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陕西凤翔泥塑是我国著名泥塑艺术之一,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由当地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并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广为应用和流传的一种造型艺术。在当地举行的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和活动中,凤翔泥塑担当着特定的民俗功能,是民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体现着广大乡民精神诉求的泥塑艺术,以积极、乐观、喜庆的基调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形制样式,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经过世代历史积淀,凤翔泥塑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并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数百年。泥塑原型是由艺人手捏的实心塑作,再依型制成模具。然后再经过筛土、砸泥、擀泥饼、制坯、粉洗等塑型步骤以及勾墨线、教色、上光等的绘彩步骤。一件作品制作完成需经过十余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③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浮雕类的“挂片”有虎头、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菩萨、关公、钟馗等,代表作是虎头挂片(又称“挂虎”),一般体型较大。圆雕类作品分为“摆件”和“立人”。“摆件”是以坐虎、坐狮为代表的“坐兽”,还有以十二生肖动物为题材,规格大小与挂片一样;“立人”一种是用作供奉的神祇塑像,如福禄寿三星、财神、八仙、菩萨等。

④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三项恒常主题,凤翔泥塑在这方面表现得同样明显。

⑤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作品采用正面、正面侧身、正侧面塑型,一般突出正面刻划。如“坐虎”头部为正面,身子则取侧面,集中绘制正面,也是民间“求全”观念的体现,符合中国民间的一般审美习惯。凤翔泥塑造型还讲究饱满圆浑。作品结体概括凝练,形态夸张变形,略显凹凸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这种造型既是针对泥材特性所作适应性处理,也是强调作品功能的实用性选择和精神性选择。这种处理,一方面使作品孕育着勃勃生机,显示出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更加表现出威严勇猛、震慑鬼宗的气势(如“坐虎”的脸部处理为暴额怒目、呲牙咧嘴,身躯则大幅度收缩,四肢也极度简化,糅合了动物特有的凶猛性格,以增驱邪之功效);另一方面,使纹饰有足够的施展空间,一些祈福纳祥的作品可以充分表达出人们追求圆满的幸福、对生命的赞美及展示出人们生机勃勃、达观进取的人生观。

⑥凤翔泥塑上常用的莲花、佛手、葡萄等花草蔬果纹样以及贯钱、云气纹等抽象几何纹样,均是有富贵、平安、福寿、生子等吉祥寓意的象征图形或表意符号。这些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符号,具有强烈的历史延续和顽强的稳定性。凤翔泥塑纹饰的空间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这种纹饰处理习惯除了对端正、圆满等吉祥含义的追求外,也体现了人们因此形成的审美趣味。在绘制过程中,艺人往往适形勾绘,以对称形式展开纹饰,花卉与抽象纹样交替组合,在简单的塑形中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审美效果。

⑦凤翔泥塑色彩浓厚热烈,以红、黄、绿为基本色,加上勾线的黑和粉洗的白五种色绘制。这五种色彩与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一致,古代称为“正色”,其他的色彩为“间色”,这五色被艺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民俗文化观念和主观情感,如红色代表四季红火,绿色代表万年长青,旨在传达求吉纳福的意愿。“五色”对比极其强烈,但经过艺人巧妙地搭配组合又显得和谐统一,造成塑作鲜明、艳丽,又浑厚、沉着的色彩效果。

(摘编自杨萍《凤翔泥塑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凤翔泥塑是一种传统的造型艺术,以当地祭祀、庆祝、婚丧等仪式活动场景为创作题材,具有明显的乡土性特征。
B.凤翔泥塑按形制分为浮雕半立体造型和圆雕立体造型两大类,前者多挂放,后者多摆放,可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要。
C.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凤翔泥塑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体现着乡民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等精神诉求。
D.为使作品呈现向外扩张力度、强化威猛气势,扩展纹饰空间、充分展现人的精神追求,凤翔泥塑大都采用饱满圆浑造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概述了凤翔泥塑的创作起源和社会文化功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⑤⑥⑦自然段分别从造型、纹饰和色彩三个方面说明了凤翔泥塑的特点。
C.凤翔泥塑采用与传统五行对应的五种色彩绘制,突出泥塑相克相生的辩证观念。
D.文章简述凤翔泥塑制作工艺的同时,还突出呈现了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百年来,凤翔泥塑通过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方式得以传承,形成一套程式化塑造模式,其形制样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B.每一件凤翔泥塑作品的制作完成都需要先后经过塑型、制模、绘彩等一系列步骤,工序繁杂,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省。
C.凤翔泥塑讲究平正规矩,一般突出正面刻划;还注意用凹凸对比来划分五官、四肢等细部,体现了工匠创作的写实意识。
D.凤翔泥塑多将具有吉祥寓意的花草蔬果和几何纹样交替组合,并通过对称的形式进行布局,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6:4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镇人家

