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先生
赵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可老话不是说了吗,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凌木匠说,那是没尝尝小清河一带盐碱地的威力,十年九荒,一到冬天,家家都得出去讨饭。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①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娃们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②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了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画线部分采用动作、肖像、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先生起初落魄、走投无路的窘况。
B.小说中①②③处描绘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分别表现了他对三婶的感激之情、对“我”能解其心意的赞许之情、对国家给他发放退休工资的感恩之情。
C.小说结尾写“我特地查了《辞海》”,不仅印证了大先生确有学问,也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D.文中的“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乡村普通人物的悲喜人生。
【小题2】小说中的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写大先生:“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请结合文本,探究大先生“心满意足”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3: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迟子建、铁凝等少数几个女作家外,乡村几乎是女性写作的盲点。这一状况的改变始于世纪之交—女作家们日益介入乡土叙事,作品渐渐漫衍成潮,迄今为止,作品总数不下百部,许多颇具影响,如王安忆《富萍》、铁凝《笨花》、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方方《奔跑的火光》、严歌苓《第九个寡妇》、梁鸿的梁庄系列……显然,女性乡土叙事不仅是新世纪女性文学的重镇,也是新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成为一股具有崭新特质的创作潮流。
②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同质性的乡土经验,经验会因为经验主体、表述主体种种身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彩,性别身份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身份变量。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贡献在于传达出一脉女性的乡土经验。尽管这样的女性乡土经验在“五四”以来的乡土叙事传统中其实并不缺乏,但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改写。从这个角度而言,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以整体性的阵容“浮出乡土地表”,其文学史、文化史意义不容忽视。
③进入21世纪后,乡土文学的概念、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工的形象成为最重要的农民形象,相对应,“打工妹”形象也成为最重要的乡村女性形象。因此,“打工妹叙事”就成了女性乡土叙事介入当下乡土中国的一个重要支点。“打工妹叙事”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发迹传奇或沦落故事,也远非解放/禁锢、进步/落后、文明/愚昧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元对立范畴所能覆盖得了的。因此,女作家笔下的很多“打工妹”形象都大大借越了人们关于乡村女性的种种刻板印象。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女性与本土/乡土/地方文化传统间的关联性,是这股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重要议题。王安忆《天香》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天香》写的是明代上海顾绣的历史,作为顾绣精粹的“绣画”和“绣字”,集中体现女性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独特传承。它超越了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士大夫笔墨书画传统,不是对后者的仿制或补充,而是提升和再造。“绣画”和“绣字”,已然是女性与民族文化传统关系最形象的隐喻。
⑤乡土经验会因经验主体、表述主体性别身份的介入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样,女性经验也会因民族、地域、阶层等其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女性主义、性别立场向乡土叙事领域的渗透,其意义不容小视。它意味着女性主义本土化终于落到了实处,标识着新世纪女性叙事和乡土叙事的双重新地标。
(《光明日报》(有删改)(2018年4月18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是女性写作的盲点。直到世纪之交,女作家们日益介入乡土叙事,女性乡土叙事潮流才崛起。
B.女性乡土叙事是新世纪女性文学的重镇,因此也成为了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现象,成为了一股具有崭新特质的创作潮流。
C.由于“五四”以来乡土叙事传统中的女性乡土经验总是被有意地忽略和改写,所以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以整体性的阵容出现,其文学史、文化史意义不容忽视。
D.乡土经验并不存在同质性。经验会因为经验主体及表达主体、身份的不同,尤其是性别身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列举大量作品,是为了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女性乡土叙事不仅仅是新世纪女性文学的重镇,也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现象,成为一股具有崭新特质的创作潮流。
B.文章第三段从乡土经验的角度阐释了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贡献是传达出了一脉女性的乡土经验。
C.文章第四段列举王安忆《天香》,是为了论证“绣画”和“绣字”已然是女性与民族文化传统关系最形象的隐喻。
D.这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全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女性作品为例证,阐述了女性作家在我国文学界上已占据了半壁江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经验主体、表述主体性别身份的介入,乡土经验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同样,由于民族、地域、阶层等其他差异,女性经验也会呈现出不同色彩。
