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詹白衣

李培俊

詹白衣是卖肉的,卖猪肉。他的卖肉摊支在湖桥镇的街腰上,这里地段好,人口稠密,是块做生意的风水宝地。詹白衣托人焊个铁架子,上面挂着三五扇杀好洗净的猪肉。有人买肉,詹白衣朝顾客微微一笑,捡起案上寒光闪闪的刀子,在磨刀钢棍上噌噌比划几下,然后,眉梢扬起,脸上便现出个笑眯眯的问号:要几斤?买肉者或说二斤,或说三斤,詹白衣嗤拉一刀下去,直接拿草绳捆好,递了过去。于是付钱,于是走人。

詹白衣卖肉不用秤,不用杆秤,也不用电子秤,那把刀子,那双眼便是秤,被称为湖桥镇一绝。詹白衣开始卖肉时,曾有人质疑,他詹白衣真有这么神,随便一刀下去,就能分毫不差?那人拿上买好的猪肉,顺街筒出去,拐过街角,看不见詹白衣的肉摊了,折身走进杂货铺。秤过,登时目瞪口呆:你别说,詹白衣这家伙,还真有两把刷子,二斤肉竟是一两不多,半钱不少!

詹白衣喜欢穿白,上衣是白的,裤子是白的,脚上那双鞋也是白的。干净爽利,玉树临风,儒雅得像个教书先儿。要说,做这种行当,整天割肉,斩骨,剔皮,和肠肚下水打交道,难免迸贱上血水骨渣肉星什么的。可你走近了看看,贴近了闻闻,詹白衣身上绝无一星半点腥膻之气。这么个干净素洁的人,本身就是小镇难得一见的风景,加之詹白衣身怀绝技,他的肉摊前常常水泄不通,人满为患,三五扇猪肉,不到午时便卖得一干二净。詹白衣收起刀具走人,回家悠然喝茶去了。

湖桥镇是个大镇,三教九流皆有,五行八作俱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当然不乏混吃混喝的街痞子。小五便是其中一个。这天早上,小五披件破布衫晃晃悠悠来到詹白衣肉摊前,说,詹白衣,来点肉。詹白衣拿眼看定小五:要多少?小五先伸出两根指头,接着又伸出一根,再接着伸出三根。詹白衣知道,小五这是想吃白食,故意找茬来了。詹白衣面色不改,嗤拉一刀下去,捆好,把猪肉交与小五。詹白衣说,你的肉,二斤一两三钱整。小五说,你给我听好了詹白衣,少我一两半钱,我掀了你的摊子!詹白衣并不睬他,手里的刀子在手心蹭来蹭去,脸也寒了下来,说,我也告诉你小五,肉我不短你一两半钱,钱你也不敢少我一分一厘,爷这儿轮不着你横!

人非圣贤,詹白衣卖肉并非一次错误不出,多个一两二两三两四两的事常有,比如街梢上鳏寡孤独的七婶,比如被儿子扔破烂一样撵到机井房的老套两口子,他们来买肉时,詹白衣的刀子总要往里斜些,最后,再搭上一块白得耀眼的板油。不过,这种事没人知道,詹白衣从来不说。

转眼间詹白衣老了,卖不动肉了,把肉摊交给儿子经营。老了的詹白衣依然喜欢穿白,白衣,白裤,白鞋,连多年蓄起的胡子也成了白色。詹白衣搬张轻便竹椅,放在儿子的肉摊旁边,半躺半坐,看别人卖水果,看别人卖鸡蛋,看别人卖青菜萝卜。但他看得最多的还是儿子卖肉。按詹白衣的话说,卖了几十年肉,和卖肉生出感情来了,一天不看,心里没着没落。

儿子继承了詹白衣的衣钵,卖肉也不用秤。不是儿子不想用,是詹白衣不让用。詹白衣说,做生意得拿心去做,心是什么?心便是秤,心里有了,分量自然也就准了。儿子卖肉时,詹白衣两眼耷拉,似睁似闭,似睡似醒,却会在突然间冒出一句:多了二两,还不谢谢我儿子?或者说,少了人家半两,眼让鹰叼去了?添上!儿子脸一红,忙割下一块,搭上。

