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牛蓝铃
沈石溪
也许是血腥味太浓了,也许是分娩时的叫声太响了,母牛蓝铃刚刚产下小牛犊,流沙河对岸的树丛里就突然蹿出一只华南虎。它踩着齐腰深的河水冲过来,在河堤上吃草的几头黄牛立即惊慌地逃跑。
母牛蓝铃虽然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仍然尽力跪在地上,把一对紫酱色的牛角对着华南虎,竭力想阻止华南虎靠近小牛犊。
华南虎敏捷地扭身一跳,绕到母牛蓝铃身后,一口叼起像糯米团一样柔软的小牛犊,尾巴一甩,朝河对岸跑去。
母牛蓝铃哀号着,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追赶华南虎,流沙河飞溅出一朵朵硕大的水花。华南虎很快就蹚过四五十米宽的水面,河岸上横亘着一道两米高的堤坝,陡峭难攀。要是没叼猎物,矫健的华南虎纵身一跃,就能登上堤坝。但由于叼着一只小牛犊,它的蹿高能力大受影响,不得不在堤坝前停下来。它的后肢踩在水里,前肢趴在堤壁上,仰头用嘴顶着小牛犊,往上拱举,不知是堤坝太高,还是站立的位置不太理想,它举了两次,都未能顺利地将小牛犊拱上堤坝。
这时,母牛蓝铃已经越过河心,离华南虎只有十多米远了。华南虎背对着河水,身体竖直,贴在堤壁上,被河水浸湿的斑斓虎皮在阳光下变幻着奇异的色彩。此时是母牛蓝铃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它那两只尖利细长的牛角可以从华南虎背后深深地扎进它的身体里,像钉子一样把它死死地钉在堤壁上。
母牛蓝铃低下脑袋,撅起两只紫酱色的牛角,角尖瞄准华南虎的后心窝,冲了上去。
小牛犊虽然被老虎咬伤了,但还没有死,四条小腿在空中挣扎着,嘴里发出微弱的叫声。
华南虎调整了一下站立的姿势,再次把口中的小牛犊往堤坝上拱举。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牛犊身上,竟没发觉那两只尖利的牛角离它只有七八米了。
华南虎终于把小牛犊送上了堤坝,与此同时,母牛蓝铃的牛角離虎背只有一步之遥了。眼看它就要虎口夺子了,突然,牛蹄滑了一下,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上。产后虚弱的母牛蓝铃实在没有力气在布满鹅卵石的河流里站稳并奔跑,一步之差,功亏一篑。
华南虎吃惊地扭头看了一眼,纵身一跃,跳上堤坝,在母牛蓝铃悲愤的叫声中叼起小牛犊扬长而去。
从这一天开始,母牛蓝铃就日夜守候在它生下小牛犊的那个地方,布满血丝的牛眼直愣愣地凝望着河对岸华南虎趴过的那块堤壁。每隔一两个小时,它就会大叫一声,跳进河里,飞快地奔到河对岸,把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里。
这是一种演练,一种准备,它渴望复仇,期待着与华南虎决一死战。
人们试图把它拉回牛栏里,但是,任凭怎样哄骗,怎样用食物引诱,怎样用鞭子驱赶,它都犟着脖子不肯回去。
第二年春天,牛发情的季节,人们把一头毛色金黄、身强体壮的公牛牵到流沙河边,指望它能和母牛蓝铃结为伉俪。好心的村民们希望母牛蓝铃能再生一个小牛犊,从丧子的悲痛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生活。
当时,母牛蓝铃芳龄三岁半,皮毛光滑,体态匀称,脸上有一块蓝色的斑纹,算得上是一头美丽的母牛。那头公牛激动地瞪大眼睛,朝母牛蓝铃走过去。母牛蓝铃石破天惊地狂吼一声,牛尾平举,低头亮角,摆出一副格斗的姿态……公牛胆怯了,打了个响鼻,讪讪地离去。
现在它已经在流沙河边坚守了整整八年。它肩峰塌陷,体毛斑驳,颈部褶皱纵横,几乎变成一头老牛了,唯有那双眼睛仍然像八年前一样血丝密布,闪烁着复仇的火焰。
它过河的本领已经练得炉火纯青,那对牛角也被沙土磨砺得寒光闪耀,锋利无比。所有的人都相信,要是那只该死的华南虎再次出现,绝对逃脱不了被刺个透心凉钉死在堤壁上的结局。遗憾的是,那只华南虎再也没有出现过。
男人们在流沙河边搭了一间草棚,让母牛遮风挡雨。女人们经过河边时,总会叹息一声,扔下一把青草。
又过了两年,一天早晨,人们发现母牛蓝铃站在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前,身体前倾,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坚硬的土层,一动也不动。摸摸它的口鼻,冰凉冰凉的,没有一丝气息,只有两只牛眼仍圆睁着,凝固着哀怨和凄凉。
村民们破天荒地将一头牲畜葬在人的墓地里。
(选自《绝妙小小说》2017年第1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来描述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牛虎争夺战,其中细节描写相当精彩。
B.“四五十米”“十多米”“七八米”“一步之遥”,距离的逼近既让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大,也使得“功亏一篑”的遗憾更加深刻。
C.小说善于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形象,母牛蓝铃的两次外貌描写对比鲜明,有力地凸显了它的衰弱与可怜。
D.小说后半部分多次写村民们对母牛同情、怜惜和感佩,有力衬托了母牛蓝铃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小题2】小说中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称“母牛蓝铃”,而不是简称“母牛”或“蓝铃”?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改成母牛再遇华南虎并战而胜之会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5 04: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胞生命的礼赞