B.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乡土文学的概念、边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打工妹”形象也成为最重要的农民形象。因此“打工妹叙事”就成了女性乡土叙事介入当下乡土中国的一个重要支点。
C.顾绣精粹的“绣画”和“绣字”,超越了以男性精英为主体的士大夫笔墨书画传统,不仅仅是对后者的仿制或补充,更是提升和再造。
D.由于“打工妹叙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发迹传奇或沦落故事,因此,女作家笔下的“打工妹”形象都大大僭越了人们关于乡村女性的种种刻板印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南春
叶德成
①春迟迟,暖风拂面。草萋萋,万木葱茏。不知不觉,春天又一次来到人间。此时百花怒放,并蒂串连,把春风的多彩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算是“春天交响曲”。此情此景,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慷慨给予的春光和绚烂,收获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
②春意渐浓,人流如潮,踏春而来,足音轻叩,行走在江南斑斓的春天里。杏花、桃花、樱花,层层叠上,多情姿媚,流香四溢,芳馨袭人。漫山遍野的花仙子楚楚动人、美艳多姿,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绿的娇嫩含羞,像一首抒情的诗,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知是春风醉了江南,还是江南醉了春风。“赏花开自在,寻恋之芳踪”,眼中漾着淡淡花香。也不知我的脚步是否惊扰了千年繁华的“吴越春梦”。
③江南宝地、太湖之滨,江南地区矗立着一座座山水兼得、人文荟萃的城市。二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不久,年少不更事的我辞去优越的政府机关工作,从闽南只身踏上江南这块热土打拼,历经万难千险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创出了一番天地,现在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如今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上了这里的江南风光。
④蠡园是江南名城无锡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与范蠡、西施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传说当年范蠡与西施就是隐居于此,因范蠡、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后人在蠡湖之滨又建造了蠡园,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蠡园的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⑤这里还有江南独秀的太湖鼋头渚,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有乾隆皇帝下江南钦命的“天下第二泉”,有江南名园“寄畅园”、惠山祠堂群、惠山古街、龙光塔等数不胜数的胜迹,堪称“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城墙下的花红柳绿,荡漾着盎然春意,成为春日里踏青的最好去处。
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江南的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气象万千。独占鳌头的江南太湖风景鼋头渚,山清水秀,天然胜景。赵朴初赞道“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头渚的风韵名扬境内海外。春风吹来,吹开了鼋头渚畔的万树樱花,长春桥两旁的百余株单瓣早樱,远望如雪花飞絮,近看浓淡相宜,花枝水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从山下俯视,感觉那阵阵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山野。在春日姹紫嫣红中,在苍翠绵延的山峰里,忽见樱花的粉红、雪白,铺天盖地缀满枝头,那种明快的青春气息和撼人的气氛,让人屏住呼吸,让人心潮涌动,让人过目难忘。
⑦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之间,坐下来喝茶聊天让人醉意更浓。“太湖翠竹韵飘香,壶中清友自芬芳。”最美江南,春茶最好。江南茶品种很多,除了太湖翠竹还有洞庭碧螺春、无锡毫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这套茶艺共12道程序,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太湖毫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⑧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
(选自《华夏散文》,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小题3】第四段讲述关于范蠡和西施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概括文章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定力原为佛学用语。佛家认为,定力是消除烦恼的禅定之力,定可生慧。推而广之,学成一门技艺,成就一项事业,特别是做好领导工作,都需要有定力。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定力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坚定。坚定主要体现在理想、信仰、信念、意志方面,它是指执着坚守,不盲从、不浮躁、不动摇。坚定是“压舱石”。只有政治清醒、立场坚定,才能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才能自觉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镇定。镇定主要是指处变不慌、临危不乱。面对安逸舒适的环境,不忘初心;身处恶劣环境,不改本色;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沉着应对;发生突发事件,冷静处置。镇定是“定心丸”。唯有镇定方能从容,才能在锻炼和考验中经得起风浪、受得了挫折、守得住本心。
淡定。淡定是定力的最高境界,主要是指面对各种诱惑和名利得失,内心保持平静与笃定。淡定是“试金石”。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特别是遭到误解、面对偏见时,仍能泰然处之,不受世俗之见的干扰,观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