詹白衣是82岁下世的,那天,像往常一样,詹白衣早上吃了两根炸得焦黄的油条,喝了碗糊辣汤,坐到儿子的肉摊旁。太阳升起两竿高,太阳光直泄下来,撒得詹白衣满身都是,一身白衣逾加鲜亮耀眼。儿子说,爹,看把你晒得,挪挪地方呗。詹白衣不理。儿子又说,要不你回家歇着去吧。詹白衣还是不理。儿子感到不对劲,凑近一看,詹白衣已是无疾而终,没了气息。可他那张方正的国字脸上,却是坦坦荡荡的笑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精巧,叙事有点有面,用墨有详有略,语言多用口语和长句,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洋溢着对詹白衣的赞赏、敬佩之情。
B.小说叙述小五闹肉摊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地痞无赖的形象,作者这样安排意在影射社会治安混乱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C.詹白衣的儿子卖肉,詹白衣强令儿子不准用秤,这一方面体现了詹白衣对儿子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詹白衣霸道的性格。
D.詹白衣无疾而终,死在儿子的肉摊旁。小说结尾处写詹白衣去世的情景,并没有传递出悲伤情绪,这也是人物的正面精神使然。
【小题2】小说中的詹白衣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三段属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10: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 魂

杨 建

⑴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头,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打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 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⑵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⑶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舂米磨浆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⑷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着见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⑸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⑹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⑺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⑻那一年,村里开始有古董贩子走动,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真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古董贩子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⑼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我六奶奶抹着泪说:“这老头,这关怕是挺不过去了!”

⑽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这老头莫非是石魂附身了?”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⑾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⑿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

⒀我是在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骛挥锤雕出的造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石魂”虽然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会,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D.小说中以别的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的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出一个传统匠人的高尚品质和对传统的坚守。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我”的作用。
【小题3】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吾国人没幻想又找不到人生。老杜抓住人生而无空际幻想,长吉(李贺)有幻想而无实际人生。幻想中若无实际人生则无必要,故鬼怪故事在故事中价值最低。《聊斋》之所以好,即以其有人情味,其鬼怪皆人化了。
长吉有幻想,而幻想与人生不能成为一个,不能一致,若能则真了不起。
杜牧说长吉诗“《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理”总合内容、感情、思想、智慧……《离骚》有幻想故怪奇,亦有理——感情、思想;贺之理不及《骚》,而幻想怪奇方面表现于文字者过之。杜牧所谓“《骚》有以激发人意”,此非刺激,乃引起人印象。《离骚》是引起人一种印象,李贺是给予。
“博罗老仙持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长吉《罗浮山人与葛篇》),他人绝无此等句。此为其幻想。诗人之幻想颇关紧要,《离骚》上天下地,鞭箠鸾凤,此屈原之幻想也。但诗人的幻想非与实际的人生联合起来不可,如能联合才能成永不磨灭的幻想,否则是空洞,是空中楼阁。德国歌德《浮士德》中之妖魔虽是其幻想,乃其人生哲学、人生经验;但丁《神曲》游地狱,上天堂,亦其人生哲学、人生经验,故能成为伟大的作品;鲁迅是写实派,《彷徨》尤其写实,此书以《离骚》中句置于书之前面而能得调和。
幻想是向上的,人生是向下的观点,不可只在表面上滑来滑去。而向下发展需以幻想为背景,向上发展亦需以观点为后盾。观点是实际人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幻想说严肃一点便是理想。人生总是有缺陷的,而理想是完美的。诗人不满于现实,故要求理想之完美。
长吉诗幻想虽丰富,但偶见奇丽而无长味,必得根植于泥土中,所开幻想之花才能永久美丽。出淤泥而不染才可贵,豆芽菜根本不在泥土中,可怜淡而无味。极美丽的花朵其肥料是极污秽之物。
长吉幻想极丰富,可惜二十七岁卒,其幻想不能与屈原比,盖乃空中楼阁,内中空洞。不过长吉除幻想外尚有特点,即修辞之功夫:晦涩。晦,不易解;涩,不好念。诗本应该念着可口,听着适耳、和谐,表现易明了。但长吉诗可读,虽不可为饭,亦可为菜;虽不可常吃,亦可偶尔一用。晦,可医浅薄;涩,可医油滑。李贺诗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决不致油滑腐败。
(节选自顾随《诗书生活·长吉诗的幻想》)
【小题1】下列对于李贺诗作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贺的诗虽富于幻想,但缺少对实际人生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诗作显得空洞。
B.李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表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精神,是从极污秽之物中开出的
极美丽的花朵。
C.作者认为“理”总合内容、感情、思想、智慧等,而李贺诗缺少这方面的内涵和意蕴。
D.李贺诗在超现实的想象方面是超群绝伦的,但诗味不深,诗境不广,这也与其一味超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贺的诗虽然因为晦涩而显得不易解,不好念,但既深刻又严肃,细读之下就觉得韵味十足。
B.歌德、但丁等伟大作家的创作都告诉我们,只有将诗人的幻想与实际的人生紧密
结合,幻想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C.鲁迅把《离骚》中富于理想的句子置于《彷徨》一书的前面,说明鲁迅虽是在写实的作品中也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D.作者认为幻想不能脱离实际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幻想,同时,实际人生亦须有幻想的背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的幻想有甚于屈原,但其诗远不及屈原,因为他的幻想“乃空中楼阁,内中空洞”。
B.李贺诗歌创作中存在不足,这也可能与他的年龄有关,如果生命更长些,或许就不会有这个缺憾了。
C.诗中之幻想应该是虚而实的东西。杜牧说李贺诗“《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而辞或过之”,这见解是精辟的。
D.人生总是有缺陷的,而理想是完美的。李贺不满于现实,故他的诗歌中只有怪诞奇丽的幻想而没有实际人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的老人

