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欠你一碗刀削面
最近,黄校长老是失眠,以前沾着枕头就能睡,现在拿枕头蒙了头也睡不着。尤其是在外面吃饭回来,黄校长更是像烙烧饼一样,能把自己一直烙到天亮。
这天,黄校长又是一宿都没睡好,天刚麻麻亮就起了床。他轻脚妙手把粥熬在锅里,看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老伴儿翠玉,又轻脚妙手出了门。
到得街上,老远看到一个人跟他打招呼,黄校长一时没看清,忙迎上去说话。一看,不由愣了,面很熟,却记不起在哪儿见过,更叫不出那人的名字。那人的穿着打扮不像本地人,但他说话却是地道的本地口音。
“黄校长,早啊?”
“你也早,你也早。”黄校长尴尬地应付着。
“记不得我了,黄校长?”那人边说边递给黄校长一支烟,“我还欠您一碗刀削面哩!”
“欠我一碗刀削面?”黄校长迟疑了一下,讪讪地把烟接了过来。
“是啊!”那人抬头作回忆状,“应该是五六年前的事吧,我们一起在镇上的刀削面馆吃早饭,我的钱包丢了,是您替我付的钱。我一直记着哩!”
黄校长也抬头作回忆状——
在抬牛镇,刀削面馆只有一家,早、中、晚三餐都有得卖,而且只卖刀削面。兼办酒席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五六年前,黄校长的老伴儿还没住到学校来,他倒是经常去吃刀削面。但大多是街上的熟人抢着付钱,他替别人付钱的时候还真不多。所以,他很快便认出了眼前这个人。
“原来你就是抬牛镇鼎鼎有名的农民企业家王总啊?”黄校长一把握住对方的手,连说,“久仰!久仰!久仰!”
“我也只是在外边赚了点小钱。”王总不好意思地笑笑,把手抽回来,看了看表说,“今天我要去县里办件事,晚上回来,我请您吃刀削面。”说话间,一辆小车在王总身边缓缓停下。王总一边钻进车里,一边朝黄校长挥手,“晚上七点,刀削面馆,不见不散。”
就这一耽搁,黄校长回到家时,翠玉已经炒了两个菜。一盘花生米,一盘小白菜,还外加两个咸鸭蛋。黄校长拿起一个咸鸭蛋,在桌上把一头磕破,却小心地将它立在翠玉面前的桌子上。
“我不吃蛋。”他说。
“又咋的了?”翠玉关切地问,“还在为昨晚的事闹心?”
“能不闹心吗?昨儿的事还没辙,今晚又有人请吃饭。”黄校长夹了一片小白菜放进嘴里。
“谁呀,这么早?”翠玉问。
黄校长把刚才的事儿一说,翠玉不由瞪大了眼,叹息道:“现在的人啊,都快成精了,拐弯抹角都能扯上你。也不晓得找你啥事,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
黄校长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人家好歹也是咱们抬牛镇的名人,总得给人家一点面子。而且他还记得我请他吃过一碗刀削面,这说明他也是个有心人嘛!你先暗地里探一探,看他家里或者他的亲戚家里,有没有读书的,有没有找工作的,或者……有没有犯啥事儿的?咱心里得有个底。”
翠玉听黄校长讲了一番道理,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连碗都没洗就找她的圈子探消息去了。但她探回来的消息却并无多大用处,总结起来无外乎就三点:很有钱;很讲义气;也很有酒量。
晚上出门前,翠玉硬让黄校长喝了半碗芹菜汁,说是可以解酒保胃。然后她又让黄校长掰着指头把他们的约法背了一遍——少喝酒,多吃素少吃荤,酒后还要喝碗粥——才让黄校长出了门。
然而,黄校长去得快,回来得也快,他竟然还赶上了新闻联播的尾巴。
“这么早就回来了?”翠玉明显有些不习惯。
“是啊!”黄校长见新闻联播已经结束,一头倒在床上,立即打起呼噜来。除了新闻联播,黄校长看啥电视节目都打瞌睡。
翠玉赶忙轻脚妙手地去关了电视,又轻脚妙手地把厨房收拾干净,才进了书房就着一张单人床合眼睡了。睡到夜半时分,隔壁隐约传来黄校长在床上烙烧饼的声音,她忙跑过去宽慰。
“咋的了?又遇到难题了?”
黄校长似乎被翠玉吓了一跳,腾地从床上坐起,连连摆手:“没有没有。”接着却把手搁到肚皮上揉了揉,有些难为情地说,“就是肚子有点饿了。”
“肚子饿了?”翠玉的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是啊,今晚就吃了一碗刀削面。”黄校长说。
“啥?就吃了一碗刀削面?”翠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
“是啊——”黄校长淡淡地说,“他说他欠我一碗刀削面,所以就还我一碗刀削面。”
翠玉看看黄校长不像撒谎,忙进厨房煮了一碗速冻水饺。黄校长稀里哗啦连汤吃了个一干二净,倒头又打起了呼噜。
