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人的名字

李永生

①宁海被县委任命为澜儿河乡的党委书记。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宁海的心便忽地一颤,眼里便也浸了一汪亮晶。宁海想:能到那里工作,一定是父亲召唤呢。

②30年前,宁海的父亲,就在澜儿河乡任乡党委书记。那时候,宁海刚6岁。

③澜儿河乡因境内的澜儿河而得名。30年前的澜儿河,阔10丈,水深处10余米,它跌跌撞撞从太行山而来,一路却又渐渐地收敛了火气,把水势降缓,待到澜儿河乡地界,便扭捏成了个小媳妇,那清澈的河水安然流淌,河两岸百姓的日月便因了它而润泽了,不仅四季享受到鱼虾的荤腥,靠它灌溉,又丰腴了良田千顷。只是每到雨季,上游山洪暴发,河水便会陡涨,澜儿河也就波澜壮阔、烟波浩渺了,那“小媳妇”便也开始撒泼,翻江倒海的洪水牛一样吼叫着,刹那间会淹没耕地、屋舍、牲畜……

④宁海的父亲工作很出色,极受乡民爱戴。那时候,每到雨季来临,防汛便成为乡里的工作重点。宁海的父亲就是在一次山洪暴发的深夜,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而殉职的。听母亲和父亲的朋友们说,那晚,大雨滂沱,上游太行山发生泥石流,澜儿河河水陡涨,河两岸村庄被洪水围困,洪水吞噬了耕地,冲塌了民房,父亲他们冲进洪水解救被困群众,就在父亲背着一位孤寡老人快要游到河岸的时候……一个浪头打来……那年父亲仅仅37岁。

⑤后来,乡亲们在澜儿河岸给父亲立了“宁志航书记殉难处”的石碑,碑上还记载了父亲的事迹,父亲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逢祭日和清明,许多人便来碑前祭拜。

⑥几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澜儿河已经不再是河,由于持续干旱,澜儿河成了彻头彻尾的干河滩。即便下些雨,也如小儿撒尿,填不饱大地渴极了的肚皮。河道干得冒烟,金黄的沙粒似大火燃烧的灰烬。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这里曾经是条河,孩子们竟能把他们的长辈问得张大了嘴巴:“咱这地儿,没河,又为嘛叫澜儿河?”如今在乡亲们看来,这里和普通的土地已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开始在这里建房子、修牛场鸡舍……

⑦只有父亲的石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条河。

⑧面对满目疮痍的澜儿河故道,宁海却有一种担忧:九旱必有一涝,万一哪天河水来了,怎么办?宁海把这个忧虑跟人一说,他们就会说:“书记啊,现在全球都闹水荒,水只能越来越少啊,再想见着澜儿河,只有做梦了。”人们就又联想起什么似的说上一句:“宁志航书记可是英雄呢!”当然,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并不知道老书记就是新书记的父亲。宁海不想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所以宁海从没跟人提起过他是那石碑主人的儿子。

⑨然而,今令大家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年7月的一天夜里,一场30年不遇的洪灾忽然降临了。事先,天气预报就发布预警信息。县政府连夜召集各个乡镇的书记开会,要求紧急疏散危险地段群众。宁海回来后马上连夜开会部署。但好些人没怎么当回事,甭管多大的雨,到了咱这一亩三分地,不也就成了蛤蟆撒尿吗?谁知,大雨果真说来就来了,上游洪水一泻千里。宁海马上又再次通知村干部们紧急疏散河道附近群众。村干部马上开始行动,大喇叭一广播,那紧张的气氛随即便弥漫开来。宁海带乡干部分头去各村指挥。这时雨越下越大,宁海的手机也不停地接到上级的汛情通报:洪峰已过燕儿滩……到了老鸹湾……宁海他们开始逐户敲门通知群众马上转移。一些人群众开始撤离。但有些群众竟仍是一脸麻木,他们“嗯嗯”地应付着说“我走我走”。待干部们走后却又打个哈欠睡起了回笼觉。宁海手机又响了,“什么什么?已过猫儿岭……”再有半个小时 就会到这里。宁海他们又开始敲打未撤离住户的房门,但最后仍有个别户就是不相信宁海们的话。这时,那牛一样吼叫的声音已隐隐传来,雨也越下越大,宁海他们急得浑身冒火。忽然一个闪电,宁海看见了风雨中父亲的石碑。他灵机一动,马上赶到村委会办公室,从一名正在广播的村干部手中接过麦克风,喊道:“乡亲们,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再不转移就来不急了,我,宁海——”宁海书记提了一口丹田气——“我是你们的老书记——宁志航的儿子,宁志航书记要大家赶快转移!”这时大概风刮断了电线,停电了。 宁海抓起一个手提喇叭,跑出门:“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我的爸爸是宁志航,宁志航让大家快跑、快跑——”