袁省梅

古镇的街道短,窄,布局是独特的T字型,黑瓦灰墙的房屋看上去拥挤,却不显纷乱,倒是挺安静的。近年来,是越发的安静了。短短的老旧的小巷子,斑驳的墙壁,坑洼的石板路,盛不下年轻的眼光和心思。镇上的青壮年坐船,或者火车汽车,去上海,去宁波、杭州,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头也不回地走了。石板巷就更安静了。

周嫂子带着孙子小宝,叽叽咯咯的笑闹,从早上直到夜幕裹了古镇,给小巷子带来许多的热闹和欢笑,石板巷就泠泠叮叮地氤氲开一片一片的温暖和生机。

刘叔家和周嫂子住邻居,门挨着门,却没有周嫂子家的热气腾腾,这是刘叔说的。刘叔说周嫂子跟孙子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刘叔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带着孩子在城里。刘叔看着周嫂子家的热闹,七拐八弯的皱纹里就多了许多的东西。刘叔叫儿子把孙子送回来,他照看。刘叔心说,孙子回来了,他家也像周嫂子家一样的热气腾腾。可是,儿媳妇不愿意。儿媳妇说,孩子两岁多了,快上幼儿园了,到了乡下,染一身的坏习惯,还说满嘴的乡下话。刘叔知道,儿子己经把孩子的户口买到城里了,他们,也在城里买下了房子。孩子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龄,交上一笔钱,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刘叔只是不明白,家里有啥不好的?况且,镇上的幼儿园也挺好。刘叔把古镇说得天好地好,孙子也没回来。

刘叔就跟以前一样,落寞地蹲在门边,秃鹫般佝偻着背,看着周嫂子跟孙子一起玩闹。有时,也跟着笑两声。有时,周嫂子回去做饭,刘叔就给孩子讲故事,说儿歌,都是很久以前看过的说过的,一说,刘叔也没想到,竟然都在嘴边,能说好多。

有一天,周嫂子去街上买菜,嫌带着孙子累,就把孙子托付给刘叔照看一会儿。刘叔好的好的答应着,飞快地从家里拿来了饼干和八宝粥,都是儿子给他买的,他给周嫂子的孙子小宝吃。吃完,喝完,也不知他从哪儿找出铁环和陀螺,在巷子教宝宝玩滚铁环、抽陀螺。宝宝跟着刘叔比跟着周嫂子还要开心。周嫂子回来,宝宝不跟她回去,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爷爷爷爷叫得欢。

周嫂子不好意思,做了阳春面包了饺子,就端一碗给刘叔送去,烧了鱼虾,也要给刘叔送半碗。

没几天,周嫂子和刘叔的事就在小镇上传开了,人们的话题自然集中在刘叔和周嫂子的身上,这个房挨房檐靠檐的小镇上到处在传播这条新闻。

人们说,一个寡,一个孤,正合适。

人们说,没准,这俩人早都在一起了。

说什么的都有,而且是越说越暧昧,越说越生动,细枝末节地演绎开了。

刘叔是在好多天后才从人们的眼角嘴边寻思到了一些异样。他嘿嘿笑,不管不理那些闲话,看见宝宝了,还是一颠一颠地给宝宝拿饼干拿八宝粥,带宝宝叠纸飞机抽陀螺。宝宝哪知道世相?也还是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刘叔在石板路上这头跑到那头。

周嫂子害怕闲话,却拗不过宝宝,只好不等刘叔开门,就带着宝宝去另一条巷子玩。若是听见刘叔在门口,她就关了门,不让宝宝出去。刘叔看出了端倪,就把给宝宝叠的纸飞机、扎的毽子放到周嫂子家门边,躲到门里,从门缝看周嫂子和宝宝,听他们在巷里的说笑,他也悄悄地跟着不出声地笑两声。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