叶骑

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晩,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晩,是他无声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晩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晩,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第8期《啄木鸟》)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釆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人生活艰辛,但能够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从未向残酷的生活屈服,也从未被摧垮。
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以误会来设置悬念,使情节摇曳生姿。
【小题2】小说中对雪夜老人的描写可谓虚实结合,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老人”,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通过对数据库内100多家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城市进行分析,并将各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作为外来人口数量,可得中国外来人口总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和深圳,外来人口比重占比最高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东莞、浏阳和深圳。
(摘编自2017年11月27日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二:
2017年外来人口最多的七个城市:
排名
城市
级别
省/直辖市/自治区
外来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
上海
直辖市
上海
969.7
28178.7
2
北京
直辖市
北京
810.0
25669.1
3
深圳
计划单列市
广东
806.3
19492.6
4
东莞
地级市
广东
625.2
6827.7
5
苏州
地级市
江苏
386.5
15475.1
6
佛山
地级市
广东
346.1
8630.0
7
武汉
省会城市
湖北
242.8
11912.6
 
(截取自福布斯中文网)
材料三:
一线快递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供不应求。记者了解到,临近年关确实有很多快递员提前离职回家,给快递派送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离年关越近,离职的快递员也会越多,有可能导致网购的年货派送没有以前那么顺畅。
解决快递员流失问题,企业仅靠春节、“双十一”等特殊节点“临时抱佛脚”提高员工待遇,恐怕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其实,快递员们的要求很简单:与付出相匹配的薪金、必要的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
无论如何,快递企业想要免受“用工荒”的病痛折磨,升级服务的同时完善行业用工制度、善待一线快递职工是企业必答之题。
(摘编自2018年2月13日《劳动报》)
材料四:
春节到来,北京街头的人流车流日益稀少,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返乡。公交不挤了,道路不堵了,可不少人还没来得及享受“空城”带来的惬意,就不得不面临饭馆商铺歇业、快递大幅“停摆”等诸多不便。“空城”,让人欢喜也让人忧,而这矛盾背后则反映出了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外来人口没能够真正融入大城市,他们的“根”还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基本公共服务未实现均等化,是阻碍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主因。”苏海南强调,很多人还面临住房压力、看病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一线城市春节期间的“空城”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测算并设定一个人口红线,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资源合理配置到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让人们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就能找到用武之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苏海南说。
(摘编自2016年2月7日新华网《北京春节遇“空城”烦恼劳动力候鸟式迁徙待破解》)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度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这样的城市有活力,经济发展也好。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外来人口数量更多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也更高,但也有例外。
C.快递员春节返乡是过年时快递派送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大幅增加假期加班工资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D.苏海南认为,要解决中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候鸟式”大迁徙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创造条件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城市的外来人口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城市的压力,所以对于外来人口已经很多的大城市来说,现在要减少外来人口。
B.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外来人口的增加可以促进 城市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城市级别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
C.外来人口离开造成了大城市春节“空城”的烦恼,要 减少这种烦恼,城市管理者就应该把相关的工作岗位多给本地人,少给或不给外地人。
D.要解决城市迅速膨胀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家就 必须将资源合理配置在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并为大城市划定人口红线。
E. 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北京,既给北京本地居民带来了一些平时没有的方便,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
【小题3】一线城市要留住外来人口,减少“空城”所带来的烦恼,应该怎样做?请综合所给材料的内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