【小题1】下列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把故事的发生设定在“天刚麻麻亮”这一特定的时间点,一方面是为后面人物的活动作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不正。
B.“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翠玉劝说黄校长不去参加饭局,主要是她担心黄校长喝酒影响身体。
C.小说以黄校长“失眠”开头,以黄校长“打起了呼噜”结尾,前后呼应,耐人寻味,暗示了小说主题。
D.小说围绕“一碗刀削面”,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良好社会风气和人与人真诚互信的呼唤。
【小题2】抬牛镇鼎鼎有名的农民企业家王总在大家心中是“有钱,讲义气,有酒量”的人。在你看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翠玉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剃头
周海亮
①春节前,下了大雪。我和满仓缩在屋角,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②我说,满仓回家过年吗?满仓抱一本没头没尾的书边看边说,国外有个人,竟拿菜刀给自己做了阑尾炎手术。我说,满仓,我问你过年回不回家?满仓说,这家伙还没打麻药,只是嘴里咬一根雪茄。我说,满仓!满仓抬起头。额前的抬头纹张牙舞爪。我说,你过年回不回家?满仓好奇地盯着我,回家?这模样能回家?我说,这模样怎么不能回家?
③那天正好是年三十,我说,满仓咱俩还出去吗?满仓说,不出去了。我说,明天呢?满仓想了想,他说,明天再说。
④我们掏出所有的钱,满仓算了算,说,有酒有肉,挺丰富。我揣着钱往外走,却被满仓喊住。他说你买了酒菜早点回来,给我剃个头。我说,这是理发店的事吧?满仓说,我还有钱去理发店吗?我说,可是我不会剃啊,在农村我连羊毛都没剪过。满仓说,很简单,横平竖直就行了。我说,我怕手一哆嗦,连你的脑袋都剃下来。满仓说,你可真啰嗦。快去快回,给我剃头!
⑤我没有快去快回。我把钱分成三份。一份买了几瓶白酒,一份买了一些酒菜,一份买了半只烧鸡。回去的时候,天已擦黑,街上响起稀稀落落的鞭炮声。我提着两个方便袋,推开门,就看到一只怪物。
⑥怪物长着满仓的样子,脑袋像一个足球,像一只绿毛龟,像一堆牛粪团,像被剥皮的土豆,像被摔烂的茄子或冬瓜。怪物手持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剪刀上至少粘了两处头皮。
⑦屋子里只挂了一只十五瓦的灯泡。仅靠这点微弱光芒,我想即使削不掉他的脑袋,至少也能削下他半斤瘦肉。
⑧满仓一手操剪刀,一手举一块碎玻璃,仔细并笨拙地给自己剃头。那块当成镜子的玻璃片好像毫无用处,因为他不断把剪刀捅上自己的头皮。他剪几剪子,转头问我,怎么样?我说,左边长了。他就剪左边,呲牙咧嘴,痛苦不堪。过一会儿,再问我,这回怎么样?我说,好像右边又长了。他就再剪右边,咬牙切齿,碎发纷飞。我说别剪了满仓,你快成葫芦瓢了。满仓顽固地说,必须剪完!
⑨很晚了,我和满仓才开始吃年夜饭。我们开着那台捡来的黑白电视机,可是屏幕上雪花飞舞,根本看不清任何影像。满仓骂一声娘。他的脑袋不停地晃。那上面,伤痕累累。
⑩酒喝到兴头上,满仓非要和我划拳。他总是输,就不停地喝。后来他喝高了,偶尔赢一把,也喝。满仓低着头,一边展示他的劳动成果一边说,你说我和那个割自己阑尾炎的巴西人,谁厉害?
(11)我站起来,握起拳头猛砸那台可恶的黑白电视机。我说,你厉害,因为你还得考虑美观。可是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非要在今天剃头呢?满仓听了我的话,抬头看我。那是电视机正好显出影像,我看到赵忠祥手持麦克风恋恋不舍地说,明年除夕,我们再见。
(12)满仓向赵忠祥挥挥手。他低着声音说,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过年时,没好吃的,也没好穿的,爹领我去剃个头,就算过年了。说话时,38岁的满仓就坐在我对面,可是他的声音似乎飘到很远。飘到很远的声音遇到腾空而起的烟花,被炸得粉碎。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含意。
【小题2】小说在文末写到了“看电视”,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满仓,请结合全文探究故事中“我”这个人物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至亲