领导干部做到坚定、镇定和淡定,需要积极自我磨炼,涵养相应的功力。这种功力,也大致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远见。远见就是在大是大非、纷繁喧嚣中看得清、辨得明、把得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远见支撑定力。苏共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却在有2000万党员时垮台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苏共在后期缺乏政治远见,丧失理想信念,严重脱离群众。远见缘于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只有把握规律性,才能增强预见性、赢得主动性。
“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胸襟就是格局与气度。博大的胸襟滋养定力。共产党人的爱是对国家民族、对人类的大爱。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指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马克思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赢得了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而在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和驱逐时,“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韧劲就是面对困难不松劲、面对问题不退缩、面对责任不逃避。韧劲成就定力。改革关口,攻坚时期,必须拿出韧劲拼劲,不怕挫折、不怕失败,迎难而上。过去,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成就大业。现在,戒们党筚路蓝缕,百折不挠,带领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增强韧劲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大政方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着不让、一抓到底,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咬住目标持续发力,力争干一件成一件,不达到目的、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
(摘编自孙禹文《以功力涵养定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定力帮助我们消除烦恼、产生智慧,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定力。
B.执着坚守,不盲从、不浮躁、不动摇,就像“压舱石”一样,这就是坚定。
C.政治清醒、立场坚定、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D.坚定、镇定和淡定就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定力,定力大致就包含这三个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先总后分”的方式,分别阐释了“定力”与“功力”的内涵,明晰而深刻。
B.文章不局限于给定力下定义,不仅论述了“是什么”,还论述了“为什么”。
C.文章在论证中方法灵活,既有事例论证,又有事理论证,还有引用论证。
D.文章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显得拘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员领导干部若要在锻炼和考验中经得起风浪、受得了挫折、守得住本心,就得从容。
B.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坚定、镇定和淡定,就需要积极自我磨炼,涵养相应的功力。
C.苏共垮台就是因为苏共在后期缺乏政治远见,丧失理想信念,严重脱离了群众。
D.恩格斯评价马克思,先评价其有博大的胸襟,再评价其博大的胸襟滋养了定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学号:08902146】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为搜集史料,李尚师走遍了晋国古地,晋侯墓地、陶寺遗址、尧都、天马—曲村遗址、晋献侯墓的车马坑、晋国铸铜遗址、侯马盟书出土遗址、牛村晋国宫殿遗址等都出现了他的身影。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李尚师千方百计地参加各种研讨会,与史学界的朋友交流信息,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感慨地说:“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理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1.8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他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为印证,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谈及此,李尚师说,修史之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之思想,敢于突破禁区,超越前人。
2011年,李尚师开始编撰《治国方略史鉴》。他俯瞰五千年漫漫长史,在揭开一层层面纱后发现,源远流长的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中庸”,使国家和谐,社会安定,然而其以宗法制为核心,讲等级,守旧保守,不易于社会变革,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法家崇尚法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建立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规范有序的社会。其缺点是,由于手段强硬,滥用之,则容易激化矛盾,甚至造成社会动乱。
在《治国方略史鉴》中,李尚师理清了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脉络:尧舜时期始创“明刑弼教”“德主刑辅”,于孔、孟时期发展成熟;与此同时,法家学派在晋国孕育、发展,然后儒、法思想通过晋人卜子夏在晋(魏)发生碰撞、融合,并形成了“儒法兼容”思想。战国末期,荀况在“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础上,将儒家的“礼制”与法家的“法治”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转变形成历时两千年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观云卷云舒,思潮起潮落。李尚师以大量的史实在讲述着,战国时的魏文侯尊崇“重法尊儒”,让魏国成为当时的最强盛国家;到了秦始皇,实行纯法家思想治国,结果15年短命而终;汉宣帝以“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使汉代因此而强盛;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实行“王道”治国,结果仅存15年。从东汉至清朝,凡是灵活运用“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思想治国的,国家就走向繁荣昌盛;凡是偏离了这条治国思想主线,就会导致或专权暴政、人民揭竿而起,或政治腐败、民心怨恨的结果。