周嫂子再看刘叔时,就看见了刘叔眼里的黯然和热切,她的心里突然生了许多说不清的不安。阳光抚在古镇上,抚出来一条条悠长的阴凉,和挥之不去的黑深的忧伤。斑驳的木门、墙壁,石板路上大的小的坑凹,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岁月的匆匆和脆弱。周嫂子被眼前的景象弄得心碎。

周嫂子咬咬唇,回到家里,坐了好久,直到宝宝从刘叔家回来,她才起来去烧饭。周嫂子做了光面。她记得刘叔喜欢吃光面。她还烧了虾,蒸了鱼,都是刘叔爱吃的。

梆梆梆。很大的敲门声。执拗,大胆,故意给人听似的。就是故意给邻居听见让都居知道的。周嫂子说,怕啥哟。隔着门,周嫂子高声大嗓门地喊刘叔,叫刘叔来端饭。刘叔欢喜地接过饭,不走,叫周嫂子等一下。他扭身回去了。刘叔从屋里出来时,把饭盒递给周嫂子,嘿嘿笑,宝宝醒了,叫过来,我用鱼骨给他做了个小枪呢。

周嫂子接过饭盒,觉出了饭盒的沉,打开一看,她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眼泪也倏地在眼里绕开了。饭盒里装着包子。不用看,周嫂子也知道,是她最爱吃的三鲜馅包子。

雨扑簌簌地下了。

雨,下在古镇的屋顶上,也下在青石板上。青石板路上旋即开出了一朵两朵……的水花,晶亮,透明,干净又好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着力描写周嫂子家里的温馨和快乐,突出其笑闹声为小镇抹上的靓丽色彩,也为下文写刘叔内心热切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B.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落寞地蹲在门边”等句子就形象地描写出刘叔为孙子未回来上学而失落和伤感。
C.小宝是作者巧妙设置的重要人物。通过对小宝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刘叔和周嫂子纯洁的人性和真挚的情感,也看到了小镇人们的愚昧和麻木。
D.作者善于在叙述中自然表露内心的思想感情。如“这种不出声偷偷的笑,让人感觉到格外的心疼和无奈就透射出作者对刘叔的同情和感动。
【小题2】面对刘叔的真情,周嫂子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开头、结尾段都对古镇进行了环境描写,有何独到的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央环保督察启动“回头看”:严禁“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做法
近日,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将启动,地方出现环保“一刀切”行为将被严肃问责。
同时,环境部强调,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请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协调被督察地方党委和政府抓好落实。
《意见》要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把环保“一刀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督察范畴,对问题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意见》指出,督察进驻期间,被督察地方应按要求建立机制,立行立改,边督边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信访问题,切实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问责到位。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订可行方案,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政策配套,注重统筹推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对于不同的问题,环境部要求要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对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务业、养殖业、地方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及企业、采砂采石采矿、城市管理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在边督边改时要认真研究,统筹推进,分类施策。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的整治措施;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对于没有合法手续,且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依法严肃整治,特别是“散乱污”企业,需要停产整治的,坚决停产整治。对于督察进驻期间群众环境信访问题,既要推进问题整改,也要注重政策引导,在整改工作中尽可能避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凤凰网2018年5月28日)
材料二:环保“钦差”升级后 这些地方撞到枪口上
根据安排,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共组建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由朱之鑫、吴新雄、黄龙云、马中平、张宝顺、朱小丹等担任,副组长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翟青、赵英民、刘华等担任,采取“一托一”或者“一托二”的方式,分别负责对河北、河南,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开展“回头看”督察进驻工作。
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进驻一览表
组别
组长
被督察地方
进驻时间
值班电话
邮政信箱
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
朱之鑫
河北
2018年5月31日-6月30日
0311—87801028
石家庄市邮政信箱638号
河南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371—65603600
郑州市70号专用邮政信箱
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
吴新雄
内蒙古
2018年6月6日-7月6日
0471—6960015
呼和浩特市2588号邮政信箱
宁夏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951—5986000
银川市第18004号邮政信箱
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
黄龙云
黑龙江
2018年5月30日-6月30日
0451—84010912
哈尔滨市第450号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
马中平
江苏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25—83585266
南京市1420邮政信箱
江西
2018年6月1日-7月1日
0791—88918612
南昌市3622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
张宝顺
广东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20—87766710
广州市713信箱
广西
2018年6月7日-7月7日
0771—5577276
南宁市2018-6号邮政专用信箱
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
朱小丹
云南
2018年6月5日-7月5日
0871—63886001
昆明市第98号信箱
 
