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 小 菊

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湿湿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病。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儿,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心平气和,毫不在乎,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丝毫不抱希望。
B.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C.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写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一定会原谅丈夫,过上幸福生活。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3 07:00: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牛蓝铃
沈石溪
也许是血腥味太浓了,也许是分娩时的叫声太响了,母牛蓝铃刚刚产下小牛犊,流沙河对岸的树丛里就突然蹿出一只华南虎。它踩着齐腰深的河水冲过来,在河堤上吃草的几头黄牛立即惊慌地逃跑。
母牛蓝铃虽然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仍然尽力跪在地上,把一对紫酱色的牛角对着华南虎,竭力想阻止华南虎靠近小牛犊。
华南虎敏捷地扭身一跳,绕到母牛蓝铃身后,一口叼起像糯米团一样柔软的小牛犊,尾巴一甩,朝河对岸跑去。
母牛蓝铃哀号着,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追赶华南虎,流沙河飞溅出一朵朵硕大的水花。华南虎很快就蹚过四五十米宽的水面,河岸上横亘着一道两米高的堤坝,陡峭难攀。要是没叼猎物,矫健的华南虎纵身一跃,就能登上堤坝。但由于叼着一只小牛犊,它的蹿高能力大受影响,不得不在堤坝前停下来。它的后肢踩在水里,前肢趴在堤壁上,仰头用嘴顶着小牛犊,往上拱举,不知是堤坝太高,还是站立的位置不太理想,它举了两次,都未能顺利地将小牛犊拱上堤坝。
这时,母牛蓝铃已经越过河心,离华南虎只有十多米远了。华南虎背对着河水,身体竖直,贴在堤壁上,被河水浸湿的斑斓虎皮在阳光下变幻着奇异的色彩。此时是母牛蓝铃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它那两只尖利细长的牛角可以从华南虎背后深深地扎进它的身体里,像钉子一样把它死死地钉在堤壁上。
母牛蓝铃低下脑袋,撅起两只紫酱色的牛角,角尖瞄准华南虎的后心窝,冲了上去。
小牛犊虽然被老虎咬伤了,但还没有死,四条小腿在空中挣扎着,嘴里发出微弱的叫声。
华南虎调整了一下站立的姿势,再次把口中的小牛犊往堤坝上拱举。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牛犊身上,竟没发觉那两只尖利的牛角离它只有七八米了。
华南虎终于把小牛犊送上了堤坝,与此同时,母牛蓝铃的牛角離虎背只有一步之遥了。眼看它就要虎口夺子了,突然,牛蹄滑了一下,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上。产后虚弱的母牛蓝铃实在没有力气在布满鹅卵石的河流里站稳并奔跑,一步之差,功亏一篑。
华南虎吃惊地扭头看了一眼,纵身一跃,跳上堤坝,在母牛蓝铃悲愤的叫声中叼起小牛犊扬长而去。
从这一天开始,母牛蓝铃就日夜守候在它生下小牛犊的那个地方,布满血丝的牛眼直愣愣地凝望着河对岸华南虎趴过的那块堤壁。每隔一两个小时,它就会大叫一声,跳进河里,飞快地奔到河对岸,把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里。
这是一种演练,一种准备,它渴望复仇,期待着与华南虎决一死战。
人们试图把它拉回牛栏里,但是,任凭怎样哄骗,怎样用食物引诱,怎样用鞭子驱赶,它都犟着脖子不肯回去。
第二年春天,牛发情的季节,人们把一头毛色金黄、身强体壮的公牛牵到流沙河边,指望它能和母牛蓝铃结为伉俪。好心的村民们希望母牛蓝铃能再生一个小牛犊,从丧子的悲痛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生活。
当时,母牛蓝铃芳龄三岁半,皮毛光滑,体态匀称,脸上有一块蓝色的斑纹,算得上是一头美丽的母牛。那头公牛激动地瞪大眼睛,朝母牛蓝铃走过去。母牛蓝铃石破天惊地狂吼一声,牛尾平举,低头亮角,摆出一副格斗的姿态……公牛胆怯了,打了个响鼻,讪讪地离去。
现在它已经在流沙河边坚守了整整八年。它肩峰塌陷,体毛斑驳,颈部褶皱纵横,几乎变成一头老牛了,唯有那双眼睛仍然像八年前一样血丝密布,闪烁着复仇的火焰。
