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
B.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一方面突出茶铺古朴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出庹其五种茶树的议论,侧面烘托出他对茶树的深情。
C.第③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甚至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书写。这一细节有点像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使其清高迂腐的性格展露无遗。
D.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主人公庹其五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并加以具体分析。
【小题3】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5:4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词语中生长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词语——在谈话里,在书页里,在语言存在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日夜游走在词语的密林里,然而,在惯常的看法中,词语,似乎只是一种用来描述事物的工具,或是一点感官声响上的娱乐,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总会说“这个词用的如何准确、细致”“很好的描写出了……”,或是“作者用词优美、清新”“对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充满了音乐美”。在我们的“安排”下,词语之于文学,不过是千军万马中的小兵小卒。我们对词语的期待,也只是想让它耍点小花样,施点小把戏,而不是跑到前沿去指挥创作,推动作品的生成。小小的词语,大抵只是个陪衬----和那庞大的“思想”“叙述”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在我看来,这小小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们可以是作品生长的所在----一处青草床榻,自然而美;窸窸窣窣中,生长出无限可能;连我自身,也在这词语中生长。
当一个词语翩然而至----许多文学上的灵感,许多写作上的琐思,便窸窸窣窣地生长起来,摇曳出迷人的光影,有一首名为《花》的小诗,很能描绘出这种心绪:
这个词,要轻轻说出/用一声或者两声/不然,一出口她就碎了/花一出生就是为了被呵护/花是个温暖的词/花是个幸福的词/你轻轻说出:花/花就会开满整个胸间/花香盈袖/春天的城堡瞬问建成/她,接收了这个季节里所有的/忧伤
“你轻轻的说出”-----仅是轻轻地说出“花”这个词,便有如此温润的,进而繁华奇异的玄想,触手如春,宛如一场奇迹。这种“奇迹”,不妨用一句俏皮话来讲:凝视一个词语,就像凝视一个人的前生今世一样有趣。词语和写作,与文学一样,让我总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所在,套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说,便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我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在这里玩乐,也装出--副“探索世界”的模样,在词与词之间感受事物的联系,在词语的流变里体察人心微澜。
许多词,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然而,当我们以“艺术之力”激发它们时,再普通、常见的词语也会生长出无限可能。钱钟书先生写过一篇名为《窗》的散文。窗,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指那四方格子的东西。然而,钱先生正由这“窗”说开去,谈论人与 自然,人心与人性,寄以世情远思。与此相近,我们也可以用词语去把记忆的碎片轻轻拈起,去思考那些看似远远相隔的东西。例如“盛放”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花的盛放”,若放到文学层面呢?从闭合的阶段,即某种“封闭”“无知”“沉默无声”的状态,再到花苞初绽,即某种“渴塱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的状态,再到生命的盛放 走向解放,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成,这不正是一种“盛放”吗?反过来,“盛放”一词,又可以促成这样一种对生命形态的思索,并为这思索后的叙述增添了几分形象感,体现艺术上的精妙。
我们可以想到一个女主人公----她经过曲曲折折的成长,最后实现了“生命的盛放”,我们还可以往更深层探索----只有重复书写“娜拉式出走”,才算“生命的盛放”吗?如果女主人公最后复归平静,在往日的琐碎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可不可以说也是一种“盛放”?我们在对“盛放”一词的凝思中,其实正进行着对生命形态,价值批判的探讨,这要是文学领域常见的探讨。
正如有人以乐曲、绘画或是数理来与世界对话一样,我们对词语的思考,最终也将能抵达对世界的思考。词语有所说,而不被说:怀有文学之心、艺术之力的人将其唤醒,使其道出生活的真相。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有言:“任何存在者的存在居住于词语之中。”在对词语的思考中,在一场一场安静的“自言自语”里,看到自己的面容,也看到世界如何在人们心中诗意的存在。
(摘自潘芷茵同名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词语,但是词语只是一种用来描述事物的工具或是一点感官声响上的娱乐。
B.词语之于文学,只是千军万马中的小兵小卒;我们对词语的期待,也只是想让它推动作品的生成。
C.小小的词语,大抵只是个陪衬----和那庞大的“思想”“叙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
D.事实上,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们是作品成长的地方,甚至可以让作者自己随着作品的生长而生长。
【小题2】下列不能够证明“词语能够带来文学上的灵感或写作上的琐思”的一项是
A.轻轻地说出“花”这个词,便有温润的,甚至是繁华奇异的玄想,那感觉触手如春,就像是一场奇迹。
B.“凝视”一个词语,就像“凝视”一个人的前生今世一样有趣;无论是词语还是写作,总让人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所在。
C.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在词语的世界里玩乐,在词与词之间感受事物的联系,在词语的流变里体察人心微澜。
D.许多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词,当用“艺术之力”激发它们时,再普通、常见的词语也会生长出无限可能。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盛放”指的是“渴望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的状态,再到生命的盛放----走向解放,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成。
B.“盛放”这个词不仅能够促成一种对生命形态的思索,而且为这思索后的叙述增添了几分形象感,还体现了艺术上的精妙。
