肉摊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作者这样安排意在影射社会治安混乱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C.詹白衣的儿子卖肉,詹白衣强令儿子不准用秤,这一方面体现了詹白衣对儿子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詹白衣霸道的性格。
D.詹白衣无疾而终,死在儿子的肉摊旁。小说结尾处写詹白衣去世的情景,并没有传递出悲伤情绪,这也是人物的正面精神使然。
【小题2】小说中的詹白衣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三段属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10: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屋,
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长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
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
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2】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6分)
【小题3】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永远的门”?这篇作品有什么现实意义?(7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翻浆的心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要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题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納。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 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黄册和鱼鳞图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 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 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摘编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隋朝统治者为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D.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通过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变革中非常重视土地的问题。
B.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经济制度与社会变革关系紧密相关。
C.中国古代的土地与政治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君
权。
D.文章结尾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就会采取一定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没有能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而走向稳定和强大,后因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D.元明清除了都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外,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陈丹燕

①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②我的树梢是尖尖的,在总是温暖的绿色的山坡上静穆地指向天空,好像是一个在沉思着什么的人,其实我没有思想,也不再了解思想的疼痛。我站得高高的,边上就是在古代战争中留下来的城堡。我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变成了孤儿的拉斐尔正在度过一条蓝色的小湖,他要到罗马去画画,他忧郁地看着托斯卡纳美丽的坡地,这是他在告别自己的故乡。而在一个阳台上,达芬奇正在给蒙娜丽莎画着肖像,她微微笑着,是那种内心细腻的人,为了掩盖自己而挡在面前的微笑,没有这种心思的人,会觉得那种笑很神秘的。年轻的米开朗基罗从翡冷翠老城里的一扇木门里走出来,他的脸带着受苦的样子,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可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不幸福的。而在圣马可修道院里,安波切利在墙上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天使报喜。我终于有机会看看我喜欢的画家。虽然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可我终于是看到他们了。

③我长在山坡上,天天晒太阳,鸟在我头上叫,风从我的树枝里经过,像梳子经过长长的头发。我的一生只要好好地站在那里就行了。要是有风把我吹倒了,经过的人都说:“该死的风。”不会说:“你为什么还躺着伤心,快自己站起来,上帝都说了,你要自救,上帝方能救你。”我希望在我无尽的生生世世里,有一世是这样一棵可以放任自己,甚至对自己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柏树。我只能生在那里,站在那里,枯死在那里,没有选择,也不承担责任。爱树的人要是一定要把我挖回家,我就死在他家的院子里,让他内疚。要是没有人打扰,我就一辈子在自己熟悉的山坡上,边上每一棵橄榄树都是世交,从来也没有迁徒时的凄惶。要是风轻轻地吹过的话,我弯了自己的树梢,路过这里的但丁看到了,把我风里好看的样子写在他的书里。几百年都过去了,人们到但丁在托斯卡纳的故居去参观,还能听到一个柔和的男声,用优美的意大利语,朗诵着这个片段。

④我在夏天的黄昏里像一个墨绿的影子一样,没有感情,只是将自己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子投在驿道上,那是古老的驿道,还是美第奇家族为了征服整个托斯卡纳而修的。我看到_________急急地骑着马经过,回到阿拉维去接他的 ,去奔赴一个悲剧。可是我不会感到伤心。我只是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的脸上和身上,短短的一分钟。许多年以后,他们的故事被写成了书,画成了画。一个中国的小姑娘坐在她的单人床上看翻译成中文的这本书,看到了一棵长长的柏树在路上。她指着画上的树,对她的妈妈说:“它看上去真的伤心啊。”但实际上,我一点也不伤心,因为一棵树是没有心的。

⑤做托斯卡纳山坡上的一棵柏树,一生一世,面对的只是在阳光里宛如流蜜的绿色大地,这是多么好的来世。可是人到底有来世吗?

——选自陈丹燕《今晚去哪里》

注:①托斯卡纳位于意大利中部,首府翡冷翠,今译为佛罗伦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小题1】模仿下列句子造句:
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小题2】简析文章第②段引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安波切利等人物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小题4】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文学人物名。
【小题5】简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中“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表达“我”看了那幅画的感受,因为“我”已成为一棵没有思想的树,所以看到喜欢的画也无动于衷。
B.第②段中“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实际上是在赞叹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以至于他之后的几代画家都不能超越他。
C.第③段结尾描写人们到但丁故居参观的场面,目的在于表现但丁作品流传的久远,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题目“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表达了作者对托斯卡纳的热爱,托斯卡纳的美景深深打动了作者。她只想沉浸在这个氛围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E.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对现实的描摹中融入丰富的想象,语意隽永,意味深长。
F.作者是女性作家,语言细腻柔和,在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上海市是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与过去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相比,增加了前端督导的环节,且把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了分离。

《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湿垃圾处理产能为3480吨/日,与理论产能相比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上海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湿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截至2019年5月底,上海市湿垃圾产能已基本匹配产量,且有多项指标完成度超过了《行动计划》中所定的目标。

材料二:

图表:2011-2017年上海市各类垃无害化处理方式占比情况(单位:%)

资料: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全国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意见还提出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垃圾分类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2019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提出“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差别化的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

目前国内大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形式仍以定额收费和附征于公用事业收费系统为主,计量收费制度正处于探索制定阶段。相较其他城市,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技术层面上,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实施时间有限,垃圾收费的具体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材料四:上海和东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处理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两地分类方式同为四类,但上海把餐厨垃圾归为湿垃圾,通过资源化的方式处理,而东京把餐厨垃圾归为可燃垃圾,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除此之外,上海市垃圾分类与处理全过程总成本为985元/吨,远低于东京垃圾全过程处理成本。

在垃圾焚烧方面,东京垃圾处理方式以焚烧为主,焚烧占比已超80%。目前上海市垃圾焚烧与填埋各占50%左右,上海市正在学习“东京模式”,争取2020年实现干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而在垃圾计量收费方面,东京实行垃圾计量收费,上海计量收费还在探索阶段。东京通过指定垃圾处理袋、处理券对垃圾进行计量收费,居民一般承担垃圾处理经费的18%-25%。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目前处理垃圾产能与垃圾产量基本相当。
B.上海市将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离,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C.上海市生活垃圾“谁产生谁付费”的管理原则体现出差别化的特点,有利于激励约束居民。
D.上海和东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处理成本等方面各有特点,在干垃圾处理方面上海还需多学习“东京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显示,2013年到2017年上海市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占比逐年提高,而卫生填埋及其他无害化处理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B.上海的垃圾处理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调整,干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方式应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C.上海市垃圾处理全过程总成本明显低于东京,表明上海市垃圾处理过程更合理、更有优势。
D.城市垃圾处理事关绿色发展,需要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逐步探索完善各项制度,转变居民生活观念。
【小题3】结合材料,从政策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简要概括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