它过河的本领已经练得炉火纯青,那对牛角也被沙土磨砺得寒光闪耀,锋利无比。所有的人都相信,要是那只该死的华南虎再次出现,绝对逃脱不了被刺个透心凉钉死在堤壁上的结局。遗憾的是,那只华南虎再也没有出现过。
男人们在流沙河边搭了一间草棚,让母牛遮风挡雨。女人们经过河边时,总会叹息一声,扔下一把青草。
又过了两年,一天早晨,人们发现母牛蓝铃站在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前,身体前倾,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坚硬的土层,一动也不动。摸摸它的口鼻,冰凉冰凉的,没有一丝气息,只有两只牛眼仍圆睁着,凝固着哀怨和凄凉。
村民们破天荒地将一头牲畜葬在人的墓地里。
(选自《绝妙小小说》2017年第1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来描述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牛虎争夺战,其中细节描写相当精彩。
B.“四五十米”“十多米”“七八米”“一步之遥”,距离的逼近既让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大,也使得“功亏一篑”的遗憾更加深刻。
C.小说善于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形象,母牛蓝铃的两次外貌描写对比鲜明,有力地凸显了它的衰弱与可怜。
D.小说后半部分多次写村民们对母牛同情、怜惜和感佩,有力衬托了母牛蓝铃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小题2】小说中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称“母牛蓝铃”,而不是简称“母牛”或“蓝铃”?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改成母牛再遇华南虎并战而胜之会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2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选自《中外读点》)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生活有朴素的愿望和追求的人。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维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尊严。
B.“父亲”在儿子表示怀疑的时候,“便略低下头”“急了”说明他“自尊”,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掩饰正是父亲“自欺欺人”的表现。
C.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这“异样的情绪”是姐弟俩对父亲曾经自欺欺人的蔑视。
D.父亲对太阳岛梦想从向往、追求到自欺、满足的全部经历,“我”亲历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使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观、真实。
E.第一人称“我”通常能使小说的情节、人物更具真实感,以“我”观小说主人公, 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小题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
【小题3】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包祭
铁凝
你的脑子有时像一团飘浮不定的云,有时又像一块冥顽不化的岩石。你却要去追赶你的飘浮,锛凿你的冥顽。你的成功大多在半信半疑中,这实在应该感谢你冥顽不化、颠扑不灭的飘浮,还有相应的机遇和必要的狡黠。于是,你突然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了,你突然会游泳了,你突然会应酬了,你突然会烤面包了。
“文革“中,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我和妹妹也从外地亲戚家回到了他身边,那时我十三岁,妹妹六岁。
那时的父亲是个安分的人,又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原是一家省级剧院的舞美设计师。
他要研制面包。面包在那个时代是高不可攀的。
许多年后我像个记者一样问父亲:“当时您的研制契机是什么?”
“这很难说。一种向往吧。”他说。