C.在作者看来,只有重复书写“娜拉式出走”,才算“生命的盛放”,例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
D.像有人以乐曲、绘画或是数理来与世界对话一样,我们对词语的思考,最终或许能抵达对世界的思考。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徐百柯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历史学家,公认的宋史泰斗。
回忆、抚今、追昔,还有责任、信托。季老以“后死者”自勉,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
此情境,“千古知音”一句,足矣。
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学。周作人自称“既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谁知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所记录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得略有次序,这尤其使我佩服”。
结果这本笔记当年就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名出版了。周作人将稿费送给邓广铭,他用这笔钱买了一部线装二十四史。老友张中行后来感叹,周作人讲课北调搀和南腔,其中又有不少专业知识,颇不易记,邓广铭却像是轻而易举,不止记了,且接着就印成书,“一个初进大学之门的学生,才竞如此之高,学竞如此之富,简直不可理解”。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有“复振”的希望,所以“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然而,这一件工作却并不容易做,因为《宋史》阙误特多,而在诸正史中,卷帙最为繁多,故“数百年来,真能熟读之者,实无几人”。
由此可见,欲治宋史,必须有勇气、有才学。邓广铭无疑就属于这不多的“几人”之列。史学大家周一良甚至认为他堪称“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邓广铭穷毕生之力研究宋史,而他早年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萌发了写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的念头,于是以史笔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为他们钩沉、辨诬.对他们作出公允的评价。他写王安石,写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写陈亮,是写“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特立独行气概;写岳飞,写的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
他的《岳飞》被称为名著,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个巧合,出版正赶上那场民族战争的胜利。”邓广铭的女儿邓小南告诉记者,“书是在抗战中写的,里面寄托着他的慷慨报国之心。”上世纪80年代此书增订再版,印数达到17万余册,对于学术著作,这是少见的印数,可知此书受欢迎的程度。
邓广铭写这些豪杰,同时也将此种情怀躬行于自己的人生实践,长期随伺父亲左右的邓小南对父亲的印象是两个词,耿介和磊落。“他们那一辈学人,经过那么多曲折,很多人改变了,但他总体上还是磊落的。他自己在‘运动’中有过违心的言行,这他从来都承认,承认得也很磊落。”
一些老朋友默认学界不良之风,邓广铭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他的学术商榷文章,总是直指根本,非常尖刻。家人劝他随和一点儿,他却斥之为“乡愿”。邓小南感叹:“他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界风气,那时的学者坦诚相见,大家习以为常。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
时代变了,然而邓广铭依旧沉浸在他以往的理念中,依旧渴求思想的交流甚至交锋。他的不肯屈就,使他在晚年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以至于家人不时能察觉到他精神深处的孤寂。
邓小南说,其实父亲晚年珍视每一次沟通交流的机会。他耳朵不好,戴上助听器效果也不大,凡有电话找他,他会立即让家人搬来一张小椅子,端坐在那儿,双手把着电话筒,把耳朵紧紧地贴在上面……说到这里,邓小南的声音有些悲凉。
邓广铭一生,有声有色,有棱有角。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对女儿说:“我死了以后,给我写评语.不要写那些套话,‘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没有特点。”  也许,葬礼上的一句挽联会符合先生的心愿:“直道挺儒林,矫俗惟凭孤剑勇。”
老友季羡林在回忆邓广铭时提到过一个词“后死者”,感慨于这个词里面所蕴含着的哀思。
——选自《民国那些人》
【小题1】(小题1)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传记文学特点的?(4分)
【小题2】(小题2)为什么说邓广铭是“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5分)
【小题3】(小题3)如何理解“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这句话?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虑,它折射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不在大学生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会。
D.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它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小题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小题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
D.在余光中家中平常听不到音乐,因为他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从不马虎,他知道听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于传主的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极为严谨,在他的字典里,绝对没有“马虎”二字,不论做什么事情,即使是听音乐、娱乐也都要全神贯注、马虎不得。
B.余光中有热情、激情的一面,又有冷静严肃的一面,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
C.余光中自律而刻苦,他宛如一个苦行僧,不抽烟、不喝酒,他的生活,就是一名清教徒式的生活,随时保持着冷静。
D.余光中富有浪漫气息,对美的事物很执着,甚至为了能够看到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车前往,都有些恍惚。
E. 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他诙谐地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他对美的人、事、物,品味极为敏感。
【小题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座城市向一位普通市民告别