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情况(人民网,2018年6月9日)
材料三:新一轮环保督察释放了什么信号? 专访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环保与经济这“两本账”?
吴舜泽:按照中央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第二轮环保督察肯定会很大程度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为不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账从根本上讲是不经济的、不可持续的。
中国和世界的实践证明,解决环境问题从来没有脱离经济、超越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态环保上,我们已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多还旧账、少欠甚至不欠新账,所谓“两本账”完全可以合并考虑,算大账、算长远账。要通过依法常态化严格监管,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严格监管各类排污企业,本质上不会增加较长时期内的社会总成本,只是调整环境成本在时空上的利益分配格局和生产关系。
实际上,环保督察对经济社会有长期综合正效益,有利于腾出环境容量,以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一批生态型特色产业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培育新动能和新增长点。这些发展趋势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完全一致,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可以说,依法严格监管影响的只是那些对人民美好生活带来负效果的不良增长和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的“黑色”增长。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仅会促使经济取得新进展,还可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中国环境与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新问题,尽管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但部分地区、行业的污染状况还存在恢复性波动和反弹,所以今后仍需更加严格的环保执法力度,多从算大账、长远账角度考虑。这应是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关注的深层次问题。 (《经济观察报》2018年4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是为了防止一些地方为应付中央督察而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B.一些地方所采取的“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行为,属于生态环境领域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全都将被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C.在网上公布各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进驻地及各组组长姓名、值班电话和邮政信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阳光操作,有利于群众举报一些地方的敷衍行为。
D.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能通过环保督察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不解决环境问题就难以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保督察对经济有长期综合正效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保“一刀切”之所以是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是因为对不同问题应有不同方式应对,要尽量避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B.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央环保督察为了更加严格环保执法力度,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应对部分地区、行业还存在的污染状况恢复性波动和反弹。
C.解决环境问题虽然不能脱离经济,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但我国现在经济能力已经足够考虑环保账和经济账,让我们多还旧债,少欠甚至不欠新债。
D.从长期看,环保督察对经济社会有长期综合正效益,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发展一批生态型特色产业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不会增加社会总成本。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凤凰网同人民网、《经济观察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耄耋之年的黄永玉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起。“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 "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对于黄永玉的话引用过多,冲淡了作者的思想。你是否同意此看法?为什么? (4分)