孙春平

入冬后,邢老汉又开始关注起北京的天气预报。他对老伴说,北京又有霾了,别说吸,听一听都觉憋得慌。老伴回道,那你就跟闺女说。老邢说,你说吧。老伴说,你说嘛。

当晚,老邢给女儿打去电话,说你那儿又有霾了,还是让晶晶来大连住一阵吧。孩子还小,可不能让她招惹上什么病。女儿说,我和晶晶爸也是这么商量的,可这一阵他总出差,我也正赶上有几节公开课要准备,时间真是挤不开。等过一阵,就把晶晶送回去。晶晶也整天喊想姥姥姥爷呢。老邢说,看你这孩子,我老头就那么度物,连几步道都走不动了?做好准备吧,也就这几天,我去接晶晶。

老邢是第二天入夜时分去的北京。这个时节,车票好买,高铁的票充裕,K打头的卧铺也不需找人求人,但老邢都不要,他只买硬座。不就是坐一宿车吗,比高铁多坐七八个钟头,省200多元钱呢,那些外出打工的,干啥活计一天能挣这么多?过日子呀,不能不算计,老两口一月的退休金加一起也不过5000多元,想想当年厕所里咱都挤过,这就可比天上啦!

老邢到了女儿家,已是近晌。好在腰间挂着女儿家的钥匙,进了门就可松松腿脚了。现在的年轻人呀,也不知咋想的,念完大学非留在北京,虽说挣得不少,听那数字都惊人,可那开销也吓人,光租这几十平方米的房子,就得先把一个人的工资交出去。老邢用手机给女儿发去短信:“我已到家。你晚上下班不用急,我去幼儿园接晶晶。”女儿在中学当老师,不知是不是正上课,发短信牢靠,省得打扰。

女儿是中午打回的电话,说老爸,你怎么这么快就来了?老邢说,商量妥的事,说来就来嘛。你晌午要是有工夫,就抓紧给我订张回去的票,最好是明天的,别到时抓瞎。

女儿晚上带回了羊肉卷,还有火锅调料和各式蔬菜,这是父亲的最爱,又快捷方便。三口人团团围坐,老邢问,车票订好了吧?女儿说,非得明天吗?你在家好好休息两天,周末晶晶爸也出差回来了。老邢说,看天气预报,这两天的空气也好不到哪儿去,我还是带晶晶快回去吧。再说,我也惦着你妈,年年一到这时候,她上下楼就费劲。女儿说,那我就给您和晶晶订两张票吧,一人一个座,不然,你总抱着她,您累,她也累。老邢听此言,有些急,嗓门也高了,说晶晶才四岁,哪用得着买票?居家过日子,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再说,我估摸着,你肯定要给我买高铁票,这我不跟你犟,不过四五个钟头的事,说说话就到家了。女儿给老邢夹涮好的肉,笑说,爸,您怎么就这么犟呢?老邢说铁水入了砂模,定了型。我就这性子,你妈都将就我。

