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陕西凤翔泥塑是我国著名泥塑艺术之一,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由当地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并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广为应用和流传的一种造型艺术。在当地举行的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和活动中,凤翔泥塑担当着特定的民俗功能,是民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体现着广大乡民精神诉求的泥塑艺术,以积极、乐观、喜庆的基调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形制样式,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经过世代历史积淀,凤翔泥塑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并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数百年。泥塑原型是由艺人手捏的实心塑作,再依型制成模具。然后再经过筛土、砸泥、擀泥饼、制坯、粉洗等塑型步骤以及勾墨线、教色、上光等的绘彩步骤。一件作品制作完成需经过十余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③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浮雕类的“挂片”有虎头、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菩萨、关公、钟馗等,代表作是虎头挂片(又称“挂虎”),一般体型较大。圆雕类作品分为“摆件”和“立人”。“摆件”是以坐虎、坐狮为代表的“坐兽”,还有以十二生肖动物为题材,规格大小与挂片一样;“立人”一种是用作供奉的神祇塑像,如福禄寿三星、财神、八仙、菩萨等。

④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三项恒常主题,凤翔泥塑在这方面表现得同样明显。

⑤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作品采用正面、正面侧身、正侧面塑型,一般突出正面刻划。如“坐虎”头部为正面,身子则取侧面,集中绘制正面,也是民间“求全”观念的体现,符合中国民间的一般审美习惯。凤翔泥塑造型还讲究饱满圆浑。作品结体概括凝练,形态夸张变形,略显凹凸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这种造型既是针对泥材特性所作适应性处理,也是强调作品功能的实用性选择和精神性选择。这种处理,一方面使作品孕育着勃勃生机,显示出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更加表现出威严勇猛、震慑鬼宗的气势(如“坐虎”的脸部处理为暴额怒目、呲牙咧嘴,身躯则大幅度收缩,四肢也极度简化,糅合了动物特有的凶猛性格,以增驱邪之功效);另一方面,使纹饰有足够的施展空间,一些祈福纳祥的作品可以充分表达出人们追求圆满的幸福、对生命的赞美及展示出人们生机勃勃、达观进取的人生观。

⑥凤翔泥塑上常用的莲花、佛手、葡萄等花草蔬果纹样以及贯钱、云气纹等抽象几何纹样,均是有富贵、平安、福寿、生子等吉祥寓意的象征图形或表意符号。这些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符号,具有强烈的历史延续和顽强的稳定性。凤翔泥塑纹饰的空间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这种纹饰处理习惯除了对端正、圆满等吉祥含义的追求外,也体现了人们因此形成的审美趣味。在绘制过程中,艺人往往适形勾绘,以对称形式展开纹饰,花卉与抽象纹样交替组合,在简单的塑形中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审美效果。

⑦凤翔泥塑色彩浓厚热烈,以红、黄、绿为基本色,加上勾线的黑和粉洗的白五种色绘制。这五种色彩与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一致,古代称为“正色”,其他的色彩为“间色”,这五色被艺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民俗文化观念和主观情感,如红色代表四季红火,绿色代表万年长青,旨在传达求吉纳福的意愿。“五色”对比极其强烈,但经过艺人巧妙地搭配组合又显得和谐统一,造成塑作鲜明、艳丽,又浑厚、沉着的色彩效果。

(摘编自杨萍《凤翔泥塑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凤翔泥塑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以当地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活动场景为创作题材,具有明显的乡土性特征。
B.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前者多挂放,后者多摆放,可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
C.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凤翔泥塑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体现着乡民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等精神诉求。
D.为使作品呈现向外扩张力度、强化威猛气势,扩展纹饰空间、充分展现人的精神追求,凤翔泥塑大都采用饱满圆浑造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概述了凤翔泥塑的创作起源和社会文化功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⑤⑥⑦自然段分别从造型、纹饰和色彩三个方面说明了凤翔泥塑的特点。
C.凤翔泥塑采用与传统五行对应的五种色彩绘制,突出泥塑相克相生的辩证观念。
D.文章简述凤翔泥塑制作工艺的同时,还突出呈现了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百年来,凤翔泥塑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其形制样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B.每一件凤翔泥塑作品的制作完成都需要先后经过塑型、制模、绘彩等一系列步骤,工序繁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C.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一般突出正面刻划;还注意用凹凸对比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体现了工匠创作的写实意识。
D.凤翔泥塑多将具有吉祥寓意的花草蔬果和几何纹样交替组合,并通过对称的形式进行布局,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6:4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的92.6%下降1.6个百分点。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五届持续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8%,较2014届的2.0%略有下降;“正在读研”的16.8%及“准备考研”的3.3%较2014届分别增长3.2个、1.4个百分点。