⑩奇迹发生了,那些本不打算离开的乡亲们,马上出了家门。

(11)那次洪灾,河道附近的房舍尽被洪水吞噬,但百姓无一伤亡。

(12)洪水过后,乡亲们静静地来到了那块碑前,一拨又一拨。

(13)碑前,一地鲜花灿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了宁海被任命为澜儿河乡党委书记后的心理变化,这既是情节的需要,又是感情的铺垫,避免了叙事的单调,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B.小说以“一个人的名字”为题,赞扬了宁志航为了人民英勇牺牲的高尚精神,表现了一心为民定能取信于民、受人爱戴的深刻主题。
C.小说明线写宁海危急关头,机智抗灾,暗线写宁志航洪灾面前,一心为民,英勇献身。明线和暗线彼此关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D.小说的第⑨段多处运用了省略号,通过省略相关语句,强调了洪峰位置,强化了洪水的迅猛和时间的紧迫,营造出洪峰到来前的紧张氛围。
【小题2】这篇小说的最后两段简短却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澜儿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12:0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学大师汤一介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说。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10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摘自《百度》)
②《儒藏》收入近500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亿字)和近5000不儒家典籍(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
(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汤一介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
B.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
D.汤一介认为,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
E. 为了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
【小题2】(小题2)汤一介先生对 “文明冲突论”有哪些方面的回应?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材料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题4)汤一介先生编纂《儒藏》对于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 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 形成生活佛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 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
【小题2】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小题3】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水
晨晖
围子山上有棵导航树,四五个大汉绷直了手方能合围。树下有条鸡肠小路,路边有眼泉。那泉水泛着波光,珍珠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过那“盘子”倒更像只碗,于是有了名,叫“一碗水”。
一碗水是神水,这传说有些年头了。说那泉是龙吐的,那树是龙尾呢。一年四季这泉就没干过,满满的一碗,就不再流了;等舀干了,马上又满了。
山下就是围子村,围子村人就喝一碗水长大。村民开门见山,守着和尚百衲衣似的几分地刨挖,日子依然紧巴。好在守着一方神水,也就没啥。
村里是有过一回大事的。就是前年,段大爷的独根苗苗炼娃考上了农学院。大家说,他家挨着一碗水最近,沾了龙气。这屁娃儿,是龙子呢。
看来村子里又有大事了。
回来耍暑假的炼娃昨天放出口信,要把一碗水搬出去卖掉。
这还了得?
一大早就有好些人来过问,炼娃笑着解释,说他经过几年调查,一碗水是一股优质矿泉水,含有好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我们和人家共同来开发,行的话,一年产值就是一百多万呢。
怪不得。我们就知道这里是宝地。神嘛,自然会带来财富哟。一百多万,那是多少?谁也没见过呀。村子着实兴奋了一阵。
这天炼娃来到当村长的二舅家,把开发一碗水矿泉的计划详尽地告诉了他。二舅自然高兴,围子村苦啊,作为村长,不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心头难受啊。
可就那么一碗水,咋个开发?二舅问。
炼娃说,神水是取之不尽的。
产品怎么运走?
修公路嘛。
钱呢?
