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根据下面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
今年3月10日,期待已久的“芝士公园”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进入试营业阶段,并将于6月全面开放。它位于三江口,以教育为核心,建设形成教育培训、教育产业孵化+配套教育办公、国际公寓以及教育配套商业+特色商业等业态联动,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携手宁波万科,共同打造的宁波首个一站式全年龄段城市学习综合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既可以培训学习又能休闲娱乐的场所。
(1)请简析“芝士公园”的命名之妙。
(2)芝士公园的来临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人说这是教育和商业的有机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创新之举。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2 02: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记事实与传记材料相互关联,但本质上却不是一回事。混同这两者,而不能够把它们丁是丁卯是卯地分开处理,是传记文学创作和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误区。造成这种现象关键的一条原因是,传记作者和研究者没有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传记来为某个目的服务。梁启超就是个显著的例子。他在历史这个大框架里来论述传记,实际上明确地给传记内定了位置:传记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分支。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有一章概论五种专史,而其中“人的专史”里,合传、年谱、专传和年表又不加区分地平行而列,各占一章。如果我们具体落实到他的“专传的做法”,并把其中的“孔子传的做法”作为个案,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对他来说传记材料的重要性几乎是压倒一切的。尽管梁启超声称“做《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但实际上这也是他传记做法的最后一步。通观全文,梁启超丝毫没有跃过这头一步。他先讲如何别择孔子言行方面的资料和采取资料的原则。对于那些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梁启超不忍丢弃,建议收录在《孔子传》正文之外的《附录》里。在言的方面,他详细论述了六经里哪些部分可以入《孔子传》。至于选择的理由,他承认“也无标准,只好凭忠实的主观武断”。接着,他讨论六经之外拣取传料的标准。最后,他说:

今天只讲别择资料的方法,其实作《孔子传》的最困难处也在别择资料,至于组织成文,如何叙时代背景,如何叙孔学,如何叙孔门宗派,这无论叙什么大学者都是一样……

不难想像,在这样的传记做法指导之下写出的只能是《孔子学案》,而不是生龙活虎的《孔子传》。传记资料应有尽有,而传主个性了无踪影。究其原因,只看重历史学家的搜求参证资料的功夫,而忽略传作家点铁成金的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传记事实的发掘和打磨无疑是关键的一环。

“一个真正的传记作家”,乔治·圣兹伯里指出:

“作为一名有造诣和才智的艺术家,他应该把所有这业材料在头脑里过滤,然后再呈示在我们面前,不是让我们只见树木,而是让我们看到一幅完整的画,一件作品。”

圣兹伯里的话击中了保罗·缪里·肯道尔所说的“巨型传记”的要害。这类汇编式传记对材料细大不捐,收罗无遗,但它们充其量也不过是“传记的研究而不是传记”,因为它们“日益屈服于事实”。

不可否认,“屈服于事实”的传记材料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国家传记词典》里的“培根”词条。我们能从中看到一板一眼的内容,有条不紊的秩序,五脏俱全的罗列,但是我们感受不到任何生命的气息。而奥卜锐的《简传》却不同。在他的笔下,培根有一副“蝰蛇的眼睛”。他的餐桌上必备“香草野花”,他心爱豪宅美院,俊奴靓仆,可他一旦在朝廷失宠,这些人都作鸟兽散……

这里,传记材料和传记事实的分野判若云泥。那么,什么是传记事实呢?

权威的论述没有直接涉及传记事实这个术语,但吉光片羽往往闪烁出难得的洞见。富有哲学眼光的普鲁塔克对传记里如何选择事实成竹在胸。在他看来:

人的品德和劣迹并不总是体现在他们最杰出的成就里。相反,跟最大的围攻或至关重要的战役相比,不大显眼的行为,片言只语,一句玩笑却常常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记事实与传记材料在本质上并不相同,所以在处理二者时,应区别对待。
B.梁启超声称做《孔子传》的头一步是别择资料,然而他也只做到了这一步。
C.作者鲜明地反对将孔子神话的伪材料和六经之外的资料收录在《孔子传》中。
D.传记写作如果只看重搜求考证资料而忽略发掘打磨,传主个性就会了无踪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梁启超做《孔子传》为反面例证,批评传记作者和研究者不把传记的自主性放在首位。
B.文章使用引用论证,引用乔治·圣兹伯里的话,指出汇编式传记细大不捐,只是传记研究而非传记。
C.“屈服于事实”的传记材料也有其价值,它们往往客观全面、实事求是,比如《国家传记辞典》。
D.文章明确了“传记事实”的概念,即是对传主的个性起界定性作用的事实,尤其是传主最杰出的成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在历史的大框架里将传记当作历史的一个分支,而作者认为这必然丧失传记写作的自主性。
B.虽然普鲁塔克对传记写作中如何选择事实成竹在胸,但作者只是把他的意见作为参考却不置可否。
C.收录制造孔子神话的伪材料,作者认为这样做使本该生龙活虎的《孔子传》变成了刻板的《孔子学案》。
D.比起《国家传记辞典》,作者更欣赏《简传》中的培根形象,因为它更富有生命气息,血肉丰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吗?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 “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节)
【小题1】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目的是什么。
【小题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艳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的人。
C.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对照。
D.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小题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铺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古诗不仅抒写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因此,唐人古诗表达的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经过不断变化和拓展后的唐人古诗更具艺术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中,作者从诗歌的表现范围和音节两方面比较了汉魏和唐人的古诗,认同了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的观点。
B.对“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一分论点,作者主要是引用杜甫的五言、七言古体诗为例来进行证明的。
C.本文第3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诗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D.第2段后半部分引述李攀龙、王士禛等人的言论观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小题3】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表现范围有较大的开拓,这就促使古诗体的特长得到发挥。
B.古体诗的形式上有四言、五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但与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有别。
C.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经与以往古体有所不同。