刘易斯·托马斯

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屋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照这样的描绘,人成了巨大的致命性力量,而地球则是某种柔弱的东西,像乡间池塘的水面上袅袅冒上的气泡,或者像一群小命娇弱的鸟雀。

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新的、困难的问题,将是如何对付正在出现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的联锁在一起。我们大多数人过去牢牢抱有的旧观念,就是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

 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像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而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原来它们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很有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在其中居留了下来。从那时起,它们保住了自己及其生活方式,以自己的样式复制繁衍,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

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我愿意信任它们。但其他一些小动物呢?那些以类似方式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协调我、平衡我、使我各部分凑合在一起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中心粒、我的基体、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然而我心下稍觉宽慰,因为我想到那些绿色植物跟我同病相怜。它们身上如果没有叶绿体,就不可能是植物,也不可能是绿色的。是那些叶绿体在经营着光合工厂,生产出氧气供我们大家享用。但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

我们细胞核里携带的大量DNA,也许是在细胞的祖先融合和原始生物在共生中联合起来的年月里,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这儿的。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为应付形形色色的意外情况编码而成。就我个人而言,经过变异和物种形成,使我成了现在的物种,我对此自是感激不尽。不过,几年前还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我还觉得我是个独立实体,但现在却不能这样想了。我也认为,任何人也不能这样想了。

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我不能那样想。它太大,太复杂,那么多部件缺乏可见的联系。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驱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树木浓密的山地时,我又在琢磨这事儿。如果它不像一个生物,那么它像什么,它最像什么东西 呢?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小题1】不能证明“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的两项是
A. 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
B. 一些原始的细菌是我们的共生体。
C. 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为我工作、为我而呼吸。
D. 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编码而成。
A.经过变异和物种形成,人类理应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
【小题2】对“线粒体”的认识有误的一项是
A. 线粒体被确认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居留至今。
B. 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受人信任的原核细胞的后裔。
C. 线粒体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使用。
D. 线粒体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在人体内起到协调、平衡作用的生物。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地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 “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 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
近代中国曾经借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潮来推进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这种影响今天依然存在。 过度倚重西方,导致中国传统文艺价值在当代的失语。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是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章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表现的内容是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其外在表现手段是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
B.当代文艺作品一定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蕴,具有当今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又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
C.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抱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
D.不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是部分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围绕着文艺作品阐述其内涵、特征、作用,并引出下文。
B.文章论证当下文艺创作系列问题根源时,先摆出一种现象.再揭示其中原因。
C.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采用逐层论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证。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并对文章主旨有提升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成文艺“高峰”,关键在于它能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B.“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并不是要排斥我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要融合中西诗歌文化,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立场与身份。
C.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既是缺失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缺失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D.当代文艺作品缺失了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是由于当代文化界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000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源地。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000--8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7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郯县(在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郯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

了无限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还要求“走出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以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这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海洋性族群。
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百越同属一个族群。
C.2002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的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B.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C.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前提。
D.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
B.以鄢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
C.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
D.越文化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

同类题4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1 期,有删改)
【小题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燃。
C.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