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流淌的瞬间
星竹
那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舜中,我走向田野,我听到阴冷斜长的冰凌儿,从身后的屋檐下啪的一声碎在地上,晶莹的雪水润在我的脸上,脚上咯咯吱吱的声响使原野变得空旷,那一瞬间的感觉真是清新而又异样,村头的树木是银白的屋顶是银白的,原野更是银白得没有界限,一望无际的洁白,让人眼前豁亮,心里充满了少有的纯粹,我就那么纯粹着,仿佛要让这纯粹牢牢地保持一天,一年,一生。
那一年的8月,倾盆大雨中,我在街上穿行,四国的世界都是水声,脚下成千上万的气泡在我的前后跳跃,一层层细密,一切都被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冲刷了一遍,天空,大地,甚至思想和情感,像是死死活活地过来一场。而雨后的天空,却蓝得像海,如一块偌大的玻璃。街上的行人都仰起脖子,努力大口地吸着空气,都是清清爽爽的感觉,那清明的瞬间,像与昨天隔了一个世纪,竟使人的感觉有了本质的不同。
我还记着那个充满暖阳的秋日,麻雀粘在树上,比叶子还稠,一层又一层,叠罗汉一样叽喳。天地无风无尘,真实与虚幻交替。于是,恍惚之间,我一下子懂得了虚幻也是一种真实,一种内容。它可能包容得更多,的确也包容得更多。
我的第一篇习作,是发表在20年前的那个炎热的7月,世界布满了婵声。蝉声在榆树、槐树上的任何一方,把太阳撕拉得更加火热。于是,20年前的那个7月,也就成了我永远不忘的一个瞬间,至今美好犹存。尽管后来的生活里,还有着许多的7月,尽管后来的7月里,我同样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心中的喜悦却是来自那个老早的7月,许多东西都像从那个7月开始,前后连接、拥拥挤挤地排满了我生活的履历表。
生活就是这样,自某个瞬间开始。
我还记着乡间的一棵硕大的老槐树,它的树干支支楞楞地托着天空,鸡狗都在它铁色的暗影里纳凉。那大概是6月,一地的槐花沁人肺腑。于是,我心中便有这样一棵6月的老槐。它似乎与一切都没有联系,但它瞬间的闯入,却象征着整个的6月,于是,在我的心中,6月就是这个样子的,一很高大的,茂盛的老槐。
我还记着一条大路,静静地躺在10月的阳光下,黄灿灿,笔直得能使人走到天上去。于是我想,人应该永远这样走下去才对。
我还记着一次春天的雨后,没天飞舞着那么多的红蜻蜒,那一瞬,简直成了我整个童年的美好铺垫。而在人生25岁的时候,一个售货小姐在不厌其烦的服务后,还能对我报以微笑,驱散了我对人际关系的全部紧张。那时我的心里肯定“哐吮”了一声,我好像是从那一天,才真正学会了从容和谦让,也化解了先前与日后与人交往中的许多不适。我是从那个瞬间学会了怎样对人,对己,这是何等重要啊。
那一年,在我明显做错了事时,朋友那句真诚的“没有关系”,使我始终不忘。尽管它是那么平常。从此我学会了把友情和宽宏送给别人。
偶然之中,一抹红透了天际的夕阳,会让我感到将来的美好。一个寒冷冬夜里为我明亮起的窗,会让我彻骨地感到家的温暖……一切都没什么,都是刹那,都是瞬间,都找不到头尾,都没有可再讲下去的故事和人物,但我总是记着这些,记着这样的瞬间,并深深地为此感动,永生地难忘。
人的一生里,总有着大段的冬天,有着大段的平淡,大段的不尽如人意的遭遇。但总有一些东西支撑着我们,让我们想到美好,充满希望。于是,我们有了间歇和过渡。我曾想,这到底是些什么呢?
回首惊看,我终于感悟到,就是这些可贵的瞬间,就是这些瞬间在心里的反复无穷,拼接着我们一个又一个淡漠而平庸的日子。于此,我们一再地感到人世间的幸福,感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我知道,我的生命之所以还在融融地流动,之所以还有情感的喧声,之所以还有许多要感悟的东西愿意去感悟,都是因为这瞬间的存在。这就是我们行色匆匆,又充满希望的整个人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仿佛要让这纯粹牢牢地保持一天,一年,一生”,写出了冬日一瞬间带来的巨大触动,“我”完全沉醉在纯粹的世界里。
B.文章讲述了多个人生瞬间,每一个瞬间的感受都不相同,作者由这些不同的瞬间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悟出了生命的价值。
C.作者在第四段说“但心中的喜悦却是来自那个老早的7月”,是因为后来的7月,虽然作者也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它们对作者意义不大。
D.本文在写法上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最后四段以议论、抒情为主,由瞬间带来的感动引出它的人生意义,揭示主题。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流淌的瞬间”的含意。
【小题3】本文对各种生活瞬间的描写极富感染力,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31 02: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 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小题2】请找出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激情四射。
【小题3】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着大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 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 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 ——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小题1】文中第一段中说,《诗经》“离我们那么近”,又说“与我们保持着距离”,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离我们那么近”_______
“与我们保持着距离”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依据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其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小题4】完成下列填空: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______)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诗经》由风、(_______)、颂三部分组成。
【小题5】作者结尾说:“《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请你再从《诗经》中找一篇诗歌,任选角度,具体分析它的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歪果仁”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捷人们生活。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起势,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超越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塑造自己的命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其实类似网购、高铁等先进技术,并非我们独有,但为什么却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收获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对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赢得认可。在新技术革命的持续竞逐中,我们还要在这方面继续探索,凭借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等方面的创新,攀上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更为有利的位置。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今天,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收获期,国之重器频频亮相,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将技术变革与生活需求有效融合,让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大小”相宜,两翼齐飞,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成色将更足。

(摘编自范荣《“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创新窗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青年最想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带回家,充分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认可。
B.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表明中国已经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C.“新四大发明”的出现,充分说明我国已经超越了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全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中国应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的变量,顺势而上,塑造命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借助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统帅全篇,为全文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
B.文章从历史、世界、未来等方面进行论述,赞美中国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成就。
C.作者灵活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观点,分析问题。
D.文章结构严谨,结尾对现实的联系,不仅使论证严密,而且使文章内容更加厚重,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新兴国家抓住“创新窗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追赶和超越,不少“老大帝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B.目前,中国的国之重器频频出现,大工程、大动作惊艳世界,主要是因为我国科技创新已经进入收获期。
C.网购、高铁等技术能在中国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D.一千年前,四大发明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今天,“新四大发明”充分表明中国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技术,建设科技强国的成色更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的“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其他共同体思想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的问题
B.历史上共同体观念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C.“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中找到思想本源
D.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接着引出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有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并就两者之间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旨在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
D.文章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并不平坦,需克服很多困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个别大国能够打破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不以假想或者现实的敌人为目标,那么将会减少大国间的对抗因素。
B.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形成的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进行创造性改造,就不能让它焕发新的活力。
C.“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也反映了中国的自我定位。
D.只有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国际关系中的对抗因素,才有可能实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愿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①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字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②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这是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③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纭。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④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瘞yì)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王義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劲,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不,经字有佛性。

⑤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待了好大一会儿,觉得两天的疲劳, 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⑥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⑦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哪一块都不寒磣。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鼓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甚飘逸,但写大字则用颜体)。看大字碑刻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⑧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是乌可哉。

⑨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兄在山东,待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B.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C.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小题2】结合文本,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汪曾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