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做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文章语言既简练朴实,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文章最后一段写几位挂着由衷的微笑、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的老一代甘于贫苦的淡定心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中“娇羞”一词的含意。
【小题3】本文将写景与写人叙事融为一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3 04: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低,无论是学历教育体系的中等职业教育或是高等职业教育,抑或是社会上的职业培训等,职业教育都没有真正进入到教育的主流。从日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职业教育被边缘化除了受长期以来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地方片面的引导也起到了反作用,以至于不少地方一味的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一些高职专科热衷于升本,极力摆脱职业教育的内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表现有多种形式,比如,职业教育在我国只达到了专科层次,并没有真正形成高职教育的完整体系,目前的高职院校归属管理为省属及以下,缺乏部级引领,高职院校生源被划入最末一批造成了事实上的末位,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的重要外在因素,如何在政策和措施上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尤为重要。

有学者对比了中美职业教育的差别,指出了中国职业教育落后的实质是教育思想的落后。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贯穿式的教育模式,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短期的全日制教育模式,缺乏贯彻继续教育的理念。真正的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职业培训有良好的衔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甚至是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摘编自《职业教育被边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扭转陈旧观念迫在眉睫》)

材料二

图表一  图表二

(《2017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到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要建设多元的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支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当前,亟待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提升,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迫切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同时,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做到不但学以致用,而且“用即好用”。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不妨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此外,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二元制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实现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直接挂钩,按需培养,以岗定课,彰显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5—2009年间职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是其同比增速却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而2010年是所有年份中增速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
B.2011年为负增长,也是一个拐点,2011—2015年间同比增速和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000万。
C.从图表二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5年,全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由312亿元上升到793亿元,增幅达到了154%左右。
D.2012年的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速高于2011年两个百分点,2014年的同比增速达到16%,增幅超过其他年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升学为目的的人才培养观念及地方片面的引导致使不少地方一味地发展普通高中,忽视中高职教育,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被边缘化。
B.真正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将职业培训的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建立基于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而且要培养专门的懂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C.只要打破师资的学历限制,引进一大批工匠型人才走上三尺讲台,做好传、帮、带,就可以为国家、社会、企业等培养优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D.职业教育要由以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等,这些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小题3】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2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小题1】首段划线的句子“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小题2】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⑴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⑵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⑶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⑷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⑸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⑹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⑺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⑻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⑼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⑽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⑾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⑿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⒀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⒁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⒂我问他:“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⒃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⒄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⒅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⒆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当票”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B.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C.本文的故事围绕传家金簪展开,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母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D.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E. 小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的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黄老太太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题3】“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若自原词观之,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将其比肩而立,这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
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金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
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中就可以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
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他还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不尽相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将之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改)
【小题1】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产生联想的结果,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
B.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
C.王国维能把三位词人的词句,统一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常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
D.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小题2】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
B.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联想的过程与内容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
C.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二者都涉及到具体意象和抽象的感觉、感情、思想。
D.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
B.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C.“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
D.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当代思想市场里存在着许多价值观,人们会选择一些自己的特殊价值观,比如属于某个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人总要与他人合作,所以还需要普世价值观。
当一种价值观落实为事实后,如果它能使人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对任何人的伤害又是最小化的话,那么,它就可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就能够成为普世价值。以汶川震灾为例,汶川救灾的事实证明了患难与共的大家庭精神这一中国价值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理由很明显:人人都有可能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人都需要他人的救助有人把汶川救灾的成就说成是显示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可以想象,救灾英雄们恐怕很少读过奥古斯丁、康德、哈耶克等人的理论,恐怕也很少读过《圣经》、《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之类的书,英雄们胸腔中跳动的是中国心,而不是西方心。
目前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不过是一个单调的价值体系,它仅仅体现了“权利为本”的西方现代价值。这个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它缺乏全面应对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过分突出了“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这种价值观在理论上意味着没有一个他人是能够完全信任的,没有一个他人是绝对可以指望的,这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孤独。
个人权利绝对优先于责任、美德和情感的现代西方价值观对人类生活与心灵是一种误导。这种“权利为本”的价值观聚焦于捍卫个人自由。毫无疑问,捍卫个人权利是正当的,但是夸大个人权利的“为本”地位,就会导致漠视他人。这不仅导致他人的痛苦,更主要是导致自己的痛苦。
中国人较少变成孤独的存在,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义,他人就是目标,他人就是方向。在他人那里有亲情、爱情、恩情、友谊、帮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荣、怀念、快乐和幸福,也可能有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迫害和陷害、失败和耻辱。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准备与他人共享什么,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如果说,西方现代价值观试图要解决的是“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护”的问题,那么,中国价值观则试图解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西方价值不是错误的,而是远远不够用的。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个人自由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好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好生活还需要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条件,比如那些被现代价值观所边缘化的传统价值,诸如美德、责任和情义等。忽视、贬低甚至排斥这些传统价值是现代人的灾难。
哪些中国价值能够成为普世价值,这需要事实的检验。最有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精神就是与他人共享幸福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典型的中国观念。一,天下意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为公,所以天下有难,匹夫有责。这是“责任为本”价值观。二,仁义意识。所谓仁,就是把他人看作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有担当的人,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我和他人都被塑造成可以依靠的人。这是“美德为本”价值观。三,家意识。家是情义之本,人以情造家,这是“情义为本”价值观
【小题1】下列对“普世价值”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普世价值确保人们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对人们的伤害最小化。
B.普世价值具有普遍性,它同样适用于特殊的群体。
C.汶川救灾的英雄们用行动诠释了患难与共的普世价值。
D.“权利为本”的西方现代价值观并不具备普世的价值。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绝对优先,因而责任、美德和情感等传统价值常被边缘化了。
B.解决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需要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西方价值与中国价值的兼容并蓄。
C.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传统价值与个人自由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D.中国精神所倡导的与人共享幸福的原则,凝聚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因而成为一种普世价值。
【小题3】(小题3)西方现代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有哪些区别?请根据本文加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