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A):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B):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 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小题1】第一段文字中冒号A和B的作用各是什么?
【小题2】如何理解小说中划线部分对于祥林嫂向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小题3】“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是哪几个字?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2-29 10:2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铐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人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人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钓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老朋友的圈套,波澜顿生,情节发生突变。
C.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D.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说明如果不能廉洁奉公,即便暂时避开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小题2】小说主人公陈大明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以“手铐”为题,很有创意,试结合小说内容从不同角度作出探究。

同类题2

超 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
【小题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六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
【小题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山羊兹拉特》中的精彩片段,回答下列试题。

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从来就喜爱兹拉特,现在,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他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噢——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

阿隆困了。他用干草做了个枕头躺下睡了。兹拉特也跟着睡了。

当阿隆睁开眼睛时,他说不清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大雪盖住了天窗。他试着去捅开,可他的手臂全伸直了,还是捅不开。幸亏那根棍子还在身边。花了很大力气,他才用棍子捅开了天窗。外边,始终一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

【小题1】选段首尾所描写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有何不同?这样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品读选段中的对话部分,其中阿隆的话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阿隆对一只不会说话的山羊不停地诉说,这蕴含着他对山羊怎样的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   语
李培俊
走进那座寺院,他已经没有半点力气了。他是两天前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腹地迷路的。起初,他并不在意,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点破玩意能绊得住老子的脚吗?甚至,在踩断一根拦路的青冈树枝之后,他还冷笑一声。他相信,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一定能走出去。一定!可渐渐的,他的自信在遮天蔽日的林木之间,在饥渴难耐之中消失殆尽。几近绝望之际,他发现了这座寺庙!
倚在破旧的山门上,他机警地打量着这座隐在林木深处的寺庙。三间正殿坐北朝南,两边各有配殿两间,红墙,绿瓦,古松,颇有大象禅意。配殿旁约有半亩空地,几畦碧绿菜蔬,数株古旧茶树。
依然明丽的秋阳从树木缝隙间斜射过来,落在正殿屋瓦上,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这个佛家静修之所平添几分肃穆庄严。前后左右打量一番之后,他踉跄着走向正殿洞开的殿门。那里人影晃动,诵经声若隐若现,梵香缭绕,袅袅飘出殿门,弥散在阳光之中。
方丈正在擦拭佛像,听到脚步声,回过头来,漫不经心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施主是打尖还是借宿?他粗声答道:打尖。他说他误入深山,钱财被人劫掠一空,整整两天水米未进,请大师行个方便,舍一餐斋饭,来日定当厚报。方丈又是一声阿弥陀佛,说,施主请随老衲来。
进入一间净室,方丈让他坐了,把铁锅坐到泥炉上,注入清水,在圆木墩上摆上茶具:暗色紫砂壶,两只茶盏,一个竹制的荼罐。水烧开以后,方丈把茶壶荼盏里外烫了,放上茶叶,摇动茶壶,缓缓洗茶。
方丈老迈已极,一抹浓白的胡须,一脸深如沟壑的纹络,在茶香氤氲中组成一副模糊的影像。他说,方丈,在下实在太饿,能否让我先吃些东西?方丈轻浅一笑,有种父亲般的温软慈祥,在茶盏中默默注入茶汤。茶汤呈琥珀色,香味悠长,透着淡淡的青草苦味,他便有种心醉神迷的感觉。
他拈起茶盏,一口喝下。
方丈又为他斟上一盏,说,施主,人到了这个世界,万事随缘,行路,做事,为人,莫不如是,沟沟坎坎,均要徐缓图之,当你把世事看透了,想通了,你的坎也就迈过去了。
他端荼的手便有些许颤抖,头慢慢垂了下去。
方丈说,现在,咱们品的是三泡,一泡浊,二泡躁,三泡方为茶之上品,舌尖触到茶汤,淡香直冲脑门,随之也便钻进了心里。
方丈说,施主,请把舌头卷起,形成一个凹状的槽,对,就这样。把茶汤咽进喉咙。这时候,你的烦恼,焦躁,嗔念,功名,黄白之物全部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澄澈清明。施主,你感觉到了吗?
他说没有。没有感觉到,只觉得茶有点儿香,也有点儿苦,是我的味觉有问题吗?
方丈叹一口气,说,品荼不靠味觉,而在于领悟荼语。
荼语?茶语是啥东西?
方丈顾左右而言他,问他,走进这个寺院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本寺寺名?
他说没有。
方丈说,从容。
他在从容寺住了下来,每天三顿粗蔬淡饭,饭后与方丈携手出门,在寺外随处浏览,观枯树昏鸦,听暮鼓晨钟。有时,方丈也邀他进入正殿,感受佛家青灯黄卷的日子。到了晚上,方丈邀他坐在柏树下泡茶,品茗,静听松涛阵阵,秋虫啁啾。他心里便多了些宁静与平和,眼里那股戾气在荼香中慢慢消融。方丈没问他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也不问他家中景况,有无父母兄弟,更不问他为何来到人迹罕至的从容寺,只是陪他喝茶,聊天。
终于有一天,方丈把他送出山门,说,施主该走了。
他似乎不太情愿,也似乎眷恋着从容古寺,还有这个老迈慈祥的和尚。他说,方丈,能让我再住几天吗?方丈摇摇头,说,施主还是请回吧,污浊洗去,剩下的便只有归宿。
方丈。他说,能送我一些茶叶吗?
不能。方丈断然拒绝了,说,真的不能。
他笑笑说,为什么不能?
方丈也笑笑,说,天机不可泄露。
他走了,沿着那条狼狐出没的隐秘小路,从茶园间的小径穿过,爬上一座山头……
事隔不久,百丈峰盘踞了二十余年的山匪自行散伙,一把火烧去山寨,各自回家种田去。匪首黑七不知所踪。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从容寺住下后方丈和他深入交谈,寺院清幽的环境,深深的感染了他,使他的心里变得宁静与平和,由此他幡然悔悟,毅然走上正道。
B.小说详写老方丈请他喝茶的过程,在喝茶中老方丈巧妙点拨,使他逐渐领悟到茶道与人生之道的关联,并洗去内心的污浊,悟出人生真谛,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C.小说寓意深刻,寺院名为从容寺,其实暗指一个人应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除去污浊、浮躁,不慕荣华富贵,像方丈一样清心寡欲的生活。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主要人物身份在小说最后现露出来,匪首黑七似乎就是他,也可能不是他,见仁见智,全文含蓄隐晦,给人一种神秘感。
【小题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回答,小说中的方丈为什么在他十分饥饿时不给他吃饭而请他喝茶?“茶语”的高妙之处在哪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粮食