2014年逝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学会原常务会长孟世凯评价李尚师,他独立完成了一个重大理论性课题,具有创新意义。他根据有关文献和新的考古成果,围绕“治国思想主线”,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梳理出中国两千载治国思想的主流:“隆礼重法”,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当今也具有借鉴意义。
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着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7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尚师认为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中庸”,法家崇尚法治,两者各有优点与缺点,在互相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儒法兼容”的思想体系。
B.战国末期,荀况在“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历时两千年的治国思想的主线即是“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
C.李尚师在阐述《治国方略史鉴》时,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两种思想的对比,表现出各自的长处与不足,突出了两种思想的本质特征。
D.宫长为对李尚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整体概括,孟世凯则从李尚师的学术地位进行评价,从侧面突出传主李尚师的贡献及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其中包含有评价者及作者对李尚师的赞美和崇尚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饱经世间沧桑的李尚师,在血与火、痛与苦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生活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
B.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大量的历史遗存,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C.修史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D.在考查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理清各种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E. 李尚师突破禁区,超越前人,将《左传》《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从而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
【小题3】李尚师被称为“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他的事迹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怀?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无论品质还是口感皆稍逊一筹。按理东北大米会比南方大米卖得好,可调研发现,东北大米在南方连销售都很困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的解释是:南方水稻一年种两季,产量相对高;东北水稻一年种一季,品质好但产量低,价格相对高。因此,国家粮库一般不收储东北大米,南方消费者购买不多。然而泰国“茉莉香米”价格高出东北大米很多却在南方卖得好,此为何故?有人的答案是:泰国香米特征明显,而东北大米与南方大米的样子差不多。由于消费者对大米的差异无法识别,为了避免中计,他们不得不将价格锁定在自己认为合理的水平上。可卖家总比买家精,对卖家来说既然大米优质不能优价,当然也不会将优质大米卖给消费者。有的粮商便在东北大米中掺入南方大米,或者用陈米冒充新米卖。几年下来东北大米陷入了“价格越低供给品质越差;供给品质越差,价格越低”的怪圈。这就是市场出现的所谓的“逆选择”现象。

如何避免市场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有人说,必须让要卖双方之间信息对称。此在逻辑上肯定没错;问题是很难做到即便能做到,所付出的交易成本也会非常高。我认为,逆选择起因于信息不对称,但关键却在价格锁定。我曾撰文讨论过格雷欣定律,大多数学者认为,“劣币驱逐良币”是人们关于金银货币磨损的信息不对称,其实不然,金银货币的磨损程度明眼人一看便知。货币市场出现逆选择,真实原因是货币磨损而法定价格不变。既然劣币与良币的价格(购买力)相同,劣币当然会充斥市场,良币会被储藏、退出流通。同理,国内大米市场出现逆选择,归根到底也是价格锁定。大米品质不同,价格一旦被消费者锁定,粮商则别无选择,也会先卖出质量相对差的大米。由此看,要改变市场逆选择,就必须打破价格锁定。

价格解锁经济学提出过两个办法:一是商品按质定价。比如将东北大米按品质分为甲、乙两等,甲等定价每斤7元,乙等定价每斤5元,由消费者自主选购。另一方法是价格歧视。它指对同一产品按不同需求价。一般地讲,低收入者追求经济实惠,高收入者追求消费品质。正因为人们需求层次不同,卖方才有可能实行价格歧视。价格歧视虽不同于按质定价,但两者可以结合进行:将东北大米分为甲、乙两等,若再引入价格歧视,甲等每斤可提至10元;乙等可降至4元。当然这只是卖方定价,价格高低最后还要看买方能否接受。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卖方若希望优质优价,就得主动采取差别定价,若自己不拉开价格,价格就会被消费者锁定。价格一旦被锁定,市场将不可避免出现逆选择。

(摘编自王东京《“东北大米”现象解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东北大米在南方销售困难,是因为国家粮库一般不收储,而南方人购买不多。
B.请权威机构作鉴定,并且将鉴定结果公之于众,就能保证粮商不再偷梁换柱。
C.价格歧视指对同一产品,商家按市场需求差异定价;低收入者易被价格歧视。
D.卖方应针对不同需求层次主动实行适切的价格歧视以避免买方的价格锁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在我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论述的,在论述选择时,是以人性特点为论述前提的。
B.本文首段列举了“逆选择”现象的表现形式,第一段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第三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C.本文善于设疑质疑,在剖析矛盾中将论证引向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性思维,又能不断激起读者思考。
D.本文将“劣币驱逐良币”和“南方大米比东北大米更加好卖”进行类比,更好地解释了什么是“逆选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版书,精装本比简装本价格高40%,并非因为精装本的成本绝对高出40%,而是因为市场出现了“逆选择”行为。
B.卖家若将所有旧车都刷漆翻新,买家会尽量压低出价,卖家会优先卖出最旧的车,这与文中“逆选择”现象原理相同。
C.相对来说,飞机头等舱票价高于经济舱,这是按质定价;同一飞机的经济舱,白天航班票价高于夜晚,这是价格歧视。
D.华为p30起步价格3988元,p30pro起步价5488元,这是一种定价策略,既有按质定价的因素,也有价格歧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