由于深造的分流,毕业生待就业压力没有明显增加。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4.2%,较2014届的4.5%略有下降。

(摘编自《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材料二:

(数据于《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材料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何芳表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这种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塞于推迟就业而表现出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会使个体在读研期间因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产生被动学习、无所适从等问题。更会因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缺少前进的动力,进而虚度光阴。

这种动机是把学历的衍生功能作为读研的动力,缺少对学术本身的兴趣,因而也缺少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影响读研的收获和成效。“仅就‘改善就业’的功利目标而言,这样的读研方式,其实已经很难保证3年后他们就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动机状态下,他们的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因为如果不具备学术热情,研究生阶段所必需的大量的阅读、研讨、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都可能让他们痛苦不堪。”

河南某高校教师焦翔宇表示,确实有一些同学以考研为名逃避就业,这些同学报名的原因可能是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但她同时也认为,考研是一件好事:“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还是鼓励去考,毕竟进一步的学习会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

“考研的内驱力应该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抱着其他目的考研、读研,最终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是连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综合自己的能力、资源,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焦翔宇说。

(摘编自《逃避式考研渐热:留恋校园?恐惧社会?》)

材料四:

在高考之后的研究生考试,再次赋予了受教育者一次竞争机会。在任何时候,机会公平的价值都不应该被低估。也许在顺利考上名校研究生以后,本科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发现自己与“土著”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是,只要研究生阶段的学校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差距就有机会缩小以至消弭。

确实有不少非名校的学生冲着就业优势而考研,当他们在求职时,发现自己的竞争力不如“土著”学生,难免产生心理落差,旁人更会讥俏他们“考上研究生也找不到出路”。然而,只要认真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就会养成区别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在职场上获得优势。必须明白的是,考研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竞争的起点。

读研,意味着迈入学术研究的大门。虽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从事科研工作,但至少在选择考研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对学术有所向往和追求。外界会赋予学历各种各样的附加值,这或许是“有用”“无用”引发争论的基点。不过.如果不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锻炼思维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研究能力,那所有的附加值就无所依托。

(摘编自《非名校生考研不在于熬一锅浓浓的“鸡汤”》)

注“土著”学生:这里指本科在名校就读的学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届到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自主创业”两项的比例都持续下降。
B.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压力并未因就业率下降而上升,这和考研热有关系。
C.大多数人选择考研与就业问题有关,提高就业竞争力更是考研的最主要动机。
D.某些本科毕业生考研目的茫然,可能与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何芳教授认为,基于推迟就业而考研的学生可能会在读研期间产生诸多问题,导致他们的最终目的难以实现。
B.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考虑,焦翔宇老师认为考研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毕竟进一步学习是一件好事情,值得鼓励。
C.研究生考试赋予受教育者第二次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体现了机会公平的价值观,更是考研的最高价值所在。
D.应该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社会所赋予高学历的各种附加值才有意义,才能体现“有用”。
【小题3】请结合材料,试给准备参加考研的本科生提出一些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就在于,它不仅以宗教的方式达到了对绝对的觉悟,而且从周代开始也以思想的方式追问与思考绝对者问题。这是一次更大范围的觉醒,也是一次更系统的觉醒。这次思想觉醒之所以也可以被视为一次“人文觉醒”,是因为它是通过更深入地追问、揭示人性本身来理解与朝向绝对整体者。也就是说,这次觉醒是通过探究人自身的内在存在来通达超越于人的绝对者,通过发现与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来肯定与见证整体者的绝对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人文觉醒”可视为一次“人文的宗教觉醒”。因此,先秦诸子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这次觉醒之所以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就在于它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大觉醒:

首先,它不仅是发现、承认与确信有一个绝对者,而且自觉地以更多的环节、事件来叙述、展示绝对者,甚至以更多的概念与分析来指示绝对者。在近代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会罗列出“天”或“道”的多种含义,比如根据儒道法墨文献中有关“天”的论述而把天分解为神圣的主宰之天、义理(伦理)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并以此论说人文觉醒的去神化乃至无神化。而实际上,在先秦的这些人文论说中,天的多重含义恰恰是被用来申述天的绝对性的不同环节:不管是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甚至所谓物质之天,都可被归到作为神圣绝对者的“上天”之下,绝对之天据此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在这里的天并不因被分解、分层而失去了绝对性与统一性,倒是因获得了更丰富的统一性而获得了更生动具体的绝对性。

其次,在重新确认与确信绝对者之为万事万物与一切美善之源头,因而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的同时,发现并确立了人在与绝对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在诸如“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真人”能无待而任“自然”等这类论说里,都隐含着从人与绝对者的相互性关系角度来理解绝对者,理解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本身的绝对性存在的哲理。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人文觉醒既是对绝对者的觉悟,也是对人自身的觉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人文觉醒之所以为人文觉醒就在于它在宗教启示下通过自觉到绝对者而发现、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

第三,发现并申述了绝对者以人类能够认识并加以遵循的某种原则来体现、实施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意志或意旨,因此,人类的现实生活并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生活。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国家),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更不是只按自然欲望行事而为所欲为,而是首先要遵循与担当一些来自上天启示给我们的原则,比如通过圣人作则而垂示给我们的规范,或者通过上智者之先觉而显明给我们的仁爱法则。因此,人类的生活并不只是活着,不只是享受各种感性欲望的满足,而首先是要贯彻、遵循某种神圣原则,成就某种神圣事业。

因此,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实质上是深化了对绝对者的觉悟与论说。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神学一样,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也是一种神学。如果说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人文思想,那么后者则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就此而言,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如近代学者推断的那样削弱甚至取代了对天或神的绝对性信仰,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

(摘编自黄裕生《中国文化具有“本原性”在文明相遇中成就自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的思想觉醒发现与肯定了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是 “人文觉醒”,也是“人文的宗教觉醒”。
B.近代学者研究中对人文觉醒去神化的论说,在于它们把“天”分解分层而忽视其绝对性与统一性。
C.先秦诸子关于“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的论述,强调了人在与绝对者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D.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深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既是一种人文思想,也都是一种“神学”。
B.本文指出近代学者研究中人文觉醒去神化论说的不足之处,论述了先秦思想中“天”的统一性和绝对性。
C.文章主体部分引用大量论据,层层深入,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先秦诸子在人文思想上的宗教觉醒,说理透彻明白。
D.文章最后把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进行类比,强调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神学性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中的“天之威,无不正”与《论语》中的“天丧予”,两处的“天”在作者看来都是绝对者。
B.理解了先秦诸子关于“绝对者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我们才会明白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总喜欢自称为“天子”。
C.人虽然不是绝对法则之,却可以通过认识绝对法则而行之来获得自己存在的绝对性,因此人的生活也是神圣的。
D.被视为“人文思想”的先秦诸子,其兴起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精神的深化与加强,因此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是保护修复古建筑的宗旨。文物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保护古建筑就是要承认其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真实的历史文物,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因此,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就要认真分析其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深刻总结古建筑修复和维护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按照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修复,核心就是坚持原状修缮,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才能显示出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摘编自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古建筑。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的性质与难度。如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安全措施;一般性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重点维修工程,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古建筑的维修工程应以“修”为主,操作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材料和筑造、维修技艺传承等因素制约,这些技术规范难以贯彻,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就可能使修缮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

摘编自王可《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

材料三

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损失严重难以估算,其重建势必是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艰巨任务。据悉,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乐观估计需要10年,总经费预计需1.5亿欧元,仅中间塔尖部分就高达600万欧元。

对于任何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国家而言,古建筑维护和修复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比如因《罗马假日》而广为人知的罗马许愿池,修复金额就达到218万欧元。这笔钱是由著名奢侈名牌芬迪提供的。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大。如天守阁姬路城修缮工程(2009—2015),花费28亿日元;东本愿寺本堂修缮(04—08年)花费约98亿日元;著名的大阪城天守是30年代全大阪人捐钱复建的混凝土建筑,其造价大概折合今天的700亿日元。

