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餐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用“永远的家园”“全部的”“最重要的”来表现多村对他的意义重大,直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赞美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梁、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描写了广袤的原野上到处闪耀着铁质的光泽。
C.作者把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和城里人加以对比,表明了城里人已经丢失了铁质般的质朴,
赞美了农村人的质朴。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指出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的依据,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以“乡村铁质”为题有什么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9: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程千帆评传
1913年9月21日,程先生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传统。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非常有益甚至是必须的。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才气横溢的程先生赢得了正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的著名才女沈祖棻的青睐,堪称天作之合的这对夫妇,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不但在诗词写作中有琴瑟唱和之乐,而且在学术上互收切磋之益。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她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当初我们之所以写这一类的文章,并用这样一些方式来研究古代作家与作品,在这些论文中,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因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作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高论。例如写于1944 年的《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对韩诗中向称难解的“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唯见李”二句从光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从而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正因为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
  程先生对陈寅恪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而未及深入的问题深入研究。时隔三十余年后,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长达30 年,孜孜不倦,沉研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
  而正因为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因而他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术推向前进。
  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他还主张研究者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不应视之为两个各不相关的学科。推而广之,他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中,程先生指出:“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他又说:“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的。”于是,程先生研究的对象虽然往往是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硕先生设想是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B.金陵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得程先生从此走上了专治古代文史的学术道路。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沈祖棻这位同甘共苦数十年的人生伴侣。
C.程千帆夫妇尝试用一种前人都没有用过的方法去研究古代文学,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D.他主张研究文学史一定要着眼于某一个阶段,就某一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再继续向外扩展、壮大。
【小题2】“术业有专攻”,试结合文本概括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的形成原因?
【小题3】程千帆先生终身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所提倡的治学方法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漫话高雅与通俗
金开诚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京剧被归为“高雅艺术”;由此类推,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等等势必亦将归于“高雅”。不久以前,还见到有的报道把苏州评弹归为“高雅艺术”;那么,如评书、大鼓等各种地方曲艺也就都将归入“高雅”之列了。
②然而,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些艺术之所以曾经大为兴盛,并非因为今人所谓的“高雅”,而恰恰是因为它们通俗。唯通俗才能赢得广大观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小楼在天津演了一出《金钱豹》,街头巷尾的顽童便纷纷学喊“闪开了”。戏曲艺术是通俗的,然而却雅俗共赏。所以苏州评弹虽为地道的通俗艺术,但却不乏高人雅士成为“书迷”。
③“高雅——通俗”的分类之所以概括不确、不大说得通,主要因为在逻辑上这个分类并未依据同一个标准,因而其外延有可能多所重合,并且使分类不周延。比如说把一群马分为公马与母马,这是可以的,因为这是根据同一个标准(性别)来分的;倘若分为公马与白马,这就不可以,因为公马同时可以是白马,又无法包含母马中的非白马。就文学艺术的品种而言,高雅的创作可以表现为通俗,通俗的创作可以包蕴着高雅,因而往往外延重合。再者,那些既不高雅、也不通俗的作品在分类中却没有着落。与高雅对立的概念不是今人所谓的“通俗”,而是低俗、庸俗与恶俗。不能因为“通俗”一词“不幸”带了一个“俗”字,便认为它就一定不高雅了。
④看看许多文章所作的“高雅”与“通俗”之分,大致是出于直观,其间隐隐约约含有一种想法,即凡是现在不大兴旺、欣赏者不多、反应冷落的便是“高雅艺术”;反之,欣赏者众多、反响热烈的便是“通俗艺术”。
⑤文学艺术作品应该为大众喜闻乐见,为此力求雅俗共赏乃是创作的光明大道。当然,世界上也确有真正高雅而不易为大众理解、接受的作品。我们应该认识到,“高雅”与“通俗”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乃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评估。而且,就实际情况来看,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和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兼有高雅与通俗两个特征,这可以从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杂剧及《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优秀小说一直说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等,真可谓其例不胜枚举。现在如把“高雅”与“通俗”截然分为两类,恐怕过去和未来的文学艺术史都该换一种写法了,然而事情是绝不会这样的。
⑥那么,文学艺术作品究竟可不可以分类呢?答曰:可以。例如分为高雅与低俗可以,分为精品与次品也可以。但这种含有褒贬意义的分类只能在同一种文学或艺术中进行,而决不能在不同种的文学或艺术中进行。例如同是电视剧,却有高低之别;同是相声,却有雅俗之分。然而决不能认为电视剧比相声高雅,或小说比诗歌低俗。不同的文艺是不同的创造,有不同的特色,品种之间是没有高低雅俗之分的。
(选自《群言》,有删改)
【小题1】联系上下文,阐释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在作者看来,文学艺术作品分类应避免哪些误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能源依赖、解决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地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相关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还较为少见。另外,燃料电池主要的原料为氢气,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氢气的制造成本较为昂贵,使得其在市场化下的竞争力较弱。
(摘编自《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1.23)
材料二:

材料三:
刷脸坐车、无人驾驶……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现实。
去年以来,多地开始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智能”,新能源汽车将与人工智能、5G通信紧密结合,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合众新能源汽车创始人方运舟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将成为如手机一样的智能移动终端。“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而不再仅仅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汽车主要依赖发动机的性能,而电控、电机和电池“三电技术”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国产自主品牌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通过技术创新制胜电动车领域,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摘编自《未来智能汽车什么样》,新华社,2018.2.13)
材料四:
虽然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但从分项指标看,只有新能源汽车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他分项指标排名均不高,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在政策环境竞争力方面,虽然政策力度全球最大,但基础创新环境不足,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产业支撑力方面,我国虽然有较强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但主要在国内市场配套,进入国际市场配套体系的较少,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我国还需要在产业化服务平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企业前瞻性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7.8)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智能化,无人驾驶和刷脸坐车等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转变为现实。
B.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无论哪种类型,都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
C.智能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种趋势,而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D.我国想要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就必须大力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产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就能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越。
B.材料二的图表显示,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差距很小,这说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C.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智能移动终端,不再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而是可供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
D.从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分项指标的排名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小题3】根据材料,请你就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理效应和刺猬有关,被称为刺猬效应。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人们在社交中如何保持合适的距离的确是一门艺术。“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恰到好处是其中的真谛。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认为配偶和情侣之间如胶似漆、亲子之间形影不离、朋友之间亲密无间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实际并非总是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在空间和距离上存在倒U型关系,适当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会使人舒服自在,过远或过近的距离会使人压抑、厌恶和疏离。适宜的距离是夫妻双方维持稳定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夫妻给对方足够的空间,个体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自己的朋友圈,既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发展,整个家庭系统也能从中获益。家庭系统是由父母亚系统、夫妻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和同胞亚系统组成的。各个亚系统之间的交互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功能结构。夫妻亚系统伴随家庭的形成而出现,双方相处需要亲密但不能形成桎梏。

随着第一个孩子出生,父母亚系统和亲子亚系统就出现了。良好的父母亚系统应该形成界限,孩子既可以跨过界限接近父母,但又不能干扰夫妻亚系统的功能。有些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孩子的父亲,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不利于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会出现同胞亚系统,孩子们之间在互动中学会支持、合作、保护、竞争、反击以及协调。

在家庭系统中,亲子关系是很多父母关注的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都有“黄金十年”的说法。在这段时间年幼的孩子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父母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父母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学习生活技能,一旦孩子学会后,父母就应该放手,给孩子留出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替他们完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如果在10岁之前孩子已经建立了好习惯,这些习惯在10岁之后会引导和约束孩子。

除上述亲密关系之外,我们还有上下级、朋友,甚至陌生人需要相处。

在职场中,领导者要做好工作,需要与被管理者保持“亲密有间”的关系。这是一种不远不近、恰当的合作关系,领导者既要有亲和力,也要与被管理者保持心理距离,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美学上有句名言:距离产生美。人与人之间如果想和谐相处,也需要保持一定的人际空间距离。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从“刺猬的拥抱”看人际距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妻双方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可以保持彼此身心的健康,同时也可使整个家庭受益。
B.随着第二个孩子的诞生,家庭中会出现同胞亚系统,孩子们的互动有利于彼此成长。
C.父母在“黄金十年”中帮助孩子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在之后的时间里继续影响孩子。
D.空间距离的远近是判断交往双方关系远近的标志,交往时保持正确的距离很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起引出“刺猬效应”这一话题,接着又分说了其在家庭和职场关系中的体现。
B.引用“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是为了说明社交中合适的距离很重要。
C.本文立论的前提是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没有保持合适的人际空间距离。
D.综观全文,文章详略分明,主要论述了“刺猬效应”在家庭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父母、夫妻、亲子等关系组成的家庭系统中,亚系统间的交互会优化家庭的功能结构。
B.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厌恶或疏离,是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过近的距离。
C.孩子出生后,父亲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有利于父母亚系统和夫妻亚系统的巩固。
D.职场中,领导与下属之间“亲密有间”,保持恰当的合作关系,领导就可以做好工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1)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2)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3)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4)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5)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6)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7)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味:深沉的滋味B.殷实:充实
C.器宇轩昂:气质、风度出众D.凝神远眺:聚精会神地向远方眺望
【小题2】下列对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朝花夕拾》是他的散文集。
B.《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收录了14篇小说,小说集对旧时中国的部分陈腐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C.鲁迅作品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狂人、阿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呐喊》中的《药》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而写成的。小说发人深省地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小题4】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
【小题5】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小题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