第二天,女儿串了两节课,一直将一老一少送上车。安顿好行囊,她四处撒目,见前排还有一个靠窗的位置空着,便问相邻的先生,大哥,这座有人吗?先生摇头,不知是否定,还是表示不知。女儿将晶晶抱过来,送到空位上,说那你就先在这儿坐,不能总让姥爷抱,也不能到处跑,知道吗?

那天的旅程,真的很舒适,也很轻松。难得的是,晶晶坐的那个空位一直没人来。快到大连时,女儿的电话打过来,正缠在姥爷怀里吸酸扔的晶晶听了声音便抢去手机,说妈妈,我今天没让姥爷抱,我还睡了一大觉呢。

到家里,晶晶又将这话很夸耀地说给了姥姥。老伴问老邢,给孩子也买票了?老邢长叹了一口气,说反正我让只买一张票,可我估摸着,八成还是花了那份钱了,不然,世上哪有那么碰巧的事?

晶晶跑乏了,一入夜,便早早蜷在姥爷姥姥中间睡着了。老伴见老邢瞪着两眼望天棚,说你也不用心疼那几个钱儿。女儿是怕委屈了孩子,谁身上掉下的肉谁心疼,晶晶在幼儿园天天中午要睡一觉,还能总趴在你怀里呀?老邢腾地一下坐起身,低着嗓子吼,咱闺女自打八岁跟你到了这个家,是啥样还用你告诉我!她怕老爸累,又怕老爸心疼钱,才琢磨出这么个小招子。我老头子还不至于那么不识好歹吧,我这是心里热乎啊。亏了你是亲妈,咋就歪出这样的话来?