“您为什么单选择了面包?”
“它能使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那时,父亲画了一个新烤炉,立面、剖面都有,标上严格的尺寸,标上铁板所需的厚度。他会画图,布景设计师都要把自己的设计构想画成气氛图和制作图。他画成后便骑上他的“吉勒”沿街去找小炉匠,一个小炉匠接了这份活儿,为他打制了一个新炉子。新烤炉被扣在火炉上,父亲又撕块面团放进去。我和妹妹再观察他的表情时,他似有把握地说:“嗯,差不多。”
面包出炉了,颜色真有点像,这足够我们欢腾一阵了。父亲嘘着气把这个尚在烫手的热团掰开,显然他又遇到了麻烦——他掰得很困难。但他还是各分一块给我们,自己也留一块放在嘴里嚼嚼说:“怎么?烤馒头味儿。”我和妹妹都嘎嘎嚼着那层又厚又脆的硬皮,只觉得很香,但不像面包。
我们也不说话。后来父亲消沉了好一阵,整天翻他的旧书旧画报,炉子被搁置门后,上面扔着白菜土豆。
一天,父亲终于又从外面带回了新的兴奋。他进门就高喊着说:“知道了,知道了,面包发酵得用酒花,和蒸馒头根本不是一回事。真是的。”我听着酒花这个奇怪的名字问他那是一种什么东西,他说他也没有见过。
那天,酒花使父亲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他便远征那个“一食品”找到了那东西。他用酒花煮水烫面、发酵、接面、再发酵、再接面、再发酵……完成一个程序要两天两夜的时间。
一天晚上他终于从那个新烤炉里拽出一只灼手的铁盘,铁盘里排列着六只小圆面包。他垫着屉布将灼手的铁盘举到我们面前说:“看,快看,谁知道这叫什么?早知如此何必如此!”
我已知道那铁盘里发生了什么事,放下正在写着的作业就奔了过去。妹妹为等这难以出炉的面包,眼皮早打起了架,现在也立刻精神起来。父亲发给我们每人一只说:“尝呀,快尝呀,怎么不尝?”他执意要把这个鉴定的权利让给我们。那次他基本是成功的,第一,它彻底脱离了馒头的属性;第二,颜色和光泽均属正常。不足之处还是它的松软度。
不用说,最为心中有数的还是父亲。
之后他找到了“一食品厂“工厂里的以为刘姓技师那女工,他从刘技师那里了解到一些关键所在,比如发酵后入炉前的醒面,以及醒面时除了一丝不苟的温度,还有更严格的温度。
后来,当父亲确信他的面包足已超过了“一食品”(这城市根本没有“二食品”)所生产的面包时,他用张干净白纸将一个面包包好,亲自送到那面包师家去鉴定。面包师品尝了父亲的面包,并笑着告诉他说:“对劲儿。自古钻研这个的可不多。我学徒那功夫,也不是学做面包,是学做蛋糕。十斤鸡蛋要打满一小瓮,用竹炊帚打,得半天时间。什么事也得有个时间,时间不到着急也没有用。”他又掰了一小口放在嘴里品尝着,还把其余部分分给他的孩子,又夸了父亲“对劲儿”。
父亲成功了,却更不安分起来,仿佛面包一次次的发酵过程,使他的脑子也发起酵来。他决心把他的面包提到一个更高阶段。
这些年父亲买到了好几本关于面包烘制法的书籍,还买了电烤箱。面包的生产已不再是当年连车间都不许他进的那个秘密时代了。然而父亲不再烘制了,他正在安分着他的绘画事业。只在作画之余,有时任意翻翻这书们说:“可见那时我的研究是符合这工艺的。”后来我偶然地知道,发酵作为大学里的一个专业,学程竟和作曲、高能物理那样的专业同样长短。
一只生着锈的老烤炉摆在他的画架旁边,作为画箱的依托。也许父亲忘记了它的存在,但它却像是从前的一个活见证,为我们固守着那不可再现的面包岁月。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不用说,心中最有数的还是父亲“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你的脑子有时像一团飘浮不定的云,有时又像一块冥顽不化的岩石。
(2)仿佛面包一次次的发酵过程,使他的脑子也发起酵来。
【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父亲的不安分。
【小题4】标题“面包祭”中的“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惹祸的大衣
李显
这天,我坐了八个多小时火车,天快黑时,终于到了青石镇。我给镇医院的院长打电话,院长十分抱歉地说,院里唯一的面包车坏了,不能及时来接我,让我打车去医院。
在这兔子不拉屎的穷地方,根本看不到出租车的影子,只有零星几辆跑出租的人力三轮车。到了这种穷乡僻壤,我只能入乡随俗,将就了。我坐到车上,告诉车夫把我送到镇医院。车夫是一个四五十岁的汉子,一脸的络腮胡。
大胡子“呼哧呼哧”蹬出几里路后,发现我缩成一团,问道:“妹子,你是不是很冷?”我笑笑说不冷。“你穿的那么少,还说不冷,你的声音都发抖了。俺穿的多,脱一件给你。”说完,大胡子便把身上穿的一件灰色呢子大衣脱下来,递到我面前。
我边感谢边把大衣穿上了身,顿时便感觉暖和起来。一件大衣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大胡子之间的距离,我主动和他唠起了嗑。可聊着聊着,我就发觉情况有些不妙,大胡子有些心猿意马,眼睛总盯着我的胸口,看得我有些窘,有些紧张。我赶紧裹紧大衣,双手抱在胸前。大胡子好像看出我有所警觉,收敛了一些,不再直勾勾地瞅,而是用两眼的余光偷窥我的胸口。这下,我心里更害怕了,如果这大胡子不是好人,这荒山野岭的……我越想越害怕。不行,说什么也不能束手就擒,得想办法脱身。