一个高尚而完美的灵魂永远地走了。

昨天(25日)上午,丛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深圳市殡仪馆隆重举行。近4000名被丛飞帮助过或被感动过的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赶来。

只能容下300人的追悼大厅,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的歌声在回荡,交织着每个人眼里写满的悲与哀。洁白的鲜花丛中,丛飞的遗像含笑注视着爱他和他爱着的人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委托中国文联发来唁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敬献花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等领导同志和单位敬献了花圈。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等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唁函。

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张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尔肯江·吐拉洪,市领导李鸿忠、许宗衡、白天、李意珍、戴北方、李锋、王京生、邱玫、廖军文等参加了告别仪式。

默哀3分钟。丛飞的生命虽然只有37岁,但他用无私大爱所铸造的崇高精神境界,犹如电光火石照亮深邃夜空,让一座城市引以为傲。

“我们会珍惜和记住丛飞所留给我们的每一个故事,这是诉说爱和坚韧的故事,是真正的深圳人、深圳英雄的故事。”王京生主持仪式时,眼中噙满泪水。

灵堂外,聚满向丛飞告别的市民,手捧束束鲜花,带着亲手折叠的纸鹤,为自己心中的英雄送行。莲花北康复站工作人员,与丛飞有着长达8年的深厚友情,泪流满面地说:“一定要把丛飞的爱心传递下去。”

大爱无疆。丛飞去世前,在遗言中提出,要无偿捐献眼角膜等有用的器官,为社会做最后一次奉献。昨天,4名接受丛飞眼角膜移植的受益者,带着这个世界的光明,专程前来诀别丛飞。

生前好友巫景钦,说起丛飞的故事,痛哭不已:你倾其所有,资助贫困小孩上学,帮助残疾人康复;在贵州山区,他不顾天寒,把棉袄脱下来,交给穿单衣的贫困学生……“你把幸福、好梦、快乐留给世人,把爱洒向人间。”

王京生说:“感谢你丛飞,感谢你对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和人民的挚爱,你永远不可能与这座城市分离,你的精神就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并将永久地守护她前进和成长。”

几天来,关于丛飞病逝的消息在社会上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在深圳新闻网,市民网上献花达17000多人次,相关纪念文章录得8万多人次点击量,网友留言近5000条。

阳光下,深圳殡仪馆内外,丛飞的“只要你幸福”这首歌久久回响。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则新闻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小题2】这是一则报道丛飞遗体告别仪式的消息,按理说全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哀伤的,但有人评价说这篇报道的基调是“悲而不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