窗帘的缝隙中,泄进水一般的月光。老伴的手伸过来,抓住老邢的手掌,说,不心疼就好。早点睡吧,折腾了两三天,也得好好歇歇了。

(选自(辽宁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北京又有霾了”写起,意在表现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揭示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B.小说写老邢在去北京时只买硬座,买回程票时又坚决不同意给晶晶买票,这些细节都显示出老邢节俭的性格特征。
C.小说中写“难得的是,晶晶坐的那个空位一直没人来”,为下文老邢估摸“八成还是花了那份钱了”做了铺垫。
D.小说首尾描写夫妻间的对话既表现出老邢直爽的性格也反映出这对半路夫妻相互理解、感情融洽。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小说以“至亲”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两位老师
萧乾
我早年——也就是20年代——读书时,学校里颇有几位老师是体罚主义的坚定信奉者,他们中间,特别凶狠的是一位教代数的老师。他的脾气暴得像三伏天炎日下的柴火,一点就着。课堂里的秩序靠板子维持,学生的作业也靠板子来督促。他脸上有麻子,而且麻得厉害。每次风暴到来之前,我都觉得他的麻粒总是由青而紫。接着,他就抡起他所倚重的那件“教育”武器,在我们手心上显示起威风来。有一阵子,我这由私塾混过来的学生,忽然对代数产生起浓厚的兴味,觉得代数题好像有点情节,而“设X”还颇能启发点想象力。然而经过他两顿清脆而沉重的板子,科学在我幼小心灵中露出的那一点点幼芽,就永远枯萎了。
当时我们念的课本叫《温德华氏代数学》,大概是根据什么外国教科书改编的,书挺厚,要一块多钱一本。每天上下学途中,我都小心翼翼地把它同旁的教科书裹在一块蓝布包袱皮里,夹在腋下。可有一天走在东直门大街上,突然对面奔来一匹惊马,它像发了疯似地在马路中心横冲直撞起来。顿时街上人声鼎沸,我也没命地朝一家专营殡葬的杠房大黑门跑去。哎呀,迈沟的时候一不小心,蓝包袱散了。我慌忙把零乱的书册拾了起来,重新包起,躲进那家杠房。
晚上一温习功课才发现:糟了,“温德华”不见了。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丢失“温德华”所造成的危机更大的了,因为比这轻得多的过失也要招致一顿重打呢!我溜出大门,摸着黑儿跑回惊马的地方找,还去敲杠房的门,问掌柜的可曾见到那本书。掌柜的说:“什么‘温德华’‘热德华’的,没有!”然后,“咣当”一声,板门又关上了。
那一夜我尽做噩梦,天好像塌了下来。早晨,我提心吊胆地走向学校。上代数课之前,我央求邻座的同学把书放在两人合用的课桌当中。他吐了下舌头,就答应了。
可是,他答应了管什么用!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像目光炯炯的老鹰,“老鹰”立刻张开翅膀扑了过来。
几分钟后,我抚着红肿的手,淌着泪,回到座位上。“老鹰”在讲台上横眉立目(一手还攥着那个刚才抽过我手心的板子),大声咆哮道:“哪天你不带书来,哪天照样揍,把书揍出来才算完!”
那刚好是月头上,是交饭费的时候。记得当时每月饭费是两块半大洋。我有了主意。我向管膳务的先生说明了情况,苦苦哀求他,准许我只吃早饭和晚饭。这样,中饭的钱就可以省下来买那本“温德华”了。这本来是没有先例的,但那人的心肠软,并且也耳闻过“麻”老师的威风,就真的同意了。
于是,每当中午下课,大家熙熙攘攘拥到饭厅里去吃午饭的时候,我就一个人留在篮球场上,无精打采地投篮。当有人路过球场,好奇地问我干吗不去吃午饭的时候,我还笑嘻嘻地说:“不饿。”
有一位教高班地理的贾老师——哎,现在我连他的名字也忘掉了,只记得他戴副近视眼镜,细高挑个儿——听了我那个答复并不满足。他跑去问我班上的同学,才弄明了真相。
他不声不响地替我补上了饭费,然后把我叫到教员休息室去,用充满温情的目光望着我说:“不是你粗心,是马惊了,这怪不得你。从明天起,你去吃午饭吧。”
我含着泪问他:“那——钱呢?”
他把手一挥,用诙谐的口吻说:“等你毕了业,再双倍还我。”
谁想到没等毕业,我就被开除了。那以后,走南闯北,这位贾老师的慈祥面孔却时常在我的记忆中出现,每次都感到一泓暖意。
【小题1】文章第一节是如何表现代数老师的“凶狠”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2】文章画线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围绕“温德华”把主体事件交待得有条不紊,请作概括。
【小题4】本文题为“我的两位老师”,但写贾老师只用了很短的篇幅,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和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25分)
树    下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垒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幺,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垒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来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但不啰唆,稍事采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顶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幺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一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速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罄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D.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E.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2)女市长这一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粮食

熊立功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娘说。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着吃一点,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把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一会,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吐口水。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趁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娘像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她连忙闭上眼。长个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并说: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

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每一次回,爹爹总是都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活该,报应。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

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半夜,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几个拿枪的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他们嘴里骂着: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

那之后,娘再也没回,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我爹呢?

长个子低下头,看着长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和我们送粮食到前线,遇到了敌人。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和我们走吧?

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第二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肖像描写,“破衣烂衫”“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分别暗示了他们革命斗争生活的艰苦及身份。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寥寥数语,叶子内心的痛苦及坚强就显露出来了。
C.小说从孩子的视角来写,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红军战士的斗争生活,同时孩子的形象和其爹娘的形象相互映衬,写了两代人的革命,构思巧妙。
D.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夜里,“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叶子悲伤的心情、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小题2】小说以荒野上的“叶子”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粮食”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