拿定主意后,我叫大胡子停车,说要下车方便一下。大胡子把车停了下来,我下车后,直奔路边的小树林,见大胡子没跟上来,我心里暗喜,马上撒腿就跑。跑出没多远,突然听到身后有动静,我回头一看,妈呀,大胡子追上来了!老天,大胡子真是色狼!我拼命地跑起来,边跑边喊“救命”。大胡子追得更紧了,边追边喊“站住”。
我跑出小树林,眼前出现一条几十米宽的河,由于刚下过雨,河水很急,很浑,看不清深浅。情况危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跳进河里,河水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岸边的水已经到我的胸口处。
跳到河里我才发觉身上穿着大胡子的大衣,很笨拙,不好游动,于是,我慌忙脱下大衣,扔到河里,开始往河对岸游。这时,大胡子也跳进河里。让我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追我,而是朝漂向下游的大衣游去。
我正高兴,突然,双腿开始抽筋,不听使唤了,身子开始往下沉。我拼命挣扎,大喊救命。大胡子听到我的呼救后,赶紧掉头向我游来,几下便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衣服 ,把我拖上了岸。
上岸后,我像虚脱了一样,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而大胡子表情复杂地瞪着我,我心里害怕极了,刚要开口求大胡子不要伤害我,谁知他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气呼呼地埋怨我:“你这个妹子,好端端的,你骗俺干吗?跑什么呀!害得俺……俺的大衣被水冲跑了……”
第二天上午,我如约准时走进手术室,为两名患者做了手术。走出手术室,我到休息室休息,突然,隔壁房间传来院长跟一个男人的对话。
院长说:“我跟你说,人家是我们从省城大医院请来的专家,大老远地跑到咱们这里来,真的很不容易。你放心,专家做手术绝对有把握,肯定能治好你妻子的病……你们家属应该对专家表示感谢……”
那个男人回答道:“院长,谁有粉不想往脸上抹?不是俺不想表示,只是俺现在手上真的没钱。本来,昨天,俺从砖厂老板那里预支了两千块钱。回家的路上遇到个妹子,看她挺冷的,俺就把大衣脱给她穿。衣服穿到她身上后,俺才想起来两千块钱在大衣兜里。俺有点不放心,可又不好明说,就偷偷瞅着,谁知让那妹子误会了。她拼命地跑,俺也误会了她,使劲追……结果,她把俺的大衣扔到河里,大衣被河水冲走了,两千块钱也没了……”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走出休息室, 来到隔壁的房间,说:“院长,请你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给这位大哥的妻子免费做手术。”
院长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走出屋子。
由于我戴着手术帽和口罩,大胡子没有认出我,他万分感激地说:“大夫,太谢谢您了!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夫……”
听了大胡子的话,我的脸火辣辣的,我知道我不配做大胡子说的“好大夫”,但以后,我一定会做一个好大夫……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大胡子”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了“我”,眼睛却总盯着“我”的胸口,这让 “我”倍感紧张,可见“大胡子”居心不良。
B.“我”借方便之名逃离,“大胡子”拼命追赶,这更让“我”感到是遇见了“色狼”,可在过河的危急时刻,还是“大胡子”救了“我”。
C.大胡子起初向“我”脱下的大衣游去,把“我”救上后又抱怨“我”害得他的大衣被水冲走。这为后文“我”的忏悔作了铺垫,可谓匠心独运。
D.这篇小说借助“大胡子”这一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大胡子”的歧视,也传达了作品的深刻意蕴。
E.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与“大胡子”的故事,既写出了普通民众的辛酸,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深刻反思。
【小题2】小说设计大衣被水冲跑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惹祸的大衣”,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活期贷款