摘编自新浪网《古建修复,“钱路”漫漫》

材料四

颜料配方,只是古建彩绘修复中的一个难题。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古建彩画讲究手法。尽管吴书瑞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在纸上画和在建筑上画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古建彩画还要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刚入行的吴书瑞一点也找不到感觉。为了练习好基本功,吴书瑞这一刷就是3年。沥粉是中国彩画特有的技术,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用矿物质勾勒出凸起的线条,再将金粉等矿物质粉末撒到上面,将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使得图案更加生动。在这一行,要练习五六年才能掌握基础操作的要领,才算入了门,要想独立操作,至少得10年之后。“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有这种耐心了。”吴书瑞不无感慨地说。

摘编自《新京报》《恢复古韵就是最好的文保》

【小题1】下列做法中符合古建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A.在古建建彩绘修复过程中,尽可能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使图案立体、生动。
B.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为缩短工期、节约资金,不使用自然干燥的木材,使用湿木材。
C.需要勘察古建筑柱子等部件是否糟朽时,遇到砖石包砌,都拆开检查,保证维修效果。
D.在建筑破损处,采用嵌玻璃纤维杆和环氧树脂等高科技材料原位补强,确保修复强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建筑是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加强对其保护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B.古建筑最宝贵的是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因此保护古建筑要尽可能保存其历史信息,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
C.修复古建筑,要靠巧手,更要像吴书瑞一样具有追求卓越的匠心,这是中国古建筑能够传承不断的重要前提。
D.相较于欧洲,日本人在修复古建筑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这说明日本人更加重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在古建修复和保护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形成风气,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
明代书画作伪比之于前代,在手法和形式上又有新发展,除了仿制名家之作外,还有如挖掉旧款改署新款;在本无款的作品上添上名人款;赝品配真题跋等,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手段。
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一时古今名家之赝品充斥泛滥。较普遍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头换面”。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之名款,冒充宋画出售。还有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此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的伪款,企图当成北宋名家的山水画。又如,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面有印章二方。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了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但经过认真鉴定比较,看出其画法风格异于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符,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有“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
对于此种方法作伪,时人屡试不爽。清顾复曾谈到明“院体”“浙派”画家,其中三人的画被改成宋人画的情况:“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他就曾见到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后来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或许与这种改头换面,明画冒充宋画的作伪因素有很大关系。
明代的名家有时碍于面子,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不肯说破,但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如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卷后有朱德润等四人题。造假者于是把题识去掉,再题作李赞华画。但作伪者粗心,以致“原作者黄道宗三字尽处尚剩有迹”。后来沈周知之,欲题出道宗,恐翻前案,故题其诗末句云:“欲辩题痕迷纸缝。”作伪者虽“逞其心力仿作古人之迹,不但不知者易诳,即素识画理者,亦几莫能辨”,然“及识破,但觉满纸牵强,不待与原画对劾而知也”。
画家们对此事表现得如此含蓄,这让造假者越发猖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伪者可谓无计不施,他们想出了以割裂分装的方式造假。就是将一幅画分割成数幅分别装裱,分头出售,以牟取利润。
(摘编自吕友者《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小题1】下列对于“改头换面”这种作伪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头换面”是通过把原画改款、添款的方式来作伪的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作伪手法。
B.明“院体”“浙派”画家的画,就有被人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改成宋人画的情况。
C.明代的山水画《阔渚晴峰图》和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都是被“改头换面”后的作品。
D.改头换面,用明画冒充宋画,这可能是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书画作伪在手法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
B.中国书画作伪始于魏晋南北朝,这种风气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至明代达到顶峰。
C.明代的名家有时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不肯说破,于是出于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出来。
D.作伪者采用割裂分装的作伪方式,将一幅画分割后分头出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但画家们对此事的表现非常含蓄,因而让造假者越发猖獗。
B.后人以挖掉旧款改署新款的方式,把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的作品《阔渚晴峰图》伪造成了北宋名家的山水画。
C.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但因为作伪者的粗心,最终被辨认出来。
D.明代书画作伪让名家的赝品充斥泛滥,其方式包括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