【小题4】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读书”及“创作”方面有独特个性和深刻理解的黄永玉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实际,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吃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他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 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神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文章的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干、积极上进、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父亲有一段时间酗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
D.文章倒数第二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充满人情味。
【小题2】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香椿木四方凳
宋以柱
我和张里从一个村里出来,在这个弹丸大的小县城鬼混,已经三年了。我给一个供水点打工,负责几个小区的纯净水供应,天天扛着桶装水上楼上楼,然后是下楼下楼,再上楼再下楼。上午,从翡翠山居117号楼下来,因为只顾着回头看一个女人的背影,一脚踩空,自己一屁股坐在台阶上,手中的水桶应声而出,摔了一道裂缝,回到供水点,被扣罚二十元桶费。晚上,泡了一碗方便面,喝了半斤白酒,正昏睡着,给张里这货叫醒了。
张里脑子活泛,去年买了一辆二手昌河小货车,往人烟稀少的深山里跑,专收旧家具。有时候,他也能走个狗屎运,收到一件两件值钱的旧东西,赚个千儿八百。此时,面前的张里双手卡着腰,两眼通红,瞪着面前一对方木凳发呆。
“怎么了?瞎钱了?”我问他。每次他看走了眼,花了冤枉钱,都是跺脚大喊瞎钱了瞎钱了。
“没有,这对方木凳,是香椿木的,我只花了三十元,怎么着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我一听张里这话,更来气了,这不有病吗?大半夜的,把我折腾来,是故意给我显摆?
“这对方木凳至少也得有五十年了,但是,你看,严丝合缝,没有一点儿损伤,四只脚一点儿也不松动。”张里不再两手卡腰。他环抱着胳膊,一只手捏着下巴,像是自己和自己说话,又像是说给我听。
“这两只凳子,看着做工很简单,实际上相当讲究。”的确是,表面有点儿掉漆,有点儿发黑,倒显得其他部位的红漆那么鲜艳。凳子略显笨拙,却瓷实,大方,四平八稳,是很适宜乡下农家使用的家具。
“而且,是用香椿木做的,从古至今,用香椿木做凳子的很少。香椿木太硬,做家具太费时,工费要超过木头钱好几倍。”张里干了这一段时间,懂得了不少。
我点上一支烟,慢条斯理地吐烟圈,等张里自己说。
张里把目光挪到我手中,抢过烟去,抽了几口,又给我塞回来。
“我这次去的村子叫柴甘村。那个村子离这里八十公里,离他们的镇子三十多公里,十几户人家,却见不到几个人,只有几位老人,和咱们村差不多。”张里从床头摸出一盒烟,点上一支,咳嗽了一声。
“我准备走的时候,胡同里拐出一位老头儿,瘦弱,牙齿几乎掉没了,有近七十岁的样子。他一手提着一只方木凳问我要不要。我正因为没见到东西沮丧呢,看到那对方木凳,我眼前一亮,虽不是老货,却是旧货,花很少钱就能到手,转手就赚千儿八百。
“这时,我听到了隔墙传来的哭声,是一个女人的哭声。其间,还夹杂着骂声,听不清她哭骂什么。那哭声很愤怒,像是失去了至爱亲人一样。我对他说只能卖二十块钱,老人犹豫了半晌,提起凳子往回走。我赶忙拉住他的手说,要给他加十元钱。果然,他放下凳子,接过三十元钱走了。我没再停留,往墙上贴了一张收旧家具的广告,就开车回来了。
“但是,我心里一直不安,就是因为那没有见面的女人的哭声,我觉得与这两个凳子有关。”张里的眉头拧着疙瘩。
第二天中午,张里约我在他租住屋隔壁的“乡下菜”喝辣酒,我知道他还没放下那件事,就一个劲地吃喝,不说话。
这时,有人给张里打电话。不长时间,一个年轻人站在我们桌子前。他和张里握了握手,说:“卖给你凳子的老人是我叔。我婶子让我找到你,让我求你把凳子还给她。”
年轻人说着,从钱夹里拿出三百元,说:“来回油钱我也给你出了。我婶子一辈子不容易,这凳子是她出嫁时的嫁妆。娘家那边没人了,这对凳子是她唯一的念想了。”
我和张里都愣住了。张里先反应过来,把钱推回去。小伙子一下子攥住了张里的手腕,有点儿急了:“这位大哥,你还有啥要求,我全答应,但凳子我一定带走。”
张里看了看我说:“钱不要了,凳子你带走。”小伙子再三推让,张里一直不松口,坚决不收小伙子的钱。
张里自己和自己说:“幸亏在村里墙上留了电话。”
“钱瞎了。”我端着酒杯碰了碰他的杯子。
“这次不是瞎了。”他很快碰了一下我的杯子,一口喝下去。
隔一天,还是半夜,又响起张里兴奋的声音:“柱哥,我又去了一趟柴甘村,我见到凳子的主人了,是一位很慈祥的老太太,我给她买了蛋糕,还有衣服。过几天,我还会去。”
这家伙!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称张里“这货”以及骂张里大半夜“和我显摆”纯属“有病”等,可以看出“我”对张里的为人不认可。
B.在与张里一同欣赏香椿木四方凳的过程中,“我”几乎一言不发,但实际上“我”很钦佩张里的经济眼光。
C.在张里的叙述中,“我听到了隔壁传来的哭声”这一细节,为下文有人找到张里要回香椿木四方凳做了必要的铺垫。
D.小说虽短,但是主题明确,主要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有果必有因,看似随意的一个举动都有它发生的原因。
【小题2】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请分点作答)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张里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