熊立功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规矩地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回来了?”这是娘的声音。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嗯,我给你们做点吃的,看把你们冻的。”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在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娘揭开锅盖,舀上了几瓢水,在灶下点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一会儿,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吐口水。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乘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娘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叶子连忙闭上眼睛,装作熟睡。长个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并说,“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

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每一次回来,爹爹总是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活该,报应。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

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个秋末半夜,狂风夹着细沙敲打得门窗瑟瑟作响,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几个持枪的大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乱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嘴里骂道: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大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

自那之后,娘再也没回来,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都规矩地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我爹呢?”

长个子低下头,愁了一会儿,看着长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给我们送粮食到前线时,遇到了敌人。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跟我们走吧?”

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第二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两次描写到“八角帽”,说明来取粮食的人都是工农红军的人,不但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暗示出叶子母女的阶级立场。
B.“一个秋末半夜,狂风夹着细沙敲打得门窗瑟瑟作响”这句环境描写,为持枪大兵闯入家中把娘绑走营造了紧张肃杀的气氛。
C.“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这一特写镜头隐含着叶子对失去父母的极度伤心,也流露出继承父母遗志继续跟着红军走的坚强决心。
D.作品通过叶子一家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进行的艰苦的斗争生活,对青年一代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小题2】文本最后“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一句具有怎样的深刻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这篇作品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