厂家负责大部分,余下要靠集资。
这消息在村民大会上开了锅。神没送来金子,倒要给人家掏腰包,谁干?
第二次村民大会,还是要出钱!大家就咬耳朵,炼娃是我们看大的,娘老子都是本分人,山羊咋下个狐狸崽呢?
也有打圆场的:兴许这娃儿是为大家呢?可以问问他,赚的钱是咋个分?
炼娃说,厂家投了资,前三年村子不分成,但大家干了活工资照发。收回成本后,四六开,厂家六村里四。
明摆着胳膊肘朝外拐嘛。
才不止呢,根本就是抢人。
我们自己干,不掺外人。
可……炼娃有话要说,却被打断:别以为围子村人笨,办不来事。那年公社号召大干水利,我们村修的水渠还得了头名呢。
技术呢?
技术?不是神水吗,弄出去就行。
钱呢?
哦,把神水弄出去要钱,这倒没想过。可至少犯不着给人家钱嘛。嫁了女,还搭上一套嫁奁。这账,不划算。神水,我们不卖。
群情激昂,大家又找回一点当年斗四类分子的感觉。话就难听点儿!
这屁娃儿,又不是围子村的人,跳那么起劲干啥?
莫不是诈了大家的钱替他父亲奔丧?
哦,对了,二舅,他们一根竹蔸芭发的芽,合了伙来整我们?
炼娃低下头,不说话。
第二天,就有些“五老七贤”来到炼娃家看他生病的爹。送来些山货,送来些话:
乡里乡亲一家人呢,咱们可别犯傻哟。
娃儿不是山里的羊,是麻雀要飞走的。
黄鼠狼嗦只狗来,还不是看起那鸡。
……再说,挖了一碗水,龙脉断了,谁负责?
炼娃从山上回来,夹着一卷纸。爹挣扎起来,吐了一口痰,痰里裹着血,血里夹着哀求:娃呀,别逞能了,给我留一张老脸吧。……看着山货,炼娃明白了。
爹没熬过那天晚上。他是抓住炼娃的手落气的。
安葬了爹,炼娃决定走了。这天,他照旧来到一碗水前,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炼娃把那卷纸扔在那里,头也不回下山走了。
村民总算喘了一口气,再也没人来抢一碗水了。而且还有收获,炼娃在那卷纸上标出了围子山37处神水的位置,还画了图。它们汇成了山脚的一条小溪。原来,一碗水只不过是最小的那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以树的粗大和“一碗水”的传说与神奇,写出了围子村的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交代。
B.围子村虽然贫穷,但因“一碗水”有“龙气”,养育出了炼娃这样的大学生,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就不觉得穷了。
C.炼娃为了改变村子的现状,带领村民致富,找人来共同开发“一碗水”,但此举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故而作罢。
D.小说对炼娃走前来到“一碗水”,“泉声如泣如诉,似在倾吐一种哀怨”的描写,暗示了炼娃心里的悲哀。
【小题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围子村村民的群像,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村民群体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一碗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牌下,那一刻
早上,阳光明媚。
那天,我站在一条不宽的马路上,等公共汽车。站牌下,聚了很多人,挤着。他们都很文明,穿着时髦,谈吐斯文,举手投足显示着高贵……
我怕挤,特意站在垃圾箱旁边,这里几乎没有人。
在马路那面。一个刺眼的人,是个另类。穿得破烂,长头发乱着,遮了半个脸。手里拎着一条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很脏,但不重。
看得出,他要到这边来。
这个时间,自行车一辆接着一辆,在等车人脚下,洪水一样流过。
有个骑车人,在一路叫骂声中,蛇样穿行而来,车子后衣架上夹着食品袋,里面的小包子清晰可见.站着的许多人“哼”了一句什么。
突然,食品袋掉了,掉在离这些等车人只有几步远、地上那块打着转儿的废纸旁边。
后面的车子从上面压过。于是,一辆接一辆。那个骑车人早已没了踪影。
那个另类,摆出一副压死也得过来的架势。
他过来了。
还可以吃的,碎了也可以吃。有食品袋裹着,不脏,我想。我知道饥饿的滋味,食物的诱惑。我在心中叹气,我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真心希望这是他最好的早餐。
可是,我吃惊下面的经过。
他来到站牌下,没有一点犹豫,麻利地弓下身,捡起食品袋,还有路边那些被人踩来踩去,包过油炸食品的废纸片。他把食品袋撕开一个角儿.众目睽睽之下,碎包子冒着热气,被他一块块放进肚子里。
他朝我走来……
他走过我面前。
他径直把捏在手里的塑料袋和纸片塞进垃圾箱里,扬长而去。
风在身后,吹起他的破衣,条条缕缕地,呼啦啦地响,像无数缩小的、飘扬的旗帜。
我突然愣住。
我真正地看到了他的脸。那不变的笑意告诉我、还有这个世界:那一刻,站牌下没有一个人!包括衣冠楚楚的我!
【小题1】文中多次以“另类”来形容“他”,结合全文,试概括“他”的另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在写到“他”向食品袋走来的时候,作者展开了对自己的心理描写,试分析这一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删除最后两段会使文章的艺术效果更佳,你的观点呢?试加以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怕见学生的老师