欧·亨利

一天,戴着镜片像放大镜那么厚的眼镜,害消化不良症的人,来到第一国民银行,在出纳员窗口递进一张气派十足的名片。五分钟后,银行全体职员在稽核的指使下忙开了。

“唔,你觉得怎么样?”比尔·朗利音调深沉缓慢地问道,“牛群中有没有你看不顺眼的印记?”

“账目都很清楚,朗利先生,”托德说,“我发现你的贷款也都符合手续——不过有一笔例外。有一张借据很糟糕,我指的是那笔借给汤姆·默温的一万元活期贷款。问题不仅在于数目超过了银行发放私人贷款的最高限额,而且既无担保,又无抵押。因此,你在两方面都违犯了《国民银行法》,政府随时都可以向你提出刑事诉讼。假如把这件 事报告货币审计处——我有责任这么做——我相信一定会移交司法部执行。你该明白情 况有多么严重了吧。”

“当然,这也难怪,你根本不认识汤姆·默温。”朗利几乎是亲切地说,“不错,我这笔贷款。除了默温的一句话外,没有任何抵押品。不过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只要讲 信用,他的话就是最好的抵押品。哦,是呀,我知道政府不是这样想的。看来我还是得 为这笔贷款去找一次汤姆。”

托德先生的消化不良症仿佛突然恶化了。他从放大镜似的眼镜后面惊讶地瞅着这位牧牛人出身的银行家。

“明天十二点,我再来这儿。到时候,这笔贷款没清理,我就不得不尽我的职责。”托德先生丢下一句话走了。

默温穿着棕色粗布裤子,正在编一条生皮马鞭。 “汤姆,有没有埃德的消息?”“还没有。”默温继续编着鞭子,“我想这几天埃德总该回来了。”

“有一个银行稽核,今天去我们那里探头探脑,发现了你的那张借据。你知道我认为没有问题,可是这样做是违犯银行法的。眼前我自己手头现款短缺,垫不了。他限我明天十二点以前解决,不然——”“不然怎么啦,比尔?”“唔,我猜想大概是被山姆大叔踢出去吧。”

“我试试。”默温说,仍旧专心致志地在编马鞭。“好吧,汤姆,”朗利转身向门口走去,“我知道你只要有办法就一定会做到的。

默温扔开鞭子,到城里库珀和克雷格合伙开的私营银行去。“库珀,”他对那个叫库珀的说,“今天或者明天,我非筹到一万元不可。我这儿有一幢房子和地皮,大概值六千元。不过我正在做一笔牛交易,几天之内,它给我带来的赚头就不止这个数目。” 库珀开始咳嗽起来。“喂,看在老天的份上,别拒绝。”默温说,“我欠人家一笔活期贷款,数目是一万元,现在要求归还了。他非搞到那笔钱不可,非常迫切——唔,我有责任替他筹措。 你知道我是有信用的,库珀。”

“那还用说吗,”库珀老于世故,“但是你知道,我有一个合伙人,我不能私自放 款,即使你手头有最可靠的担保品。我们正要运一万五千元现款到罗克台尔,委托迈尔兄弟公司收购棉花。今晚就由窄轨火车运走。非常抱歉,先生。” 下午四点钟,他到了第一国民银行,隔着朗利办公桌的栅栏,凑过去:“我想办法在今晚——我是说明天——替你搞到那笔钱,比尔。” “好吧,汤姆。”朗利平静地说,那晚九点钟,默温谨慎地走出他住的木头小房子。默温的腰带里插着两支六响手枪。

十分钟后,夜班开往罗克台尔的火车在水塔旁边停住了。 默温双手各握一支手枪,从一丛栎树后面站起身,向机车走去。他还没走上三步,两条有力的长胳臂突然从背后把他拦腰抱起,合扑摔在草地上。直到机车重新起步,开得看不见了为止他才被松开,发现抓他的人竟是比尔·朗利。

“这事绝不能这么解决,汤姆。”朗利说,“今天下午我见到了库珀,他把你同他谈的事告诉了我。晚上我去你家,见你带了枪出来,于是我一直尾随你到这儿——我们回去吧,汤姆。”

“这是我唯一的机会。”过一会儿,默温开口说,“我从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埋伏起来拦劫火车,”默温说,“不过一笔活期贷款又是一回事了,我们也许可以——啊,上帝!你听到了没有?”

默温突然奔跑起来,朗利跟了上去,只听得黑夜响起“牧童悲歌”的调子。“他只会这一支歌——准保是——” “怎么样,埃德?”默温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刚乘了九点三十分那班火车回来。那批牛卖了,十五元一头,一个钱也不少。喂,老哥,别把那只手提箱踢来踢去啦,里面装着二万九千元现款呢。”埃德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托德在检查账目时,认真负责,秉公执法,这种工作态度逼得朗利催促默温还款, 但朗利对托德的态度是赞赏的。
B.“牛群中有没有你看不顺眼的印记”意为“账目有没有错”,朗利这么说是为了显示自己牧牛人的出身和对托德的奚落。
C.朗利对默温说“我知道你只要有办法就一定会做到的”,这句话为后文朗利知道 默温决定晚上拦劫火车埋下了伏笔。
D.最后埃德顺利把生意做成、带回赚得的现款这一圆满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为人诚信 的赞美和歌颂。
【小题2】对下面的语句进行赏析。
(1)他从放大镜似的眼镜后面惊讶地瞅着这位牧牛人出身的银行家。
(2)库珀开始咳嗽起来。
【小题3】本文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小说结尾的特色,请作简要赏析,说说它的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