孙凡利

马友全县长是个怀旧的人。马县长读书时,班主任侯得良对他特别好,后来他高升了,还回母校看过侯老师。最近,马县长听说侯老师退休了,去了槐花中学做后勤,正好教师节快到了,他就想过去看看。
秘书得知马县长的想法,私下联系了槐花中学的杨校长。杨校长听说马县长要来,一口气说了几个“欢迎”,说侯得良每天都在学校,随时恭候马县长大驾光临。
教师节这天,秘书告诉马县长:“今天去看侯老师吧,杨校长正在恭候。”秘书说,这次没提前通知侯老师,免得他像前次一样腼腆“请假”,让马县长白跑一趟。随后,马县长一行人坐上汽车,悄声向槐花乡开去。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杨校长不时给秘书发来信息,说侯老师一直在岗, 让马县长大可放心。
很快,汽车就开进了槐花中学。杨校长早早地等在那儿,等马县长下了车,他上前握住了马县长的手,寒暄后,三个人顺着过道来到教学楼后,杨校长指着面前的一排平房说:“这排是后勤办公室,侯老师在第三个门。”马县长瞅了一眼,第三个门正开着,看来,侯老师在。
一行人来到办公室门口,杨校长喊了声:“老侯,看谁来了?”不过,屋里没有人应声。杨校长一步跨进屋里,扫视了一遍,侯老师并不在。看桌子上的茶杯还冒着热气,想必侯老师临时出去了。既然门都没关,看来没走远。
办公室条件简陋,杨校长觉着在这里等不太方便,就请马县长到校长室等,大家坐下来喝起了茶。
大约五分钟后,有人给杨校长打电话,说侯老师办公室上了锁。杨校长惊呆了,自己一直盯着侯老师,也就刚才陪马县长去校长室的工夫,侯老师就溜了?
杨校长一边擦汗一边向马县长说出实情。马县长很惊讶,但还是冷静地说:“没想到侯老师还是怕见人。”杨校长盯着马县长:“怕见人?不对呀,侯老师平时挺外向的!”这么一说,马县长的表情不自然起来。县长微服私访吃了闭门羹,说起来真是没面子。
突然,杨校长好像想起了什么,对马县长说:“我们可以查一下摄像头,看看侯老师去哪里了,学校的监控可是全方位无死角。”
杨校长赶紧打开监控设备,调出侯老师办公室附近一个摄像头的监控录像,马县长也凑在电脑旁边。大家从屏幕上看到:就在刚才,侯老师进了办公室;没出几分钟,马县长赶到;大家刚走,办公室的房门,就被人从里边给关上了。
侯老师没走,就在办公室!杨校长忍不住说:“太不像话了!”马县长却说:“我没说错吧,侯老师怕见人。”既然侯老师在办公室,那就去吧。马县长再次来到侯老师办公室门口,敲起了门。
马县长在门外说道:“侯老师,我是马友全,您的学生,来看您了。我知道您在屋里呢。”
好一会儿,屋里才传出声音:“你自己进来吧。” 杨校长气得在心里默念:说他胖,他还喘上了。
马县长答应了侯老师,侯老师这才把房门打开一道缝,说:“进来吧。”马县长让大家在外边稍等,自己一闪身进了办公室。
师生相见,分外亲切,两个人的手握了好一会儿才放开。马县长发现,侯老师身后贴墙的橱子,门半敞着,瞅了一眼,明显有被人坐过的痕迹,他忍不住说道:“老师,您刚才……”
侯老师点点头:“对,刚才我实在走不脱,就藏进了橱子,心想等你们走了再出来,没想到你们又杀回来了。”马县长知道侯老师腼腆,可也不至于这样吧?侯老师看出马县长的疑惑,主动说道:“我知道你心里装着老师,无论去哪里工作都想着报师恩。之前,你也回母校看过我好几次,可我是真心怕见你,铁了心要躲着你!”
这番话说得马县长脸色青一块红一块的,半天才说:“莫不成我是大老虎?”
“那倒不至于,不过,你可能感觉不到,”侯老师接着说,“前几年,你回母校看望老师,都要让我陪你满校园转。最后,还少不了照一张合影。”
说到这里,侯老师扶了扶自己的腰:“每次照合影,你在一旁坐着休息,让老师站着演练队形。最可气的是,拍照时,你们领导坐在前排,老师却在后排站着。你名义上是来看望老师,我看呀,就是来为自己争一个尊师的美名。你坐到了县长的位子,却如此沽名钓誉,唉……”侯老师摇着头,又摸了摸自己的膝盖,说:“我的腰和膝盖现在都有毛病,不能长时间站着,所以,没办法,只好躲着你……”
马县长的脸彻底红了,额头也出了汗,他站在侯老师面前,低着头沉思了半天,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
没一会儿,门打开了,大家“呼啦”一下围过来,马县长却摆摆手,说:“取消今天学校安排的所有活动,我和侯老师说说悄悄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处画线部分,只是刻画了杨校长溜须拍马的形象,与躲着不见学生的侯老师形成鲜明对比。
B.“怕见学生的老师” 这一有悖常理的标题,既给文章设置了悬念,也交代出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
C.小说在结构上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通俗,故事意蕴却很深远,以小见大。
D.小说中,马县长对老师的评价是"腼腆""怕见人";而杨校长的评价是“挺外向”。这些侧面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也更激发读者对侯老师的好奇心。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侯老师的形象。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最后一段属赘笔,倒数第二段就可以收束全文。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